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新疆吐鲁番洋海先民的农业活动与植物利用

新疆吐鲁番洋海先民的农业活动与植物利用

作者:蒋洪恩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3-01
开本: 26cm 页数: 12,195页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171.0(7.5折) 定价  ¥22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新疆吐鲁番洋海先民的农业活动与植物利用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20054
  • 条形码:9787030720054 ; 978-7-03-072005-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新疆吐鲁番洋海先民的农业活动与植物利用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考古学、植物学、历史学、农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首次对吐鲁番洋海墓地的包括木材、果实、种子、茎杆、叶片等在内的植物遗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新疆吐鲁番洋海先民的农业活动与植物利用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研究了青铜器时代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的吐鲁番洋海墓地 (约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2世纪) 内出土的植物遗存, 探讨了先民的谷物种植、果树栽培、谷物加工、食品制作、木材利用, 以及对美学、医药等相关植物的选择与开发。*后, 作者基于植物遗存并结合出土器物, 对洋海先民的生业模式进行了探讨。

新疆吐鲁番洋海先民的农业活动与植物利用 目录

目录

前言
**章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第二章 吐鲁番的自然环境 6
1.地貌 7
2.气候 9
3.水文 9
4.植被 10
第三章 考古背景及植物遗存简 15
第四章 洋海先民对大麻的认识和利用 27
1.引言 28
2.材料与方法 29
3.研究结果 33
4.讨论 37
第五章 刺山柑遗存及其古民族药物学意义 44
1.引言 45
2.材料与方法 46
3.研究结果 46
4.讨论 50
第六章 小花紫草果实用作装饰品的研究 63
1.引言 64
2.材料与方法 65
3.研究结果 66
4.讨论 70
5.附:白刺果核用作项链的研究 72
第七章 洋海先民的木材认识和利用 76
1.引言 77
2.材料与方法 77
3.研究结果 81
4.讨论 90
第八章 洋海先民的钻木取火研究 96
1.引言 97
2.材料与方法 100
3.研究结果 100
4.讨论 106
5.结论 109
第九章 我国*早葡萄栽培的实物证据:洋海墓地出土2300年前的葡萄藤 112
1.引言 113
2.材料与方法 116
3.研究结果 116
4.讨论 118
第十章 洋海先民的谷物栽培 126
1.研究材料 127
2.研究方法 127
3.研究结果与讨论 128
第十一章 吐鲁番早期铁器时代先民的青稞脱粒技术研究 150
1.引言 151
2.材料与方法 152
3.研究结果与讨论 153
4.结论 156
第十二章 洋海墓地出土的粮食加工品研究 158
1.引言 159
2.材料与方法 159
3.研究结果 163
4.讨论 167
第十三章 纤维与杂草类植物的鉴定与研究 171
1.材料与方法 172
2.研究结果与讨论 172
第十四章 洋海先民的生业模式探讨 184
后记 191
插图目录
图2.1 吐鲁番盆地环带状地形分布示意图 8
图2.2 吐鲁番盆地天然条件下水资源转化模式 10
图2.3 博格达峰南坡的植被垂直分带及吐鲁番盆地的地貌、植被、水文等 11
图2.4 吐鲁番盆地及博格达峰南北坡的地貌与植被分布图 12
图3.1 吐鲁番盆地的地貌特征及洋海墓地的位置 17
图3.2 洋海各墓地相对位置示意图 18
图3.3 洋海墓地一号墓地平面图 19
图3.4 洋海墓地二号墓地平面图 20
图3.5 洋海墓地三号墓地平面图 21
图3.6 洋海墓地及其北面的火焰山吐峪沟 21
图3.7 植物遗存保存状态 22
图4.1 大麻生活状态 28
图4.2 一号墓地ⅠM90墓室照片及清绘图 30
图4.3 06ⅠM6墓室清绘图 31
图4.4 装有大麻的容器 31
图4.5 皮篓(ⅠM90∶8)内含的大麻形态 31
图4.6 大麻的小枝、果序及叶 32
图4.7 大麻叶片及苞片上的表皮毛 33
图4.8 大麻的内果皮、枝条表皮毛的形态及果壁、小枝条的解剖学特征 34
