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家居(精)/古人的日常生活

家居(精)/古人的日常生活

作者:杨龙山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5-01
开本: 32开 页数: 292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54.6(7.0折) 定价  ¥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家居(精)/古人的日常生活 版权信息

  • ISBN:9787576309485
  • 条形码:9787576309485 ; 978-7-5763-0948-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家居(精)/古人的日常生活 本书特色

“古人的日常生活书系”在中国传统文化“衣食住行”的基础上,整体风格是一种文化休闲,以讲故事为主要体例,故事的背景是整个传统文化,全书轻松活泼,力求让读者在一种有趣的氛围中学到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专业、有趣的文字配上清晰别致的插图全方位展现古人的日常生活。《古人的日常生活:家居》这本书则主要立足于古人的“家”,为读者介绍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家居建筑。作者并没有给家居建筑设定具体的定义和范围,对于原始人类来说,天然的洞穴、人工的巢穴就是他们的家居建筑;对于普通百姓和商贾人家来说,茅屋宅院则是他们的家居建筑;而对于帝王贵胄来说,一望无际的城垣官殿才是他们的家居建筑。基于这种考量,作者在介绍古人的家居建筑时,并没有严格按照家居建筑的形制去介绍,而是将整体的家居建筑拆解为各个细小部分,再对这些细小部分进行详细介绍。读者了解了这些家居建筑的细节构件后,就可以像搭积木或盖房子一样,在自己脑海中构建起古人家居建筑的实物图。

家居(精)/古人的日常生活 内容简介

本书从我国古代家居的千年发展说起,论述了建筑的材料和工艺的流变,展现了居室空间装饰的各种美感,介绍了古代名人的故居,以及传统民居的传承,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发现生活之美的窗扉。

家居(精)/古人的日常生活 目录

壹 万年家居演变史
**节 古代家居建筑的演变
*早的栖息地——洞穴
从天然洞穴到人工巢穴
复杂的“巢”——干栏式建筑
庭院式木架夯土建筑
第二节 多样化的古代家居建筑材料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材料——木
天然形成的建筑材料——土
充当配角的建筑材料——石与砖
作用巨大的结构件材料——金属
第三节 叹为观止的古代家居建筑结构
台基的出现
木结构体系
版筑技术
榫卯连接工艺
柱子与斗拱设计
屋顶样式
第四节 古代家居建筑文化的传承
建筑哲学:天圆地方观
实用性追求:房子是用来住的
艺术性追求:房子要尽善尽美
精神性追求:房子是身份的象征
贰 匠心与旨趣
**节 居室之幽
门的设计
阶的设计
窗的设计
栏杆的设计
照壁的设计
第二节 几榻之全
几与榻
床与屏
短榻和禅椅
书桌、壁桌、方桌
椅、杌、凳
橱、架、箱
第三节 水石之奇
小池设计
瀑布设计
凿井设计
英石与灵璧石
太湖石与昆山石
大理石的应用
第四节 花鸟之美
牡丹、芍药






鹦鹉
朱鱼
叁 艺术与生活
**节 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升阶入堂,登堂入室
面南而坐与面东而坐
东厢与西厢
廊与廊院
第二节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刘禹锡的陋室
杜甫的茅屋与草堂
张岱的“云林秘府”
蒲松龄的“聊斋”
乾隆皇帝的“三希堂”
肆 文化与传承
**节 传承至今的住宅样式
老北京四合院
客家土楼
西北窑洞
藏式磵楼
第二节 古代建筑志记
建筑工程规范——《营造法式》
雅正居室设计——《长物志》
造园艺术之作——《园冶》
展开全部

