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院士随想录 第一辑

院士随想录 第一辑

作者:白春礼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2-01
开本: B5 页数: 248
本类榜单:自然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8.8(7.5折) 定价  ¥6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院士随想录 第一辑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315137
  • 条形码:9787030315137 ; 978-7-03-031513-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院士随想录 第一辑 内容简介

中国科学院学部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优选咨询机构,为反映中国科学院院士对科学的感悟和对科研工作的体会与经验,启迪和激励年轻学者创新思维,给社会提供宝贵的科技和文化方面的精神财富,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研究决定出版《中国科学院院士回忆录》丛书,文章重在讲述院士亲历的事件、亲身的感悟,分为"人生感悟"、"创新启示"、"学界往事"、"历史时刻"等主题,**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国重大科研突破的前因后果,科技思想领域内的巨大变革,鲜为人知的高科技使命。本书适合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相关企业的管理者和研究人员及社会公众阅读。丛书**辑经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面向广大院士征稿,精选18位院士的34篇文章,计划在院部召开的学部科普委二届八次会议期间隆重发布。

院士随想录 第一辑 目录

目录
总序(白春礼)
创新启示
3 王绶琯 “大题小做” 化腐朽为神奇——近世两个重大天文学发现的启示
13 吴孟超 为医重在德 重德贵创新
19 吴征镒 我与植物学研究
24 陆埮 谈谈研究生的培养
34 王夔 寄语毕业生
37 王夔 鉴往启新——写在《化学进展》创刊30周年之际
39 杨叔子 科学人文 不同而和而创新
历史时刻
51 李德生 记忆中的大庆油田
64 吴征镒 深切缅怀周恩来总理
67 戴金星 悬崖泻油奇观
70 陆埮 爱因斯坦与诺贝尔奖
83 杨叔子 难忘的时刻 难忘的地方
学界往事
95 王绶琯 评席泽宗《古新星新表与科学史探索》
99 吴孟超 医学泰斗 人寿德馨——祝贺裘法祖院士从医65周年
102 吴征镒 学古文、习古字与编“大典”——略谈小学、选学、朴学、汉学
110 戴金星 争“气”日记
115 梁敬魁 良师与机遇助我成长
127 陆埮 恭贺何泽慧院士95华诞
133 陆埮 吴健雄教授的科学贡献
147 陆埮等 怀念核物理学家虞福春教授
151 马在田 先生之风万古流
156 郑国锠 怀念我的导师
人生感悟
163 师昌绪 耄耋之年工作忙
170 王绶琯 再晤“德”“赛”先生
172 吴孟超 谈敬业、创新与报国
176 王夔 普陀樟问
177 穆穆 思语心声
181 陈学俊 我的科学人生
188 林为干 做一辈子的研究生
198 田在艺 爱国立基 创新立业
211 谢家麟 偶然的机缘决定了一生的道路
224 杨叔子 踏平坎坷 成人成才
235 叶笃正 从我一生经历谈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39 郑国锠 效力祖国何惧艰苦
展开全部

