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灵元气社
-
>
县中的孩子 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
>
(精)人类的明天(八品)
-
>
厌女(增订本)
-
>
这样学习才高效/杨慧琴
-
>
心理学经典文丛:女性心理学
-
>
中国文化5000年
毫无意义的工作
¥60.8¥79.0学者的术与道
¥42.8¥69.0诸子与诸国 中国古代思想的起源
¥44.3¥59.0私密感的诞生(近代早期巴黎的隐私与家庭生活)(精)
¥59.0¥88.0希腊人与非理性
¥50.7¥78.0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9662347
- 条形码:9787559662347 ; 978-7-5596-6234-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 本书特色
樊登读书APP重点解读品上线。
不可多得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入门读物。存在主义流派国际权威、国内主流人物联袂推荐。深入探讨生而为人无法逃避的六大议题:幸福与痛苦、爱与孤独、成功与逆境、死亡焦虑与生活投入、选择与责任、混乱与意义,让心理学理论落地生活,在自省与行动中治愈创伤,实现潜能。
存在主义心理学很少用来诊断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它更多是帮助每一个人获得更多的生命活力,探索特定的人性维度,反思自身,更勇敢更辩证灵活地看待幸福与痛苦、爱与孤独、成功与逆境、死亡焦虑与生活投入、选择与责任、混乱与意义等议题,坦然地接纳生命里的好与坏,从而更加自由开放地与世界相遇,实现潜能,找到自身存在的意义。
博·雅各布森(Bo Jacobsen)
哥本哈根大学社会学系存在主义和社会学研究中心教授,深耕于存在主义心理学领域。双博士学位,并负责多个关于心理和存在议题的研究项目,例如对癌症患者的心理问题和存在反思的定性研究。
他还是一位执业心理学家、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师和督导,撰写了许多关于心理学和存在议题的文章和书籍,这些作品深刻而迷人。他曾在伦敦和欧洲大陆讲授关于存在主义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课程。他将进一步发展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人性和存在主义的维度视为自己的使命,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促使人类更加敞开自己,拥抱彼此。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 内容简介
存在主义心理学很少用来诊断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它更多是帮助每一个人获得更多的生命活力,探索特定的人性维度,反思自身,更勇敢更辩证灵活地看待幸福与痛苦、爱与孤独、成功与逆境、死亡焦虑与生活投入、选择与责任、混乱与意义等议题,坦然地接纳生命里的好与坏,从而更加自由开放地与世界相遇,实现潜能,找到自身存在的意义。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 目录
推荐序二无法被定义的存在主义心理学
推荐序三全然地去活着
前言
第1章什么是存在主义心理学
存在主义心理学
真实的人和现象学的角色
心理学能够关切生活本身吗
三个基本的生活概念
人生大问题
什么是本真地生活
存在主义心理学为何与众不同
第2章幸福与痛苦
幸福与痛苦的概念
主流社会学和心理学眼中的幸福
人本主义心理学眼中的幸福
什么是痛苦 对待痛苦的四种方式
幸福在治疗中的角色
第3章爱与孤独
爱是什么
爱之种种
有可能爱所有的人吗
孤独在人类生活中的角色
为何孤独如此难以面对
人类能否学会独处
个人发展与社会关系能并行不悖吗
爱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
如何解决爱和孤独的问题
第4章成功与逆境
什么是危机,什么是创伤
有关危机和治疗的其他学派
危机的存在主义理论
危机的三个维度
我们该如何度过危机
危机:要还是不要
第5章死亡焦虑与投入生活
走近死亡
死亡焦虑的三种理论
接触死亡的影响
怎样才能帮助临终者
与死亡和解
第6章选择与责任
如何做出重要的人生决定
关于决定的理论
你的决定如何影响你成为自己
真的无法自由选择吗
现在的生活是否由外部力量决定
文化和社会是否决定了现在的生活
我们能否接管自己现在的生活
第7章混乱与意义
生活的目标、意义和价值
你的生活有什么目标和意义
生活的目标和意义会变化吗
生活价值:跨文化视角和全球化世界
根据生活价值重新定向人生
在纷乱的世界中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附录一 存在主义学者及其主要著作
附录二 存在主义治疗的基本特征
参考文献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 节选
第1章什么是存在主义心理学
存在主义心理学
存在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每个人与*基本的生活困境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每个人如何处理所谓的“人生大问题”。存在主义心理学打算捕捉生活本身给人的感受,而不是将其归入某种系统化的分类。此外,存在主义心理学还打算吸收基本的哲学思考,同时构成存在主义咨询和治疗的基础。