图4.9 大麻的苞片与果实 35
图4.10 大麻果实的花被特征 36
图4.11 俄罗斯Pazyryk墓地出土的赛西亚人吸食大麻的用具 40
图5.1 刺山柑的生长及利用情况 47
图5.2 ⅠM148墓室第二层照片 49
图5.3 ⅠM148墓室第二层示意图 49
图5.4 刺山柑与大麻遗存的形态与解剖结构 51
图5.5 刺山柑种子的宏观形态与微观结构 52
图5.6 旧石器时代晚期Mureybit遗址出土的刺山柑的形态及解剖特征 52
图6.1 粘有小花紫草果实及阴刻有倒三角形纹饰的木桶 64
图6.2 木桶线图与ⅠM84墓室照片 65
图6.3 木桶(ⅠM23∶4)展开图 66
图6.4 小花紫草的形态学与解剖学结构 67
图6.5 小花紫草的果实形态及果壁横切面 68
图6.6 小花紫草果皮扫描电镜能谱 69
图6.7 小花紫草的生长、开花及结果状态 70
图6.8 阿尔卑斯山地区史前居民以紫草属植物种子作为装饰品 71
图6.9 ⅠM164平面图 72
图6.10 白刺果核制作的项链(ⅠM164∶11) 73
图6.11 白刺果核遗存 73
图7.1 洋海墓地木材利用情况 79
图7.2 洋海墓地木材利用情况 80
图7.3 云杉属木材解剖结构 82
图7.4 云杉属与落叶松属木材射线管胞上的具缘纹孔 83
图7.5 杨属木材解剖结构 84
图7.6 柳属木材解剖结构 85
图7.7 桦木属木材解剖结构 87
图7.8 桑属木材解剖结构 89
图7.9 绣线菊属木材解剖结构 90
图7.10 柽柳属木材解剖结构 91
图7.11 古洋海人可能的木材采集地点 93
图8.1 钻木取火器及其素描图 99
图8.2 钻木取火器及其素描图 101
图8.3 取火板(2003SAYⅠM30∶6)的木材解剖结构 103
图8.4 取火板(M139∶3)的木材解剖结构 103
图8.5 取火杆ⅡM169∶4与2003SAYⅠM208∶9b的木材解剖结构 104
图8.6 取火板(ⅠM83∶5)的木材解剖结构 105
图8.7 四种钻木取火方法示意图 107
图9.1 新疆和静察吾乎墓地出土的陶高领罐 115
图9.2 新疆山普拉墓地出土的葡萄纹图案 115
图9.3 ⅡM169墓葬剖面图 117
图9.4 洋海墓地出土的葡萄藤(ⅡM169∶5)实物照片 117
图9.5 葡萄藤素描图 117
图9.6 葡萄藤的木材解剖结构 119
图9.7 葡萄藤的木材解剖结构 120
图10.1 ⅠM217墓葬的小尸床上的植物遗存保存状况 128
图10.2 黍的花序及颖果遗存 129
图10.3 黍的带稃颖果形态 130
图10.4 黍与粟的颖果形态学特征 132
图10.5 黍的秆及叶鞘的表皮特征 133
图10.6 黍与粟的胚区特点 134
图10.7 青稞遗存与现代对照标本 136
图10.8 土坯内发现的大麦 137
图10.9 大麦和青稞的三联小穗 138
图10.10 小麦遗存的形态及解剖学特征 142
图10.11 Jacomet(1987)关于四倍体与六倍体小麦的分类意见 144
图10.12 Jacomet(1987)关于四倍体与六倍体小麦的分类意见 145
图11.1 苏贝希文化相关遗址的地理位置 151
图11.2 古代青稞遗存 152
图11.3 现代模拟实验结果 154
图11.4 木棍延时击打实验结果 155
图12.1 墓室清绘图,示食品的出土位置 160
图12.2 谷物加工品及其横切面 160
图12.3 麦类作物颖果果皮及种皮的解剖结构 162
图12.4 食品遗存的红外图谱 163
图12.5 ⅠM148墓室中出土青稞颖果的淀粉粒 165
图12.6 食品遗存与现代麦类作物的淀粉粒形态 165
图12.7 现代及考古样品的颖果表皮横细胞 166
图13.1 芦苇秆的形态及表皮细胞特征 172
图13.2 虎尾草及小獐毛的花序及颖果 175
图13.3 ⅠM155墓室填土内的稗花序遗存 176
图13.4 稗的叶、花序及小穗特征 177
图13.5 土坯内稗的小穗及外稃表皮细胞形态 178
图13.6 苦豆子与黑果枸杞遗存 179
图13.7 香蒲属、委陵菜属与苍耳遗存 181
插表目录
表3.1 洋海墓地出土的植物遗存种类 23
表3.2 植物遗存的年代学测定结果 25
表5.1 刺山柑遗存在世界各国的出土情况简表 48
表5.2 刺山柑的药用价值 53
表6.1 小花紫草果实表面成分分析 69
表7.1 木质器物简表 78
表8.1 我国少数民族使用钻木取火器的情况 98
表8.2 钻木取火器详细信息 102
表9.1 苏贝希墓地葡萄种子的年代学数据 116
表9.2 葡萄属植物种子遗存在我国的出土情况 122
表10.1 洋海墓地出土的青稞颖果长、宽、厚的测量 137
表10.2 国内外不同学者对大麦属栽培种的分类处理 139
表10.3 洋海墓地出土的普通小麦颖果长、宽、厚的测量 141
表11.1 现代模拟实验与古代材料副产品构成比例 154
表12.1 供试材料的远红外峰值所代表的功能基团 164
表12.2 麦类大粒径淀粉粒粒径统计结果 165
表14.1 吐鲁番市高昌区艾丁湖乡放牧者的路线和年度安排 188
表14.2 吐鲁番市托克逊县伊拉湖乡放牧者的路线和年度安排 189

