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庄子》通识--中华经典通识/陈引驰著

《庄子》通识--中华经典通识/陈引驰著

作者:陈引驰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22-07-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08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32.8(6.7折) 定价  ¥4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庄子》通识--中华经典通识/陈引驰著 版权信息

《庄子》通识--中华经典通识/陈引驰著 本书特色

1.本书是阅读《庄子》的理想入门书籍。由复旦大学《庄子》研究专家陈引驰撰写,带领读者由浅入深,一步步认识庄子、道家和中国文化。

2.全书次第展开,脉络清晰。由庄子其人、《庄子》其书讲到《庄子》瑰奇宏丽的思想世界,乃至老庄异同、儒道分合、中国文化精神,体大思精,同时配以近三十幅图片,全彩印制,让读者在悦读中别有收获。读者更可以扫描封底二维码,观看作者的细致讲解。

3.本书凝聚了作者数十年研《庄》精华。这本为普通读者撰写的通识性读物,处处体现着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力,虽是“小书”,却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大家”风范,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和心得尽汇于斯。

4.庄子寻求的z高突破是什么?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意义何在?我们又该怎样走进《庄子》的世界?……关于庄子和心灵的问题,相信都能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庄子》通识--中华经典通识/陈引驰著 内容简介

本书是阅读《庄子》的理想入门书籍,由复旦大学《庄子》研究专家陈引驰撰写。由庄子其人、《庄子》其书到《庄子》瑰奇宏丽的思想世界,乃至老庄异同、儒道分合、中国文化精神,全书次第展开,体大思精,脉络清晰,凝聚了作者数十年研《庄》精华。

《庄子》通识--中华经典通识/陈引驰著《庄子》通识--中华经典通识/陈引驰著 前言

我们为什么要读《庄子》

今天,我们对传统的认识已经越来越深入,不像四十年前,对传统文化基本持一种严厉批判的态度,而现在更多的是一种继承发扬的意识,对传统有更多认同。说到读经典,我们一般会想到儒家、孔子,这当然没有问题,儒家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首屈一指的价值,处在*核心的位置。但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有“儒道互补”之说,犹如车之有两轮,这也是事实。在中国历史中,纯粹的排斥道家(也包括佛家)的儒家也是极少的,而道、佛两家也吸收了儒家不少的东西。

如何认识这种现象?

如果说儒家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呈现了积极进取的品格,那么道家就是“谦退”的。“谦退”也很重要,并非没有正面的意义。西汉大史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次为老子、庄子立传,老子传中有一则故事,很能见出儒、道之间的关系。孔子从鲁国去东周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避而不谈,反而让孔子去掉“骄气”,说“良贾深藏若虚”。这应该说具有比较正面的意义吧。

如果对两家作一个简略的对比,或许可以说:儒家是做加法的,道家则做减法,各有所长。不妨从传统所谓的“天”“地”“人”三个方面来说明。

天。古代“天”的内涵很复杂,具有神格、伦理意义。孔子周游列国,有时很狼狈,在宋国时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就是这个意义上的天,非自然界的天。而老子所讲的“天”就比较多自然界的意义了,他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即自己如此之意。与儒家相比,道家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更广阔的宇宙视野。儒家以现世为主,“知行合一”;道家不仅仅局限在人的世界,翻看《庄子》,开篇《逍遥游》先谈鲲鹏、大海、天地,而后才是人的世界。在庄子这里,我们所面对的是一整个自然万物,乃至天地宇宙。

地。这里是指人间的制度和秩序。孔子讲求的是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所谓“克己复礼”,即复周之礼。道家反对制度,《庄子》外篇《胠箧》说有人把箱子捆紧绑牢,以防盗贼,但“大盗”唯恐箱子不牢,因为他会连箱子一起扛走,这就表明了庄子思想中对制度某种程度上的不信任,他认为归根到底还在人。道家看到的更多是社会制度建设中的复杂性,认为制度必须建立在合乎人的本性的基础上,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以前有人批评老子所说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认为这是“小国寡民”思想,但这满足了人的基本需求,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及制度建设。庄子所说的“至德之世”,就是满足人的本性需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庄子看来,秩序应该基于人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外在的附加。

