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动物生理生化

动物生理生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4-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32
本类榜单:自然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5.7(8.3折) 定价  ¥5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动物生理生化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489487
  • 条形码:9787030489487 ; 978-7-03-048948-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动物生理生化 本书特色

可供兽医技术员、兽医护士、动物医学本科专业职教师资的教学使用,其他专业的教师和学生

动物生理生化 内容简介

本教材是动物医学专业职教师资培养专用配套教材之一,针对职教师资毕业生的培养标准而编写。主要内容包括动物体结构组成和物质代谢两部分。动物体结构组成部分主要介绍了构成动物体的四种生物大分子。物质代谢部分介绍了四种生物大分子在动物体内的物质代谢过程,能量代谢过程及发生代谢紊乱的生化机制。可供动物医学专业职教师资方向学生使用,也可供动物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畜牧兽医专科学生、动物诊疗人员参考使用。

动物生理生化 目录

目录
**章 血液循环 1
**节 血液的理化特性和功能 1
一、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1
二、血细胞及其功能 3
第二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6
一、血液凝固 7
二、抗凝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 8
第三节 心脏的生理活动 9
一、心肌细胞的基本特性 10
二、心脏的泵血功能 12
第四节 血管的生理活动 15
一、血压 15
二、组织液和淋巴液的生成 18
实训一 红细胞特性的测定 20
实训二 心肌特性 22
实训三 脉搏检查、心音听诊及心电图的描记 23
第二章 呼吸 27
**节 肺通气 27
一、呼吸道和肺泡 28
二、呼吸运动 28
三、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29
第二节 气体的交换 31
一、肺换气 31
二、组织换气 32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3
一、氧气的运输 33
二、二氧化碳的运输 34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35
一、反射性调节 36
二、化学因素对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36
实训一 呼吸运动的调节 37
第三章 消化与吸收 39
**节 消化 39
一、机械性消化 39
二、化学性消化 42
三、微生物的消化 45
第二节 吸收 46
一、营养物质的吸收机制 47
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47
实训一 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和药物的影响 50
第四章 蛋白质 52
**节 蛋白质的功能、组成和分类 52
一、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 52
二、蛋白质的组成和分类 52
第二节 氨基酸 53
一、氨基酸的结构及分类 53
二、氨基酸的主要理化性质 56
第三节 蛋白质的结构 57
一、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57
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59
第四节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61
一、同源蛋白质一级结构的种属差异与生物进化 61
二、一级结构的变异与分子病 62
第五节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分子质量测定 63
一、蛋白质的两性解离及等电点 63
二、蛋白质的胶体性质与沉淀 64
三、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 65
四、蛋白质的颜色反应 65
五、蛋白质的分子质量测定 66
实训一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考马斯亮蓝染料结合法 67
实训二 血清蛋白质乙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68
实训三 IgG的提取与鉴定——饱和硫酸铵法 70
第五章 酶 73
**节 酶的一般概念 73
一、酶 73
二、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性 73
三、酶活性及测定 74
第二节 酶的化学结构 74
一、酶的化学本质 74
二、酶的分类 75
三、维生素与辅酶、辅基的关系 75
第三节 酶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76
一、酶的活性中心 76
二、酶原及其激活 77
三、同工酶 77
第四节 酶的作用机制 78
一、酶与底物分子的结合 78
二、与酶的高效催化有关的因素 78
第五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79
一、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80
二、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81
三、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82
四、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82
五、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82
六、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83
实训一 唾液淀粉酶活性的观察 85