展开全部

新疆吐鲁番洋海先民的农业活动与植物利用 节选

**章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因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变化问题受到各国人民、政府和科学界的普遍关注。对环境变化历史过程的研究不仅是深刻认识现代全球环境问题的基础,也是预测未来环境变化趋势的重要参照标准。把握环境敏感区、生态脆弱带的自然环境及各生态要素的历史演变过程和规律,探讨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和各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的机理与模式,是进行环境与气候研究的重要内容。   农业活动是人类活动的重要方面。农业作为人类历史上的革命性事件,一经出现即迅速发展,是人类文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利用人类农业活动的生物指标记录可以重建不同区域农业活动历史,探讨农业的起源、扩散与传播所导致的经济系统的移动/ 人口增长与扩张、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及人类文明的诞生,并可有效地探索农业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农业起源与传播及相关研究一直备受关注。西亚作为麦类作物的起源中心,一度受到国际学者的高度重视。欧美学者通过植物形态学、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等一系列指标,已对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大麦(Hordeum vulgare)为主的麦类作物进行了精细的研究,并对麦类作物的起源时间、地点和传播途径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Willcox et al., 2009)。我国地处东亚,是粟作和稻作农业的起源中心。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遗址或墓葬中的植物遗存曾一度被忽视,植物种类也仅限于简单罗列,且缺乏系统研究。浮选法(flotation)的大力推广,加速了相关研究的进程(赵志军,2004)。迄今为止,浮选法已成为植物考古研究的常规工作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遗存鉴定方面,扫描电镜被较多使用,研究精度与研究水平得以大大提高(刘长江,孔昭宸,2004)。   除了传统的种子、果实与木材研究之外,植硅体(phytolith)与淀粉粒(starch)分析也被引入农业起源研究。其中,吕厚远研究员明确了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植硅体的鉴定标准,并在鉴定方法上取得了重大突破(Luet al., 2009b)。有关我国北方粟作农业起源与传播的研究成为热点问题之一(Yanget al., 2012; Jones and Liu, 2009; Fuller et al., 2009; Lu et al., 2009a; Leipe et al., 2019; Lightfoot et al., 2013; Miller et al., 2016; Li et al., 2007)。同样,我国南方稻作农业的起源问题同样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不同学者对栽培稻*先出现的时间、地点及稻作农业的发展历程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Zhao et al., 2011; Liu et al., 2007; Fuller et al., 2009; Zuo et al., 2017)。有关麦类作物在我国的传播与利用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赵志军,2015)。对青藏高原多个遗址出土的农作物种子进行比较分析表明,耐寒的青稞(Hordeum vulgare var. coeleste)的传入与推广成为藏族先民向更高处扩散的动力,并促进了藏族的形成(Chen et al., 2014)。研究背景及意义 3另外,新疆通天洞遗址也发现了距今约5200 年前的普通小麦和青稞的颖果,为麦作农业东传以及史前东西方文明交流提供了新的证据(Zhou et al., 2020)。   除了农业活动之外,先民如何认识、适应并利用自然,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先民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远古时代,很大程度上依赖当地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植物资源(Hastorf, 1999)。人们采集果实,烹饪佳肴,制造工具,修葺屋舍,治疗疾病等活动都与植物紧密相关。有关先民开发和利用植物的研究,可使我们对先民采集、贮藏与加工食物的行为以及原始的商贸、宗教等活动有更好的理解(Hastorf et al., 2005)。那么,不同地区的先民如何利用植物资源?他们用哪些植物作为薪材?用哪些植物作为药材?又用哪些植物构造建筑?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先民在利用植物资源方面有哪些共性,又有哪些不同?