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腹部妇产和浅表器官超声--从基础到临床实践(超声医师规范化培训系列教程)

腹部妇产和浅表器官超声--从基础到临床实践(超声医师规范化培训系列教程)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7-01
开本: 16开 页数: 306
本类榜单:医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30.7(7.3折) 定价  ¥17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腹部妇产和浅表器官超声--从基础到临床实践(超声医师规范化培训系列教程)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608666
  • 条形码:9787030608666 ; 978-7-03-060866-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腹部妇产和浅表器官超声--从基础到临床实践(超声医师规范化培训系列教程)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14章,其中基础部分,即超声诊断的基础和原理讲述了超声波检查的物理基础、仪器的使用与调节技巧和超声造影成像基本原理;超声诊断部分包括了腹部超声、妇产科超声、浅表器官超声等,阐述了各疾病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超声诊断、超声鉴别诊断和临床意义等。此部分内容与临床联系密切,实用性强,易于掌握,适于从事超声专业的初级医师、基层医生、在校医学生、研究生等阅读参考。

腹部妇产和浅表器官超声--从基础到临床实践(超声医师规范化培训系列教程) 目录

目录
第1章 超声诊断的基础和原理 1
**节 超声医学的发展概述与展望 1
第二节 医学超声波的物理基础 5
第三节 超声仪器的使用与调节技巧 11
第四节 超声造影成像基本原理 17
第2章 肝脏 18
**节 肝解剖概要 18
第二节 肝超声检查手法、常用切面及测量 20
第三节 肝门静脉系统超声检查手法、常用切面及测量 25
第四节 肝静脉及肝动脉超声检查手法、常用切面及测量 28
第五节 肝脏疾病超声诊断 29
第3章 胆囊及胆道 48
**节 胆囊及胆道解剖概要 48
第二节 胆囊超声检查手法、常用切面及测量 49
第三节 胆道超声检查手法、常用切面及测量 53
第四节 胆囊疾病超声诊断 56
第五节 胆道疾病超声诊断 63
第4章 胰腺 69
**节 胰腺解剖概要 69
第二节 胰腺超声检查手法、常用切面及测量 70
第三节 胰腺疾病超声诊断 76
第5章 脾 85
**节 脾解剖概要 85
第二节 脾超声检查手法、常用切面及测量 85
第三节 脾脏疾病超声诊断 87
第6章 胃肠 92
**节 胃肠道解剖概要 92
第二节 胃肠道超声检查手法、常用切面及测量 95
第三节 阑尾超声检查手法、常用切面及测量 103
第四节 胃肠道疾病超声诊断 105
第7章 小儿腹部 111
**节 肝脏常见疾病 111
第二节 胆道系统常见疾病 117
第三节 小儿胰腺常见疾病 121
第四节 胃肠道常见疾病 123
第8章 肾、输尿管、膀胱 136
**节 泌尿系统解剖概要 136
第二节 肾、输尿管、膀胱超声检查手法、常用切面及测量 141
第三节 肾脏疾病超声诊断 147
第四节 输尿管疾病超声诊断 159
第五节 膀胱疾病超声诊断 162
第9章 腹部大血管 165
**节 腹部大血管解剖概要 165
第二节 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肠系膜动脉、肠系膜静脉检查手法、常用切面及测量 169
第三节 肾动脉、肾静脉超声检查手法、常用切面及测量 172
第四节 腹部大血管疾病超声诊断 175
第10章 男性生殖系统 187
**节 男性生殖系统解剖概要 187
第二节 前列腺超声检查手法、常用切面及测量 191
第三节 阴囊超声检查手法、常用切面及测量 192
第四节 前列腺疾病超声诊断 194
第五节 睾丸、附睾疾病超声诊断 197
第11章 妇科 207
**节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概要 207
第二节 正常女性月经生理 210
