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交流手势认知

交流手势认知

作者:张恒超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6-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75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68.6(7.0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交流手势认知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9465520
  • 条形码:9787519465520 ; 978-7-5194-6552-0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交流手势认知 本书特色

本书内容具体涉及到交流手势认知的一般性特征,交流手势认知理论解释,交流手势的认知功能,交流中不同类型手势的认知特征,交流手势和语言媒介间的关系,交流手势对学习认知的影响,交流手势对于知识经验信息传递和情绪情感态度表达的特征,手势交流互动的个体差异特征,手势表情和交流表情系统的关系,以及在多元化现实交流情境中交流手势认知的具体特征和作用。

交流手势认知 内容简介

本书致力于梳理、分析、归纳和建构交流手势认知的完整性、体系化的理论框架,内容立足于跨越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研究思路和方法,以求同存异为原则,以辩证分析和系统解释为指导,协调融合了不同层次的研究分歧,归纳发现了共同性的研究思想和结论。内容具体涉及到交流手势认知的一般性特征,交流手势认知理论解释,交流手势的认知功能,交流中不同类型手势的认知特征,交流手势和语言媒介间的关系,交流手势对学习认知的影响,交流手势对于知识经验信息传递和情绪情感态度表达的特征,手势交流互动的个体差异特征,手势表情和交流表情系统的关系,以及在多元化现实交流情境中交流手势认知的具体特征和作用。

交流手势认知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言
第1节 交流人际互动性
一、交流互动性引导共享性的建立
二、交流互动性是交流媒介使用的基础
第2节 交流手势和手语
一、交流手势和手语的关系
二、交流手势向手语的习俗演化
第3节 交流手势研究中的视频记录技术
一、视频记录促进交流手势研究的便利性
二、视频记录在交流手势研究中的独特优势
第2章 交流手势认知特征
第1节 交流手势的一般特征
一、交流手势促进认知理解和记忆
二、交流手势减轻人际互动中的认知负荷
第2节 手势交流和语言交流的关系
一、手势交流和语言发生的关系
二、手势交流和语言理解的关系
三、手势和语言共现的生物力学观点
第3节 手势相对独立的交流特征
一、手势和语言的“不匹配性”反映了交流信息的变化性
二、手势和语言的“不匹配性”导致交流认知的改变
第4节 手势交流在教育情境中的特征
一、教师手势交流的认知特征
二、学生手势交流的认知特征
第3章 交流手势认知理论
第1节 基于手势和语言表达关系的交流手势理论
一、交流手势的“增长点理论”
二、交流手势的“信息封装假说”
第2节 交流手势激活理论
一、词汇性手势生成模型或词汇检索假说
二、图像激活假说和模拟行为的手势框架理论
第3节 交流手势的认知节省理论
一、交流手势降低交流认知负荷
二、抑制交流手势的认知代价高昂
第4章 交流手势的认知功能
第1节 交流手势认知功能概述
一、口语交流中的会话标记
二、口语交流中的手势表达
三、交流手势的认知功能特征
第2节 交流手势的认知功能类型
一、概念化的手势
二、手势的认知功能之一:激活时空运动信息
三、手势的认知功能之二:操纵时空运动信息
四、手势的认知功能之三:封装时空运动信息
五、手势的认知功能之四:探测时空运动信息
第3节 交流手势的认知功能系统
一、交流手势的四个功能处于同一系统
二、交流手势认知功能系统超越了操作性动作的表达性
第4节 交流手势认知功能的理论解释
一、概念化的手势假说与其他手势发生理论的关系
二、伴随语言的手势和伴随思维的手势间的关系
三、手势自我导向功能与交流功能间的关系
四、交流手势认知功能解释中的系统化角色
第5章 交流中不同类型手势的认知特征
第1节 交流手势类型
一、交流手势媒介
二、交流手势的类型
第2节 交流中图符性手势的认知特征
一、图符性手势的感知运动模拟和模仿性表达
二、具体化认知模拟过程是图符性手势和语言共同发生的基础
第3节 交流中隐喻性手势的认知特征
一、隐喻性手势激活交流互动中的时空运动表征
二、隐喻性手势具体化表达抽象l生交流信息
第4节 交流中指示性和节拍性手势的认知特征
一、交流中指示性手势的认知特征
二、交流中节拍性手势的认知特征
三、交流手势类型认知特征的启示
第6章 交流中手势和语言的关系
第1节 交流手势在语言加工中的角色
一、语言表达过程中的手势交流
二、语言理解过程中的手势交流
三、手势交流和语言交流的关系
第2节 交流手势在语言学习中的角色
一、交流手势在语言学习早期阶段中的作用
二、手势对各领域的学习起了重要作用
第3节 交流中手势和语言间的校准
一、手势模糊性的“形式-意义”映射
二、手势-语言校准的典型限制因素:韵律和句法
三、整体性的语法建构规则决定了手势—语言的校准
第4节 交流中手势和语言校准的解释框架
一、手势和语言校准的两种理论:启动和建立基础
二、手势和语言校准的解释框架
三、手势和语言校准框架的剖析
四、手势和语言校准解释框架的总绪f生分析
第5节 现实交流领域中手势的角色
一、手势研究在临床和教育领域中的意义
二、交流手势研究带来的启示
第7章 交流手势与学习
第1节 交流手势展示了学习的准备状态
一、手势揭示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状态
二、手势提示了学习者学习的准备状态
三、手势-语言不匹配是学习准备性的可靠指标
第2节 交流手势促进学习
一、手势的“发生”促进学习
二、手势的“可视性”促进学习
三、手势促进知识的概括化
四、手势促进知识的迁移
五、手势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归纳和记忆
第3节 交流手势影响学习认知机制
一、手势使语言中的模糊表征变为清晰表征
二、手势把动作表征引入心理表征中
三、手势形式反映出内在心理模拟的形式
第8章 一.交流手势的表达性
第1节 手势表达交流中的情绪情感和态度
一、交流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手势情绪情感和态度的表达特征
二、交流信息的共享性决定了手势情绪情感和态度的表达特征
三、交流
展开全部

