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阳明学十讲(精)/周志文著

阳明学十讲(精)/周志文著

作者:周志文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22-07-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62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33.6(7.0折) 定价  ¥4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阳明学十讲(精)/周志文著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1157307
  • 条形码:9787101157307 ; 978-7-101-15730-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阳明学十讲(精)/周志文著 本书特色

1. 学者、作家周志文研究阳明人生与学术的力作。作者有感于市面上有关阳明及阳明学的著作要么学术气息太浓重,要么偏重阳明的事功,将之近乎神话了,而较少谈其在思想上的启发与贡献,遂秉承“有一分证据才能说一分话”的写作态度,“就想写点儿别人没写的东西”,将一个好奇、倔强、勇敢、睿智的阳明渐次展现在读者面前,他的思想在当时及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亦被一一揭示。 2. 这是一部能够激活思想、引发深思,带领读者全面了解王阳明的大众读物。作者的散文功底极好,自然朴实又极富真情。这一风格在本书中亦能得到明证。整部书语言浅近,平白如话,像是一位和蔼的长者在对你娓娓而谈,谈阳明的非凡人生,谈阳明的学术,谈阳明的军功建设,谈阳明的后学分派,等等。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阳明,毫无压力地读懂阳明及阳明学。 3. 多面复合型人才——王阳明;能引领大众接地气——阳明学。阳明自小不受绳墨约束,喜欢兵法韬略,有经略四方之志,日后平南、赣乱事,平宸濠之变,平思、田变乱,一介文臣,竟然三次救国家于危难。中进士,做官,虽不显倒也平淡,但因辩戴铣案而被廷杖,随后被贬贵州龙场,于是就有了格竹子、龙场悟道。阳明学的核心是“致良知”“知行合一”,因为其化烦琐为简约,倡导与人讲学“须做得个愚夫愚妇”,和光同尘地用他们的思考方式、语言习惯讲解,才能真正引领他们;又强调为学求诸内心,无须他借,当下实行,直截便利。这使得阳明学在民间掀起了极大的波澜,产生的影响远盛于官方学术。 4. 学者杨渡撰写序言,力荐本书。他说:“这一本《阳明学十讲》,便是他(周志文)研究王阳明毕生功力的结晶。学养深厚自不待言,智慧的观察与分析,亦时时浮现。读者会从他的叙述中,感受到王阳明那既倔强又勤思好学、既智慧又幽默、既平实又充满理想主义的人格魅力。”

阳明学十讲(精)/周志文著 内容简介

本书是台湾知名教授、畅销书作家周志文先生的基于讲稿整理而成的新作。秉持“有一分证据才能说一分话”的态度,意欲“写点儿别人没写的东西”,在作者看来,“阳明整个人在中国传统社会,是个‘异类”,自小不受绳墨约束,不喜“儒家四平八稳的那套”,喜欢兵法韬略,有经略四方之志,后又喜欢道教、佛教。真正“折节”做起正统儒家学问来,冲突、波折不断,困顿、挫折接连,好奇和怀疑促使他不断思考,促使他*终完成了以“致良知”“知行合一”为核心的阳明学。阳明学对于道德的建设、人的完成都是有着积极贡献的。因为儒家文化多讲贡献所学、有益社会,但格于现实,真正能实践有成的,却是少数。而阳明学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儒学的态势,注意到自己存在的必要,“掀起了一种遍及社会各层的‘发现自我’运动。书稿分十讲,其中有对阳明学之前历史的溯源,有对阳明学出现的背景分析,精道地论述了王阳明一生政治军事功业,梳理了阳明的思想与学术、王门后学的发展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阳明学十讲(精)/周志文著 目录


阅读经典,面向未来 杨渡


自序


**讲

一、 为何讲阳明学

二、 从孔子讲起

三、 经的流变

四、 儒学史上的问题


第二讲

一、 唐、宋的儒学

二、 《四书》与朱熹的贡献

三、 朱学的困境与阳明的出现

四、 “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第三讲

一、 南、赣乱事

二、 宸濠之变

三、 丁忧下的王阳明

四、 思、田的变乱与初到广西



第四讲

一、 广西乱平

二、 死亡之旅

三、 军功与建设

四、 死后的争议



第五讲

一、 阳明对朱熹格物说的体验

二、 “格竹子”的故事

三、 致知与致良知

四、 知行合一



第六讲

一、 心即理

二、 “满街人都是圣人”

三、 关于《大学》的争议

四、 《朱子晚年定论》



第七讲

一、 “然吾之心与晦庵之心未尝异也”

二、 “四有”“四无”

