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诗海水手飞白传

诗海水手飞白传

作者:方素平著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2-01
开本: 32开 页数: 560
本类榜单:传记销量榜
中 图 价:¥41.3(5.9折) 定价  ¥7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诗海水手飞白传 版权信息

  • ISBN:9787220125126
  • 条形码:9787220125126 ; 978-7-220-12512-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诗海水手飞白传 本书特色

* 湖畔诗人汪静之之子、*名翻译家飞白唯一传记* 集真实性与可读性于一体的传记文学作品

诗海水手飞白传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湖畔诗人汪静之之子、*名翻译家飞白传奇性的一生。生于乱世,成长于乱世,飞白同父亲一样并未接受太多正规的学校教育。从浙大外文系肄业后,他在部队一待便是30年,在这期间与诗结缘,开始了诗歌翻译,早在1957年就已蜚声文坛。然而树大招风,飞白在“”风暴中遭遇了一波又一波风浪,所幸其“不怕吃苦”且善于苦中作乐,并未就此放弃诗的道路。飞白于1980年回到浙江大学任教,1997年起远赴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任教,80岁时宣布“下课”,81岁送走*后一批研究生,先后培养了吴笛、张德明、潘一禾、彭少健、汪剑钊、胡小跃、李力、傅守祥、熊倪等中青年学者、翻译家。教职繁忙,但他从未放弃对诗海的探索。在这数十年里,他的成果除了大多数人所熟知的洋洋洒洒数百万字的《诗海》《诗海游踪》《世界诗库》等,还有《瓦西里?焦尔金》《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马雅可夫斯基诗选》《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诗选》《勃朗宁诗选》《古罗马诗选》等20余部译作。到了现在,即使已年逾九旬,飞白也仍在“航行”。如其自述,他的故事“七天七夜说不完,够写自传三部曲的”。本书作者方素平为汪家知交,因不忍让诗海“水手”的故事湮没于世,搜集整理了大量一手素材编撰成书。

诗海水手飞白传 目录

引子 飞白,仍在航行 **章 少年漂流记 诞生和家世 我家的表叔 难民漂流路 小约翰的世界 独山岁月 撤离独山纪实 酒败重庆 小乐园 三角地 回乡难 第二章 马背上的水手 鲁迅的嘱咐 钱塘江水滚滚流 北漂记 南漂和戎马生涯 挑战示范演习 终究是爱挑战 战士的缪斯 在深圳边防前哨 我知道诗的威力 从书写历史到书写当今 第三章 幸存的漂流瓶 上帝真是个嫉妒的上帝 离离原上草 艰难时世 怜子如何不丈夫 小鸟飞 大旱过后 服从调动没商量 路径正在急转 “漂流瓶”日记在此中断 日记之外 第四章 扬帆诗海 开创另一生 招募青年水手 进入广袤诗海 麦哲伦之航 第七个古诗源 断粮危机和海难余生 高原与低地的巧遇 大马林鱼 麦子转黄了 第五章 回头不是岸 告别湖畔 告别湖畔续集 完璧归还文学史 还愿之旅 湖畔梦寻
展开全部

