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 (一函2册)
-
>
方剂学
-
>
(精)河南古代医家经验辑
-
>
中医珍本文库影印点校(珍藏版):医案摘奇·雪雅堂医案合集
-
>
中医珍本文库影印点校(珍藏版):外科方外奇方
-
>
中医珍本文库影印点校(珍藏版):用药禁忌书
-
>
中医珍本文库影印点校(珍藏版):沈氏女科辑要笺疏
小儿推拿证候病机方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21297
- 条形码:9787030721297 ; 978-7-03-072129-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小儿推拿证候病机方 内容简介
本书以证候病机为切入点, 以药物之君、臣、佐、使拟手法之君、臣、佐、使。主穴为君穴、臣穴二者的组合, 以具体证候病机的病性、病位为选取原则, 并根据河图的象数对应关系定量其操作时间。在内容编排上, 本书围绕证候病机推拿方的核心内容, 首先对小儿推拿诊疗过程中涉及的中医基础理论进行回顾 ; 然后打破传统的以人体部位为依据的特定穴排版方式, 首次根据特定穴的功效属性进行归类编排, 将小儿推拿特定穴归纳为五经穴、纹穴、门穴、疏风安神穴、寒凉穴、气穴、温穴七组穴位, 以便理解和记忆。随后详细介绍了小儿常见病的证候病机及推拿方案, 并通过临床医案的分析加深对证候病机及推拿方案的理解, 同时补充了小儿常见病的其他调治方法, 使读者在一本书中就能了解到小儿常见病的相关专业知识及其多种调治方案, 既照顾了初学者对中医基础知识的需求, 也兼顾了中医理论扎实者追求知识拓展、理论汇总及调治方案综合的求知欲。
小儿推拿证候病机方 目录
前言
**章 小儿推拿的临证思维 1
**节 小儿推拿之理 1
第二节 小儿推拿之法 5
第三节 小儿推拿之方 8
第四节 小儿推拿之术 9
第二章 中医概要 13
**节 五行与脏腑 13
第二节 中医辨证 18
第三节 中医四诊 32
第三章 小儿推拿手法 41
**节 复式手法 41
第二节 特定穴 49
第四章 小儿常见病的证候病机推拿方 69
**节 发热 69
第二节 咳嗽 73
第三节 感冒 77
第四节 鼻炎 81
第五节 鼻衄 84
第六节 哮喘 87
第七节 乳蛾 90
第八节 腹泻 93
第九节 便秘 97
第十节 厌食症 99
第十一节 疳积 102
第十二节 呕吐 105
第十三节 黄疸 108
第十四节 腹痛 112
第十五节 流涎 115
第十六节 口疮 119
第十七节 脱肛 122
第十八节 不寐 125
第十九节 夜啼 127
第二十节 汗证 130
第二十一节 湿疹 133
第二十二节 遗尿 135
第二十三节 近视 138
第二十四节 落枕 141
第二十五节 小儿肌性斜颈 142
第二十六节 脑瘫 144
第五章 小儿推拿病案选辑 147
附录 158
附录1 小儿推拿保健法 158
附录2 小儿特定穴、常用中药方 159
附录3 小儿运气体质与食物 164
小儿推拿证候病机方 节选
**章小儿推拿的临证思维 中医学的诊疗过程是以阴阳、五行、脏腑、气血、津液、邪正、虚实、表里、三因制宜及五运六气等为理论基础;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思想;以证候病机为中心,坚持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原则;遵循理、法、方、药的临证思维,即通过缜密审证求因,探析病机,确定治疗法则,昀后拟方遣药。小儿推拿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法、方与中医临证思维的理、法、方相同,只是将“药”替换为“术”,既具有中医学的共性理论和临证思维,又有小儿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及特定穴,形成了完整而独立的小儿推拿诊疗体系。 **节小儿推拿之理 小儿推拿之理,“理”即病因病机与治则,是在小儿推拿诊疗过程中,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思维对小儿疾病病机做出的解释,并结合推拿的作用机制拟定相应的推拿治疗原则。正确的病机分析是拟定推拿治疗原则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影响推拿处方的拟定,因此,病机分析位居小儿推拿临证思维之首。 病机指的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制,包括病因、病位、病性、病势、邪正关系及预后等方面,是以具体疾病的症状、体征为昀小单元,并探寻其内在的关联性。《素问 至真要大论》记载:“谨候气宜,无失病机。”谨察病机是诊疗疾病的根本。又《类经 病机》记载:“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凡或有或无,皆谓之机,有者言其实,无者言其虚”。“要”意为关键,“变”意为变化,即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关键点,揭示了疾病发生、变化的内在规律,包括基本病机、系统病机及证候病机三个方面,其中,基本病机反映了疾病发生的共性,系统病机反映了疾病发生的全过程,证候病机则是就诊时刻的具体病机,也是拟方遣药的直接证据。 一、基本病机 基本病机是对疾病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一般规律,适用于解释任何疾病,主要由阴阳失调、气血失和、气机紊乱等邪正盛衰内容组成。《素问 生气通天论》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命的健康状态为“阴平阳秘”,“阴平”即阴气平顺,“阳秘”即阳气固守,阴阳之间既互根互用,又相互制约产生消长变化,从而达到动态平衡。反之,阴阳动态平衡的状态被打破,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疾病发生。