实训二 碱性磷酸酶的提取与鉴定 88
实训三 碱性磷酸酶比活性的测定 90
第六章 糖代谢 93
**节 糖的概述 93
一、新陈代谢概述 93
二、糖的生理功能 93
第二节 糖的分解 94
一、糖酵解 95
二、糖的有氧氧化 98
三、磷酸戊糖途径 103
第三节 糖异生 106
一、生化历程 106
二、糖异生的重要意义 107
实训一 血糖含量测定Folin-吴氏法测定血糖 107
第七章 生物氧化 109
**节 生物氧化概述 109
一、概述 109
二、生物氧化中的能量问题 109
第二节 呼吸链 111
一、电子传递链 111
二、氧化磷酸化作用 113
第八章 脂类代谢 116
**节 脂类概述 116
一、脂类化合物的种类 116
二、脂类的分布和生理功能 117
第二节 脂肪的分解代谢 117
一、脂肪的动员 117
二、甘油的代谢 118
三、脂肪酸的氧化分解 118
第三节 脂肪的合成代谢 122
一、3-磷酸甘油的来源 122
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123
三、三酰甘油的生物合成 126
第九章 泌尿 128
**节 尿的生成 128
一、肾脏的基本结构和血流特点 128
二、尿液的生成过程 129
第二节 尿的浓缩与稀释 133
一、逆流交换和逆流倍增 133
二、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 133
三、肾髓质渗透梯度的维持 134
四、尿浓缩与稀释的过程 134
第三节 尿生成的调节 135
一、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36
二、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物质转运的因素 136
实训一 尿的分泌 137
第十章 神经 139
**节 神经元与突触 139
一、神经元与神经纤维 139
二、突触传递 140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机能 145
一、脊髓的感觉传导与分析功能 146
二、丘脑感觉投射系统 146
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147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48
一、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148
二、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49
三、低位脑干肌紧张的调节 151
四、小脑与基底神经节 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52
五、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52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53
一、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53
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53
三、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53
四、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54
实训一 反射弧的分析 154
实训二 脊髓反射 155
第十一章 内分泌 157
**节 下丘脑 157
一、下丘脑促垂体区分泌的激素(因子)种类及作用 157
二、释放激素分泌的调节 158
第二节 脑垂体 158
一、神经垂体 159
二、腺垂体 159
第三节 甲状腺与甲状旁腺 161
一、甲状腺 161
二、甲状腺C细胞 163
三、甲状旁腺 164
第四节 肾上腺 164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 165
二、肾上腺髓质激素 167
第五节 胰岛 168
一、胰岛素及其作用 168
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 169
三、胰岛功能的调节 169
第六节 其他内分泌腺 169
一、松果体 170
二、胸腺 170
三、前列腺 170
实训一 胰岛素、肾上腺素对血糖的影响 171
第十二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172
**节 能量代谢 172
一、动物体能量的来源与消耗 172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 172
三、呼吸商 173
四、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173
五、基础代谢 174
第二节 体温 174
一、体温的生理波动 174
二、体热平衡 174
三、体温调节 176
四、恒温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176
第十三章 生殖与泌乳 178
**节 雄性生殖生理 178
一、睾丸的功能 178
二、附睾的功能 180
三、副性腺的功能 180
四、精液 180
第二节 雌性动物的生殖生理 180
一、卵巢的功能 181
二、附性器官的功能 182
三、发情周期 183
四、受精 184
五、妊娠 184
六、分娩 185
第三节 泌乳 185
一、乳腺的发育及其调节 186
二、乳的分泌及其调节 186
第十四章 核酸化学 190
**节 核酸概述 190
一、核酸的种类、分布与化学组成 190
二、核酸的分子结构 192
第二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197
一、核酸的一般性质 197
二、核酸的其他性质 197
实训一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DNA 199
第十五章 核酸的生物合成 201
**节 DNA的生物合成——复制 201
一、DNA的复制过程 201
二、DNA的损伤修复 205
第二节 RNA的生物合成——转录 206
一、RNA的生物合成过程 207
二、RNA转录后的加工 208
第十六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210
**节 遗传密码 210
一、遗传密码表 210
二、遗传密码的基本特性 211
第二节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 211
一、蛋白质合成的分子基础 211
二、翻译的过程 213
三、蛋白质翻译后的加工修饰及运输 215
主要参考文献 217
展开全部