第三节 女性生殖系统超声检查手法、常用切面及测量 211
第四节 妇科疾病超声诊断 215
第12章 产科 229
**节 早期妊娠及胎儿附属物超声检查 229
第二节 中期妊娠超声检查 239
第三节 胎儿胸部疾病超声诊断 248
第13章 浅表器官 253
**节 乳腺 253
第二节 甲状腺 265
第三节 唾液腺 279
第四节 浅表淋巴结及包块  292
第14章 腹腔积液与胸腔积液 303
**节 腹腔积液的定量、定位超声检查手法、常用切面及测量 303
第二节 胸腔积液的定量、定位超声检查手法、常用切面及测量 304
展开全部

腹部妇产和浅表器官超声--从基础到临床实践(超声医师规范化培训系列教程) 节选

第1章超声诊断的基础和原理 **节超声医学的发展概述与展望 超声医学发展至今已70余年,由于超声诊断具有无创、无痛、便捷、价廉等优势,以及超声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发展成熟,因此受到临床医师的青睐,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20世纪末,超声检查已占各类医学影像学检查的1/4,而今占到1/3。 一、超声仪器的分类 (一)仪器分类 超声仪器是超声诊断的工具,超声医学发展至今,临床常用的仪器有A、M、B、D等类型。应用不同类型的仪器,可获取不同的医学超声图像,分别称为A、M、B、D型超声图像。 1.一维(1D)超声 (1)A型(amplitude):振幅表示回声强度。 (2)M型(motion):回声的亮度表示回声强度+时间。 2.二维(2D)超声 B型(brightness)超声又称切面超声或断层超声,早期有静态和实时动态之分。A型、M型、B型均显示人体组织与器官的解剖结构。 3.三维(3D)超声 分为重建三维和实时三维(live3D)。 4.多普勒(Doppler)超声 显示血流。一维[连续多普勒(CWD)、脉冲多普勒(PWD)],二维[彩色多普勒、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三维(彩色多普勒)。 (二)根据超声检查的方式 1.经皮或体表超声检查 超声探头放在患者皮肤上检查,这是*常用的方法又称常规超声。 2.介入超声 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或将特制的诊断或治疗器械准确导入靶标,完成某些过去无法实现或经手术才能实现的精准操作。包括活检,插管、抽液、引流,局部注药、消融治疗等。 3.腔内超声 将超声探头放入某一腔道内一定部位检查(包括经食管、经直肠、经阴道、经血管腔超声等)。 4.特殊技术超声 超声对比造影成像技术(又称超声造影)、组织多普勒成像(TDI)、组织弹性成像等。 二、超声医学发展简史 1942年奥地利人K.T.Dussik率先使用超声穿透法探测颅脑,未获图像。 1946年到1949年Ludwig开始研究超声在人体的应用,制造了第1台用于人体的超声仪器,他是超声影像学的开拓者,也被称为超声医学之父。 1948年美国人DouglassHowry开始B型超声设备的研究。 1949年Dussik应用脉冲反射式超声方法探测颅脑获得颅脑超声波形图(A型)。 1950年美国人Wild应用脉冲反射式A型超声检出肿瘤反射波。从此,各国学者开始了超声医学诊断的研究。 1950年脉冲A型超声被用于探查肠壁肿瘤,检出肿瘤反射波,发现正常肠壁不增厚、回声异常的部位,并有衰减,提示肿瘤浸润。 1951年Wild和他的研究小组开始研究超声显像法,推出世界上第1台二维成像超声仪。 1951年日本人ToshioWagai(和贺井敏夫)将A型超声应用于临床检查。研究子宫肌瘤、早孕,检出胆石、乳腺肿块等。 1952年美国人Howry开始研究颈部的超声显像,Wild成功获得乳腺的超声声像图,并应用于临床。 1953年瑞典医生IngeEdler与物理学家合作,用光点扫描法检查心脏称为超声心动图。 1953~1954年应用复合扫描仪,慢速扫描获得静态成像,这是早期B型超声仪仅显示器官轮廓。 1957年日本里村茂夫首先发表文章,从超声频移信号中诊断心脏瓣膜病。 1958年Oksala获得视网膜脱离的超声图像证据。 1959年FramKein研制出脉冲多普勒超声仪。 1962年Holmes等研制出复合B型扫描仪。 