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动物病理解剖学(第二版)

动物病理解剖学(第二版)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20
本类榜单:教材销量榜
中 图 价:¥54.0(8.3折) 定价  ¥6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动物病理解剖学(第二版)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391094
  • 条形码:9787030391094 ; 978-7-03-039109-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动物病理解剖学(第二版) 内容简介

本书共含20章,~5章是基本病理过程,阐述基本过程同的病理变化特征,为认识病态打基础;第6~14章是动物各器官系统的病理变化,阐述疾病过程中各脏器常见的病理变化及其主要特征,为认识疾病打基础;第15~20章为动物疾病病理学,其分别阐述了禽类;犬、猫、猴类;猪和牛、羊、马等动物的病毒性疾病、支原体病、细菌性疾病、真菌病、寄生虫病和中毒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为临床诊断动物疾病打基础。本教材附有213幅插图,为学生提供了形象化教育。

动物病理解剖学(第二版) 目录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版前言
绪论 1
**章 血液循环障碍 3
**节 充血 3
一、动脉性充血 3
二、静脉性充血 4
第二节 出血 6
一、原因和类型 6
二、出血与其他病变的鉴别 6
三、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6
第三节 水肿 7
一、原因和发生机制 7
二、病理变化 8
三、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9
第四节 血栓形成 9
一、原因和发生机制 9
二、血栓的形成过程 9
三、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10
四、血栓与凝血块的区别 11
第五节 栓塞 11
一、栓塞的种类 11
二、栓子运行的途径 12
三、对机体的影响 12
第六节 梗死 12
一、原因和发生机制 12
二、类型和病理变化 12
三、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13
第二章 局部组织细胞的损伤 14
**节 萎缩 14
一、原因与类型 14
二、病理变化 15
三、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15
第二节 变性 15
一、颗粒变性 15
二、水泡变性 17
三、脂肪变性 17
四、透明变性 19
五、淀粉样变 20
六、黏液样变性 21
七、纤维素样变 22
八、病理性色素沉着 22
第三节 组织细胞的坏死 23
一、程序性细胞死亡 23
二、坏死 25
第四节 钙化与结石形成 28
一、病理性钙化 28
二、结石形成 29
第五节 细胞超微结构基本病理变化 30
一、细胞膜的常见超微结构病变 30
二、细胞质的常见超微结构病变 30
三、细胞核的常见超微结构病变 33
第三章 局部组织的修复、代偿与适应 35
**节 再生 35
一、再生的类型 35
二、各种组织的再生 35
第二节 创伤愈合 38
一、皮肤创伤愈合 38
二、骨折创伤愈合 40
第三节 局部组织的代偿与适应 42
一、代偿 42
二、适应 42
第四节 机化 43
第四章 炎症 45
**节 炎症概述 45
一、炎症的本质 45
二、炎症的原因 45
三,炎症介质 46
第二节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46
一、变质 46
二、渗出 47
三、增生 50
第三节 炎症的类型 51
一、变质性炎 52
二、渗出性炎 52
三、增生性炎 55
第四节 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56
一、炎症的经过 56
二、炎症的结局 57
第五章 肿瘤 58
**节 肿瘤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58
一、肿瘤发生的原因 58
二、肿瘤发生的机制 60
第二节 肿瘤的特性 62
一、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结构 62
二、肿瘤的异型性 64
三、肿瘤的生长 65
四、肿瘤的扩散 66
五、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67
第三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67
一、肿瘤的命名 67
二、肿瘤的分类 67
三、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68
第四节 动物常见的肿瘤 69
一、上皮组织肿瘤 69
二、间叶组织肿瘤 71
三、神经组织肿瘤 78
四、其他组织肿瘤 79
第六章 心脏、血管系统病理 82
**节 心脏病理 82
一、心包炎 82
二、心肌炎 83
三、心内膜炎 85
第二节 血管病理 86
一、血管炎 86
二、动脉硬化症 87
第七章 呼吸系统病理 89
