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中图网
官方微博
文化·空间·场所:大学校园规划设计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4194864
- 条形码:9787564194864 ; 978-7-5641-9486-4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文化·空间·场所:大学校园规划设计 内容简介
本书以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为核心, 融合建筑学、景观生态学、建筑现象学、城市类型学、城市生态学等多学科基础理论, 在大量实地调研和设计实践的基础上, 从中西方大学校园场所的发展及特质解析出发, 探讨大学校园规划及设计中文化要素的表达以及大学校园空间要素、类型、特征和空间组织等设计策略。大学多样化的交往空间与多元化的文化交流成为发展趋势, 公共空间体系转变为功能空间与外部空间的交织、与交往空间的复合及与生态空间的交错等。本书对大学校园场所系统和场所营造进行探究, 以期为塑造文化内涵丰富、空间特色鲜明、场所有活力且有故事的大学校园提供借鉴。
文化·空间·场所:大学校园规划设计 目录
第1章 大学校园场所发展
1.1 西方大学校园场所的发展
1.1.1 工业革命至19世纪末西方大学校园
1.1.2 西方近代大学校园
1.1.3 西方现代大学校园
1.2 我国大学校园场所的发展
1.2.1 我国近代大学校园
1.2.2 我国现代大学校园
1.3 中西方大学校园场所比较
1.3.1 中西方大学校园场所共性特质解析
1.3.2 中西方大学校园总体形态特征类型解析
1.3.3 中西方大学校园场所发展的特质解析
第2章 大学校园建筑规划设计与文化要素的表达
2.1 城市文化与校园规划的融合
2.1.1 城市与校园的协调发展
2.1.2 城市空间多样性与大学文化
2.2 大学规划与空间文化要素表达
2.2.1 邻里空问的多样化与文化传承
2.2.2 建筑风格与校园文化特征表达
2.3 景观环境要素与文化价值观体现
2.3.1 校园文化和景观环境要素的整合
2.3.2 大学校园规划文化价值的体现
2.4 现代技术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展示
2.4.1 建造方法与场所特征的融合
2.4.2 现代技术审美与场所共生
2.5 大学校园历史文脉保护与传承
2.5.1 新老校园设计的衔接
2.5.2 校园历史场所的保护与活力提升
第3章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构成与表达方法
3.1 公共空间的意象与场所特性
3.1.1 意象的表达与场所的意义
3.1.2 公共空间环境尺度
3.1.3 公共空间认同感和领域感
3.2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总体意象
3.2.1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意象解析
3.2.2 大学校园交往场所和交流契机
3.2.3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吸引力研究
3.3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组织与表达方法
3.3.1 空间交流多元化发展趋势
3.3.2 空间组织满足人性化需求
3.3.3 空间设计与主体参与性的关联
3.3.4 空间的组织与叙事方法
3.3.5 空间多维度表现手法
3.3.6 空间连接模式分析
3.4 大学校园典型开放空间设计
3.4.1 广场空间设计
3.4.2 绿地开放空间设计
3.4.3 水体空间设计
3.4.4 庭院空间设计
3.4.5 屋顶空间设计
3.4.6 街道空间设计
3.4.7 生态空间保护
第4章 校园空间解析与表达方法
4.1 大学校园空间形态塑造
4.1.1 空间形态特征
4.1.2 空间的联系及复合
4.2 大学校园空间类型和肌理分析
4.2.1 空间类型分析
4.2.2 空间肌理分析
4.3 典型空间连接
4.3.1 建筑架空空间
4.4 大学校园群体空间及其组织
4.4.1 群体空间特性
4.4.2 群体空间组织
4.5 大学校园空间界面特征
4.5.1 空间界面与场所活力
4.5.2 空间界面的特征
4.6 大学校园交通空间组织
4.6.1 道路交通组织与步行系统
4.6.2 道路网络规划
4.6.3 步行交通规划
4.6.4 步行景观设计
第5章 大学校园场所系统与场所营造
5.1 大学校园典型场所系统
5.1.1 对于场所的不同诠释
5.1.2 大学校园场所系统构成
5.1.3 大学校园场所结构组织
5.2 大学校园场所营造方法与案例解析
5.2.1 场所营造是设计本质
5.2.2 俄勒冈实验启示
5.2.3 当今大学校园设计的思考
