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卷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卷

作者:王尧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3-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16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94.4(8.0折) 定价  ¥11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卷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91276
  • 条形码:9787520391276 ; 978-7-5203-9127-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卷 内容简介

本书是近20年来学术期刊上发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论文,包括仪式、节庆、民间信仰等社会实践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高水平论文。此类非遗项目在我国有悠久的传承历史和丰富的表达形态,仅节庆一项就包括各地的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京族的哈节、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壮族三月三、瑶族盘王节等等,此外还有很多地域和民族都有独特的节日形态,融合了多种节令历法知识体系、歌舞戏曲表演、游戏体育运动等,是对地方性知识的综合呈现。至于各地祭祀炎帝、黄帝、妈祖、伏羲女娲、成吉思汗等仪式庆典活动,则是探讨民族、地域、国家等不同层次的文化认同的重要管道。中国民间信仰是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近年来备受海外汉学关注,几成显学,在国内也渐成热潮。全面梳理20年来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成果,经筛选、整理后结集成书,是一项必要的工作。本书按专题进行编目,预计分为:当代社会的仪式传统、节日文化、信仰与世界观、作为社会实践的民俗等若干专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卷 目录

节日习俗
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
从“保卫端午”到“保卫春节”:追踪与戏说
端午节与东亚地域文化整合——以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中心
文化展示与时间表述:基于湖南资兴瑶族“盘王节”遗产化的思考
一个仪式的两次节庆——哈尼族“阿倮欧滨”祭祀的节庆再造

民间信仰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的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与文化遗产
试论宗教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方式——以岷江上游羌族“释比”传承为例
正祀与民间信仰的“非遗”化:对民间信仰两种文化整合战略的比较

集会仪典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与民族国家认同——以“大禹祭典”为例
集市与表演:乡村市集与胡集书会关系探析——兼及胡集书会的保护与传承之道
国家祀典类遗产的当代传承——以中日韩近代以来的祭孔实践为例
从乡俗到非遗:佛山“官窑生菜会”的传承、衍变与再生
庙会的非遗化、学界书写与中国民俗学:龙牌会研究三十年

社会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机制——以广东汕尾妈祖信仰为例
遗产旅游与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二三模式”——从中德美三国的个案谈起
“非遗”传承人认定与集体性乡民艺术的保护——以冀南GY村“捉黄鬼”活动为个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代乡村社区发展——以鲁中地区“惠民泥塑”“昌邑烧大牛”为实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与经验
展开全部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卷 节选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卷》:  二 民族节日传统内涵论析  从上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它强调了两大方面:一是特定空间的传统形式的文化活动,二是特定群体传承的文化传统。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正符合这一概念规定。我们结合传统节日民俗活动,重点探讨中国节日传统。  传统是既有的文化模式的传袭。传统二字,从语义上看,是动态的抽象,传者,延续,统者,头绪,人们将复杂的事物理出一种头绪,也就是说抽象出一种能够概括与说明具体事物的认知模式。更明确地说它是指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精神信仰与价值观念,以及行事的习惯模式。传统是在文化发展中由社会集体记忆的“既有的解决各种人类问题的文化途径”。中国是一个悠久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农业社会生活形成的精神文化传统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有人说“和合”是中国的文化传统。这里就不仅是天人的和谐,还有一个人事的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我们用这种思想来解决各种文化问题,在传统社会被证明是有效的。节日传统正是在这样一个文化大传统中形成的小传统,是从传统节日文化中凝练出来的精神要素,节日传统具有超越地域、阶层、时代的意义。节日传统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层面:  (一)节日物质生活层面的传统。如衣食住行的生活消费传统,其中节日饮食传统尤其鲜明。几乎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特定的节日食品,甚至人们直接用食品名称,称呼节日。正月初一,北方饺子,南方年糕。饺子与年糕既是节日美食,又都饱含民俗寓意,饺子谐音“交子”象征着新年旧年在午夜子时的交替。年糕是南方年节祭祖与馈赠的节日食品,年糕谐音“年高”。我们的节日就是一路“吃”过来,正月十五的元宵,二月二的龙鳞饼,三月三的荠菜煮鸡蛋,寒食清明的清明团子,四月浴佛节的缘豆,五月端午节的粽子,七月七的巧果,八月中秋的月饼,九月重阳的重阳糕,腊月八日的腊八粥,年三十的团年饭。人们在节日中注重饮食生活,这固然是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周期性的满足与享受,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它是中国人处理天人关系与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节日食品在传统社会它首先是献给神灵(包括祖先)的祭品,其次是家庭共享的节日美食。以饮食亲宗族兄弟是自古以来的礼仪,《礼记·礼运》曾经说过:“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节日食品在节日不仅是物质产品,同时也是文化创造物,如端午粽子、中秋月饼等,每一节日食品都负载着深厚的民俗情感,围绕着节日食品形成了丰富的民俗传说,节日食品不单是节日美味,更多的是一种心情的表达。节日食品的献祭、馈送与集体分享,构成了中国节日物质生活的重要传统。  (二)节日社会生活层面的传统。节日生活既是家庭的,又是社会的。从中国的传统节日看,大多是以家庭为主的内聚性节日。传统节日活动注重家庭成员间的团聚与交流,将节日看成培育家庭意识与强化家族人伦的民俗时间。中国节日生活传统中人伦传统是其中的核心传统。如在三大传统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中,以家人团聚为主题的就有春节与中秋,即使是以驱疫、祈求平安为主题的端午,民间也通过节俗活动强调它的伦理内涵,如出嫁女儿回娘家,未婚女婿给岳父母上大礼等。节日人伦传统浸润在中国节日民俗生活之中,在节日活动中随处可见。传统中国是一个伦理社会文化张扬的社会,伦理文化浸透到社会各个角落,而传统节日自始至终充满着这种伦理情怀。  (三)节日精神生活方面的传统。节日是文化的节点,是民众精神生活的集中体现,是人们沟通、调节天人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安抚、表达人们内在情感的时机。我们从岁时信仰、节日传说、节日娱乐中可以提炼出节日民俗的精神传统。我们从传统节日民俗中可以经常看到与神灵对话的仪式,人们往往在自然时序的转接点与重要的农事季节时间上与神灵沟通。伴随着节日民俗仪式与祭祀活动的是人们的系列民俗解释,“与节庆历史同时并行的是节庆诠释的历史”,这种解释既有对过去历史的片断的、变形的,或象征性的记忆,也有从民众理解的角度对新习俗产生的说明。虽然其中纷繁复杂,甚至相互抵牾矛盾,但都是民众心路的历程,是他们的精神痕迹,更是其情感聚焦的所在。节日传说构成了民众精神生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娱乐与节日游艺同样是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表达方式,民众通过节日化装的巡游,节日锣鼓的敲打,节日竞技的展演,抒发内心的情感、期望,显示自己的生活地位,加强村落社区成员之间的情感依赖与精神联系,从而促进民俗共同体的内聚意识,保证民俗共同体的内部和谐。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中的这种精神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述三方面节日传统文化内涵在当代的节日文化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卷 作者简介

王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讲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近年代表包括《传说的框定:全国性神灵的地方化》《信仰资源的建构与首次分配》《传说与神灵的地方化》《凡人成神的传说模式》等,专著《地方性神灵的生长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即出)。独立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7批面上资助(2015-201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编号:310422122)。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4)。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