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未来的科学——别样世界

未来的科学——别样世界

作者:郑军著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2-01
开本: 24cm 页数: 181页
本类榜单:少儿销量榜
中 图 价:¥24.5(7.2折) 定价  ¥34.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未来的科学——别样世界 版权信息

  • ISBN:9787570318964
  • 条形码:9787570318964 ; 978-7-5703-1896-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未来的科学——别样世界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十一章, 书中选取科学界各个领域的*新研究进行了简单梳理与详细介绍, 以现有理论、发现、结论为基础, 对未来的科学研究等进行了合理、大胆的想像, 内容几乎囊括了科学界的方方面面。

未来的科学——别样世界 目录

引言

1 **章 人体新奥秘
2 身体影响你的认知
3 脑的功能有违常识
4 预感未来也是科学课题?
5 文化真能影响大脑功能
6 世上已有驱眠药
7 人类天生能识数?
8 人工肌肉有望成功
9 人类可能也有信息素
10 越孤独越迷信?
11 人类越变越聪明?

第二章 生物新发现
1 老鼠可以不怕猫
2 跟着人类有饭吃
3 基因研究或有重要突破
4 低等动物也能使用工具
5 高等动物也能感知地球磁场
6 黑猩猩的智力成分真能超过人
7 动物也有同情心
8 半数生命在地下
9 动物可以“物理灭菌”

第三章 进化新观点
1 有些恐龙可能是恒温动物
2 哺乳动物没有“鸠占鹊巢”
3 动物也能搞驯化
4 野火促进植物进化
5 鸟类曾经有四只翅膀
6 尼安德特人不比我们傻
7 基因里能发现未知人种
8 “新大陆”曾经被多次发现
9 不仅北上,也曾南下
10 人类进化越来越快
11 原始人比我们吃得好
……
第四章 物理新概念
第五章 天文新景观
第六章 地球新境界
第七章 灾难新类型
第八章 资源新天地
第九章 技术新前沿
第十章 文娱新时代
第十一章 科研新天地
展开全部

未来的科学——别样世界 节选

  人人都有同情心。当我们看影视剧时,明明不是自己的遭遇,而且知道都是假的,但也会为人物的命运欢笑、悲伤和恐惧,甚至看国外电影也不例外。这说明同情是跨文化的,人类普遍拥有这一心理功能。  同情心究竟有没有客观的生理基础?心理学家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直到1996年,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的里佐拉蒂从恒河猴的脑部发现了镜像神经元,才算有所收获。  镜像神经元不同于一般神经元,它们能储存特定的行为模式,拥有它的动物即使自己没做出某种行为,只是看到同类的行为,对应的镜像神经元也能兴奋起来。这些镜像神经元集中于脑部的某些区域,在那里形成同情的基础。  里佐拉蒂是用单细胞记录技术发现的镜像神经元,这种技术把微电极插到一个个神经元当中,记录它们哪个活跃,哪个不活跃,这样就精确地分离出这种特殊神经元。从那以后,科学家开始在人脑中寻找镜像神经元,但是他们又不可能把活人的脑切开来观察,所以就参考猴脑的研究结果,用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隔着头盖骨扫描对应部位,寻找镜像神经元的集中处。  不过,这种对恒河猴的研究还产生了另外一个结果,那就是证明了灵长类动物也有同情心。其实,中国有句谚语“杀鸡给猴看”说明古人已经发现猴子有同情能力,一些家畜在同类被宰杀时会流泪,说明低于灵长类的哺乳动物也会有同情心。  更低级的动物会不会有同情心呢?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的马伦卡团队用白鼠进行了相关研究。他们先是记录下白鼠在恐惧或疼痛时,脑的哪些部位会活跃起来,然后让一只白鼠处在其他白鼠的视野中,令其出现恐惧或者疼痛反应。结果表明,作为观察者的白鼠的大脑相应部位也活跃了起来。  反过来,马卡伦用吗啡缓解实验小鼠的疼痛,再把它们放到其他小鼠面前,这些小鼠也生产了与愉快对应的脑部活动。这意味着一只小鼠无论痛苦还是愉快,都会影响其他的小鼠。  在另一项实验中,科学家先将白鼠两只两只地放到笼子里,让它们彼此熟悉。两周后再把它们分开,一只锁在笼子里,另一只放到笼子外面,而笼子只能由外面的机关打开。  实验表明,所有笼子外面的自由鼠都会努力营救同伴,它们会反复尝试,直到把门打开。如果笼子里面不放东西,或者只放人造的鼠模型,这些自由鼠就对笼子无动于衷。  为了进一步测试老鼠的行为有没有利己动机,科学家改造了笼子的结构,一旦自由鼠触碰到机关,囚禁鼠只能从另一边的出口逃生,与自由鼠无法接触。结果表明,这并不影响自由鼠解救同伴的行为。  同情心听上去很有道德色彩,但它首先是一种生存本领,正是同情心让动物群体互相帮助,应对危险。到底哪些动物还有同情心,同情心在种群发展中扮演什么角色,非常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08 半数生命在地下  地球上的生命主要生活在哪里?大陆还是海洋?答案可能都不对。一些科学家认为,地球上半数生命生活在岩石圈里面!  1991年,瑞典一口六千米深的勘探井下面发现了磁铁矿,它们不像岩石中原有的成分,更像微生物分解的结果。按照这个思路找下去,到了1994年,当地科学家找到一种铁还原细菌,它们可以将三价铁还原为磁铁矿。  后来,俄罗斯西部和中国东部的超深钻井都发现了这类微生物。种种迹象表明,地球深处可能存在着一个生物圈,它们不靠太阳能,仅靠地层中生成的氢气和矿物能量维持生命。  不过,地层深处温度非常高。温度升高,微生物中的蛋白质活性就下降。那么,微生物究竟能扛住多高的温度呢?目前的*高纪录已经达到150℃,也就是说,微生物可以生存在地下4公里(1公里=1千米)处!  深层生物必须生活在岩石缝隙里,所以能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主要是微生物,几乎不存在多细胞动物。这些微生物是一群强悍的生命,可以承受高温、高压和强辐射,完全不需要阳光和氧气,因为缺乏营养,它们的生长十分缓慢。  不过,据现在一些勘探样本估算,如果把地层深处存在的微生物全部称一下,其质量能达到地球所有生命的一半。也就是说,我们能看到的野兽、鱼和鸟,甚至不起眼的昆虫,加起来只有这些黑暗细菌那么重。而从数量上统计,地球深处的病毒又有细菌的10倍之多!  仔细想想也不奇怪,陆地生物只生活在地球表面薄薄的水平层,无论什么样的猛兽,都无法吸收哪怕10米以下的营养物质。天空中虽有飞鸟,但其总质量与地面动物相比更是微不足道,而地层里的生命可以在上下几千米的立体空间内生存,总量当然可观。  另外,虽然海洋生物也在海水里分层生存,且海洋生物的总量是陆地生物的4倍,但也远远无法与地层中的生命相提并论,更何况深层生命不仅生活在陆地深处,也生活在海洋地壳的深处。  这些黑暗生命是怎么来的?科学家当然首先认为它们产生于地面,然后不断深入,并在深处发生进化,适应那里的环境。有些地方,地表水就可以带着细菌灌入地层10公里。

未来的科学——别样世界 作者简介

  郑军,作家、未来学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未来研究会第七届常务理事。1997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出版长篇小说30部、短篇作品集1部,评论著作8部、科普著作6部;发表中短篇小说30余篇、评论文章400余篇,各类科普文章400余篇。策划、主编或参与策划科普、科幻丛书9套。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