三、 王学分派

四、 浙中王门



第八讲

一、 江右王门与“戒慎恐惧”

二、 “正学”“归寂”与“静中恍见端倪”

三、 泰州学派的“万物一体”

四、 “何独于人而异之”



第九讲

一、 “道理不行,闻见不立”

二、 阳明的高迈处

三、 阳明死后的争议与平反

四、 清以后阳明学的发展



第十讲

一、 韩、日阳明学的消长

二、 日本阳明学的发展与现况

三、 重新检视阳明学

四、 结论


后记



展开全部

阳明学十讲(精)/周志文著 节选

朱学的困境与阳明的出现 儒学本身其实是很自由的,说朱子学为禁锢也很不当。《中庸》引《诗》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便是自由的象征。朱熹很喜欢题“鸢飞鱼跃”四字,因为它充满了活泼的意象。我们读《朱子语类》,看到朱熹的生活与思想,也是充满了自由的心灵的。朱熹注《四书》,博采众说,折中于己,不墨守,不拘泥,可见本身也是自由且开放的。后世过分地提倡与尊扬,考试又定为一尊,使得朱子学变成了权威。自元代起,朱子学又变成官方的儒学,这个“官学”造成儒学的不断扭曲,其实已非朱熹的真实面目了。 当朱子学或儒学被弄成这般光景时,就有有心人想帮儒学再找回其生命的源头活水,找回其中久失的活泼与自由,王阳明便是其中之一。他提出的意见*具体,这也便是阳明学兴起的原因。 王阳明(1472—1529),本名王守仁,字伯安。其名字,是从《论语·里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来的。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九月三十日,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今属宁波市)。 这里先解释一下阳明生死的年月问题。阳明死于嘉靖七年,以前有些人把他的生卒年定为1472—1528年,因为嘉靖七年正好是1528年,但阳明卒日是阴历的十一月二十九日,对应的是公元1529年1月9日,所以其生卒年准确的说法应为1472—1529年。 依据他的弟子钱德洪(字洪甫,号绪山,1496—1574)所编的《阳明先生年谱》,王家东晋之前是住在山东琅琊的,他们的先人王览(字玄通,206—278)曾经做过晋朝的光禄大夫,王览的曾孙就是有“书圣”名号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号谵斋,303—361)。王羲之九岁时因避北方之乱而随家迁居江南的浙江,定居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原来王阳明与王羲之是亲戚呢!不但如此,阳明的墓地,也在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兰亭”附近。阳明虽出生在浙江余姚(所以历史上又称“阳明学”为“姚江学派”),但他们王家在山阴一直有产业,父亲王华在世时,又把家迁居到山阴一个叫“光相坊”的地方。好在山阴与余姚相去不远,之后阳明与家人常居山阴,所以阳明与山阴的关系,似乎比与余姚更为密切。 提起阳明的父亲王华,值得好好谈一谈。从曾祖王世杰开始,王家都是读书人,可以说是个里居的读书世家,但在王华之前,名声并不显赫。到了王华,却造成了轰动,那就是王华在成化十七年(1481)参加进士考试,竟考了当年殿试的**名,中了科举的状元。这在古代,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盛事,我们看明清时的戏剧、小说,中状元岂不是人间的*高理想吗?王华竟然实现了。王华中状元的那年是三十五岁,儿子阳明十岁。 王华考了全国三年一次*高考试的**名,从此之后,固然青云直上,霄汉可期(*高职位做到南京吏部尚书),但对阳明而言,却不是幸事,因为加在阳明身上的压力也自然更大了。 阳明自小有放荡不羁的个性(《年谱》上说他是“豪迈不羁”),说他放荡不羁或许有点负面,正面的说法是,阳明是一个极为崇尚自由的人。崇尚自由的人多能开放心灵,比较不会随俗俯仰。一般认为是的,他不见得也说是;一般认为非的,他也不会人云亦云跟着说非。这种人,往往会异想天开,常对一些已被认为合理的事物兴起怀疑之思,从而否决它的合理性。简单地说,阳明是个对事总是比较好奇、比较喜欢唱反调的人,也是个会独立思考的人。 