**节 肺萎陷与肺膨胀不全 89
一、肺萎陷 89
二、肺膨胀不全 90
第二节 肺气肿 90
一、肺泡性肺气肿 90
二、间质性肺气肿 92
第三节 肺水肿 92
一、原因和发生机制 92
二、病理变化 93
三、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93
第四节 肺炎 93
一、支气管肺炎 93
二、大叶性肺炎 95
三、间质性肺炎 97
四、肉芽肿性肺炎 98
五、化脓性肺炎 99
六、坏疽性肺炎 100
第五节 胸膜炎 101
第八章 消化系统病理 103
**节 胃肠病理 103
一、急性胃扩张 103
二、胃炎 104
三、肠炎 108
四、肠阻塞 111
第二节 肝脏病理 114
一、急性实质性肝炎 114
二、化脓性肝炎 115
三、寄生虫性肝炎 115
四、肝硬变 116
第九章 泌尿生殖系统病理 118
**节 肾脏病理 118
一、肾炎 118
二、肾病 122
三、囊肾 123
第二节 生殖系统病理 123
一、雌性生殖器官病理 123
二、雄性生殖器官病理 126
第十章 造血和免疫系统病理 128
**节 骨髓炎 128
一、急性骨髓炎 128
二、慢性骨髓炎 128
第二节 淋巴结炎 129
一、急性淋巴结炎 129
二、慢性淋巴结炎 131
第三节 脾炎 132
一、急性炎性脾肿 132
二、坏死性脾炎 132
三、化脓性脾炎 133
四、慢性脾炎 133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病理 134
**节 神经组织的基本病理变化 134
一、神经细胞的变化 134
二、神经胶质细胞的变化 135
三、间叶组织反应 136
四、脑脊髓液循环障碍 138
第二节 脑炎 139
一、非化脓性脑炎 139
二、化脓性脑炎 140
三、嗜酸性粒细胞性脑炎 140
第十二章 运动器官病理 141
**节 肌炎 141
一、风湿性肌炎 141
二、化脓性肌炎 141
三、坏死性肌炎 141
第二节 骨的炎症 142
一、骨膜炎 142
二、骨炎 143
三、骨髓炎 143
第三节 关节炎 143
一、急性关节炎 143
二、慢性关节炎 144
第四节 腱鞘炎 145
第五节 蹄炎 145
第十三章 代谢性疾病病理 147
一、纤维性骨营养不良 147
二、白肌痫 148
三、马麻痹性肌红蛋白尿病 150
四、痛风 150
第十四章 败血症 152
一、类型与发生机制 152
二、病理变化 153
第十五章 病毒性疾病病理 155
**节 禽病毒性疾病病理 155
一、禽流感 155
二、鸡新城疫 156
三、禽传染性支气管炎 158
四、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159
五、鸡马立克病 161
六、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163
七、鸡白血病 165
八、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 167
九、禽痘 168
十、鸡传染性脑脊髓炎 170
十一、火鸡出血性肠炎 171
十二、鸭瘟 172
十三、鸭病毒性肝炎 173
十四、小鹅瘟 174
第二节 猪病毒性疾病病理 176
一、猪瘟 176
二、非洲猪瘟 178
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179
四、猪传染性水疱病 181
五、猪伪狂犬病 182
六、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184
七、猪传染性胃肠炎 185
八、猪流行性腹泻 186
九、猪血凝性脑脊髓炎 187
十、猪圆环病毒病 189
十一、猪细小病毒病 190
十二、猪流行性感冒 191
十三、猪痘 192
十四、猪传染性脑脊髓炎 193
十五、猪脑心肌炎 194
第三节 反刍兽病毒性疾病病理 195
一、口蹄疫 195
二、小反刍兽疫 197
三、绵羊痒病 198
四、牛海绵状脑病 199
五、绵羊痘和山羊痘 200
六、蓝舌病 203
七、羊传染性脓疱病 205
八、绵羊肺腺瘤病 206
九、山羊关节炎-脑炎 208
十、牛恶性卡他热 209
十一、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 210
十二、牛水疱性口炎 212
十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213
十四、鹿流行性出血病 215
第四节 犬、猫等动物病毒性疾病病理 215
一、狂犬病 215
二、犬瘟热 217
三、犬腺病毒病 218
四、犬细小病毒病 220
五、犬副流感 222
六、猫泛白细胞减少症 223
七、猫传染性腹膜炎 223
八、水貂阿留申病 224
九、水貂细小病毒性肠炎 225
十、兔出血症 226
十一、兔传染性黏液瘤病 227
第五节 马属动物病毒性疾病病理 228
一、马传染性贫血 228
二、马鼻肺炎 231
第十六章 支原体病和立克次氏体病病理 233
一、牛传染性胸膜肺炎 233
二、猪气喘病 235
三、鸡慢性呼吸道病 236
四、猪附红细胞体病 236
第十七章 细菌性疾病与螺旋体病病理 238
一、炭疽 238
二、布鲁菌病 239
三、副结核病 241
四、结核病 242
五、沙门菌病 247
六、大肠杆菌病 249
七、巴氏杆菌病 253
八、李氏杆菌病 255
九、链球菌病 255
十、猪丹毒 257
十一、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258
十二、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 259
