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厦大故事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5-01
开本: 其他 页数: 848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21.0(7.2折) 定价  ¥1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厦大故事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1584804
  • 条形码:9787561584804 ; 978-7-5615-8480-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厦大故事 本书特色

《厦大故事(1921-2021上下)》展示了校园的美景,也回溯了她的变迁,讲述了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和不同人群的人生足迹。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厦大故事,经过历代师生的口耳相传、筛选、再创造,能够流传下来的必然是厦大人引以为傲的人物和故事,体现出厦大特有的性格,这才是厦大人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源头活水。

厦大故事 内容简介

本书收集知名厦大教授、校友的回忆文章,包括田昭武、陈孔立、吴伯僖、冯大诚、卢咸池、林梦海、王尊本、林华水、何吉利、李文清、叶频青、章慧等。文中描述他们对厦大美丽校园的美好印记,记叙许多关于厦大发展历史中的人物、事件的生动故事,具体生动地介绍厦门大学的历史和发展变迁。通过他们的视角,可以更丰富读者对厦门大学的了解,歌颂对现今美好生活的赞美,也映射出我们国家巨大的时代变迁。本书可作为厦门大学校庆100周年献礼书。

厦大故事 目录

怀德忆师
我所经历的本校四位大师的故事
纪念汪德耀老校长
余謇教授生平事略
名师荟萃:一张厦大老照片
刘椽:中国科学和教育大厦上的一根光灿梁椽
怀师录
——悼念郑朝宗先生
熊德基老师的厦大情谊
作为小说家的李拓之
报国志母校情
一位令人敬佩和怀念的厦大人
周绍民先生的为师之道
卢嘉锡、徐光宪和《物质结构》
弄潮儿向涛头立
——记张乾二院士
张先与我
布衣教授
春风化雨点滴在心
——记实验物理化学家俞鼎琼老师
学海泛舟
负笈欧美
——卢嘉锡的留学岁月
蔡启瑞先生10年留美深造
谢希德:一生尝尽辛酸苦甜诸味的故事
孜孜不倦一心向学
——邓从豪
李联欢学长的校歌情结和我们的手性光谱传承
科研札记X:逆向思维的一个范例
赵玉芬:寻找生命的起点
学海成长,感恩厦大
留英散记
长汀岁月
厦大孩子看长汀厦大
忆抗战时期在长汀
亲亲的八闽大地
——回忆爸爸刘椽教授在厦大的15年
从母校70周年校庆回忆17周年校庆
蔡启瑞的长汀厦大任教岁月
汀江岁月忆蔡师
追忆恩师刘椽先生
从长汀到鼓浪屿
——一个厦大教师女儿的岁月回忆
南下纪事
一生的情怀
——忆爸爸张玉麟、妈妈朱红
怀念张玉麟副校长
南下服务团厦大校园寻踪
回忆我们的父亲李燕棠
赣闽分水关的怀想
——两代知青,殊途同归
俯首甘为孺子牛
——记萧丽娟
情深思长
厦大毕业证书**号
忆爸爸二三事
百年自强,止于至善
清贫一生自有福报
——追忆父亲李文清
教书育人:守住一生的初心
一生厚示秉笔书
——女儿悼父亲蔡厚示
秋日的思念
——献给我的婆婆朱红
一个热爱音乐的厦大人
校园芳华
卢嘉锡在厦大的青少年岁月
田昭武求学及早期从教经历
物质结构的摇篮
——从张乾二在厦门大学求学任教科研谈起
厦大新生院就学记
《采贝》拾遗
三家村摄影组和60周年校庆
我和一九七八
20世纪80—90年代的厦门大学男排
文武双全的厦大男排队员
湖畔少年
厦大记忆
优雅笃行
厦门大学女生宿舍楼的故事
朱沅和我
依然香如故
——从蔡悦诗《当我们年轻时》中读到的
蛋白质晶体学研究领域的一颗学术之星——朱沅
百感交集忆回国60周年
书香留美
——记任伟光老师
相 遇
我在厦大做中医
夏江平:中国生物基质行业的领头人
往事钩沉
家父何励生与林文庆先生的交往
老校友趣事
一个爱国华侨的时空错位
战后校景巡礼
我在厦大附小读过书
人读厦大附小的快乐时光
新中国建立初期厦大政治思想教育的点滴回忆
《厦门大学战歌》是怎样写成的
从恢复校歌的周折谈起
粮票
不再排队买米
阿莲
东山湖记
走进永远的厦大孩子
书生意气
——两代学霸的留日故事
十八洞的故事
厦大历史上的一朵奇葩
东边社
故宅依稀
大南新村4号往事
——回忆与联想
厦大西村的前天、昨天与今天
小蟋蟀老蟋蟀
卧云山舍
大生里是个符号
鼓浪屿厦大宿舍旧事
白城往事
大门口的元宵节
家史感怀
生命的波澜
教与爱
土下乡和洋插队
一家三代读《三代东瀛物语》
千万别错过这本有趣的家史,因为它真的“很治愈”
后记
展开全部