人。儒家看重人的群体性,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认为儒家所说的人是关系网络中的一个点。马克思说过:就其现实性而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与儒家的观念有相近之处。一个人有多重社会角色,但是角色之间并不都是和谐的。比如“忠、孝不能两全”就凸显了这个矛盾。因而,道家的选择是更关注个体的人,老子和庄子就很好地实践了这一点。老子“见周之衰”而离去,不做“周守藏室之史”;庄子拒绝做楚国的国相,宁肯“曳尾于涂中”。道家认为*重要的就是“保全自我”“尽其天年”,而不像儒家追求的“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庄子重视身心的修养,尤其是修心,如“坐忘”的身如槁木、心如死灰,这其实是对自我身心的控制。

所以不能简单地说儒家是积极的,道家是消极的:老庄有老庄的理路,基于其理路,提出了展开我们的自然宇宙视野和境界、建立合乎人性需求的社会制度和文明、关注和修养身心等多重主张。

*后,回到《庄子》这部书,我们今天读它,*重要的意义何在呢?

阅读《庄子》,可以提升我们的境界。

就我所认为《庄子》中*重要的《逍遥游》而言,庄子谈到过四种层次:首先,是知识、学养足以胜任官职的人,可谓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其次,“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能把握自我的人;再次,像列子那样可以御风而行的人,在物与我之间取得恰当的平衡,顺势而行,因势利导,完成自己相对的自由;*后,顺应天地自然的变化,与宇宙精神化合为一体,也就是《庄子》的*后一篇《天下》里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获得*大的自由自在。

**个层次是功利世俗的层次,第二个层次是自我的层次,第三个层次是外在与自我和谐的层次,第四个层次是与自然完全合为一体的层次。依循着不同的层级,境界不断提升,便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更多理解、宽和、包容——这也就是我所理解的“齐物”的真义。以平等包容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人就不会那么自傲,会承认自己并不是万物的灵长,万事万物都有其各自存在的理由,“齐物”,大约就是这个意义上的平等。进而,我们要尊重不同的个体,尊重不同的个性和价值。

“逍遥”而“齐物”,是因为站得高,所以看得远;因为看得远,所以理解;因为理解,所以包容;因为包容,所以尊重;因为尊重,所以丰富而多彩——这才是一个美好的世界。

《庄子》通识--中华经典通识/陈引驰著 目录

我们为什么要读《庄子》

一 庄子画像

1 《史记》中的庄子

2 《庄子》中的庄子

二 《庄子》这部书

1 《庄子》是不是庄子写的?

2 《庄子》是怎样炼成的?

3 《庄子》应该这样读

三 《庄子》的世界

1 内篇要义:从《逍遥游》到《应帝王》

2 天地宇宙与三重突破

3 齐物视野:人与万物的勾连

4 听从你的内心

5 生死之间:有限和无限的纠葛

四 《庄子》的源与流

1 老庄异相

2 从“黄老”到“老庄”

3 文学光影:成语、寓言及其他

4 中国文人的精神原色

五 儒道与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1 以儒观道

2 天—地—人:儒道的重要分际

后 记

展开全部

《庄子》通识--中华经典通识/陈引驰著 节选

一 庄子画像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至少从西汉初年《淮南子》面世的时候,就出现了“老庄”的并称,该书的《要略》篇,有“考验乎老庄之术”这么一句话。

确实,庄子和老子都是源远流长的道家传统中*具代表性的人物;庄子的时代当然在老子之后,不过,如果没有庄子,所谓道家或许也不会有那么深远的绵延和影响,就如同儒家传统中孔、孟相关联,有孔子而没有私淑他并发扬光大其思想的孟子,我们能想象儒家在中国文化中两千年的主导地位吗?

