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精)东北革命和抗日根据地货币研究
-
>
近代天津工业与企业制度
-
>
眉山金融论剑
-
>
图解资本论
-
>
金融炼金术(专业珍藏版)2021专业审订
-
>
认知世界的经济学
-
>
全球货币进化史
碳中和的政策与实践 版权信息
- ISBN:9787220124488
- 条形码:9787220124488 ; 978-7-220-12448-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碳中和的政策与实践 本书特色
立足*球视野,分析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制度 聚焦中国问题,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实践指导
碳中和的政策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科学研判*球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面分析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现状,系统介绍碳交易、碳金融、碳货币、碳资产等理论方法及其实践应用,突出政策性与理论性。 本书立足科学技术与管理实践的融合,充分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科学技术,以及金融、债券等经济手段,*面提升我国碳中和宏观政策和企业发展水平。
碳中和的政策与实践 目录
目录
引言001
一、“碳中和”理念的国际影响003
二、“碳中和”重构绿色低碳经济布局006
三、“碳中和”推动绿色金融创新008
四、我国大力实施绿色低碳发展009
**章 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013
一、气候概述015
二、气候变化019
三、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028
第二章 全球气候协议与碳排放体系037
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039
二、《京都议定书》042
三、《巴黎协定》047
四、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052
五、澳大利亚碳排放交易体系057
六、美国区域温室气体行动计划059
第三章 我国主要低碳政策071
一、政策理论基础073
二、环境经济政策080
三、碳税政策089
四、国家与地方相关政策097
第四章 碳交易113
一、碳排放权115
二、碳交易市场119
三、碳交易机制130
四、碳交易的成本控制137
五、我国碳交易实践146
第五章 碳金融161
一、碳金融的概念163
二、碳金融工具170
三、碳金融模式分析174
四、碳金融服务187
五、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194
第六章 碳货币203
一、碳货币的演进205
二、碳货币的概念212
三、碳货币制度218
四、碳货币实践与政策227
第七章 碳资产235
一、碳资产的概念237
二、碳资产交易246
三、碳资产管理方法257
四、碳资产管理领域280
第八章 零碳生活297
一、智慧建筑299
二、智能交通303
三、生态农业317
四、“互联网+”消费322
碳中和的政策与实践 节选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党中央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决心,也为人民健康、安全、舒适的生活提供保障。这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经之道。 一、“碳中和”理念的国际影响 经过多年努力,联合国组织世界各国科学家共发表了五次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评估报告。一方面,这些报告通过列举系统观察到的事实,确认了地球不断超常升温的变化趋势,而且越来越确定这种升温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在大气中不断积累的结果。因人类活动过多地排放温室气体引起的、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大的生态环境威胁。全球变暖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将受到严重负面影响,许多地方的人类生存条件也将受到不可逆的破坏,由此引发的粮食、水资源等系统危机将严重影响人类生存安全。另一方面,多方面的研究结果和各国探索实践也一致说明,人类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能源革命、改变经济结构布局、创新消费模式等方式,用积极行动实现低碳转型,可以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在必要的响应时间内,实现全球性温室气体减排,把全球温升的幅度和速度控制在一个可以逐步适应的变化范围之内。 为应对由于人类活动大幅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体积分数而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一直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不断努力探索进一步的有效合作,并在联合国框架下进行了一系列气候变化谈判,先后达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条约或协定,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机制,奠定了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制度和规则基础。《巴黎协定》生效后,各缔约国先后制定了各自减排温室气体的行动目标。2018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发布了《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之后各国几乎都将升温控制在1.5℃以内作为长期温控目标来论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及国际合作,碳中和、气候中性、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等概念成为学界、政界以及产业界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为重要的话题。截至2021年4月,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做出了在21世纪中叶左右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承诺。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的概念由英国伦敦的未来森林公司(后更名为碳中和公司)于1997年首度提出,是指家庭或个人以环保为目的,通过购买经过认证的碳信用来抵消自身碳排放,公司亦为这些用户提供植树造林等减碳服务。广义上的“碳中和”则指通过植树造林、生物固碳、节能环保等方式抵消一段时间内国家及企业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使之实现相对“净零排放”,根据所遵循的国际计算标准将碳足迹降至零。1999年,苏·霍尔(Sue Hall)在俄勒冈州创立名为“碳中和网络”的非营利组织,旨在呼吁企业通过“碳中和”的方式实现潜在的成本节约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并与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等机构共同开发“碳中和认证”和“气候降温”品牌。随着后来的发展,“碳中和”的概念多表述为:在规定的时间段和规定的区域内(如某个国家、地区或组织内),人为向大气环境中释放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人为的二氧化碳去除量相平衡,即做到二氧化碳“源”与“汇”的平衡。或从规定的时间起,在规定的区域内,直接完全消除人为二氧化碳排放,即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低碳发展、低碳转型已成为世界的一个发展潮流。众多国家宣称在21世纪实现碳中和的这一举动表明,国际社会已将全球气候变化议题的层次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问题进一步提升到经济发展的模式和质量。