动物生理生化 节选

**节 血液的理化特性和功能 【学习目标】 了解血细胞的形态、数量、生成与破坏;理解和掌握血细胞的特性与功能。 【常用术语】 血浆(plasma)与血清(serum),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红细胞压积(packedcellvolume,PCV),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rate,ESR),渗透脆性(osmoticfragility)与溶血(hemolysis)。 【概述】 血液是动物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循环流动于心血管系统中,主要实现营养物质运输、信息传递、免疫保护、酸碱平衡调节等机能。血量与血液成分的相对恒定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体内各器官组织的变化,也往往反映到血液中,因此,了解血液生理具有重要意义。 血量是指动物循环系统内所含血液的总量。在较高等动物,由于血液处于闭锁的心血管系统中,血量的变化及其调节对全身各部分的功能影响极大。动物静息时,全身大部分血量在心血管系统中不停流动,这部分血量称为循环血量。另有小部分血量滞留在肝、脾、肺、腹腔静脉、皮下静脉丛等处,流动缓慢,称为储备血量。 各种脊椎动物的血量因体型大小而异,但就其血量与自身体重之比来看,差别并不明显。成年畜禽的血量是体重的5%~9%,即每千克体重有50~90ml血液,幼年时血量常可达到体重的10%以上。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破裂都可导致出血,如果失血量较少,不超过总血量的10%,则通过身体的自我调节,可以很快恢复;如果失血量较大,达总血量的20%时,则出现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如果在短时间内丧失的血液达全身血液的30%或更多,就可能危及生命。 一、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正常血液是红色黏稠的液体,由液体部分的血浆和悬浮于血浆里的有形成分即血细胞组成(图1-1)。 把加有抗凝剂的血液置于离心管中离心沉淀后,血液明显分为三层,上层淡黄色或无色的液体为血浆,底层暗红色沉淀物为红细胞,红细胞层表面的灰白色薄层为白细胞和血小板。将100ml抗凝血置于比容管中,经3000r/min的转速离心30min,压紧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在血细胞中,由于白细胞和血小板所占容积微小,可忽略不计,通常把血细胞比容称为红细胞比容,或称为红细胞压积。当血浆量或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时,都可使红细胞压积发生改变。临床上通过测定红细胞比容有助于诊断疾病,如机体脱水、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等。健康动物的血细胞比容值见表1-1。离体血液如不予以抗凝处理,很快就会凝成血块,随血块逐渐紧缩所析出的淡黄色清亮液体,即为血清。 图1-1 血液的组成(柳巨雄和杨焕民,2010) 表1-1 畜禽血细胞比容(%)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1.血液的颜色、气味血液为不透明的红色液体,其颜色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氧量有关。在体循环中,动脉血含氧量高,血液呈鲜红色,而静脉血中含氧量较低,血液呈暗红色。当机体缺氧时,常可使血液的颜色变暗,使皮肤和黏膜呈现“发绀”的表现。 血液中因含有氯化钠和挥发性脂肪酸等物质而稍带咸味和血腥味。 2.密度动物全血的相对密度一般为1.050~1.060,其中红细胞的相对密度*大,白细胞次之,血浆*小。全血密度的大小取决于所含血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浓度。 3.黏滞性液体流动时,由于内部分子之间相互摩擦而产生阻力,导致流动缓慢和黏着的特性,称为黏滞性。全血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所含红细胞数目的多少和血浆蛋白的浓度。红细胞数目越多,血浆蛋白浓度越高,血液黏滞性就越大。通常是在体外测定血液或血浆与水相比的相对黏滞性,血液的相对黏滞性为4~5,血浆为1.5~2.5。 4.血浆渗透压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约为771.0kPa,由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两部分构成。其中血浆晶体渗透压约占血浆总渗透压的99.5%,即约为767.5kPa,主要是由溶解于其中的晶体物质(主要是电解质)形成。因为晶体物质中绝大部分不易透过细胞膜,所以晶体渗透压对于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极为重要。例如,当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或降低时,则引起红细胞中水分渗出增多或渗入红细胞内水分增多,导致红细胞皱缩或膨胀破裂,正常的形态和功能不能保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约占血浆总渗透压的0.5%,主要由血浆中的胶体物质(主要是白蛋白)所形成。由于血浆蛋白一般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因此血浆胶体渗透压虽小,但对于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有重要作用。如因某种原因造成血浆蛋白减少,导致胶体渗透压降低时,水分从血管渗透到组织间隙便增多,使组织液生成增多,导致水肿。 5.酸碱性动物血浆的pH为7.35~7.45,呈弱碱性。血浆pH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血浆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恒定,主要是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在起作用。血浆中主要的缓冲对为NaHCO3/H2CO3,其次在血浆中还有蛋白质钠盐/蛋白质、Na2HPO4/NaH2PO4,在红细胞内尚有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钾盐/氧合血红蛋K2HPO4/KH2PO4、KHCO3/H2CO3等缓冲对。一般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液时,由于有这些缓冲系统的作用,对血浆pH的影响已减至很小,特别是在肺和肾不断排出体内过多的酸或碱的情况下,通常血浆pH的波动范围极小。由于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主要产生大量的酸性物质,起缓冲作用的主要是缓冲对中的弱碱盐,特别是NaHCO3,因此,将血液中NaHCO3的含量称为碱储。 二、血细胞及其功能 (一)红细胞 1.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是无核、两面凹陷的圆盘形,骆驼和鹿的红细胞呈椭圆形,禽类的红细胞则为有核的椭圆形细胞。哺乳动物红细胞所具有的形态特点,使红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较球形时大,因而气体可通过的面积也较大,由细胞中心到大部分表面的距离较短,因此气体进出红细胞的扩散距离也较短,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多的一种血细胞,约占血细胞总数的99%,其数量以1012个/L为单位表示。几种成年畜禽红细胞数目见表1-2。同种动物的红细胞数目常随品种、年龄、性别、生活条件等的不同而有差异。