存在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忠实分支;也就是说,它研究的是可以通过实证得到验证或反驳的概念和理论。当然,它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后者被定义为我们对生活和基本生活困境的思考。由于以这一哲学为基础,存在主义心理学包括了一些概念、理论和实证知识,这些理论和知识告诉我们,人类如何与“人生大问题”互动,以及基本的生活困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显现并得到处理。目前,存在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应用领域是心理治疗。存在主义治疗明确地邀请来访者或病人在面对*重要的生活问题时找到自己的立场。
因此,这里实际上有三门相辅相成的存在主义学科: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心理学和存在主义治疗。存在主义心理学是引导读者从哲学走向心理治疗的知识体系。你不需要成为一个“存在主义者”—为了觊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丰富洞见,这个词已经被用滥了—你只需要一个开放的心态。
真实的人和现象学的角色
主流心理学对生活进行了五花八门的分类。这些分类成了我们观察人类生活的有色眼镜。因此,在临床心理学和心理治疗领域,我们主要不是被训练去观察具体的人,观察他们的独特性和复杂性;相反,我们被教导去观察“惊恐障碍”“强迫症”“心境恶劣障碍”和“躯体化”等病例,就像《国际疾病分类》(ICD)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所概述的那样。
在人格心理学中,我们被鼓励去寻找所谓的“大五”结构;研究指出,人类的人格是根据以下五大特征来组织的: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对经验的开放性。分类通常是有用的;但是,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和治疗师怎样才能看到独特的个体而不是某种类型呢?这里就有了现象学(phenomenology)的用武之地。
现象学讲究观察或体验现象本来的样子,也就是说,它超越了我们随身携带的并强加于现象之上的许多观点、成见和想象。现象学研究的是现象本身,它让人们尝试去感知一个人、一件事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想当然地看待一切。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临近圣诞节,一位护工到敬老院看望一位老人。“史密斯先生,今年您打算在哪儿过圣诞节呢?”她一边帮老人擦洗,一边亲切地问道。“在这里。”史密斯先生像往常一样没好气地回答道。“好吧,”她继续问道,“那么,也许会有人来这里看望您?”“没有。”老人回答。这位护工感到既气愤又震惊。她知道这位老人有七个兄弟姐妹住在附近的镇子上。他们当中肯定有人可以在平安夜给他提供住宿。于是,她联系了他的全科医生。
这位医生同样很生气,开始给老人的家人打电话。*后,他找到了老人的一个妹妹。可这位妹妹说:“哦,我们非常愿意请他过来,很久之前我们就邀请过他了。但是,他宁愿在敬老院里一个人过圣诞节。我们能有什么办法呢?”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位负责而能干的护工,她确信自己知道病人想要什么:她不需要去仔细询问他。然而,根据现象学的观点,我们永远不知道别人想要什么,甚至我们的配偶和孩子也不例外。我们必须仔细地询问并倾听。
当两个人交谈时,一方通常会对另一方的世界观做出假设:我倾向于认为,其他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我是一样的。当谈话涉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时,这种倾向尤其强烈。如果双方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背景,很容易产生大量误解。我们在专业谈话中也会看到这种互动模式。
然而,现象学打破了这种模式。一次现象学的谈话—正如我后面要展示的—通常会使一个人感到被深深理解和接受。
这个人会变得生机勃勃,因为他的生命经验得到真实而详尽地呈现,这将使他如其所是地出现在此时此地。
现象学*初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在20世纪前半叶,由埃德蒙德·胡塞尔建立,并由莫里斯·梅洛—庞蒂、马丁·海德格尔等人进一步发展。只有把观察的主体纳入我们的思考中,我们才能正确理解这个世界;这是现象学方法的一则信条。这个世界不仅仅是“在那里”,也并非没有我们人类的参与。只有承认人类仅仅存在于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中,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自己或他人。我们并不存在于孤立的状态中。
现象学的哲学,后来为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等经验学科提供了研究方法和路径,也为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应用领域提供了研究方法和路径。