十三、野兔热 260
十四、梭菌性感染 260
十五、坏死杆菌病 264
十六、棒状杆菌病 265
十七、钩端螺旋体病 266
十八、猪痢疾 269
十九、马鼻疽 269
第十八章 真菌病病理 273
一、放线菌病和放线杆菌病 273
二、禽曲霉菌病 275
三、球孢子菌病 275
四、组织浆菌病 277
五、念珠菌病 278
第十九章 寄生虫病病理 279
一、球虫病 279
二、弓形体病 280
三、贝诺孢子虫病 281
四、隐孢子虫病 283
五、梨形虫病 285
六、锥虫病 288
七、鸡组织滴虫病 289
八、马圆虫病 290
九、兔脑炎原虫病 291
十、蛔虫病 292
十一、犬心丝虫病 293
十二、猪浆膜丝虫病 293
十三、旋毛虫病 294
十四、囊尼蚴病 295
十五、吸虫病 296
第二十章 中毒病病理 300
一、化学毒剂中毒 300
二、有机磷中毒 301
三、亚硝酸盐中毒 302
四、氟中毒 302
五、食盐中毒 303
六、黄曲霉毒素中毒 303
七、镰刀菌毒素中毒 304
八、牛黑斑病甘薯中毒 305
九、肉毒梭菌中毒 306
主要参考文献 307
展开全部

动物病理解剖学(第二版) 节选

绪论 一、动物病理解剖学的性质及任务 动物病理解剖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病理形态学的一门学科,是兽医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互相衔接的一门桥梁课程,属于兽医基础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动物疾病的临床诊断学。其任务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观察、分析动物疾病过程中所发生的器官、组织形态结构变化为主,研究疾病的性质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一般规律,同时为诊断及治疗、预防动物疾病和保证畜牧业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二、动物病理解剖学的研究方法与发展 动物病理解剖学运用尸体剖检、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技术,观察动物疾病过程中各器官、组织所发生的一般形态和超微结构的改变。运用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等技术,研究病理组织、细胞内物质代谢及结构改变的性质。从而,使动物病理解剖学者不但能从宏观、微观角度对疾病的本质进行研究,而且可从细胞、亚细胞及分子水平探讨疾病发生的机制。 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动物医学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动物病理学的分支学科免疫病理学、细胞病理学、分子病理学也快速发展,为动物病理解剖学的深入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过去长期未被认识或新发现的许多疾病和疾病现象的发生机制及其本质,逐渐得到阐明和解读。 三、动物病理解剖学的教学内容 本书共20章,第1~5章重点叙述疾病过程中的基本病理变化及肿瘤病理,其中包括循环障碍、组织损伤、修复与代偿适应、炎症和肿瘤各章节;第6~14章为各系统器官病理,叙述疾病过程中各系统器官出现的主要病理变化特征,即按器官系统阐明其病变的发生原因、机制和病理变化特征;第15~20章重点介绍各类动物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特征,包括常见的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和中毒病,分别介绍了各类动物具体疾病的病理变化特征。 通过以上由简单到综合,由基本病理变化到疾病病理的学习,将使学习者能从认识疾病、诊断疾病和防治疾病,到循序渐进地掌握动物病理解剖学的系统知识,并能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其知识,拓宽临床知识面,为动物临床疾病的诊治打下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四、动物病理解剖学在兽医学中的地位 动物病理解剖学是兽医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人们认识疾病本质提供了物质基础,并为辩证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际资料。动物病理解剖学除着重研究疾病的形态学变化外,也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以及机能障碍与形态变化的关系。因此,动物病理解剖学与其他学科,如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动物病理解剖学只有和兽医临床密切结合,利用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综合,才能更确切地认识疾病,使动物病理解剖学本身得到发展。 动物病理解剖学不仅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而且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它提供了关于疾病的形态学与疾病本质的基本概念。