所以,要了解道家,不能不了解庄子。了解了庄子其人,才能进而观察、把握其观念和精神。

1.《史记》中的庄子

庄子生活在先秦时代的战国中后期,至于准确的年月,**个为庄子撰写传记的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提到他“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又根据《庄子》的《秋水》和《列御寇》两篇的记述,明确写出聘庄子为相而被他推辞了的那位楚王,是楚威王。

这三位国君在位的年代,按《史记·六国年表》的记载:

梁(魏)惠王:公元前370年至公元前335年

齐宣王:公元前342年至公元前324年

楚威王:公元前339年至公元前329年

所以,照司马迁看来,庄子应该是活动在公元前4世纪的人,再加上一些其他的证据,现代学者如马叙伦(《庄子年表》)、钱穆(《先秦诸子系年》)都主张将庄子的卒年下延到公元前3世纪前半期。这么说来,庄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公元前3世纪前期。

如此的结论,似乎显得模糊而让人感到遗憾,不过,这也许就够了。像庄子这样的思想家,主要凭他的观念和思想而存在于历史之中,具体的生平行事并不是*关键的,早生几年或少活数载,其实无关紧要。事实上,我们也真的弄不清楚庄子个人的世间经历,司马迁《史记》的庄子传是这样写的: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司马迁的传,后边一半讲的就是庄子推却楚威王聘任这么一件事,前边一半是对庄子时代、著述以及思想渊源、品格的评断,用司马迁评《庄子》的话,或许不能说完全“空语无事实”,但认为其“乏事实”不算太冤枉。

当然这也不好都怪司马迁,因为庄子觉得他的时代太危险了,“方今之时,仅免刑焉”(《庄子·人间世》),就是说当今这个时候,能好好活着,免于刑戮就很好了。所以他本来就不愿显明于当世,甚至*好不要在世上留下什么痕迹,很可能后代同样生活于乱世的诸葛亮“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的意愿,正是庄子所心许的,那他便自然不如积极有为、努力进取的儒者了。我们比照着读《史记·孔子世家》那样的儒者的传记,很容易明白两者之间的差异。

虽然“乏事实”,司马迁为庄子写的传记还是提供了一些重要的信息,比如前边提到的他所处的大致时代。再比如庄子名周(这没什么异议,是历来大家都认可的;至于说庄子字子休,虽然隋、唐之际的陆德明在《经典释文序录》里称“太史公云:字子休”,但现今所见的《史记》里既没有明文,陆德明的年代又太晚,怕不好完全相信)。还比如庄子是“蒙人”,“尝为蒙漆园吏”。“蒙”到底在哪儿,成了一个问题。南朝刘宋时给《史记》作《集解》的裴骃,依据《汉书·地理志》说“蒙”在梁国。不过,此所谓“梁”指的是西汉时的封国,而不是庄子时代的梁(魏)国。更准确的,倒是后来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认为庄子所在的蒙当时属宋国,他援引的材料比班固《汉书》更早,是西汉后期大学问家刘向的《别录》:“宋之蒙人也。”至于“漆园吏”,应该是一种管理漆树园的小官吧。

回顾早期的史料,我们能确知的庄子情况很简单:庄子名周,是战国时代公元前4世纪中期到公元前3世纪早期,宋国一个叫蒙的地方的人,做过微不足道的小官,曾经推辞了楚王的聘任,写了许多文章,延续老子的学术脉络,对孔子及其后学颇有批判。

《庄子》通识--中华经典通识/陈引驰著 作者简介

陈引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学理论、道家思想与文学、中古佛教文学、海外汉学等。

著有《庄学文艺观研究》《庄子讲义》《文学传统与中古道家佛教》《中古文学与佛教》《<文苑英华>与近世诗文思潮》《乱世的心智:魏晋玄学与清谈》《彼岸与此境》等;主编《中国文学经典》《多元宗教背景下的中国文学》《复旦中文学科建设丛书佛教文学卷:镜花水月》《佛教文学经典丛书》《二十世纪国学丛书》等;合译有《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唐代变文:佛教对中国白话小说及戏曲产生的贡献之研究》《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帝宠臣的生涯揭秘》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