可见,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区别在于人体阴阳的状态,即正气与邪气的状态,正气是健康的根本,邪气是疾病的诱发因素。《素问 刺法论》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正气指的是机体对抗疾病的能力或自身调节能力,邪气则是疾病侵犯机体的能力。正气盛则疾病无力侵犯人体或病情好转;邪气盛则疾病发生或病情加重;正邪势均力敌则余邪留恋,病程缠绵。可见,正邪相争的过程实为人体脏腑功能的重新调整过程。邪正的表现形式,离不开循行全身的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津液之中又以气为主导,气机失调和气化失常为气的主要机制,影响生命的状态。《厘正按摩要术 战神气》记载:“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气又分为六气与六淫,《素问 至真要大论》记载:“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风寒暑湿燥火即为天地之六气,六气的异常变化则为六淫,是百病发生的原因。《灵枢 岁露》记载:“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人生活于天地之间,禀受天地自然环境之气的笼罩,并与之相伴相适应,一旦自然之气发生变化,人体也会引起相对应的变化,如人体功能未能及时做出与之相适应的调整,则疾病易发生或隐而后发。除了自然环境以外,生活、工作等社会环境发生的剧烈变化影响人体的情绪变化,也会产生机体的病变,即天人相应。 因此,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机失调和气化失常均为疾病的共同机制,具有普遍规律性,是疾病的基本病机。 二、系统病机 中医的理论体系主要由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等组成,每一理论体系又可以再分体系,各体系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如脏腑、经络、卫气营血等系统,各有其独立的理论体系,又是组成病机的分类系统。每一系统病机均可以完整地解释某一疾病病机的全过程,涵盖了本病所有的证候病机,体现了某一疾病病机在时间上的完整性。 (一)脏腑病机 脏腑病机是研究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外感、内伤原因导致脏腑阴阳、气血、津液失调的机制。五脏主藏精气而不泄,六腑主泻而不藏,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为用。五脏、六腑中任何一个脏腑出现生理功能紊乱,都会影响到其他脏腑,使之产生相应的病理改变,从而影响整个脏腑功能。症状、体征是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体现,《丹溪心法 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记载:“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不同的脏腑,其致病特点各有不同,《素问 至真要大论》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后人将此归结为病机十九条,是将五脏、六腑的症状、体征与自然界六气的致病特点进行类比而得出的五脏病机特点,是对五脏系统病机各自基本特点的阐述,每一脏的病机均为孤立的系统病机,因此,必须与具体疾病相结合才具有临床意义。例如,感冒的脏腑病机,初由风寒之邪侵犯机表,卫气奋起驱邪外出,表现为鼻塞、流涕、恶寒、发热等外感症状;若邪气过盛或素体阳虚,邪胜正负,外邪由表入里,首先犯肺,出现咳嗽、气喘等肺脏症状;肺与大肠相表里,寒邪入大肠,出现腹痛、便溏等大肠症状;脾为肺之母,子伤及母,又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环行胃口,肺脏受邪累及脾胃,出现呕吐、纳差等脾胃症状;肺乘肝,出现眼泪汪汪、惊风、抽搐等肝脏症状;肺反侮心,出现烦躁、夜寐不安等心脏症状;肾为肺之子,子病及母,出现小便清长、腰部不适等肾脏症状。可见,脏腑病机并非某一脏腑的病机,而是关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完整病机。 (二)经络病机 人体经络系统有一定的循行路径和方向,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循环气血,运行全身。从经络的循行路径方面分析疾病的病变机制则为经络病机。根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思想,以经络为主导的辨证论治是针灸推拿拟方的重要指导原则。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以经络循行和传变为基础,总结了六经辨证的规律,例如:《伤寒论》第 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 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麻黄汤主之”。描述了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足太阳膀胱经后,在其循行的头颈部、脊柱、下肢后侧路径上出现了相关症状。气血津液为经络的载体,经络病机则是从经络的角度探析脏腑功能的异常变化,表象为经络症状,实为脏腑功能的体现,故而经络病机也是气、血、津液等基本病机在经络层面的具体化。 (三)卫气营血病机 温热病按照卫、气、营、血顺序由表入里的病变机制,反映了人体与疾病在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的病机全貌。