1963年Wright等联合创立公司,生产第1台商用手动关节臂式复合B型扫描仪,这是现代医用超声成像的鼻祖。 1964年Donald研究超声显示胎儿头颅和肝占位病变。 1965年DonaldBaker研制成CWD仪。 1966年Rushmer研制成PWD超声诊断仪。 1969年Wells将多普勒系统与M型超声相结合。 20世纪60年代中期,西德开始研究旋转式机械探头,帧频为16帧/秒,但图像闪烁。 1971年出现20晶片电子线阵的探头进行快速成像,准实时动态图像,但图像的连续性差。 1973年Bom提出多阵元电子相控扫查获得动态超声图像。 1974年美国研制成双工型PWD扫描系统。 1974年研制出电子线阵B型实时扫描仪,可以显示器官内部解剖结构,超声仪进入临床试用阶段。为了提髙图像分辨力,随后数十年间,不断推出灰阶、电子动态聚焦、可变孔径、环阵探头、动态频率扫描、多频超声探头、髙分辨力成像等技术,图像质量逐步走向清晰。 1976年PWD扫描系统与机械扇扫结合,可同时观察解剖结构与血流形态的变化。 1981年Stevenson提出彩色编码多选通Doppler技术。 1982年美国Bommer及日本Namekwa与Kasai同时报告实时二维多普勒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上的应用。 1983年日本Aloka公司首先研制成功商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仪。 1990年奥地利公司制成3D扫描器,并使之商品化。 早期的三维超声诊断系统无论在成像方法、成像时间,还是成像质量上均难以达到临床实际应用的要求。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三维超声成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到2000年已在产科领域得到较广泛的临床应用。1992年尝试小儿及新生儿超声的应用。1998年开始小儿超声心动图的应用及认证程序(美国)。2003年国际妇产科超声学会(ISUOG)发布妊娠早期胎儿超声扫查应用指南,提出11~13+6周胎儿超声筛查的意义。2004年开始了在胎儿妊娠早期13~16周的胎儿心脏应用。我国于2003年发布《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33号),建议20~24周胎儿进行胎儿畸形系统性产前超声筛查,28~32周进行二次筛查。 三、国内超声发展历程 1.A型超声 A型超声诊断技术发展迅速,经过多年的应用,检查部位遍及全身。 1958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安适等成立上海市超声医学研究组,应用脉冲反射式A型超声探伤仪(上海江南造船厂工业探伤仪)对肝、胃、葡萄胎等进行探索,并在1959年报道临床应用情况。 1960~1962年:全国多个地区开展应用A型超声检查肝炎、肝硬化、肝脓肿,以及肾炎、出血热肾病、胆囊疾病、颅脑肿瘤等疾病。 1963年:A型超声应用于心包积液、胸腔积液、腹水、早孕、胎心等检测。 1964年:A型超声应用于胎盘检查、肝内外梗阻性黄疽的鉴别、眼病、肝包虫病等。 1960~1964年:全国召开理、工、医结合的学术会议,举办培训班,1960年发表第1篇关于超声应用的论文,超声应用得以迅速推广。 1961年正式出版了**部超声诊断专业书。 1964年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应用超声会议。此时,A型超声检查部位已遍及全身(腹部、头颈部、小器官、胸腔、腹腔、心包),开展范围也普及到县级及区级医院。 1965~1975年:超声诊断学的发展处于停滞阶段,仅有少数单位仍在坚持开展超声的临床工作。 1975年:举行全国超声诊断交流会议并回顾国内外超声发展现状。 1975~20世纪90年代:迅速恢复国产A型超声诊断仪的临床应用研究。开展的检查部位遍及全身(肝、胆、脾、肾、胃、子宫、妊娠、胎儿、头颅、眼球、甲状腺、乳腺、胸腔、腹腔、心包)。工作重点是广泛开展腹部各主要脏器及腹腔疾病的诊断,全身各部位液性病变的检测,并将这一工作普及到全国县及以下医院。应用一维的仪器,结合解剖与临床知识,把脏器和病变的边缘轮廓画体表投影,得到二维轮廓,再结合部位、形态、大小及超声图像特点,提髙了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提供了有价值的诊断资料。