-
>
宇宙、量子和人类心灵
-
>
考研数学专题练1200题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发明与发现
-
>
神农架叠层石:10多亿年前远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二十四史天文志校注(上中下)
-
>
声音简史
-
>
浪漫地理学:追寻崇高景观
近世代数与应用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550743
- 条形码:9787030550743 ; 978-7-03-055074-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近世代数与应用 本书特色
本书可作为数学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电子通信等专业本科生教材, 也可供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安全等专业研究生的应用数学教材及相关领域的 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近世代数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介绍了近世代数的传统知识,全书分为七章,分别集合论、二元关系、代数系统基础知识、同余和同余方程、群论、环论论和域论.除此之外,还介绍了近世代数在现代通信技术中的典型应用。应用具体是第四章同余和同余方程中介绍了ElGamal公钥密码算法体制,含ElGamal数据的加密解密及ElGamal电子签名和对两种方案的安全性进行的讨论。在第五章群论介绍了RSA公钥密码体制加密解密方案和对这个方案的安全性问题讨论。在第七章介绍了通信系统中的的线性码和循环码的编码与纠错方案,包括编码译码效率。为了让不具备信息安全和编码理论基础的读者有较好的的适应过程,书中所有的应用都是先介绍背景知识,然后才是介绍应用本身。书中每一个定理都给出了详尽的证明过程,一般学生理解和接受不会有任何问题。本书书稿、电子ppt课件、习题解答材料齐全。书稿和习题解答采用美国数学学会AMS推荐的专业数学排版软件Latex排版,Ppt采用专业排版软件Beamer排版。编排效果美观大方,非常方便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
近世代数与应用 目录
前言
第1章 集合论 1
1.1 基本概念 1
1.2 集合间的关系 3
1.3 集合的运算 4
1.3.1 集合的基本运算 4
1.3.2 集合的运算律 7
1.3.3 例题 7
1.4 包含排斥原理 8
1.4.1 两个集合的包含排斥原理 8
1.4.2 三个集合的包含排斥原理 10
1.4.3 多个集合的包含排斥原理 10
1.5 幂集合与笛卡儿积 13
1.5.1 幂集合 13
1.5.2 笛卡儿积 13
1.6 集合运算与基数概念的扩展 15
1.6.1 并集、交集的扩展 15
1.6.2 基数概念的扩展 16
1.7 习题 19
第2章 二元关系 23
2.1 基本概念 23
2.1.1 二元关系的定义 23
2.1.2 关系的运算 24
2.2 一些特殊的关系 25
2.2.1 自反关系 25
2.2.2 对称关系 25
2.2.3 传递关系 26
2.2.4 反自反关系 27
2.2.5 反对称关系 27
2.3 复合关系 29
2.4 芙系的表示 31
2.4.1 用矩阵表示关系 31
2.4.2 用图表示关系 32
2.4.3 特定关系的矩阵及其关系图的属性 33
2.4.4 复合关系的关系矩阵 36
2.5 逆关系 37
逆关系的性质 38
2.6 关系的闭包 39
2.6.1 自反、对称和传递闭包 39
2.6.2 闭包的性质及求法 40
2.7 集合的划分和覆盖 44
2.7.1 划分 44
2.7.2 交叉划分 44
2.7.3 加细 45
2.8 等价关系与等价类 45
2.8.1 等价关系 45
2.8.2 等价类 47
2.8.3 划分与等价关系 48
2.9 偏序 49
2.9.1 引言 49
2.9.2 字典顺序 52
2.9.3 哈斯图 54
2.9.4 极大元素与极小元素 55
2.9.5 格 57
2.10 函数 58
2.10.1 函数的定义 58
2.10.2 函数的合成 59
2.10.3 特殊函数类 60
2.11 习题 61
第3章 同余与同余方裎 66
3.1 整数和除法 66
3.2 整数 66
3.3 素数 68
3.4 *大公约数和*小公倍数 71
3.4.1 *大公约数和*小公倍数的定义 71
3.4.2 *大公约数和*小公倍数的求法 72
3.5 同余 73
同余定义及基本性质 73
3.6 剩余系 74
3.6.1 完全剩余系 74
3.6.2 既约剩余系、Euler函数和Euler定理 76
3.7 欧拉函数的计算 77
3.8 一次同余方程 80
3.8.1 一次同余方程的概念 80
