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人类学研究(第15\16辑2022)

人类学研究(第15\16辑2022)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22-06-01
开本: 16开 页数: 494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26.0(7.0折) 定价  ¥18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人类学研究(第15\16辑2022) 版权信息

人类学研究(第15\16辑2022) 本书特色

(一句话宣传语):十年献礼,名家云集,回顾展望,共探人之可能、社会之可能、人类学之可能。 (80字宣传语):创刊十年历程回溯,纪念论坛实况记录,全方位、多维度的学科思想盛宴。 理论与实践兼备之,回应新时空下人之可能、社会之可能、人类学之可能。 ★实况记录,纪念论坛名家云集、精彩互动,提供跨学科与多视角的学科思想盛宴。 ★关怀理论,共同摸索新的时间、空间和对象下人类学的本体论转向的诸多可能性。 ★立足田野,关注现代科技对生活的冲击,探讨技术如何形塑个体和重组社会形态。 ★重读经典,看专业学者如何分章拆解学术经典,撰写书评,手把手传授阅读诀窍。

人类学研究(第15\16辑2022) 内容简介

《人类学研究(第15-16辑)》是由梁永佳教授主编,浙江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研究所主办的专业学术辑刊。本辑作为创刊十年献礼,重磅刊载“纪念吴定良院士逝世五十周年暨浙大《人类学研究》研讨会”现场的学者讲稿和相关讨论,既生动回顾本刊发展历程,又全方位、多维度回顾和展望人类学,尤其是中国人类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汪晖教授、赵鼎新教授和庄孔韶教授,提纲挈领地点出核心议题,共同探讨人类学面对新的时间、空间和对象,如何突破现存的方法论、本体论困境。多位学者积极互动,分享成果,研讨如何跨越人类学的边界、人类学如何实现本土化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此外,本辑特别推出科技人类学专题,关注现代科技冲击下的个体生活和社会命运将何去何从。还刊载了《论君长》《大转型》《昔兰尼加的赛努西教团》等经典书目的读书报告或书评。

人类学研究(第15\16辑2022) 目录

纪念吴定良院士逝世五十周年暨浙大《人类学研究》研讨会专栏
特稿
汪晖 空间革命、多重时间与置换的政治
赵鼎新 解释的层次与诠释圈

主旨发言
庄孔韶 从《人类学研究》谈起

专题一 跨越人类学边界
潘天舒 上海都市体验研究的三条路径
项飚 从感觉开始

专题二 吴定良与中国人类学
张海国 继承吴院士遗志,做好表型组研究
王久存 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与人类学研究
阮云星 浙江大学人类学学科建设回顾与展望
李东升 吴定良的研究与收集的标本

专题三 中国人类学与本土化
黄剑波 批判的人类学与人类学“批判”
丹增金巴 中国人类学与后殖民批判
张亚辉 费孝通的两种共同体理论的张力及其解决

科技人类学专题
川濑由高 流动的收割机——收获期南京市郊外农村的即兴分工
江绍龙 技术的选择与现代物质文明——对华南农村地区日常厕所实践的反思
邢麟舟 技术选择中的社群因素——以网约车竞争压力下的出租车司机为例
伍洲扬 祭祀用品流变与白族烧包习俗再造——以七月半洱海北部定期市“火衣”买卖为视角

研究论文
庄雪婵 关于父权制概念在中国和人类学中的讨论
赵芊里 物口控制的自然机制及其对人类的启示
黄娟 试论人类学的道德转向
何贝莉 夹坝者的抉择——关于清代郭罗克“夹坝”的人类学阐释
唐欢 三界之间的“专业户”——重庆一位仪式专家的生成及其社会机制
《论君长》读书汇报专题
张亚辉 “晚年列维-斯特劳斯”的遗产
赵希言 读《论君长》第二章
张一璇 结构人类学中的历史
帕提哈希 萨林斯的“墨西哥的陌生人-王”
单朵兰 作为儿童的国王和作为保姆的人民
王之怡 中心—边缘体系的文化政治
任思齐 主权考古学