尤其对含液体的病变,提供了确定性诊断和确切、安全的穿刺点等。 2.M型超声心动图 1961年:上海研制出ABP型超声波显像诊断仪,可做A型、M型和BP型扫描。 1962年:徐智章等报道应用上述仪器检查二尖瓣狭窄疾病和胎儿心动图。 1964年:国产M型超声与心电、心音同步记录,试用于临床。 1975年:国产M型超声仪批量生产,进入实用阶段,很快普及到各级医院。可对瓣膜病、部分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内肿瘤、血拴等提供诊断,同时做出心功能的测量评估。 3.B型超声B型超声研制起步较早,静态与动态成像均已研制出样机和临床试用,但未能进入满意的商用阶段。 1960年:上海研制出ABP型超声诊断仪,用于检测肝脏占位性病变、葡萄胎、腹主动脉瘤等。 1962年:武汉应用于肝、妇产科、心脏二尖瓣检查。 1974年:把机械快速扫查用于盆腔检查。 1975年:20晶片探头电子线阵研制成功并用于心脏检查。 1980年:西安交通大学研制出电子相控阵,但均为科研样品,未能过渡到商品。 20世纪90年代:深圳安科、汕头B超、四川海鹰等国内公司先后研制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生产并投入临床应用,数量与质量未能满足临床要求。但一些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并颇受欢迎。其中汕头B超就是佼佼者。 4.多普勒超声技术 1961年:研制出CWD仪器用于心脏检测。 1962年:检测下肢血管。 1965年:检测胎心、皮瓣血管。 1973年:研制CWD胎心监护仪。 1982年:研制出PWD与扇形仪相融合的仪器。 5.临床应用方面1976年至今,陆续大量引进国外产品,用于临床应用与研究。在A型超声诊断技术的基础上,迅速开展B型超声(二维超声)技术在临床的应用。B型超声对软组织脏器病变显示得清楚,能提供边缘形态、血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信息,各类病变的检出率显著提髙。实时动态超声成像让心脏、血管疾病的诊断有了飞跃的进步,可以实时显示心壁舒缩、瓣膜活动及心内其他结构在心动周期中的活动状态,如心内血流状态及反流、分流情况,并能测定流速、计算流量。同时能对各类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心内膜炎、冠心病及其并发症,以及动脉瘤、静脉血拴、动静脉瘘等进行诊断。超声诊断的范围已遍布全身软组织,诊断的疾病也不断增多。 四、超声特殊技术的发展 1.介入超声 20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超声引导下穿刺诊断和治疗技术。 2.腔内超声 腔内超声是在仪器上附加不同功能超声探头,如经直肠、经食管、经血管腔、经阴道等插入式腔内检查,可排除皮肤、骨骼、空气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减少衰减,提髙图像分辨力。经食管超声(tee):1964年,首次经食管观测心脏结构;1969年,获得心脏切面图;1971年,32晶片探头获取实时切面图;1982年,Hanrath使用经食管二维超声检查心脏后方病变,如小的房间隔缺损、左心房新鲜血拴、人工二尖瓣病损等的术中检测及评价疗效。20世纪90年代,技术进步已得到清晰、髙分辨率的图像,获得了满意的临床应用。 部分腔内超声在满足成像基础上往辅助外科诊断和治疗方向发展,形成术中超声分支。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已有应用,随着超声设备和成像方式的进步,90年代末期术中超声已成为超声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3.超声造影1968年,Gramiak和Shah应用微泡增强超声对比度。1977年,王新房等用微小剂量双氧水开展了早期的超声造影研究工作。超声造影剂微泡太大,不能通过肺毛细血管床,只能实现右心造影。 1984年,Feinstein等发明了声振法制备微泡超声造影剂,实现了经外周静脉注射左心造影。 20世纪90年代制备成功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