在心理学领域,现象学的研究方法是由阿马德奥·乔治及其在杜肯大学和旧金山赛布鲁克研究院的同事一起发展的。乔治还创办了《现象学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在他的著作《心理学是一门人文科学》(Psychology as a human science, 1970)中,乔治指出,心理学应该属于人文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他批评了自己所在时代的心理学,因为它倾向于通过可测量的东西而不是主题的重要性来决定其内容,这便意味着像哭泣、大笑、友谊和爱这些主题基本上没有被研究过。他谈论的是人文科学(human sciences)而不是人文学科(humanities):他的目标是把人文学科和严格的科学(rigorous science)结合起来。而通向这种结合的途径就在于现象学。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厄内斯托·斯皮内利在一系列案例中演示了现象学的应用。斯皮内利指出,现象学方法应用于心理学或治疗时有三个特殊的原则:
1.把你作为心理学家或治疗师的预期和先入为主的观念放在括号里,并敞开怀抱接受来访者所呈现的特定世界。这个规则被称为括号原则(rule of parenthesis)或悬置原则(epochérule)。
2.描述,而非解释;取消所有的解释和所有的因果思考,然后尽可能详细、具体和实在地描述。这就是描述原则(rule of description)。例如,要求来访者详细地描述他们生活的处境,描述他们今天或现在感觉如何,但不要求他们解释造成自己当前痛苦的原因。
3.当你的描述包含多个元素时,尽量避免强调任何一个元素。不要强调某个元素是特别重要的。让所有的元素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以免过早地为原始材料强加上某种模式。待时机成熟,重要的东西自会显现。这个原则被称为水平原则(rule of horizontalisation)或平等原则(rule of equivalisation)。
在本书中,我将展示大量的案例,说明在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现象时,比如幸福、爱和孤独,现象学方法是如何发挥卓越成效的。现象学还是接受和尊重文化差异的重要途径。正如存在主义心理学所说的,我们基本的生活问题和生活困境有着不同的文化表现,它们都值得细致地描述。
心理学能够关切生活本身吗
许多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咨询师和治疗师进入自己所选择的领域,是因为他们被人类生活丰富多彩的性质所深深吸引。他们对人类能够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展开自己的生活感到惊讶。这些人喜欢与他人发生联系,帮助他们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并使他们的生活走向更具建设性的方向。
这些专业人员需要大量的心理学知识和认知,以支持他们对具体的人类生活的兴趣,而不是把这些生活简化成抽象的分类、因果关系和统计平均值。
阿马德奥·乔治提出将“生活世界”(life world)一词作为这种心理学的核心。生活着的人与其所处的世界之间的关系,应该成为我们研究的焦点;因此,我们研究的所有现象都必须同时包括个体和周围的世界。在心理学历史的早期,著名的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开展了一项类似的科学研究。在他所谓的“场论”中,勒温界定了“生活空间”一词,这个词“包含了一个人以及他的心理环境”。
无论我们谈论生活世界还是生活空间,我们的语言都很难传达人类的“人世关系”(person–world connection),因为人类的语言把这个整体分成了主体和客体。当我们谈论“展现你的生命”或“实现你的潜能”时,不呈现一个孤立和局限的个体形象,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描述自然使人联想到一个人的形象,他偶尔与其他人和事联系在一起,但他在根本上是形单影只的。如果我们说一个人做出选择、经历危机、触及死亡、寻找生命的意义,与此同时,却不提及一个在身体和心理上有所限定的人,那么是很难描述的。
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人的“生活世界”的全部构成。人类总是处在关系之中—我们生活在关系中,并依靠关系而生活。我们被关系所滋养,并通过关系而产出;从出生到死亡,人类所接受和给予的一切,都凭借关系而不断发展。也许我们只不过是各种关系的总和;一旦我们进入了关系,这种关系就无法被消除。即使我们决定不再去见某个曾经亲近的人,我们在未来的生活中也会携带着这份关系。
梅达尔·博斯甚至建议不要用“心理”(psyche)一词来表示我们的心智之所。相反,他提到了人的“在世之在”(beingin-the-world)的状态。虽然“在世之在”的概念概括了重要的“人世关系”,但它很快在语言上变得笨拙不堪。当你阅读下文的时候,请记住,语言上的便捷迫使我们聚焦于个人和生命过程本身,这使我们很难解释生命不断展现所依据的背景。本书呈现了一些基本的生活概念,它们看似只存在于个人的内心。然而,请记住,生活感受、生活勇气和生命能量这些概念,总是在与世界的持续互动中不断发展的。
三个基本的生活概念
生活感受
有时候,你有一种活力四射的感觉。而有时候,你会感到疲倦、沉重、无聊或死气沉沉。大多数人都特别喜欢充满活力的感觉,所以探索这种“生活世界”的特征应该很有趣。在一项访谈研究中,我们向很多人提出了下面这个问题:
有时候,一个人会感到充满能量,或者特别有活力。你能描述一下这种充满活力的情境吗?
我们将受访者的回答概述如下:
有些人在从事体力劳动时感到特别有活力。一个男人*近和妻子一起搬进了新家,他说:“现在,我真的很想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时不时,我就会擦一下窗台或者窗户。就在几天前,我还把浴室清洗了一遍……有了这个新家,我真的很想做点什么。”
有些人在进行体育运动时感到特别有活力。一位老木匠在年轻时经常参加自行车比赛。他的座右铭是:我可以,我必须,我胜利。他说:“比赛时间越长,难度就越大,对我就越有利……我不怕使用我的力量,不怕使用我的身体!做这件事的感觉棒极了!”