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我们期待通过植物遗存来探讨先民与植物的关系,更科学地认识先民对植物的认识水平和利用方式,更广泛、高效地挖掘植物遗存中可能蕴涵的丰富信息,为研究先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近年来,我国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粟作/ 稻作农业的起源和传播问题,有关先民对农作物以外植物利用的研究较少;研究多集中于东部地区,而对西部,尤其是新疆地区的关注较少。新疆向东联结着我国内地,向西联结着印度、西亚乃至欧洲,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对新疆的干旱地区进行古代农业活动及先民的植物利用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当地先民在极端气候条件下认识自然的程度,适应自然的手段以及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   吐鲁番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依靠冰川融水而生存发展的典型干旱地区,为我们研究上述科学问题提供了良好平台。众所周知,吐鲁番盆地是我国*低的内陆盆地,同时也是我国*干、夏季*热的地区,自古有“火洲”之称。巨大的蒸发量与微弱的降水量造成了极端干旱的生态条件。吐鲁番地区环境敏感、生态脆弱,是我国西部地区环境和气候变化的晴雨表。今天,环境自身的演变和人类活动所叠加的影响,造成吐鲁番地区自然环境的进一步改变。对该地区先民如何在极端干旱环境下利用自然资源、适应自然环境的研究,能揭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制约关系,也是认识我国西部地区环境和气候变化的一把钥匙。研究成果关系到吐鲁番未来的发展,关系到干旱地区环境的发展。   吐鲁番及周边地区从新石器时代,经青铜器时代晚期、早期铁器时代到历史时期的各遗址保存完好,时间序列完整。该地区气候极为干燥,有机文物可迅速脱水,从而降低了微生物的活动,大量珍贵文物得到完好保存。其中,遗址和墓葬中保存的植物遗存如实记录了当时的气候、水文等一系列自然因素变化,为研究吐鲁番地区人类活动以来的农业活动、植物利用及环境变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基本资料。   公元前二千纪末至公元2世纪初是吐鲁番历史上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千年之间,吐鲁番地区从晚青铜器时代步入铁器时代,从蒙昧走向文明。先民在从事畜牧业的同时,已经扩大了农业经营。作为后来的丝路重镇,吐鲁番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也是农作物传播的重要驿站。这里是原生于我国北方的粟作农业向西传播的重要通道;同样,原生于西亚的麦作农业在向东传播的过程中也在吐鲁番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对吐鲁番的古代居址或墓地出土植物遗存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吐鲁番地区先民在这一时间段里的农业活动与植物利用情况,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吐鲁番地区在农业传播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洋海墓地(约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2世纪)是吐鲁番盆地内属于苏贝希文化的重要考古遗址,经历了苏贝希文化的整个历程(吐鲁番市文物局等,2019)。洋海墓地先民既非城市居民,又非贵族,而是当地的普通居民。因此,该墓地比较有代表性,较好地反映了当时平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在此基础上,对该墓地出土的植物遗存进行分析与研究应当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可以从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方面反映该地区先民的生计状况,尤其是其中可能反映的东西与中外间文化交流的踪迹。   2004年以来,我们以植物遗存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洋海墓地先民的农业活动及其认识和利用植物的历史,并从植物的角度探讨了吐鲁番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我们*大限度地提取了植物遗存中蕴藏的信息,充分挖掘其科学、文化和历史内涵。洋海墓地出土的谷物、食品、木材、杂草等植物遗存研究成果的有机结合,将有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吐鲁番地区这一时段内先民的农业活动及其在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下适应环境,认识和利用植物的情况,更深层次地探讨植物遗存反映出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刘长江,孔昭宸,2004. 粟,黍籽粒的形态比较及其在考古鉴定中的意义[J]. 考古,8:76-83.吐鲁番市文物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学研究院,吐鲁番博物馆,2019. 