3.8.2 一次同余方程的解 81
3.9 剩余定理 82
3.9.1 一次同余方程组 82
3.9.2 剩余定理的计算机大整数加法 84
3.10 原根 86
3.10.1 原根的定义 86
3.10.2 具有原根的正整数的分布 90
3.11 指数的算术 99
3.12 原根在密码学中的应用 101
3.12.1 公钥密码学的背景知识 101
3.12.2 模重复平方计算方法 103
3.12.3 离散对数EIGamal公钥加密方案 105
3.12.4 离散对数EIGamal公钥签名方案 107
3.12.5 EIGamal安全性讨论 108
3.13 习题 109
第4章 二次剩余 112
4.1 模为合数的高次同余方程的解数 112
4.2 二次同余方程 117
4.3 勒让德符号 12l
4.4 二次同余方程的求解 131
4.5 二次剩余的应用 137
4.5.1 二次剩余在抛币协议中的应用 l37
4.5.2 二次剩余在零知识证明中的应用 140
第5章 代数系统的基本知识 145
5.1 二元运算及性质 145
5.1.1 二元运算的定义 145
5.1.2 二元运算的性质 146
5.2 代数系统 l50
5.2.1 代数系统的定义与实例 150
5.2.2 代数系统的同构与同态 151
5.3 习题 155
第6章 群论 157
6.1 半群 157
6.2 单位元和逆元 158
6.3 群 162
6.3.1 群的定义 162
6.3.2 群的同态 165
6.3.3 循环群 168
6.3.4 变换群 171
6.3.5 置换群 174
6.3.6 子群 178
6.3.7 子群的陪集 181
6.3.8 不变子群和商群 184
6.4 群在密码学中的应用 186
6.4.1 两个特殊的群Zn和玩 186
6.4.2 Z和Euler定理 188
6.4.3 基于Z的公钥密码系统RSA 188
6.4.4 RSA的安全性讨论 190
6.5 习题 191
第7章 环论 193
7.1 环的定义 193
7.2 环的同构、子环 195
7.3 理想子环 197
7.4 习题 199
第8章 域 200
8.1 域的定义 200
8.2 子域 200
8.3 域的特征 201
8.4 域上的多项式环 202
8.5 域上多项式的带余除法 203
8.6 多项式环的理想与商环 205
8.7 环与域在编码纠错理论中的应用 211
8.7.1 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 211
8.7.2 编码理论的基本知识 212
8.7.3 线性分组码的编码与译码方案 219
8.7.4 线性分组码的译码效率 227
8.7.5 循环码的编码与译码方案 229
8.7.6 循环码的译码效率 238
8.8 习题 241
参考文献 242
近世代数与应用 节选
第1章 集合论 集合论简称集论.这一数学分支是在19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德国数学家康托尔(G.Cantor)是集合论的奠基人. 集合的概念在现实世界中有广泛的背景,每个人对集合都有一定的朴素印象.把人们直观上或思维上的那些确定的、与其他事物有明显区别的对象汇集在一起就可以说是一个集合. 集合论研究集合的性质、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等.集合论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已经渗透到所有的数学分支,并且改变了它们的面貌. 本章主要对集合论作简单介绍. 1.1 基本概念 数学中的概念有两种定义形式.其中,一种概念可以用严格的数学逻辑形式来定义,称为可定义概念.另一种则不能用严格形式来定义,而只能用语言对它进行大致的描述,称为不可定义概念.集合便属于后一种.虽然我们不能给集合以确切的定义,但是一提到一个集合,我们便都清楚所指的是什么,这是因为所提集合中的事物都具有某种共同的性质. 定义1.1把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事物的全体称为一个集合. 通常用大写字母A,B,C, ,M等表示集合.集合中的每一个事物称为集合的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b,c, ,m等表示集合中的元素. 上面对集合给出了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在研究具体问题时,还需把集合具体表示出来.集合的常用表示法有三种.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两端用花括号括起来. 例1.1 小于5的所有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 例1.2 全体正奇数集合. 描述法:若集合中元素x具有某种性质p(x),可在花括号内用语言叙述,即表示成具有性质,简记为. 例1.3 全体有理数的集合. 