阳明十一岁的时候,随父亲王华到北京居住。当时王华因考上状元而赴京,在翰林院任翰林院撰修之职(明代状元授翰林院撰修,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他为儿子请了一位家庭教师,目的何在,明眼人一看便知,是想要阳明继承他的成就,至少将来科举能有高第,不辱王家的“家声”。想不到十一岁的阳明不是很受教,一天他突然问老师:“何为**等事?”老师答:“惟读书登第耳。”登第就是金榜题名。想不到阳明立刻反驳说:“登第恐未为**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钱德洪编《年谱》载,阳明十五岁时曾登临北京附近的居庸关,便“慨然有经略天下之志”。所谓“经略天下”,就是整顿天下,即人们常说的“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当时阳明对兵法特别感兴趣,自己找了很多兵书来读,到处观察山川形势,思考军事上的防御与进攻诸事。阳明自少年对兵法保持兴趣,一生研究不辍,这跟他后来能够敉平明朝的三个“国家级”的乱事极有关联。阳明在军事上的事功,我将另辟一讲,此处不详说。可以知道的是,阳明自幼就是一个多方面发展的人,这“多方面”指的是他个人的才情与兴趣,也包括性格多元与情绪多变。一个多方面发展的人,是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标准来界定的。 阳明对儒家之外的道教与佛教,也曾有高度的兴趣。他对道教的养生哲学曾一度入迷,十七岁时因父母之命到江西南昌迎娶(古代结婚都早,十七八岁结婚很普遍),结婚的对象是他远房表字辈的亲戚,姓诸。结婚的当天,阳明闲步到附近的道观铁柱宫,看到一个道士在里面打坐,出于好奇,便跟他攀谈起来,谈的是道教养生之道,想不到一谈就是整个晚上,连自己要进洞房的事都给忘了。第二天被妻家的人寻获,带了回去。 弘治六年(1493)起,阳明先后参加三次会试,直到弘治十二年才考上进士,当时阳明二十八岁。他考上进士虽然比父亲早,但成绩比父亲逊色,考上的不是状元。状元是进士的**名,状元的地位稍高于一般进士,而之后的出路跟一般进士也没有太大的差别。中进士已很好了,这时他父亲的心愿终于达成。但中进士并不是阳明真正的目的,因为他早就觉得读书应举,不是君子的“**等事”,他之所以应试,是因为父亲给的压力,还有就是家庭与社会的期许。 《年谱》里还有些阳明青少年时代的描述,比如说阳明在他母亲肚里怀了十四个月还生不出来,后来“祖母岑梦神人衣绯玉云中鼓吹,送儿授岑,岑惊寤,已闻啼声。祖竹轩公异之,即以云名”,所以阳明原名王云。 阳明五岁前不能言语,“一日与群儿嬉,有神僧过之曰:‘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竹轩公悟,更今名,即能言……”古人对伟大人物的诞生,总会编造些神奇的故事,这些话可能是真的,但假的居多,不可尽信。 《年谱》又记阳明二十二岁,正好是弘治六年(1493),参加春闱(古时进士考试在春天举行,故称“春闱”)下第,宰相李西涯(即内阁大学士李东阳。明代不设宰相,此处宰相是俗称)曾对他说:“汝今岁不第,来科必为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阳明“悬笔立就,诸老惊曰:‘天才!天才!’退,有忌者曰:‘此子取上第,目中无我辈矣。’及丙辰会试,果为忌者所抑。”阳明是弘治十二年己未进士,之前两次会试均不第。屡试不第,这对古人来说并不稀罕,何况阳明只是两次没考上,是不是自己考运不济,或根本没考好,都有可能。《年谱》所记“忌者所抑”,老实说并不确凿。 《年谱》对阳明早年的记载,常有些穿凿附会的地方,这在其他年谱上也属常见,但读者还是应该有所注意。 阳明在三十五岁之前,曾当过一些初获进士名衔后“循例”该当的官,比如,在工部做过实习官员(当时叫作“观政工部”),做过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也主考过山东乡试,又担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工作的地方大都在北京。 弘治十八年(1505),阳明三十四岁,当年五月,弘治帝(明孝宗)驾崩。明朝“好”皇帝不多,但弘治帝算一个不错的皇帝,自己品格还算好,也能谦恭,会用些贤达之士,比较会听大臣的话,君臣关系颇为和谐,所以历史上曾把弘治帝当成明代的中兴之君。 