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论(签章版)
-
>
DD罗翔作品集 法治的细节+圆圈正义(全2册)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
>
中国思想史十讲(上卷)
-
>
私人财富保护、传承与工具
-
>
再审洞穴奇案
-
>
法医追凶:破译犯罪现场的156个冷知识
先秦诉讼制度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0209090
- 条形码:9787100209090 ; 978-7-100-20909-0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先秦诉讼制度研究 本书特色
一部系统研究先秦诉讼制度的学术论著本书用现代诉讼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内容的分类方法对先秦史料中的诉讼文献、诉讼案例、诉讼事件进行分类整理,并从诉讼法学的视角对其进行评析,使得本书具有更具可读性和借鉴性,彰显了“古为今用”的古史价值。本书逻辑层次清晰、语言表达流畅、资料翔实、论证严谨,是一部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较高的论著。
先秦诉讼制度研究 内容简介
诉讼作为具有公权力特性的纠纷解决方式产生于尧帝统治时期。《先秦诉讼制度研究》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古代诉讼制度的专著,探讨了中国诉讼制度的起源及其形成时期的诉讼制度的样态。作者按照现代诉讼法的理论分类对本书的章节进行了编排,共分为十一章,分别对中古诉讼的起源、先秦时期的司法机构设置和司法官的选拔与管理、先秦时期的诉讼思想和诉讼理念、诉讼原则、诉讼基本制度、先秦时期的告诉程序和审判程序、先秦时期的执行制度等进行了考证。
先秦诉讼制度研究 目录
**节 诉讼溯源
第二节 先秦诉讼制度研究现状及研究价值
第二章 先秦时期的司法机构和司法官
**节 先秦司法机构设置及其职责
第二节 司法官的选拔、考课及管理
第三章 先秦时期的诉讼思想和诉讼理念
**节 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协和的诉讼思想
第二节 先秦儒家的无讼思想及其实现路径
第三节 先秦法家的无讼思想及其实现路径
第四节 先秦道家及杂家的无讼思想及其实现路径
第四章 先秦诸子的司法公正观
**节 先秦儒家的司法公正观
第二节 先秦法家的司法公正观
第五章 先秦时期的诉讼原则
**节 因时诉讼原则
第二节 眚灾肆赦,怙终贼刑
第三节 恤刑原则
第四节 慎刑原则
第六章 先秦时期的诉讼基本制度
**节 集体审判制度
第二节 路鼓、肺石制度
第三节 调解制度
第四节 诉讼期间制度
第五节 诉讼代理制度
第六节 判例制度
第七节 诉讼费用制度
第七章 先秦时期的诉讼证明制度
**节 先秦时期的诉讼证据
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诉讼证明
第八章 先秦时期的告诉制度
**节 先秦时期的告诉
第二节 奖励告奸制度
第三节 错告及其法律责任
……
第九章 先秦时期的诉讼审判程序
第十章 先秦时期的乞鞫制度
第十一章 先秦时期执行程序
后记
先秦诉讼制度研究 节选
《先秦诉讼制度研究》: 《史记》也记载了一起先秦时期因孝道与忠君、守法发生矛盾而造成的悲剧。《史记·循吏列传》曰:“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石奢作为坚直廉正守法的官吏,在忠与孝不能两全时,选择了自刎而死,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 (二)倡导亲情复仇的司法公正观 儒家在强调孝道、亲情的同时,提倡血亲复仇。《公羊传-隐公十一年》曰:“君弑,臣不讨贼,非臣也。子不复仇,非子也。”认为讨弑君之贼、为父报仇,都是做臣、子义不容辞的职责。君被杀,做臣子者不讨贼,不能称作臣;父被杀,做儿子的不为父报仇,不能称作子。 《礼记》中也有一些有关血亲复仇的记载。《礼记·曲礼上》曰:“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对于杀害父亲的仇人,与之不共戴天。对于杀害亲兄弟之仇人,在途中偶遇则不返回拿兵器,用随身携带的武器报仇。对于杀害朋友的仇人,不和他同住一国。《礼记·檀弓上》也有有关复仇的记载:“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曹,不反兵而斗。’曰:‘请问居昆弟之仇如之何?’曰:‘仕弗与共国,衔君命而使,虽遇之不斗。’曰:‘请问居从父昆弟之仇如之何?’曰:‘不为魁,主人能,则执兵而陪其后。’”在这里孔子较为详细地解答了其学生子夏关于血亲复仇层次的问题。