过去,污染排放的外部成本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致使世界各国和人民都要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应对气候变化,本质上需要应对工业化进程中落后的生产方式,只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降低污染量和排放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全球气候环境问题。 我国官方首次提到“碳中和”,可以追溯到中国绿化基金会设立中国绿色碳基金。该项碳基金成立于2007年7月20日,旨在积极实施以增加森林储能为目的的造林护林等林业碳汇项目,从而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2015年6月30日,李克强总理在法国访问期间宣布,中国政府已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文件描述中国2030年的自主行动目标。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释放出中国将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世界的积极信号,充分展现了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雄心和决心,体现了真正的大国格局、大国战略、大国担当。 二、“碳中和”重构绿色低碳经济布局 碳中和需要构建与之配套的多种政策工具协同发力的政策体系。面对复杂的国际碳中和局势以及全球气候环境问题,各国纷纷布局本国的绿色发展政策,致力于政府行政引导与市场机制发挥各自优势相协同,包括设立绿色基金、开展绿色项目优惠、推动能源清洁化和交通电动化、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力度等。各国碳中和政策布局以向相关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为主,同时设立国家级的绿色产业基金,引导绿色融资向绿色产业倾斜。政府层面的扶持,促进企业主动进行绿色转型,不断提高可持续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并带动绿色就业,借助绿色产业增长提供就业岗位。各国碳中和政策的推出,其根本目的并不只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更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进行产业经济的全面转型与升级。 在碳中和愿景的引领下,全球的产业和能源形态会发生突破性、根本性的转变。清洁可再生能源成为能源市场主流,国际能源格局开始转变。可再生能源的全面应用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各国碳中和能源减排战略亦普遍以降低化石能源发电占比、减少煤炭消费为主,不断提高风电、水电、光伏、氢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发电占比,使传统的国际石油能源格局逐渐发生转变。 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今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课题,调整和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目的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一般来说,产业结构转变经历了从以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工业为中心,从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然后再转向以技术密集产业为中心的这样一个产业结构转变过程。 中国正在经历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变革,政府决心改变过去依赖资源大量投入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提出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个方面来共同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向价值创造型的可持续发展方式的转型。“需求侧”改革重点是降低投资扩大消费,调整需求结构;而“供给侧”改革则主要是提高全要素生产力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生产结构。 在低碳经济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口数量×人均GDP×单位GDP能耗×单位能耗排放量。因此,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取决于人口数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单位能耗排放量这四个因素。 目前,我国工业部门的碳排放占总排放量的70%。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迅速,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增速大为缓解。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要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按照远景规划,高耗能原材料产量或将陆续达到峰值,而内涵型经济增长方式将使高科技产业、装备制造以及信息、医药产业呈现较快增长势头,高耗能工业占比GDP比重下降,能有效促进单位增加值的能源消耗快速下降。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将强调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行发展的策略,带动产业结构整体转型升级。
碳中和的政策与实践 作者简介
李泓江,管理学博士,高级风险管理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产业发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力资源学会风险分会副会长,电子科技大学特聘导师,主要研究区域经济、产业政策、就业与收入分配等领域,在《中国发展观察》《中国行政管理》《宏观经济管理》《领导科学》《中国经贸导刊》《改革内参》等报刊发表论文近40篇,出版学术类专著2部,合作汇编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专著1部,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 田江,博士、研究员,获英国格拉斯哥苏格兰大学(Glasgow Caledonian University)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现任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主要研究供应链金融、碳交易与能源供应链、科技创新等领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agent and Grid Systems(《多主体与网格系统》)《生态经济》《科研管理》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专(译)著4部,主持省部级以及有关政府委托项目30余项。
- >
诗经-先民的歌唱
诗经-先民的歌唱
¥18.7¥39.8 - >
推拿
推拿
¥12.2¥32.0 - >
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
¥21.6¥48.0 - >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13.8¥32.0 - >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14.9¥49.8 - >
姑妈的宝刀
姑妈的宝刀
¥9.0¥30.0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9.3¥19.0 - >
中国历史的瞬间
中国历史的瞬间
¥16.7¥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