家居(精)/古人的日常生活 节选

*早的栖息地——洞穴 谈及人类家居建筑的演变,大多数人会从地面建筑物开始说起,但实际上,在数万年的人类历史中,*早的家居建筑其实是天然形成的洞穴。 《易经·系辞》有“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的记载。这里所提到的“穴居”指的正是择洞穴而居。 天然形成的洞穴可以遮挡风雨,也可以躲避野兽侵袭,冬暖夏凉的内部环境也为原始人类提供了宜居条件。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天然洞穴都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对于原始人类来说,一处合适的洞穴一般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洞穴附近一定要有水源,而且这些水源还要一年四季不中断。如果没有天然的甘泉,一些湖泊河流提供的水源也可以勉强接受。 其次,洞穴的洞口一定要高于水面,10米或20米都可以接受,只要能够防止洪水泛滥,河水或湖水倒灌入洞口便可以。 再次,洞穴的洞口一定要朝阳、背风,一定不能朝向北方或东北方,这样就能够保证冬天晒太阳,夏天乘阴凉了。 *后,如果这个洞穴能够在孤山或者是伸向开阔地带的山嘴上,就再好不过了,这样坐在洞口就可以远眺四周的风景,进出山洞也会更加方便。 基本上,具备这些条件的洞穴就算是一个合适的家了。从我国及世界考古发现来看,原始人类所居住的山洞,多是一些钟乳石较少的喀斯特溶洞,比如,1993年,在我国贵州省的盘县大洞遗址就出土过4颗古人类牙齿化石,以及近万件动物化石。 在大多数原始人类居住过的洞穴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洞穴口附近区域的人类生活痕迹较为明显,而在洞穴深处则鲜少有人类生存过的痕迹,这可能与洞穴深处氧气不足、阴暗潮湿有关。 在选好特定洞穴后,原始人类一般会对洞穴进行些许加工,比如用石锤或石斧将洞穴中比较尖锐的、有棱角的石块凿平,这样可以让自己住得更加舒适。还有一些洞穴中的原始人类,则会使用木炭或赤铁矿在洞壁上作画。 居住在西班牙北部的阿米塔米拉洞穴中的原始人类,就在洞壁上绘制了一些猛犸和野牛等动物形象;而在阿根廷圣克鲁斯省西北部的平图拉斯河附近的一个山洞中,则发现了许多黑色、白色、紫罗兰色、红色和黄色的手印壁画,即使经过了几千年的风吹日晒,这些手印壁画也没有消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人类不断进化,他们才开始走出天然洞穴,去到那些更容易获得食物的地方,尝试动手建造“房屋”。 从天然洞穴到人工巢穴 原始人类*初建造“房屋”的尝试来源于天然洞穴,他们开始动手挖掘地穴,然后将天然洞穴的一些特征“嫁接”到了自己的人工地穴上。 比如,在挖掘完地穴后,原始人类会在地穴上面用柴草支起一个“帐篷”,以便遮蔽风雨。而在搭建帐篷时,他们则会将口开在朝阳的方向。在地穴下面,原始人类会将落叶或较软的植物根茎铺在地面上,以起到防潮保温的作用。 在地穴建造形制上,*早出现的是竖穴结构,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帐篷式“房屋”;在竖穴之外,原始人类还建造了横穴和半地穴式结构的“房屋”。 横穴结构一般建造在黄土地带的台地断崖处,这类结构的地穴相对牢固,建造起来也非常方便,与我国现代山西、甘肃地区的窑洞式房屋较为类似。 半地穴式结构一般是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的地坑院,然后再在院壁上挖出窑洞,可以说是一种结合了竖穴工艺和横穴工艺的洞穴建筑技法。 除了穴居外,原始人类还曾建造了巢居式“房屋”。由于地质条件等原因,我国南方地区的原始人类穴居的难度更大,因此更多采用了这种“构木为巢”的居住模式。 在《韩非子·五蠹》中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的记载,这里提到的“有巢氏”可能就是巢居方式的创造者。 我国古代南方地区气候潮湿,蛇虫野兽较多,缺少建造地穴的条件,所以人们开始在更高的地方寻找生存空间。可能是从鸟类筑巢那里获得了灵感,我国南方的原始人类爬到树上去建造“房屋”。 相比于建造地穴,在树上筑巢可没有那么容易。原始人类建造的树巢主要有独木巢和多木巢两种。 顾名思义,独木巢就是在一棵大树的枝杈上架巢。选好树木和枝权的位置后,原始人类需要先用一层较硬的树枝做地板,然后再在其上用树枝架构起相互交错的棚架,*后则是用蓬草等覆盖面较大而重量较轻的材料覆盖在棚架上。 多木巢因为建造在多棵树木上,所以并不一定要选择树杈较大的地方,只需要考虑地板与树木的连接是否紧密稳固就可以了。相对来说,多木巢的体积一般会比独木巢大,建造难度和建造要求也更高一些。 人类*初进行巢居更多的是为了躲避蛇虫鼠蚁的侵扰。与地穴相比,建造在树木上的巢穴并没有那么稳固,这也是我们在考古研究中甚少发现巢居遗迹的原因。 同样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人类进一步进化,他们从巢居这种建筑形制中得到启发,利用竹木这一天然原材料

家居(精)/古人的日常生活 作者简介

杨龙山,江苏盐城人,毕业于扬州大学建筑系,致力于复兴中国传统建筑,对古建筑古物、家居风水等有专业研究。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