院士随想录 第一辑 节选

创新启示 “大题小做”化腐朽为神奇——近世两个重大天文学发现的启示 王绶琯 20世纪下半叶,天体物理学开始被列入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对象。60年代四大天文学发现中的“脉冲星”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先后获得这项世界性大奖。 本文所说的“大题”,指的是导致这类重大成就的天文实测课题。“小做”,指的是针对这类“大题”的一种战略——“小设备战略”。 下面我就以这两大发现为线索,来说明这种战略。 旧话重提——当代天文学的两次巧遇 “脉冲星”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分别是恒星演化研究和宇宙演化研究中的画龙点睛之笔,分别启动了天文学在这两大领域上的新的腾飞。而这两大发现的过程竟然均属于“巧遇”! 这40年前的旧话,曾经令科坛众人激动一时,但是至今仍有新意。这些故事已经有了许多普及著述(近期的如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的《诺贝尔奖百年鉴》中吴鑫基、温学诗所著的《宇宙佳音》,其逐一介绍了截至20世纪末的7项获得诺贝尔奖的天文工作)。这里为了阐明我的观点,将引用其中的有关事实,但是不再赘述科学内容。 1967年,乔瑟琳 贝尔这位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生,用她导师安东尼 休伊什设计的一种测量“行星际闪烁”的射电望远镜,意外地发现了后来被称为“脉冲星”的奇异天体。下图是当时观测的几种记录。 几种闪烁、干扰和脉冲星的原始记录 在图的*上方部分是三个射电天体的闪烁记录。从左到右,分别是无闪烁、强闪烁和(不太强的)闪烁。图的中间部分,右边箭矢指的记录是一次干扰,左边标着CP1919(CP1919是后来给这个天体的命名)的记录虽然看起来并不特殊,但是乔瑟琳却以她的敏感和细致辨认出这是一种既不同于闪烁也不是干扰的陌生事物,于是她把记录的速率加快,使时间坐标放大。图的*下方部分表示放大了的CP1919的记录,明显地显露出了一组规则的脉冲,脉冲周期为1.337秒,极其稳定。这使人联想到巧匠制成的极其精致的钟表,却很难和天上庞大的星体相联系。不过,在排除了一切其他可能之后,剑桥的天文学家们*终确定了这是一种奇特的天体,称之为“脉冲星”,并公之于世。 脉冲星”很快便被认定为是30年前根据恒星演化理论预言的“中子星”。 1932年中子被发现,在其后两年内,苏联物理学家朗道以及在美国的天体物理学家兹维基和巴德,先后根据恒星演化理论,指出质量在一定范围的恒星,到了演化末期星体发生爆炸、内部猛烈坍塌,会使物质中的质子和电子紧密挤压在一起从而形成“中子”。这种状态下的“中子星”密度高达每立方厘米(约一茶匙)1000万吨!一个质量比太阳大一倍的中子星,直径会缩到只有10000米,还不及地球的1/1000!这一论断当时被看做是合理但是难以验证的奇想。因为预测的中子星直径如此之小,表面发光面积不及太阳的万亿分之一,实在是太不容易探测了! 当时射电天文学尚未真正进入天文学家的视野。但是即使在20世纪60年代,大型射电望远镜已经在南北半球显示威力之际,谁也没有想到在当时已经探测到的“射电源”中有一些就是中子星,直到CP1919以它奇特的“脉冲星”的形式暴露了自己的身份。 这一时期,天文学家对天体的射电机制已经有了认识。这帮助他们很快把脉冲星现象联系到了中子星。根据恒星演化理论,庞大的恒星坍缩成中子星后,原来的磁场和自转会千万倍地增大,导致了中子星的高速旋转并发出强烈的射电辐射。以此为据,形成了今日被广泛接受的脉冲星的“灯塔模型”。与此同时,它以石破天惊之势引发了极端致密物体——中子星、黑洞的探讨,为当代天体物理学(和物理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崭新领域。 回顾这段往事,在中子星的“预言一发现一证实”的整个过程中,难度*大的无疑是“发现”。而这个发现则因为是“巧遇”而引起了许多议论。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倾向于认为这种“巧遇”绝不是“歪打正着”。相反,对于“巧遇的追求”应当看成是天文实测的一项战略措施。今天大家都很熟悉,天文学上巨型设备(如哈勃空间望远镜、30米光学望远镜等),一代接着一代兴建,耗资巨大。每一代这样的新设备的功能都远远超过了前代,而其科学目标则都是双向的:一方面是针对已有研究的扩展;另一方面则是意在对未知领域的开拓。这种做法可以称之为“大题大做”。而其对未知领域的开拓实质上正是“迎接巧遇或寻求巧遇”。 这种不惜代价的“大做”的动力源自一个基本认识,即天文世界中待发现的目标和待发掘的领域永远近在咫尺而浩无止境。而体现这种“大做”的“大设备”,在今日经济条件许可之下,每一步都联系着当代高精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达到多种功能的超越,从而可以全面推动天文学各个领域多类课题的进展。这种“大题大做”,堪称现代天文学“进军”中的“堂堂之阵、正正之旗”。 但是一门科学的进展,除了导致“全线推进”的“大题”之外,还必须有同属“大题”的“重点突破”,好比是出奇制胜的“奇兵”。中子星的发现(以及其他许多诺贝尔奖的工作)就属于此类。对这类“大题”的应对不同于调动千军万马的“大做”,应当是“对准要害、单刀直入”。 回到脉冲星的故事,设想当年能有一位极其高明的天文学家,提前洞察到了中子星的射电特征(当年确实有人做到了,如帕契尼),并想到了“灯塔机制”(要凭空联系到这种机制确实很难,但也并非不可能),也就是说,他从理论上认定了中子星在射电波段将表现为连续发射快速“脉冲串”的星体(也就是脉冲星)。这样,将怎样来设计用以捜索这种星体的设备? 假设这时请了休伊什来设计,无疑他会发现这一设计的要求和他自己为了探测射电源“行星际闪烁”的要求完全一致,所以完全可以使用他原来的方案:①这是用于大范围的捜索,望远镜的结构采用了长于捜索的“子午仪”①装置;②估计到了脉冲星的射电辐射非常微弱,而其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