幼年动物比成年动物多,雄性动物比雌性动物多,营养状况好的动物红细胞数量较多,高原地区的动物比低海拔地区动物多。 表1-2 畜禽红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含量 2.红细胞的特性 (1)可塑变形性红细胞在全身血管中循环运行,常要挤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间隙,这时红细胞将发生卷曲变形,在通过后又恢复原状,这种变形称为塑性变形。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越大,变形能力越大,故双凹圆盘形红细胞的变形能力远大于异常情况下可能出现的球形红细胞。此外,当红细胞内容物黏度增大、红细胞膜弹性降低、血红蛋白发生变性或血红蛋白浓度过高时,均能使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 (2)悬浮稳定性在循环血液中,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将盛有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静置,可见红细胞因相对密度较大而逐渐下沉,在单位时间内红细胞下沉的距离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血沉越快,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越小。红细胞沉降率随动物种类的不同而不同。马的血沉*快,猪次之,牛、羊*慢。妊娠期血沉会加快,除此之外多为病理性增快,可见于全身性炎症、肿瘤、结核病进行期等,故测定血沉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几种健康动物的血沉值见表1-3。 表1-3 健康动物的血沉值 (3)渗透脆性若将红细胞置于低渗溶液中,水分会渗入胞内,细胞膨胀成球形,*终胞膜破裂并释放出血红蛋白,这一现象称为溶血。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简称脆性。渗透脆性反映了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渗透脆性越大,表明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越小,越容易发生溶血;反之,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就越强。衰老的红细胞脆性大,初成熟的红细胞脆性小。临床上通过测定红细胞脆性来了解红细胞的生理状态,作为诊断某些疾病的辅助方法。 3.红细胞的功能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构成,是一种含铁的特殊蛋白质,占红细胞重量的30%~35%。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其次是对酸碱物质具有缓冲作用。所有这些机能均与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有关。 血红蛋白与CO的亲和力比O2大200余倍,结合成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后,以致血红蛋白携带O2的能力大大降低,严重时危及生命。亚硝酸盐可使血红蛋白中的亚铁离子氧化成三价而变成高铁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失去和O2结合的能力而表现中毒。 (二)白细胞 1.白细胞的形态和数量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体积大而数量少,通常以109个/L为单位表示,可分为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粒细胞按细胞质颗粒的嗜色性不同,又可分为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同种动物的白细胞数常随生理状态和个体特点而变动,如运动、寒冷、消化期、妊娠及分娩期等,白细胞数目均增多。几种成年哺乳动物的白细胞数及各类白细胞所占百分比见表1-4。 表1-4成年哺乳动物的白细胞数及各类白细胞的百分比 2.白细胞的特性 所有的白细胞都能伸出伪足做变形运动,凭借这种运动,白细胞得以穿过血管壁,这一过程称作白细胞渗出。白细胞具有穿过血管壁,趋向某些化学物质游走的特性,称为趋化性。能吸引白细胞发生定向运动的化学物质称为趋化因子。细菌毒素、细菌或机体细胞的降解产物,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等都具有趋化活性。白细胞按照这些物质的浓度梯度游走到这些物质的周围,把异物包围起来并吞入胞质内,称为吞噬作用。 3.白细胞的功能 嗜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能力、敏锐的趋化性和很强的吞噬能力,是吞噬外来微生物和异物的主要细胞。当组织发生炎症时,嗜中性粒细胞被趋化到炎症部位吞噬细菌。由于其含有大量的溶酶体酶,能将吞入细胞内的细菌和组织碎片分解。嗜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后,自身也常坏死,成为脓细胞。当机体被细菌感染时,尤其是化脓性炎症时嗜中性粒细胞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内虽含有溶酶体,但因不含溶菌酶,所以能进行吞噬,却没有杀菌能力。嗜酸性粒细胞在体内的作用是缓解过敏反应和限制炎性过程,以及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所以,在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会增多。 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内含有肝素和组胺,可被快速释放。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胺与某些异物(如花粉)引起过敏反应的症状有关。此外,嗜碱性粒细胞被激活时还释放一种称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的小肽,这种因子能把嗜酸性粒细胞吸引过来,聚集于局部以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单核细胞在血流中停留2~4d后,随即渗出血管进入肝、脾、肺、淋巴结和浆膜腔等部位,转变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内溶酶体和溶菌酶增多,吞噬能力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是机体内庞大的防御系统。 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根据细胞成长发育过程和功能的不同,淋巴细胞分成T细胞和B细胞两类。在功能上T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三)血小板 1.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细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无细胞核,呈圆盘形、卵圆形或杵形。禽类的凝血细胞相当于哺乳动物的血小板,有纺锤形核。几种成年畜禽血小板的数量见表1-5。 表1-5 成年畜禽血小板的数量 2.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与功能当血管内皮损伤而暴露出胶原组织时,立即会引起血小板的黏着,此现象称为血小板黏附。通过血小板黏附,可识别损伤部位,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