诗海水手飞白传 节选

**章 少年漂流记 诞生和家世 飞白全名汪飞白,1929年12月21日生于杭州鼓楼袁井巷,是汪家的第二个孩子。袁井巷不是他家,是飞白的大舅租的房子,大舅是外科医生,舅母是产科医生,所以母亲在他们家生产。据母亲说,飞白出生九天就坐上了火车,跟随父母登上了漂流的旅途。这仿佛预示了飞白漂流的命运。 飞白生在诗人之家。父亲汪静之(1902—1996),安徽绩溪人,原名汪立安,生于黄山东麓下的上庄镇余村,和胡适的老家上庄不足半里之遥。飞白的祖父汪崇发、祖母胡月桂就在上庄开杂货店。静之不愿继承父业经商,在五四运动感召下开始写白话新诗,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新诗运动*早的一批参与者,后来成为中国**个新诗团体湖畔诗社的代表诗人。母亲符竹因(1903—1986)生于杭州临平镇,飞白的外祖父符德胜、外祖母陈绿琴也在临平开杂货店。因浙江**师范当时有“新文化运动南方中心”之称,汪静之慕名于1920年沿新安江顺流而下,来到杭州进浙江一师,后与同年进浙江女师上学的符竹因相识相恋。 汪静之的故事在诗歌界广为人知,但这里还是要概述一下这位新诗运动少年先锋的故事。 在新诗运动初期,汪静之的诗完全摆脱旧体诗的框架,天真烂漫,自然天成,使人感到耳目一新。1921年他在《新潮》发表诗作,影响扩大,引起应修人1922年4月从上海来杭州相会,并由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四人成立湖畔诗社。1922年夏汪静之的诗集《蕙的风》出版,因歌唱早春的爱情引起全国瞩目,但因冲击了旧社会的道德观念也激起了轩然大波,特别是其中只有三行的小诗《过伊家门外》: 我冒犯了人们的指摘, 一步一回头地瞟我意中人, 我怎样欣慰而胆寒呵。 一百年后的今日读者,已实在很难理解这样天真的诗句会有什么“冒犯”性,也很难理解作者为什么竟要感到“胆寒”了。但在刚刚爆发五四运动的中国,封建势力仍居统治地位,当年的汪静之尽管天真任性仍不免胆寒,是有严酷的客观背景的。他果然就遭到了“轻薄堕落”“无赖文人”“兽性的冲动”“不道德的嫌疑”,乃至“变相的提倡淫业”等吓人的指摘。所幸鲁迅、周作人等挺身而出,驳斥卫道士,保护青年诗人。鲁迅写道:“我看了很觉得不以为然的是胡梦华君对于汪静之君《蕙的风》的批评,……胡君因为《蕙的风》里有一句‘一步一回头地瞟我意中人’,便科以和《金瓶梅》一样的罪,这是锻炼周纳的。”“我以为中国之所谓道德家的神经,自古以来,未免过敏而又过敏了,看见一句‘意中人’,便即想到《金瓶梅》,看见一个‘瞟’字,便即穿凿到别的事情上去。”周作人则先引用路易士的话:“社会把恋爱关在门里,从街上驱逐他去,说他无耻;扪住他的嘴,遏止他的狂喜的歌;用了卑猥的礼法将他围住;这样的社会在内部已经腐烂,已受了死刑的宣告了。”接着写道:“所以我们要说情诗,非先把这种大多数的公意完全排斥不可。”“静之的情诗……可以相信没有‘不道德的嫌疑’。见了《蕙的风》里的‘放情地唱’,我们应该认为诗坛解放的一种呼声。” 倡导白话新诗的胡适为《蕙的风》作序,称赞说:“我读静之的诗,常常有一个感想:我觉得他的诗在解放一方面比我们做过旧诗的人更彻底得多。……我现在看着这些彻底解放的少年诗人,就像一个缠过脚后来放脚的妇人望着那些真正天足的女孩子们跳来跳去,妒在眼里,喜在心头。”而作者的老师朱自清评论说:“汪静之氏一味天真稚气。他的新诗集《蕙的风》中,发表了几乎首首都是青年人感于性的苦闷,要想发抒而不敢发抒的呼声,向旧社会道德投下了一颗猛烈无比的炸弹。” 静之因父亲破产只得辍学谋职,虽然师范未毕业,凭他已有著作出版的资格,1924年到武昌教中学国文并和竹因结婚。他任教过许多中学和大学,因他每到之处都宣传五四新思想和新文学,遭到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排挤,所以职位不稳,总是任职一两个学期就被解聘,不得不辗转各地过漂流生活。到飞白出生时他已任教过武昌、保定、芜湖等地的中学以及上海的暨南大学和建设大学,其间于1927年国共合作时期还在北伐军总政治部工作过。飞白出生前几天,静之在建设大学因左倾嫌疑(他介绍共产党员夏衍来校代课)遭军警搜捕,从楼窗逃出,逃回杭州。 1930年初,静之竹因都到南京中学任教,带着刚出生的飞白和他快满三岁的姐姐。之后静之又先后任职于安徽大学、汕头一中、浙江省立女中、青岛中学、浦东中学和暨南大学等校。 静之任教的地方,除安庆、汕头外家属都同去,而且在一地也可能搬迁几个住处,所以飞白童年与少年时期住过的居所就已超过二十处,而飞白一生住过一个月以上的居所则超过六十处。家乡意识人皆有之,唯独飞白,由于流动不居,似乎从来没培养起“家乡”观念,漂流倒成了他的常态。 静之把飞白的籍贯定为杭州而不随绩溪祖籍,显示了五四时代青年静之反传统的开放观念,也表现了“湖畔诗人”汪静之的西湖情结。把飞白籍贯定为杭州有三重理由:**理由是杭州是湖畔诗人汪静之的情感故乡,静之自身除抗日战争中避难回过绩溪外,以后就再也不曾回绩溪;第二理由是籍贯可以随母亲,——姓随父,乡随母,公平合理;第三理由是出生地原则。不过杭州人飞白倒并未体现西湖情结。他因从小漂泊在外,五十岁以前在杭州住得太少,所以没牢固培养起杭州“本地人”的感觉,要论杭州家乡情,杭州人飞白远不如十八岁才来到杭州的绩溪人汪静之。 飞白早年在杭州住过多久呢?关于飞白“出生九天就离开杭州”的说法,考证起来并不是直接奔赴南京,而是先到临平外婆家待到满月后才去南京的。静之竹因去南京中学任教后,外婆家不幸因邻居火灾殃及,被一把火全部烧光,外公外婆只得到南京来跟静之竹因暂住。1932年静之竹因丢了南京中学和安徽大学的工作,于是全家回到杭州,租屋住在市内司马渡巷和法院路仁德里,直到1933年夏。这样,飞白早年在杭州一共只住过一年半,而且几乎没留下记忆。这之后就要等到抗战胜利后十六岁才回杭州了。

诗海水手飞白传 作者简介

方素平,笔名方亦园,女,安徽绩溪人,1964年生。在杭州打工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自学大专学历。曾协助五四时代湖畔诗社代表诗人汪静之办湖畔诗社纪念馆,并与飞白合作主编《汪静之文集》。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