经典重读
李旭东 整合社会与双向发展——读《大转型》
赵希言 贝都因人从部落到国家的进程——读《昔兰尼加的赛努西教团》
稿约

展开全部

人类学研究(第15\16辑2022) 节选

  因此,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人类学家的独狼式的研究仍是必要的,然而,由于学术已走向一个合作的时代,包括跨学科、跨专业和跨方法的合作,那么在后现代的写文化以后,如何改善?如何建立一个新的大家都认可的研究理念和实践?虽然现在还没有公认的作品,但是尝试的人已经很多了,比如费舍尔教授在新加坡跟艺术家的合作;或者让—鲁什的师生团队——他们的特点是写论文、论著加电影——在非洲马里的多贡人地区完成的作品,这个田野点已经超过80年了。在中国,我们也进行了类似的尝试。以林(耀华)先生的金翼山谷为例。这个田野点也已经超过80年,关于它的长时段的研究,既包括纵向的研究,比如我写的书《银翅》就是《金翼》的学术性续本;又包括横向的跨学科研究,比如30年前我在金翼山谷周边的闽江拍了《端午节》,当时我把这部电影拿到华盛顿大学的郝瑞(StevanHarrell)那去,作为我的博士后课题。郝瑞说,“文化大革命”之后还没有这样的中国纪录电影出版,他马上找两个研究生配了英文,并在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他可能没太注意到,电影是出版了,但这本书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并不予以出版。当时编辑要求改写法,但电影里的人物和书里的人物都是配套出现的,这种写法里包含了区域文化的思维方式,我没答应。这次与费舍尔教授讨论直觉的认知时,谈到人类学运用文化的直觉问题,提到先前出版社不予出版的原因。马库斯听到这里插话说,“一定是认为你‘不科学’”。的确如此,不过那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现在对写文化的理解已经变化了。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南加州大学的沈雅礼(Gary Seaman)教授,他是研究中国台湾地区农业社会的,研究人的,所以他懂得这一套,他就说一点也不必删,到2018年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终于出版了。总而言之,人类学认识论的谈资已经扩充了。在跨学科的时代,电影跟文字捆绑在一起,文字撰写的直觉的思维过程,可以用电影在田野中捕捉到。《端午节》中有一个几个人物眼神的连续镜头。当地龙舟赛时,会有打架的事发生,每年都要打架。但是,这里打架的过程其实是个仪式,把锦旗扔到河里,不服输,然后第二天又送锦旗,又和了,这是一个仪式性的东西。因为在过去,龙舟就是宗姓的旗帜,1949年以后变成了地域的旗帜。我就清楚记得,裁判是来自湾口一个小地方的,有湾口的船,也有其他乡镇的。我跟他们生活了三年,深知他们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所以在不同地域和派系争吵的时候,我就用镜头把他们直觉的眼神之间的串联给拍下来,也就是《银翅》提到的如何复制直觉的过程。大家都知道胡塞尔(Edmund Husserl)[关注对实证的反抗],其实中国的哲学基本上是直觉的传统,很少有逻辑的。由于直觉的展现缺少过程的认知,那么如何将这种感觉、这种在场景下文化的识别表达出来?我可以在文字里面写,也可以用镜头捕捉,让不同的问题尽可能有不同的展现。这正是在《银翅》专著和电影《端午节》里交叉呈现的,现在也成了当代人类学合作与多学科实验的组成部分。二十多年前欧美已经使用《金翼》和《端午节》做大学教材,现在扩充到了《银翅》以及新拍的《金翼山谷的冬至》,因为这两部书和两部电影里的主人公是一再出现的,在教学和研究中很好用。现在在新西兰、南加州有一些大学已经开始用新的著作和电影系列。这是属于中国长时段田野点研究的跨学科研究与试验系列,同时还有费舍尔在新加坡的试验点、让-鲁什团队在非洲马里多贡人的试验点以及中国云南虎日的试验点,都属于多学科人类学合作实验的学术活动。  