例1.4 方程x2-1=0的解的集合. 图示法:文氏图是用图形表示集合*常见的方法.文氏图(或称维恩图)是以英国数学家John Venn的名字命名的,他在1881年介绍了这种图的使用.我们把所考虑的所有对象的集合记为U,U称为全集.在文氏图中,全集用长方形表示.在长方形内部,用圆或其他几何图形表示集合,用点来表示集合中的特定的元素.文氏图的优点是能形象和直观地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下面的例子解释了怎样用文氏图表示集合. 例1.5 画一个表示英文字母中元音字母集合V的文氏图. 解此种情况下,可以认为全集U为考虑的所有26个英文字母组成的集合,画一个长方形表示全集U.在长方形内部画一个圆表示元音字母集合V,在圆中用点表示集合V的五个元素,参见图1.1. 图1.1 英文元音字母的文氏图 例1.6在有理数集合内讨论它的一些元素所成的集合,如自然数集合、整数集合、奇数集合、方程x2-1=0的解集等,都是一些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全体有理数构成的集合包含了我们所考虑对象的全体元素,在这个例子中的全集U就是所有有理数构成的集合. 例1.5和例1.6中的全集显然是不同的.因为我们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考虑全集,故全集的概念是相对的. 与全集相对应,一个不包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合,简称空集,空集用ф来表示. 例1.7方程x2+1=0的实数解的集合便是空集. 注1所谓给出一个集合,就是规定了这个集合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并且对于任意一个元素a,都能明确判断a是这个集合的元素,或者a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二者必居其一.注2集合里有若干相同的元素时,这些相同的元素只能算作一个,只用一个符号表示出来.例如,元素1在集合M中虽出现了三次,但元素1只能算作集合M的一个元素,通常写成. 注3在集合里,不考虑元素的顺序.例如,集合虽然元素顺序不同,但都认为是同一个集合. 注4对于某个元素a,由于a或者是集合A的元素,或者不是集合A的元素,元素与集合的这种关系称为从属关系. 若a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为a∈A.“∈”读作“属于”. 若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为a?A或.“?”或“∈”读作“不属于”. 例1.8A={x丨x是自然数},则3∈A,10∈A,199∈A,而-5?A. 1.2 集合间的关系 集合之间也有许多特定的关系,下面分别讨论. 定义1.2如果集合A与B的元素相同,则称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记为A=B,否则称这两个集合不相等,记为A6=B. 例1.9集合A={1,2}与集合B={x丨x是方程x2-3x+2=0的解},有相同的元素,所以A=B. 例1.10集合A={1,2,3,4}与集合B={5,6,7,8}是两个不相等集合,即A≠B. 定义1.3设有集合A、B,若对于任一a∈A,都有a∈B,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我们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者说B包含A,记为 读作包含于,读作包含. 若B∈A且有b∈B,b?A,则称A是B的真子集,或者说B真包含A,记为 B∈A或A∈B ∈读作真包含,∈读作真包含于.也可以记作或. 若A不包含于B,或者B不包含A,记作 A?B或B?A A是B的真子集的文氏图表示方法,如图1.2所示. 图1.2 A是B的真子集 下面再给出一个例子. 例1.11设A={a,b,b,c},B={a,b,c},则A=B;设A={1,2,3, ,100},则A∈N且有A∈N(这里N是全体自然数组成的集合);设B={x>0},则A∈B且有A∈B. 下面的几个结论都比较明显. 定理1.1 对任意集合A,必有ф∈A. 证明假设A不包含ф,按照符号∈的定义,则至少存在一个元素x,x∈ф;且x?A,但ф中没有元素,故x?ф这与空集中没有元素相矛盾,这个矛盾说明必有,证毕. 定理1.2 对任意集合A,都有U∈A. 证明因为对于任意x∈A,都有x∈U,所以A∈U. 定理1.3 对任意集合A,必有. 证明将上面的两个定理合在一起便知. 定理1.4 设有集合A、B,则A=B的充要条件是A.B且B.A. 证明设A∈B且B∈A.假设A?B,由定义1.2可知,A与B的元素不相同,那么存在元素x属于A,而x不属于B或者存在元素y属于B,而元素y不属于A.不失一般性设为前者,即x∈A,x?B;但由于A∈B,故当x∈A时必有x∈B,与x?B矛盾,这个矛盾表明A=B. 