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乡土中国

作者:费孝通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5-01
开本: 32开 页数: 168
读者评分:5分1条评论
排名:社会科学销量榜 59
中 图 价:¥27.5(6.1折) 定价  ¥4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乡土中国 版权信息

乡土中国 本书特色

我们为什么特别讲究长幼有序、尊重非常不错 为什么我们跟原生家庭之间无法划清界限 为什么故土难离还要落叶归根? 为什么总是“熟人好办事“?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打官司”是一件可羞之事? 为什么父母之间各自忙碌,沟通很少? 为什么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只要浪漫的爱情不可以吗? 为什么很多私德很好的中国人却缺乏公德? 贪、愚、弱、私,常被认为是国民性的弊病,这些情况从何而来 《乡土中国》,是一部读懂中国社会本质的经典著作 一部关于上下数千年中国社会文化传统的宏大叙事 一本中国式社会关系的百科全书 对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的一次根本性的总结 出版70余年,仍有强大的当下解释力 豆瓣累计超10万读者评分9.2以上 清华大学校长2020新生赠礼 全国高中统编教材整本书阅读项目 梁文道 《一千零一夜》力荐,罗翔、樊登、吴晓波、许知远等点赞推荐 身处中国,要理解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应当从《乡土中国》开始 理解乡土,才能读懂中国 果麦新版特色: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费孝通晚年入室弟子赵旭东教授作4500字长文导读; 纳入费孝通晚年亲作《个人 · 群体 · 社会——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全然呈现一个中国学者对于中国社会特点毕生不懈的观察、思考与探索; 配1875年中国农村劳作全景图,形象化呈现“中国社会是从土里长出来的”; 内容作必要注释,无障碍阅读; 每章提炼一句话核心,助于用户将整本书洞察了然于胸; 精装装帧,经典设计,大气、简洁、雅致,适于收藏和反复阅读;

乡土中国 内容简介

《乡土中国》是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的社会学著作,初版于1948年。全书由14篇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作者基于自己田野调查的丰富积累,用通俗自然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和分析。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书中从中国社会的固守土地、缺乏流动性、村落的形成、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的差异;一直到婚姻关系、团体关系、家国情怀、社会约束、法律与道德,等等,把整个中国社会的逻辑剥洋葱般层层剥开,直指核心。
读《乡土中国》,会让人有一种新的认识中国的视角:“乡土性”的视角。而当一个人具备了这个视角,就对于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全书体量不大,只有6万字,却充满洞见,是对中国社会的基层结构、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社会关系进行的一次根本性的总结,令人步步豁然,心生佩服。读懂乡土,才能理解中国。

乡土中国 目录

导读:理解乡土,才能担当家国

重刊序言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后记

附录:个人·群体·社会——

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

展开全部

乡土中国 节选

乡土本色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这些社会的特性我们暂时不提,将来再说。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着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本来,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须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男的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罢了。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想到那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了。 乡下*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乡土中国 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曾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中国民主同盟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1980年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该年度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荣誉奖,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该年度的赫胥黎(Huxley)奖章,1988年在美国纽约获不列颠百科全书奖,1993年在日本福冈获该年度亚洲文化大奖。 主要作品有《江村经济》《禄村农田》《乡土中国》《民族与社会》《从事社会学五十年》《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行行重行行》等,著作等身,影响深远。

商品评论(1条)
  • 主题:

    很好的书呀!第一次读这类的书,完全不会生涩难懂,没想到是那么久之前的书了,放在现在看,也是对个人了解我们土地和人民大有裨益的好书呀!

    2023/4/15 14:02:43
    读者:ztw***(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