因此,如果兽医临床工作者没有必需的动物病理解剖学知识,则将局限于认识疾病的现象,而不能深入地理解疾病本质。 五、学习动物病理解剖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学习动物病理解剖学要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去观察和分析疾病的病理变化。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局部与整体、机能与结构、损伤与抗损伤、机体与环境、疾病的内因与外因等之间都处于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中,因此我们观察疾病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研究。 任何疾病从开始到结局都有其发生、发展与结局的演变过程,并非一成不变。因此,疾病所表现的形态变化也有它固有的演变过程。我们从肉眼标本或组织切片所看到的病理变化,只是短暂的一个阶段,而并非它的全貌。因此在学习动物病理解剖学观察病变时,必须树立动态的、发展的观点,不能用静止的、固定的观点看问题。在观察任何病变时,既要充分研究病理变化的现状,也要分析、研究它的过去与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确立可靠的理论基础。 动物病理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学科,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在学习这门学科时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重视眼观标本、病理组级标本和尸体剖检的观察,这样才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把理论知识与实物标本密切结合起来学习,才能融会贯通,提高学习效果。 **章 血液循环障碍 血液循环障碍是机体在各种疾病过程中经常发生的一种病理变化。当心脏、血管系统受到损害或血液性状发生改变时,血液的运行发生异常,并于机体的一定部位出现病理变化,称为血液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常影响到组织、细胞的氧、营养物质和激素等的运送以及代谢产物的排除,从而导致机体各器官、组织的物质代谢紊乱和正常生理机能障碍。 血液循环障碍,有的以全身表现为主,有的以局部表现为主。但全身与局部两者关系密切,常常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影响全身,而全身血液循环障碍又在局部表现。例如,机体某一局部发生创伤性大出血时,往往引起全身贫血。又如,心功能不全时的全身性淤血,可表现为可视黏膜发绀和四肢浮肿等。 本章着重讨论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充血、出血、水肿、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 **节 充血 充血(hyperemia)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种。 一、动脉性充血 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是指局部器官或组织的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输入过多的动脉性血液的现象。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一)原因和类型 1.生理性充血 生理情况下,当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增强时发生的充血.如妊娠时子宫充血、食后胃肠充血、运动时横纹肌充血。 2.病理性充血 见于各种病理过程中。 (1)炎性充血 在炎症早期或炎灶边缘,由于致炎因子刺激血管舒张神经或麻痹缩血管神经及一些炎症介质的作用引起的充血。炎性充血是*常见的一种病理性充血,几乎所有炎症都可看到充血现象,尤其是炎症早期或急性炎症,所以充血是炎症的标志之一。 (2)刺激性充血 摩擦、温热、酸碱等物理或化学因素刺激引起的充血。这类充血的机制同炎性充血,只是其程度一般较轻。 (3)减压后充血(贫血后充血) 长期受压而引起局部缺血的组织,血管张力降低,一旦压力突然解除,小动脉反射性扩张而引起的充血。例如,胃肠臌气或腹水时,当迅速放气、放水,腹腔内的压力突然降低,腹腔内受压的动脉发生扩张充血。这种充血易造成其他器官(如脑)、组织的急性缺血,严重时会危及生命。故施行胃肠穿刺放气、放水时不要过于迅速。 (4)侧支性充血 当某一动脉内腔受阻引起局部缺血时,缺血组织周围的动脉吻合支发生扩张充血,借以建立侧支循环,以补偿受阻血管的供血不足(图1-1)。 (二)病理变化 [剖检]发生充血的组织色泽鲜红,体积轻度增大,代谢旺盛,温度升高,功能增强(如腺体或黏膜的分泌增多等),位于体表时血管有明显的搏动感。 [镜检]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由于充血多半是炎性充血,故常见炎性渗出、出血以及实质细胞变性坏死等病变。 