1995年,我开始倡议“不浪费的人类学”。就是说调查完,写一本书、写一篇文章还不够,还要去拍一部电影,还要再做一些别的角度的研究,各种手段都可以用到,对于说明一个事,全方位的展现会比单一的写作效果好,这叫不浪费的人类学。现在,文字写作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电影呢?这些年有人曾向教育系统申请让电影作品也可作为成果,但是屡屡没有成功,这实际上与教育部对文字系统和图像系统重要性的认知和态度不同有关,其至今仍只重视一方面,而忽略了另外一方面。这样,我们就想到一个问题,这种跨学科、交叉学科,在多年以后,它还会有些什么好处呢?比如电影促进了文字的理解、文字的详述、解释的功能——这是文字的长处,这两者的结合在写完一本书时,我们还没有感觉,等到又过了些年才能感觉到它。多少年以后回访,如果中间间隔很长时间,就是长时段的,比如刚才说让—鲁什团队对多贡人的研究和林(耀华)先生家乡的研究都超过了80年,而只有这种长时段的、跨学科的、交叉的、互相补充的研究,*后才能鼓励提出一些短时间内根本提不出的问题。如果没有长久时间的回访,不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比如20世纪30年代林耀华家兴旺起来,经过四五十年代的政治变故后一蹶不振,但是为什么到1986年又是他们家异军突起?我们跨学科的多种作品,在纵向的理解之上,扩充了多种横向的研究成果。因此,多学科互补的横向成果在不同的研究向度上,获得了触类旁通的进一步的深度见解,这就是深度认知和理解的意义和效果。权威主义的时代过去了,触类旁通的时代来临了,跨学科研究与实验显然是一个美好的前景。  绘画我就简单说一点。绘画一般很少有人玩,然而我们与画家已有20年的合作,那么有什么新的体会呢?画被创作出来,它与电影不同的是,电影是一个过程性的、线性的记录,它记录着客观世界的镜头陈述;而绘画可以把不同时空的同一个人的感觉复合在一幅画中,所以绘画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可以把复合性的思想展现在一幅画中,这是写作和电影难做到的。比如“虎日”戒毒盟誓仪式克服了戒毒中非常难以解决的复吸问题,那么当论文和电影作品都完成了,接下来还有什么可做的呢?我们画了一幅在云南虎日戒毒地区的田野写生,这幅画体现了一个成功戒毒的吸毒者的内疚和他对未来的希望这一复合型思想。另外,论文只给出了直接的答案,经过长时间的回访我还发现了直接结论背后的间接答案和解释,即原来论文中写的一些要点,实际上它背后的动力还有什么,于是又画了一幅油画进行表现。这幅画中牧羊女放牧的三只羊——一看就是宁蒗品种的羊,没有过田野工作是看不出来的,它不是新疆细毛羊,也不是澳洲的羊,这羊就是宁蒗的黑花白羊——其中潜藏了文化的隐喻,黑花白羊刚好是他们的哲学,黑羊是严重的,白羊是轻微的,而花羊则是介乎于二者之间的各种过渡态,虎日的一些帮扶工作就运用了这种哲学,这只有通过长期的田野研究才能发现。  ……

人类学研究(第15\16辑2022) 作者简介

梁永佳,北京大学人类学博士,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曾执教于中国政法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知名高校。近年来,梁教授主张“以中释外”,致力于用中国古代思想解读远方的社会文化,同时通过加强当代中西方学术的对话,探索中国概念的社会科学意义。研究旨趣包括本土宇宙观、亚太民族志,田野工作点遍及中国西南地区、南印度和新加坡。目前已出版《地域的等级》《象征在别处》、Religious and Ethnic Revival in a Chinese Minority等多部著作,并在《社会学研究》《社会》《开放时代》、American Anthropologist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