设A=B.若A∈B和B∈A至少有一个不成立;不妨设B∈A不成立,则必至少存在一个x∈A且,这与A=B是矛盾的,故A∈B且B∈A成立,证毕. 1.3 集合的运算 集合的运算就是从已知的集合产生新的集合的方法. 1.3.1 集合的基本运算 定义1.4由集合A、B的所有元素合并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记作A∈B.即 图1.3的文氏图表示了集合A和集合B的并集,代表集合A的圆圈和代表B的圆圈内的阴影区域表示A和B的并集. 图1.3 集合A与B的并集 例1.12 若A={a,b,c,d},B={c,d,e},则 例1.13 A={xjx是有理数},B={x丨x是无理数},C=AB={x丨x是实数}. 注5两个集合的公共元素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 定义1.5由集合A、B所有的公共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交集,记作 A∈B.即 图1.4的文氏图表示了集合A和集合B的交集,代表集合A的圆圈和代表B的圆圈内公共的阴影区域表示A和B的交集. 图1.4 集合A与B的交集 例1.14 若A={1,2,3,4},B={2,4,6,8},则A∈B={2,4}. 例1.15 若A={x丨x>3},B={x丨x},则 定义1.6集合A、B若满足,则称A、B是分离的,也称A、B不相交. 例1.16 A={1,2,3},B={a,b,c},则,即A与B是分离的. 定义1.7由集合A、B中所有属于A而不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差集,记作A.B,A和B的差集,也称为B对于A的补集.即 图1.5的文氏图表示了集合A和集合B的差集,在代表集合A的圆圈内部和代表B的圆圈外的阴影区域表示A和B的差集. 图1.5 集合A与B的差集 例1.17 A={a,b,c,d}和B={b,c,e},则A.B={a,d},B.A={e}. 定义1.8 全集U与其子集A的差集称为集合A的补集,记作A,于是A=U-A. 图1.6 中代表集合A的圆圈外面的阴影区域表示A. 图1.6 集合A的补集 例1.18 设U={0,1,2,3, },A={0,2,4,6, },则 定义1.9 集合A、B的对称差记作A-B,定义为 例1.19 A={1,2,3,4},B={3,4,5,6},则 前面我们定义了两个集合的交集.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由两个集合中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而对称差与之正好相反,它恰是去掉两个集合的所有公共元素,由剩下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 下面介绍几个集合运算的重要公式. 定理1.5对于任意的集合A、B,有 证明A∈A[B,B∈AB显然成立.其次,如果x∈AB,则x∈A且x∈B,故且,证毕. 定理1.6若,则. 证明设x∈AB,则x∈A或x∈B.若x∈A,则由A∈B可知x∈B,总之有AB∈B.根据定理1.5有B∈AB,故AB=B.同理AB∈A,证毕. 定理1.7设A、B为任意集合,则有 证明x∈A.B,x∈A且x?B,且x∈B,故 设x∈A.B,即x2A且,故必有x=2AB,因此x2[A.(A\B)],即 又设,则x∈A且x?AB,即x∈A且;即x∈A且或x∈B](注:(A∈B)=A后面将介绍).但x∈A且x∈A是不可能的,故只能有x∈A且x∈B.即x∈A-B,从而得到A-(A∈B)∈A-B.因此
- >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13.0¥24.0 - >
朝闻道
朝闻道
¥8.8¥23.8 - >
回忆爱玛侬
回忆爱玛侬
¥23.0¥32.8 - >
月亮虎
月亮虎
¥14.4¥48.0 - >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15.9¥49.8 - >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
¥12.7¥39.8 - >
史学评论
史学评论
¥22.7¥42.0 - >
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
¥15.4¥48.0
-
普林斯顿微积分读本-(修订版)
¥69.3¥99 -
怎样解题
¥17.2¥29 -
数学-应用与思考
¥16.1¥32.8 -
高等代数思想方法分析及应用研究
¥25.3¥76 -
高等代数典型问题研究与实例探析
¥30.4¥92 -
数字唬人:用常识看穿无所不在的数字陷阱
¥16¥36.8
森林报秋
¥8.8¥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