交流手势认知 节选

第1章 绪言 老师:“你为什么不使用这个例子来解释这种现象呢?”(同时用手指指着黑板中间的文字) 学生:“我认为这不是一个恰当的例子,至少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同时摆摆手,并摇摇头) 这似乎是一个很平常的日常语言交流的实例,其实,只有人类才具有这种语言交流的能力。通过使用一系列的声音(语音、语义),按特定的顺序(语法规则)串联起来;同时,根据语言交流的内容和情景特征,配合肢体上的各种模拟表达过程,这样,学生和老师就能够互相表达他们准确而真实的想法。当然,这类交流现象和活动可以出现在日常的各种人际交流场合。 这一看似简单的过程揭示了人类即时人际交流的两个基本方面: 首先,交流的主要媒介是语言或交流信息,沟通的主要方式是言语互动,因为它能够直接而明确地表达各种思想和观点。 其次,交流中,语言不是唯一的媒介,非语言媒介,如交流对象的共同可视性、表情(面部、手部、躯体等的变化性),也参与其中。并且这些众多交流媒介的发生和表达方式不是简单地随机排列起来的,它们是系统地按某种交流习惯方式默契发生、彼此配合的,并围绕着交流目的不断展开。 第1节 交流人际互动性 交流(communication)界定了日常人们在人际互动中的方式与功能,即围绕特定的交流目的和问题,人们做出针对性的信息、观点沟通和反馈,实现交流对象的描述、辨别、归类和定义,从而依据交流要求进行特定的操作和处置。①交流的典型特点表现于:语言媒介核心性、同伴特定性、目的共同性、人际互动性以及集体奖赏和个人责任共存性。②Krauss和Weinheimer(1964)将交流活动中的双方分为语言指导者(Director)和任务操作者(Matcher),语言指导者有责任将拥有的信息传递给同伴,任务操作者有责任解码交流信息并以此为参照,做出符合交流双方共同意图的行为操作。③ 人类交流系统,如语言,是通过社会学习得来的。人们有一系列的社会学习策略,从个体层面的策略到更复杂的个体间的策略。社会学习研究倾向于关注观察学习(个体层面的策略),如个体观察榜样行为而学习。为了成功进行学习,个体必须通过观点采择过程来推断榜样的意图。虽然个体层面的策略对简单的社会学习形式可能是足够的,但个体间的策略对更复杂的社会学习是尤为重要的。社会协调学习是一种个体间的策略,而不是个体层面的策略,因为社会协调学习是在个体彼此间协调和整合他们的观点时产生的,即依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性。 一、交流互动性引导共享性的建立 交流互动性对于交流者建立意义映射的交流共享性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当交流者缺少表达某个对象的语言标签时,他们倾向于使用具体化的非语言信号。然而,交流系统中具体化非语言信号的使用通常具有即时性;如果特定群体中的交流者均广泛使用了这类具体化的非语言信号,其对于交流认知的特定表达也可能逐渐趋向抽象化。可以认为交流信号的建立、使用和发展,体现了从具体化到抽象化认知加工的一个连续变化过程;一端是具体化,一端是抽象化,而这一过程中,社会互动性是其内在的推动力。社会互动性是一个重要的交流媒介建立和使用的机制,推动交流信号的不断演变——从具体化信号演变为更抽象的信号。 当前的交流认知理论认为,社会互动性起着重要的作用,积极参与语言交流过程,确保了交流双方共同交流意图的达成,或共同交流基础的建立。④特定交流情境下,交流者间共同交流基础的建立不是一个模式化的过程,交流者试图找到彼此间的交流共性,这将促使他们协调或校准彼此的认知和行为。例如,如果B接受了A对对象的语言描述,则他们可以共同采用该语言描述,这表明他们对该表述共同理解、共同认可和共同期望;否则,他们可以进一步搜索出针对特定对象的备选语言描述方案,直到建立彼此能够共同接受和理解的语言描述为止。相反,如果一个交流者不理解A的描述,而又不做出积极的互动和回应,那么交流共享性的建立就失败了,其没有机会与A协商出一个可共同接受的替代性交流方案。交流互动性对于交流信号的使用和交流认知共享性的建立至为重要,以往的实验研究在控制性的实验条件下探查了人类交流系统的创建和发展特征,当要求人们必须放弃使用现有的语言信号进行交流时,典型地观察到人们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完成彼此间的交流互动过程,例如,通过绘画或手势。相关研究在探讨交流系统是如何在人们之间产生和发展时,关注的焦点是人际互动特征及其具体过程。 交流互动过程对于共享性交流信号的建立是重要的。Garrod、Fay、Lee、Oberlander和MacLeod(2007)的研究中,交流互动中被试者试图通过绘制共享性的白板图示来传达一组重复性的交流信息,实验过程中不允许被试者使用现在的交流手段和媒介。研究者在观察中清晰地发现,通过交流互动,被试者可以在实验过程中不断着手创建一个新的交流系统,当被试者和交流互动同伴一起完成实验中的

交流手势认知 作者简介

张恒超,文学学士,心理学博士,天津商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交流认知。在国内首倡交流认知研究,建立了交流认知的多元化理论框架体系,并系统提出实验方法论。已主持重量、部级和省级重点课题共4项,在CSSCI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已出版和出版中学术专著4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