5.2.4 大学校园规划案例解析
1.1 西方大学校园场所的发展
1.1.1 工业革命至19世纪末西方大学校园
1.1.2 西方近代大学校园
1.1.3 西方现代大学校园
1.2 我国大学校园场所的发展
1.2.1 我国近代大学校园
1.2.2 我国现代大学校园
1.3 中西方大学校园场所比较
1.3.1 中西方大学校园场所共性特质解析
1.3.2 中西方大学校园总体形态特征类型解析
1.3.3 中西方大学校园场所发展的特质解析
第2章 大学校园建筑规划设计与文化要素的表达
2.1 城市文化与校园规划的融合
2.1.1 城市与校园的协调发展
2.1.2 城市空间多样性与大学文化
2.2 大学规划与空间文化要素表达
2.2.1 邻里空问的多样化与文化传承
2.2.2 建筑风格与校园文化特征表达
2.3 景观环境要素与文化价值观体现
2.3.1 校园文化和景观环境要素的整合
2.3.2 大学校园规划文化价值的体现
2.4 现代技术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展示
2.4.1 建造方法与场所特征的融合
2.4.2 现代技术审美与场所共生
2.5 大学校园历史文脉保护与传承
2.5.1 新老校园设计的衔接
2.5.2 校园历史场所的保护与活力提升
第3章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构成与表达方法
3.1 公共空间的意象与场所特性
3.1.1 意象的表达与场所的意义
3.1.2 公共空间环境尺度
3.1.3 公共空间认同感和领域感
3.2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总体意象
3.2.1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意象解析
3.2.2 大学校园交往场所和交流契机
3.2.3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吸引力研究
3.3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组织与表达方法
3.3.1 空间交流多元化发展趋势
3.3.2 空间组织满足人性化需求
3.3.3 空间设计与主体参与性的关联
3.3.4 空间的组织与叙事方法
3.3.5 空间多维度表现手法
3.3.6 空间连接模式分析
3.4 大学校园典型开放空间设计
3.4.1 广场空间设计
3.4.2 绿地开放空间设计
3.4.3 水体空间设计
3.4.4 庭院空间设计
3.4.5 屋顶空间设计
3.4.6 街道空间设计
3.4.7 生态空间保护
第4章 校园空间解析与表达方法
4.1 大学校园空间形态塑造
4.1.1 空间形态特征
4.1.2 空间的联系及复合
4.2 大学校园空间类型和肌理分析
4.2.1 空间类型分析
4.2.2 空间肌理分析
4.3 典型空间连接
4.3.1 建筑架空空间
4.4 大学校园群体空间及其组织
4.4.1 群体空间特性
4.4.2 群体空间组织
4.5 大学校园空间界面特征
4.5.1 空间界面与场所活力
4.5.2 空间界面的特征
4.6 大学校园交通空间组织
4.6.1 道路交通组织与步行系统
4.6.2 道路网络规划
4.6.3 步行交通规划
4.6.4 步行景观设计
第5章 大学校园场所系统与场所营造
5.1 大学校园典型场所系统
5.1.1 对于场所的不同诠释
5.1.2 大学校园场所系统构成
5.1.3 大学校园场所结构组织
5.2 大学校园场所营造方法与案例解析
5.2.1 场所营造是设计本质
5.2.2 俄勒冈实验启示
5.2.3 当今大学校园设计的思考
5.2.4 大学校园规划案例解析
展开全部
文化·空间·场所:大学校园规划设计 作者简介
卞素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博士后。南京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访问学者。现任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主任、专业负责人,江苏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主要从事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方面的研究。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
住宅室内外环境布局诀窍-住宅风水指南
¥18.9¥29 -
大家小书:论园
¥20.5¥43 -
苏州古典园林艺术
¥79¥188 -
古建园林技总91-100期(十)
¥39.7¥90 -
建筑园林文化趣味读本
¥18.9¥56 -
中国园林史
¥1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