另一些人则在社交关系中,在家人和朋友中间,会感觉特别有活力。一位有3个孙子(女)的祖母说:“当我的孙子(女)来看望我时,尤其是*小的那个来到时,我总是感觉特别有活力……当劳拉在这里时,你不得不变得特别活跃,因为她会做那么多疯狂的事情。”另一位女士则强调,当别人需要她的时候,当她给予别人一些东西时,她会感到特别有活力:“这给了我一种巨大的动力,我可以感受到自己满腔热血……有一些人真正需要你。”
还有一些人,当他们专注于自己的内在时,会感觉特别有活力。他们可以在身体上和心理上体验到自己的内在过程。一位男士说,当他打太极拳时,他感觉特别有活力:“**次在太极练功房里,我就感到生命在沸腾……我感觉充满了能量……事实上,我脚底有一种麻麻的感觉,从脚下一直涌上来;我在想,‘天啊,这是多么奇妙’,我真正感觉到了。”一位女士描述,在生病之后,她发展出了一种特殊的内在感受。“即使我赢得了一百万美元,也比不上我在复活节的早上独自散步时充满活力……我感受到了内心的荡漾,感受到了与生命的合一。”
*后,还有一些人在户外时感受到活力。一位女性说:“当我和大自然接触时,或者当我在海边时,我感觉特别有活力。尤其是在夏季的假日,我们住在海边的避暑小屋里,这让我感觉充满了生机……我的思维似乎特别清晰,我感觉棒极了,我想是因为这里‘海阔天空’。”
另一个人说:“我在海边会获得新的能量。我躺在沙滩上,让海风把温暖的沙子吹到我的身上,再让海浪一次次拍打我的身体。每天傍晚,我坐下来欣赏落日。这些对我来说都是新的能量。这种生命能量意味着,我能够在每天清晨起床并为我的存在感到欢乐。仅仅知道我在活着就足够了。”
还有一些受访者谈道,当他们投入自己的工作时,或者在阅读、旅行、做志愿者、陪伴爱人、钓鱼、养护花草时,他们感到特别有活力。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展现活力的特定世界,都有自己释放激情的特定空间。我们都有过那种感觉特别强烈的生活状态。而在天平的另一端,人们甚至会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在活着。他们感觉内心已死。他们觉得生活完全停滞不前;直到他们去做一些不同的事,与不同的人一起生活,生活才会真正开始。
然而,无论我们在某个时刻感受到的活力是多是少,作为人类,我们都应该知道在自己的生活中,活力的多少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所以,“感受到活力”的核心是什么?罗洛·梅描述了他所谓“如我所是”的体验(“I-am”-experience)。它是安于当下的自发体验。因为我在这里,所以我有权利在这里,我有存在的权利。我体验自己的存在,并形成对生活的感受。如果一个人能够自发体验自己的生活,他将因此了解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关于好和坏、对和错的看法,不仅仅来自父母或社会的标准;相反,它们从我们自身中有机地生长出来。
罗纳德·莱恩也描述了生活感受的一个方面。他创造了“本体性安全”(ontological security)这个词,以及它的另一面“本体性不安全”。一个人可以有一种感觉,他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真实的、有活力的、完整的人,生活在连续的时空中。这个人可以在生活中前进,并清醒地与他人交往。莱恩称这样的人在本体论上是安全的。莱恩说,他们将基于对自己和他人身份和现实的坚定感受,迎接生活的考验。
在精神疾病的状态中,我们看到的则是相反的情况:病人缺乏存在的根基。在这些状态中,我们发现,一些人从根本上感觉不真实,没有活力,不够完整,也没有清晰的边界。同样,乔恩·卡巴金在关于压力和冥想的研究中,也捕捉到了关于生活感受的现象。他教导病人“体验完整的自己,当下的自己……如实接纳此刻的自己,无论有无症状、有无痛苦、有无恐惧”。
上面那些感觉到活力的例子,以纯粹的形式表达了生活感受。在一些例子中,其他元素比如展现自我的需要或被爱的需要,混合在这种典型的生命感受中。但在所有的例子中,这种生活感受是清晰的;当你阅读这些例子时,你会感受到这些体验的治愈性。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 作者简介
郑世彦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编审,心理咨询师。著有《看电影学心理学》,译有《生涯咨询》《选择理论》《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爱的先知:弗洛姆传》《我们内心的冲突》《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等。一直在学习如何面对生活,无果也欢乐。
- >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3.5¥10.0 - >
李白与唐代文化
李白与唐代文化
¥8.9¥29.8 - >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13.0¥24.0 -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24.4¥49.8 - >
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
¥12.7¥39.8 - >
唐代进士录
唐代进士录
¥25.5¥39.8 - >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15.9¥49.8 - >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9.9¥23.0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20.9¥38 -
一位精神科医生的诊疗手记
¥21.3¥56 -
怪癖心理学:解读种种怪诞现象背后的心里秘密
¥12.8¥36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3.8¥36.8 -
走出心灵荒野:用表达性写作摆脱孤独与迷茫
¥15.4¥42 -
非暴力沟通(修订版)
¥31.1¥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