值得注意的是,动物死后常受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而使充血现象表现得很不明显: ① 动物死亡时动脉发生痉挛性收缩,使原来扩张充血的小动脉变为空虚状态; ② 动物死亡时心力衰竭导致的全身性淤血及死后的沉积性淤血,掩盖了生前的充血现象。 图1-1 侧支性充血示意图(陈怀涛供图)左图为正常血流和侧支;右图为动脉内腔血流受阻后侧支动脉血管明显充血扩张 (三)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充血是机体防御、适应性反应之一。充血时,由于血流量增加和血流速度加快,一方面可以输送更多的氧、营养物质和抗病因子等,从而增强了局部组织的抗病能力;另一方面,可将局部产生的代谢产物和致病因子及时排除,这对消除病因和修复组织损伤均有积极作用。根据这一原理,临诊上常用理疗、热敷和涂擦刺激剂等方法治疗某些疾病。但充血对机体也有损伤的一面,若病因作用较强或时间较长而引起持续性充血,可造成血管壁的紧张度下降或丧失,血流逐渐缓慢,进而发生淤血、水肿和出血等变化。此外,由于充血发坐的部位不同,对机体的影响也有很大差异。如日射病时脑部发生严重充血,常可因颅内压升高、脑溢血而使动物发生神经机能障碍,甚至昏迷死亡。 二、静脉性充血 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是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内,使局部器官或组织的血量增多的现象。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congestion)。 (一)原因和类型 根据淤血的范围不同,分为全身性淤血和局部性淤血。 全身性淤血是因心机能衰竭以及胸膜和肺脏的疾病,使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发生的。例如,肺源性的心脏疾病所致的右心衰竭,导致全身性体循环脏器淤血。 局部性淤血是因各种原因,如静脉受压、管腔变窄、血栓、栓塞、静脉内膜炎等所致的局部静脉回流障碍。例如,左心衰竭时,导致肺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肺淤血发生;肠套叠和肠扭转时压迫肠系膜静脉而引起局部淤血。 (二)病理变化 淤血的器官或组织眼观体积增大,颜色呈暗红色或紫红色,指压退色,切面富有暗红色的血液。若淤血发生在体表(皮肤与可视黏膜),这种颜色变化特别明显,称为发绀(cyanosis)。淤血组织代谢降低,产热减少,故温度降低。镜检,淤血组织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 慢性淡血常继发水肿、出血、实质细胞萎缩或变性坏死、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等变化。在所有的器官组织中,肺与肝*易发生淤血,病变*为明显。 1.肺淤血 主要由于左心机能不全,肺静脉血回流受阻所致。急性肺淤血时,肺脏呈紫红色,体积膨大,质地稍变韧,质量增加,被膜紧张而光滑,从切面上流出大量混有泡沫的血样液体。镜检见肺内小静脉及肺泡壁毛细血管高度扩张,充满大量红细胞;部分肺泡腔内出现淡红色的浆液和数量不等的红细胞(图1-2)。慢性肺淤血时,常在肺泡腔中见到吞噬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因为慢性肺淤血多见于心力衰竭,因而又称心力衰竭细胞(heart failure cell)。 肺长期淤血时,可引起肺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常伴有大量含铁血黄素在肺泡腔和肺间质内沉积,使肺脏发生褐色硬化(brown induration)。 2.肝淤血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的病例。急性肝淤血时,肝脏体积稍肿大,被膜紧张,表面呈暗红色,质地较实。切开时,由切面流出大量暗红色血液。淤血较久时,由于淤血的肝组织伴发脂肪变性,故在切面可见到红黄相间的网格状花纹,形似槟榔切面,故有“槟榔肝”(nutmeg liver)之称。镜检,肝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充满红细胞。发生“槟榔肝”时,小叶中心部的肝窦及中央静脉显著充血,此处肝细胞受压迫而发生萎缩消失,而周边肝细胞因缺氧可发生脂肪变性(图1-3)。 图1-2肺淤血 肺泡壁毛细血管高庋扩张,充满大量红细胞(HE10×40) 图1-3肝淤血 肝组织中央静脉及窦状隙高度扩张充满红细胞(HE 10×40) 长期的肝淤血,在实质细胞萎缩消失过程中,局部网状纤维胶原化,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发生淤血性肝硬化。 (三)充血与淤血的区别 充血一般范围局限,色鲜红,温度较高,血管搏动明显,机能活动增强,常伴发于炎症。急性充血发生快,易消退,也可见于生理条件下。 淤血的范围一般较大,有时波及全身。淤血组织体积增大明显,色暗红,位于体表时温度降低,机能减退。淤血发展较缓慢,持续时间较长,多属慢性充血。淤血易继发水肿和出血,实质萎缩而间质增生。淤血组织若有损伤,不易修复且易继发感染。淤血均是病理现象,并且可发生于动物死后。 (四)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静脉性充血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淤血的范围、时间、发生速度及侧支循环建立的状况。急性局部淤血,当原因消除后,可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