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王廷相心性思想研究

王廷相心性思想研究

作者:李世凯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4-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94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82.6(7.0折) 定价  ¥11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王廷相心性思想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98985
  • 条形码:9787520398985 ; 978-7-5203-9898-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王廷相心性思想研究 本书特色

王廷相反对那种认为人性生而即有、非习所得的性善论,认为人性的形成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现实的人性是经过后天训练以及环境影响而形成的,这实际上看到了环境、教育对人的作用。 程朱理学坚持了道德价值对于人的存在的优先性、 性,但其理论缺陷也是明显的,正因此,才会有明代无论是心学还是气学都在努力克服、 程朱思想中缺陷的思想演进,而这种理论上的 未尝不是一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书聚焦明代气学家的心性论开展研究,希望能在中国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上有所裨益。

王廷相心性思想研究 内容简介

王廷相是明代中期的重要思想家,他继承北宋张载的气学思想,成为宋明理学中气学一派的重要代表。学术界对王廷相的气学思想多有阐发,本书聚焦王廷相的心性思想开展研究,认为王廷相继承了“以生言性”的自然主义人性论传统,其“习以成性”的思想强调学习、习练以及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代表了一种以知识理性带动道德理性的思想倾向。王廷相反对**“致良知”,认为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都起源于经验,并通过经验而得到确证,这有助于扭转理学中纯内向的、反观内省的为学倾向。总之,王廷相的心性思想对我们把握明代思想的全貌很有启发意义。

王廷相心性思想研究 目录

前言

**章 王廷相的生平、学行与著述
**节 王廷相的生平
第二节 王廷相的学行
第三节 王廷相的著述

第二章 王廷相的元气实体论
**节 以气为本的理气观
第二节 从“理一分殊”到“气一则理一、气万则理万”

第三章 王廷相论人性
**节 性气相资的一元人性论
第二节 生之谓性
第三节 人性的特点与善恶标准

第四章 王廷相论人心
**节 心之体用
第二节 心缘外物而起
第三节 心性关系

第五章 王廷相的人生修养论
**节 明道莫善于致知,体道莫先于涵养
第二节 知行兼举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全部

王廷相心性思想研究 节选

  《王廷相心性思想研究》:  程颐针对杨时之问而提出“理一分殊”的命题,其本来的目的是要厘清墨家兼爱说与儒家仁义之道的分际,其伦理的意味是很强烈的。但是,要应对有丰富形上思辨性的佛老之学的挑战,仅限于从伦理的角度去阐发理一分殊的意蕴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开显儒家仁义之道的形上根基。朱熹把《太极图说》与《西铭》结合起来加以融会贯通,显然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与此同时,理一分殊说也具有了比原来程颐提出这个命题时丰富得多的意蕴。陈来在谈到朱熹对于理一分殊命题的发展时说:“一个哲学命题开始提出的时候其意义有时是比较具体的。而一个哲学命题一旦取得了一定的文字形式,以后的人们便可以在文字形式允许的范围内从不同角度或方面去理解它和运用它,从而超出提出它时的具体意义。特别是由于文字的多义性使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超出了按照文字形式所规定的意义范围去运用前人思想资料。”事实上,在朱熹而言,理一分殊不仅是指普遍的伦理原则与具体道德规范之间的关系,还指本体与现象、一与多、普遍性与特殊性等之间的关系。理一之理已经不只是一个普遍的仁爱之伦理原则,而是成为天地万物之所以存在和变化的形上根据;分殊也不仅是指具体的伦理实践,还指与形上之理区别开的所有形下界的存在,理一分殊命题在朱熹已成为一个包含着丰富的多层次内容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智的认识论与德的修养论相统一的本体论模式”。  纵观理一分殊命题在朱熹哲学体系中的意义,至少有这样几方面是值得注意的:一是理一分殊之“理”乃形上之理,理一与分殊所涉及的是形上和形下、本然和实然的问题,理一属于形上界,分殊属于形下界,理一分殊的这种形而上、下之划分使得儒家仁义之道由形下界升至形上界的同时,也使朱熹之形上学笼罩着道德化的色彩,这与其形上学的构建是通过道德的进路达成有关。也就是说,虽然朱熹在用理一分殊来论证世界的统一性时采取了客观描述的方法,但其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存在问题,而是由人的生命存在参与其中并占据主导地位的伦理问题,是着重于存在与价值的统一而归向价值问题的。  朱熹认为,天地万物皆有当然之则,这是天之所赋而非人为的自然之理。人立身处世,遵循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当然之则,这也是自然之理。有学生曾问:“《或问》,物有当然之则,亦必有所以然之故,如何?”朱熹答曰:“如事亲当孝,事兄当弟之类,便是当然之则。然事亲如何却须要孝,从兄如何却须要弟,此即所以然之故。如程子云:‘天所以高,地所以厚。’”  理是所以然与所当然的统一,所以然之故可谓客观规律,所当然之则可谓道德原则。当然,自然界的事物是不可能遵循什么道德法则的,但在朱熹而言,问题不在于自然界是否存在道德法则,而是要指出,物之存在必有其所以如此存在的理由,有其所以如此存在的条件,若不能满足这个条件,物之存在就是不可能的。朱熹说:“天下之物,皆实理之所为,故必得是理,然后有是物。所得之理既尽,则是物亦尽而无有矣。”这是认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所得之理”)就是它的存在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物之存在条件亦可谓当然之则。如果从存在的整体性来看,本没有所谓的所当然之则与所以然之故的划分,但朱熹做出这种划分,目的是从本体论的高度为现实的事亲从兄等伦理行为做出说明,将人的自然性存在统合到价值论上,以伦理道德上的应然统摄人的自然性存在。更重要的是,在朱熹这种合所以然与所当然而为一的论证中暗含着一种内在的合目的性原则,朱熹说“四时行,百物生,莫非天理发见流行之实”。一方面,物之生成与存在皆是理之所为;另一方面,物之现实存在又无不体现着天理之当然,表征着天理的完满性与至善性。朱熹说,“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若无太极,便不翻了天地”,又说,“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底道理。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周子所谓太极,是天地人物万善至好底表德”。这说明,太极作为天地万物的内在本质又并非某种实体,而是一极好至善的道理,既是天地万物之获得存在之现实性的依据,也是万物所应趋向的标准。“原‘极’之所以得名,盖取枢极之义。圣人谓之‘太极’者,所以指夫天地万物之根也。”以枢极、万物之根为言,强调“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的存在论事实,所要传达的信息是宇宙的生化因为有了太极的主宰,才使得世界有了秩序,也具有了价值属性,而万物的生成与存在只有在展现出这种秩序性并不断地趋向于“万善至好”的标准时,才可说是现实的,而且其自身也就获得了无尽的生机,就此而言,朱熹所谓理一之理不单单是体现了万物之统一性,也是一种合目的性的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说,牟宗三对于朱熹“理生气”的解释可谓确当,牟宗三认为朱熹“理生气”的“生”并没有生成论上的产生之义,其内涵“不是从理中生出气来,只是依傍这理而气始有合度之生化。就人言,则是依这理引生心气之革故生新。心气通过其心知之明之认识理而向往理而依之,则引申(似应为‘生’,引者注)心气之合度之行,不依之,则昏沉堕落而暴乱”。  ……

王廷相心性思想研究 作者简介

  李世凯,1971年生,甘肃玉门人,哲学博士,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甘肃省哲学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