新疆洋墓地[M]. 北京:文物出版社:603.   赵志军,2004. 植物考古学的田野工作方法——浮选法[J]. 考古,3:80-87.   赵志军,2015. 小麦传入中国的研究——植物考古资料[J]. 南方文物,3:44-52.   Chen F, Dong G, Zhang D, Liu X, Jia X, An C, Ma M, Xie Y, Barton L, Ren X, Zhao Z, Wu X, Jones M, 2014.Agriculture facilitated permanent human occup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fter 3600BP[J]. Science, 347:248-250.   Fuller D Q, Qin L, Zheng Y, Zhao Z, Chen X, Hosoya L A, Sun G, 2009. The domestication process and domestication rate in rice: spikelet bases from the Lower Yangtze[J]. Science, 323: 1607-1610.   Hastorf C A, 1999. Recent research in paleoethnobotany[J].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7: 55-103.   Hastorf C A, Whitehead W T, Johannessen S, 2005. Late prehistoric wood use in an Andean Intermontane Valley[J].   Economic Botany, 59: 337-355.   Jones M K, Liu X, 2009. Origins of agriculture in East Asia[J]. Science, 324: 730-731.   Leipe C, Long T, Sergusheva E A, Jin G, Wagner M, Tarasov P E, 2019. Spread of millet agriculture and prehistoric population dynamics in eastern Asia[J]. Science Advances, 5: eaax6225.   Li X, Dodson J, Zhou X, Zhang H, Masutomoto R, 2007. The record of cultivated rice from archaeobiological evidence in northwestern China 5000 years ago[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2: 1372-1378.   Lightfoot E, Liu X, Jones M K, 2013. Why move starchy cereals? A review of the isotopic evidence for prehistoric millet consumption across Eurasia[J]. World Archaeology, 45: 574-623.   Liu L, Lee G A, Jiang L, Zhang J, 2007. Evidence for the early beginning (c. 9000 cal. BP) of rice domest

新疆吐鲁番洋海先民的农业活动与植物利用 作者简介

蒋洪恩,教授,博士生导师。1976年生于河北。1996年9月至2003年6月就读于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先后获农学学士与硕士学位;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9月至2008年6月在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历史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并于2007年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批“优秀博士后”荣誉称号;2008年6月至2010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并获“中国科学院王宽诚博士后工作奖”;2010年9月起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任教,并于2019年获“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2021年获中国科学院大学“唐立新优秀学者奖”。 蒋洪恩教授一直专注研究先民的农业活动、植物利用与其中内含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科技先导专项子课题等多项重量基金资助。迄今为止,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0多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的文章有35篇被SCI/SSCI/A&HCI索引。其研究工作被国内和国际同行广泛引用,曾于2016年获“首届全国考古学大会青年学者奖(金爵奖)”,后人选爱思唯尔(Elsevier)2019年“中国高被引学者”。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