《重订广温热论 论温热伏气与新感不同》记载:“新感温热,邪从上受,必先由气分陷入血分,里症皆表症侵入于内。”说明卫、气、营、血病机有严格的传变顺序。 卫分证是温热之邪侵及肌表,肺卫失和的温热病初期阶段。“卫”主一身之表,其性属温,属阳,是顾护人体的**道防线。《素问 痹论》记载:“卫(气)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且《灵枢 本脏》记载:“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若外邪侵犯人体,卫气首先与之相争,卫气盛则人体无病或表现为相对轻浅的症状。若卫气衰,外邪由表入里,昀易逆袭心包,如《温热论 温病大纲》中记载:“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可见,卫分证的主要病机为卫气与外邪之间正邪相争的关系。 气分证多晚于卫分证,是邪正交争剧烈的实热阶段。《诸病源候论 气分候》记载:“夫气分者,由水饮搏于气,结聚所成,气之流行,常无壅滞,若有停积水饮搏于气,则气分结而住,故云气分。”正气未伤,邪气亦盛为本阶段的特征。《温热论》记载:“若邪始终在气分流连,可翼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恰是对应水饮搏于气,从汗解,汗出而气无所附,热自除。《血证论》记载:“汗者,气分之水,其源出于膀胱。”汗为水,源于膀胱,故汗出多者,小便少。可见,气搏结于水,结聚不行,水气互结,郁而化热,邪与正交争为气分证的病机。 营分证为气分证的进一步发展,是正气不支,邪热深伏入心包的阶段。营为血中之气,内通于心。《灵枢 营卫生会》记载:“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营于脉中,卫在脉外,营卫之间即为气分。《伤寒论》第 53条记载:“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则愈,宜桂枝汤。”第 54条记载:“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荣气即为营气,此自汗、发热的病机为营卫不和,风寒之邪滞留于营卫之间而导致汗出不畅,郁而化热。又《温热论 逆传入营》中记载:“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入营分也。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此夜寐不安,瘾疹之病是由卫分之证未去,邪入营分扰动心神所致。 血分则是温热病病位昀深的阶段,邪热深入阴分,耗血动血而扰动心神;正气不足,气不摄血而血行脉外,多有出血或甀血的征象。《温热论 卫、气、营、血看法》中记载:“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血分证是卫气营血传变的第四阶段,心具有主血脉、藏神的功能,血分证病机则是其功能的异常表现。如血分证是《血证论 汗血》记载:“心主血分,血分之阴伤,则心气为之不宁候。”因此,血分证病机为邪热深伏,耗损气阴,伤阴动血,表现为心神被扰,血不循经或血行甀滞等相关症状。 三、证候病机 证候病机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机制,是以具体疾病的症状、体征为对象。证,指的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症状、体征的概括,是对疾病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归纳而得出的证候结论。证候病机是就诊时刻证候的病理机制,同样涵盖了病因、病位、病性、病势、邪正关系及预后,其中邪正关系又是病因、病位及病性的决定因素。病位为疾病某一阶段病情的具体定位,是人体全身症状、体征、体现的诸多病位中昀具有代表性的病位,具有局部针对性。病性则是疾病某一阶段的邪正关系的本质属性,源于对人体全身症状、体征的综合分析,既包括人体体质的特性,也包括疾病局部病位的性质。病性和病位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关系。因此,有学者提出“先辨病位,再别病性,位性合参,把握动态病机”的辨证思路。 疾病的整体病机是疾病整体机制的概括,不因时间阶段不同而改变,具有整体稳定性。如不寐的病机为阳不入阴,无论疾病发展至任何阶段,其整体病机均不会改变。证候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预后动态过程中某一时间段病情的病理概括,具有阶段性和可变性,不同阶段的证候病机组成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病机过程。例如,咳嗽风寒犯肺证,其病因为感受寒邪,病位在肺卫,病性为寒性,邪正关系为寒邪伤正,邪正相争的结局是正胜邪未入里。若治疗不及时,或失治误治,或护理失当,疾病进一步发展,寒邪入里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此时的病位为肺脾,病性为寒性,邪正关系为邪胜正虚,病势为进。 证候病机随疾病的动态变化而变化,是辨证论治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
-
中医珍本文库影印点校(珍藏版):备急灸法·十二经穴病候撮要·针灸医案合集
¥18.8¥39 -
针灸临床之十三鬼穴
¥29.4¥58 -
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
¥25.5¥48 -
飞经走气发挥
¥45.2¥59 -
当代针灸推拿特色疗法
¥43.9¥148 -
中医针灸入门
¥29.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