厦大故事 节选

我所经历的本校四位大师的故事 陈孔立(历史系1948级) 余生也晚,但却从1941年开始就住在厦大宿舍,至今已经79年了。记得有一次和潘懋元老师一同参加校史座谈会,我对潘老师说,我和你是同一年进入厦大的。潘老师说:“是,那时你还是小孩子嘛。”是的,潘先生当年是大学生,我是小学生。正因为我很早就生活在厦大的圈子里,有幸和本校的几位大师有所接触,深受他们崇高精神的熏陶。现在我已经90岁了,我想我有责任把我所知道的大师们的故事,告诉后辈,让他们能够从中受益。 一、萨校长和蔡先生的故事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厦大有许多海外校友,经教育部批准,1980年厦大校友会率先恢复活动。那时有很多校友从海外回来,我经常陪同蔡启端先生接待返校的校友(图1)。蔡启瑞先生担任校友总会理事长,我是理事之一,负责“出版部”,主要编辑出版《厦大校友通讯》。蔡先生对我说要准备写校史,把厦大的传统写出来。当时学校高层有人说:“除了革命传统以外,还有什么传统?”那时还很少人敢于肯定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大学校长。蔡先生说,萨校长出自爱国热忱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对他影响很大,萨校长的事迹应当广为传颂。不久,他就召集陈碧玉(曾经担任过萨校长的助教,著名教育家,厦门市外国语学校创办人)、黄厚哲(遗传学家,曾任本校生物系主任)两位学长和我,共同讨论写一篇《萨本栋与厦门大学》,由我执笔,写成之后,经蔡先生审定,由他亲自拿到全国政协编的《文史资料选辑》(1984年)上发表。 在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萨校长听到化学系一位年轻助教写了一篇论文,就要这位助教去见他,虽然这位助教和他平时接触的机会不多,只见过两三次面,又不是他直接教过的学生,他还亲自帮他看论文,改论文,甚至连英文用字都加以润色。”显然,这里讲的就是萨校长和蔡先生的故事。 在纪念萨校长100周年诞辰的时候(2002年),蔡先生交代我要把“本栋精神”写出来。他说:当年他只是一名年轻教师,和萨校长接触不多,“只是悄悄地敬仰着他”。我对蔡先生说,我当年是生活在厦大校园里的一名初中学生,只是常常见到萨校长的身影,“我是把他当偶像来崇拜的”。所以我在《谈“本栋精神”》(刊登在《萨本栋博士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上)一文的末尾写道:“本文是奉蔡启瑞教授之命而写的。”因为这是两代科学家高尚品格的传承。 二、王校长和卢先生的故事 1950年代前期,厦大派出不少青年教师去北大、人大等校进修(图2)。我和好几位同事在人大。1954年有一天,我突然收到王亚南校长的信,原来他到了北京,前一个星期天,他借了一部汽车来人大校园,没有找到我们。所以写信给我,要我通知在人大的厦大教师这个星期天到他家里见面。接到王校长的信,我十分激动,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同事们。其他学校来人大进修的老师听到以后,感到十分羡慕,他们说:“大校长居然来看你们这些小助教,你们这个校长真的了不起!” 我们来到北京东四九条王校长的家里。那时他的公子王洛林正在高中读书,王校长让他住校,和同学们一同吃“大灶”。当时“大灶”的伙食一个月才8块钱,而我在人大研究班吃的却是“中灶”,一个月15块钱。 那天中午,王校长请大家去一家湖南菜馆吃饭。当时卢嘉锡先生也在座。王校长称他“卢副教务长”。卢先生对大家说,“今天是资本家请客”,原来他把“翻译和研究《资本论》的专家”简称为“资本家”。这充分显示了卢先生开朗、幽默的性格,也显示了两位大师亲密无间的情感,让我们所有的后辈都倍感温馨。 1956年王校长召开会议,讨论提升职称问题,那天参加会议的人好像不少,是在那时*大的会议场所“工会俱乐部”(建文楼的旧址)举行的。各院系领导都参加。当时我是马列主义教研室秘书,教研室主任张玉麟(时任校党委副书记)叫我参加会议。 P3-5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