可惜好景不长,继位的正德帝朱厚照年仅十五岁,极其荒淫无道,喜好畋猎骑射,爱玩又贪婪,个性喜权谋却不做正事,民间传说“游龙戏凤”(又叫“江山美人”)的故事描写的就是他的荒唐。他还在宫廷私设“豹房”,成天在里面乱来,不理朝政;不但自己荒唐,也放纵手下群小胡作非为。*有名的是宦官刘瑾专权,明目张胆地在宫中与朝中做尽坏事。刘瑾伙同一批帮他跑腿办事的爪牙,一共是八人,也都是宦官,时称“八虎”(刘瑾、马永成、谷大用、魏彬、张永、邱聚、高凤、罗祥),到处兴风作浪,为非作歹,弄得宫廷内外一片大乱。 这种朝廷大乱是由皇帝造成的,自然该由皇帝负全责。但正德帝是“天命”,除非自律,否则任谁也奈何不了他。这种个性的皇帝上台,让弘治帝留下的老臣一个个紧皱眉头,却也无法可想。明朝不设宰相,但有内阁,曾经做过先朝内阁大学士(当时也称为首辅,地位稍似宰相,但裁度的大权还是掌握在皇帝手里)的如刘健(1433—1526)、李东阳(1447—1516)、谢迁(1449—1531)等人都上书极谏,但所上的书都到了刘瑾手里,正德帝大多没看到,即使看了,也置之不理。老臣眼见上书得不到回应,*后只有纷纷辞职归田。 当刘健、谢迁等老臣纷纷走人之后,还有一批年轻的臣子眼看国事日非,不愿沉默,也陆续上书请求皇帝改弦易辙,希望皇帝努力从政之外,不要再信任宦官,在南京做官的戴铣(?—1508)、薄彦徽(弘治九年进士,生卒年不详)、陆昆(弘治九年进士,生卒年不详)等都是其中的上书者。不料上书还未到皇帝手中,就被刘瑾等人先看到了,他们便假造皇帝的命令,把这群人抓进诏狱,每人廷杖三十,削籍为民,戴铣则被廷杖后死于狱中。 所谓“廷杖”,是命令犯案的大臣在朝廷公开接受处罚,处罚的方式是用木杖用力打他的脊背,有些大臣身体不好或年纪大了,常会被当场打死。 中国古谚有“刑不上大夫”的话,是说要给士大夫留面子,果真犯了不可宽恕的大罪,可命他自裁,但绝不可过分地羞辱他。想不到明朝竟有廷杖这种制度,极不文明不说,对吏治也有极坏的影响。 阳明因辩戴铣案得罪朝廷,被廷杖四十,后被贬谪到贵州龙场。当戴铣案起的时候,阳明在北京的兵部担任一个七品的主事之职,可以说是个很小的官。但他义愤填膺,写了封信给皇帝,题目是《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其中有言谓: 君仁臣直。铣等以言为责,其言如善,自宜嘉纳;如其未善,亦宜包容,以开忠谠之路。乃今赫然下令,远事拘囚,在陛下不过少示惩创,非有意怒绝之也。下民无知,妄生疑惧,臣切惜之!自是而后,虽有上关宗社危疑不制之事,陛下孰从而闻之?陛下聪明超绝,苟念及此,宁不寒心? 标题中的“宥言官”,是指请原谅向你进谏言的人;“去权奸”,则是除去专权的奸臣的意思,所指十分明白。当然跟其他的上书一样,这篇疏文一上到朝廷就被“权奸”先看到,阳明也被逮赴诏狱,并且被廷杖四十。诏狱是直属皇帝管的大牢,是在一般司法所管辖之外的,主管是太监。还好阳明当时年轻,身体也算好,能忍受皮肉之伤。他在监狱被关了些时候,于正德二年(1507)的夏天出狱后,便被贬官为贵州龙场驿的驿丞。 阳明用了半年的时间,从北京南下,到家乡待了一阵后再奔赴贵州。当时交通不便,再加上旅途发生了不少状况,所以耽误了不少时间,《年谱》在此年有记: 先生至钱塘,瑾遣人随侦。先生度不免,乃托言投江以脱之。因附商船游舟山,偶遇飓风大作,一日夜至闽界。比登岸,奔山径数十里,夜扣一寺求宿,僧故不纳。趋野庙,倚香案卧,盖虎穴也。夜半,虎绕廊大吼,不敢入。黎明,僧意必毙于虎,将收其囊,见先生方熟睡,呼始醒,惊曰:“公非常人也,不然,得无恙乎?” 当然有些是传奇的描写,而这段经历,常被好事者作铺陈故事之用,加油添醋,出神入化,不可尽信,但可见出,在贬谪旅途上似有朝廷某些政治势力介入,因而意外不断,甚至险些使阳明遭遇不测。

阳明学十讲(精)/周志文著 作者简介

周志文,祖籍浙江天台,1942年生于湖南辰溪。台湾大学文学博士,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现已退休。主要从事明清学术史、明清文学、现代文学研究,博涉广猎,著述颇丰,其中学术著作有《晚明学术与知识分子论丛》《汲泉室论学集》《论语讲析》等,另有散文随笔集《同学少年》《时光倒影》《家族合照》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