对于杀害父母的仇人,睡草甸上、头枕盾牌、不去做官,与之不共戴天;在集市上或聚众集会时偶遇,不返回拿兵器而用随身携带的兵器与之决斗。对于杀害兄弟的仇人,不与他在同一国做官;如果受君命出使,即使相遇,也不和他决斗。对于杀害堂兄弟的仇人,不做报仇的头人,如果堂兄弟家人能领头报仇,自己则拿着兵器跟随着去。《大戴礼记·曾子制言》关于复仇也有相似的记载:“父母之仇,不与同生,兄弟之仇,不与聚乡,族人之仇,不与聚邻。”《大戴礼记》在对待父母的仇人上用“不与同生”,“不与同生”与“不共戴天”的意义相同。对于兄弟的仇人,《大戴礼记》用“不与聚乡”,“乡”与“国”在范围上有所区别,按《周礼》体国经野的制度设计,国中行乡制,国中设“六乡”,“乡”在地域范围上小于“国”。《大戴礼记》关于“族人之仇,不与聚邻”的记载是《礼记》中没有的,在其他先秦文献中,如《周礼》等,也没有类似的记载。 《周礼》也有关于报仇的记载,但是,与上述《公羊传》《礼记》《大戴礼记》有关复仇的记载相比,《周礼》关于复仇的记载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程序性。《周礼·地官·调入》曰:“调人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凡过而杀伤人者,以民成之,鸟兽亦如之。凡和难,父之仇辟诸海外,兄弟之仇辟诸千里之外,从父兄弟之仇不同国。君之仇视父,师长之仇视兄弟,主友之仇视从父兄弟。弗辟,则与之瑞节而以执之。凡杀人有反杀者,使邦国交仇之。凡杀人而义者,不同国,令勿仇,仇之则死。凡有斗怒者,成之;不可成者则书之,先动者诛之。” 《周礼》设立了调人专门负责调解人相杀伤引起的仇雠纠纷。根据《周礼》及其注疏,报仇的情况有两种:一是过失杀人他人者。过失杀伤他人鸟兽者亦属于报仇调解的范围,但《周礼·地官·调人》记载的多是过失杀伤人报仇调解办法。二是故意杀伤他人后得到国家赦免者。对于上述情况需要报仇者,《调人》给予的调解办法是:如杀死或杀伤他人父亲者,杀人者应离开其居住地躲避到周边的蛮夷戎狄之国;如杀死或杀伤他人兄弟者,杀人者应离开其居住地躲避到千里之外;如杀死或杀伤他人同姓堂兄弟者,杀人者应离开其居住地躲避到其他诸侯国。对于杀害君王之仇视为杀害父之仇,杀害师长之仇视为杀害兄弟之仇,杀害主人或朋友之仇视为杀害从兄弟之仇。对于不肯躲避者,由国王或国王授权的机构授给调人玉节将不肯躲避者抓捕,并将他治罪。《周礼·秋官·朝士》与《调人》中规定的“弗辟,则与之瑞节而以执之”有类似的规定,曰:“凡报仇雠者,书于士,杀之无罪。”郑玄注曰:“谓同国不相辟者,将报之必先言之于士。”贾公彦疏曰:“凡仇人,皆王法所当讨,得有报仇者,谓会赦后,使已离乡,其人反来还于乡里,欲报之时,先书于士,士即朝士,然后杀之,无罪。”杀人者不离开原住所地,报仇者可向朝士报告,并由朝士记录在案后实施报复行动将杀人者杀死。对于这种杀人行为,法律不认为是犯罪。 ……
先秦诉讼制度研究 作者简介
程政举,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1987),北京大学法学硕士(2001),郑州大学历史学博士(2006),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后(2006-2008)。现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诉讼制度史、民事诉讼法学研究,在《中外法学》《法学》《法律科学》《法学评论》《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出版专著两部。
- >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7.7¥24.0 - >
月亮虎
月亮虎
¥14.4¥48.0 - >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31.9¥58.0 - >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
¥12.7¥39.8 - >
莉莉和章鱼
莉莉和章鱼
¥20.2¥42.0 - >
朝闻道
朝闻道
¥8.8¥23.8 - >
回忆爱玛侬
回忆爱玛侬
¥9.8¥32.8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9.3¥19.0
-
国富论:“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传世名作
¥13.4¥38 -
中国法律思想史
¥20.5¥25 -
法律的悖论(签章版)
¥34.9¥49.8 -
法治在中国-制度.话语与实践-(修订版)
¥24.4¥32 -
批判法学-一个自由主义的批评
¥8.8¥20 -
法律的悖论
¥35.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