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作者:[美]周励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4-01
开本: 16开 页数: 470
本类榜单:小说销量榜
中 图 价:¥45.5(7.0折) 定价  ¥6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1217551
  • 条形码:9787521217551 ; 978-7-5212-1755-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本书特色

她三次北极探险,四次南极探险,还多次登上阿尔卑斯山,攀登马特洪峰和珠峰大本营,浮潜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和加勒比海……这期间还夹杂着极其繁忙的访问、寻找、读书、查阅资料、写作、开会活动……那是探险,是向自己的生命极限挑战,向自己的意志挑战,她要证明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高贵和百折不挠。 周励起初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录取,攻读比较文学学位,后来改读商学院,由此走上“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之路。一晃三十五年过去了,周励依然是一个富有人文情怀的作家,她在用生命来实践和追求自己一生的理想。 ——陈思和 近年来有一本《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很引起轰动。作者将一九四九年以后中国文化构成的皮毛混杂写出来了,由新文学引进的一点欧洲浪漫遗绪,一点俄国文艺,一点苏联文艺,一点工农兵文艺,近年的一点半商业文化和世俗虚荣等等,道出了五十年代就写东西的一代和当年上山下乡一代的文化样貌……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可算得是难得的野史,补写了新中国文化构成的真实,算得老实,不妨放在工具书类里,随时翻查。 ——阿城《闲话闲说》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得到诸多知名学者的褒奖和文学史的关注,已被真正列入文学经典的殿堂。作品摆脱了以往留学生文学的乡愁抒发与边缘人心态书写,展现出努力奋斗改变命运的主旨,塑造出智商情商融合的女主人公形象,吟唱出一阙留学者的正气歌。作品延续了郁达夫小说的自叙传传统,仍具有文体探索的意义和价值,颇有内蕴和特色的语言,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人生的启迪。 ——杨剑龙 海涅曾讲过:“文学一旦变为铅字,就不属于作者本人了”。这本书应属于周励那一代人的精神财富。《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展现了一个时代,影响了一代人。 ——董鼎山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作者以自身经历为蓝本写就的小说。金色的童年在欢乐的合唱中结束了;多情的少女在动荡中找寻着温暖,复旦大学浓浓的绿茵诱惑着她,北大荒粗粝的风裹挟着她,建设兵团的黑土地打磨着她;十几年的卧薪尝胆,这个困境中敢闯敢拼、敢爱敢恨的女人,以一己之力踏上纽约的街道。34岁,她凭借激情四处突围,她凭借勇敢开疆拓土,她凭借东方女子专享的坚韧与魅力,冲破困境,征服爱,成为名副其实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目录

**章 1

纽约商场风云

第二章 73

童 年

第三章 96

少女的初恋

第四章 195

北大荒的小屋

第五章 249

留学美国

第六章 335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展开全部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节选

**章 纽约商场风云 **笔生意——成功 在《衣食住行》工作了几个月,我渐渐发现,在美国,任何一本华人刊物——无论是生活刊物或文学刊物,其在思想性、哲理性、文学性和可读性方面,都远远不如中国。与中国文坛相比,这里简直是一片文学沙漠,能把人闷死。我的工作主要是拉广告和撰稿,每打一个广告,就要连写稿带拍照。中国城那些从广东、福建来的移民老板对于上报拍照,在中国人中打“知名度”是乐此不疲的。于是我同时成了工商记者、摄影记者、撰稿人、收款人,在每个月提交给杂志老板的几千元广告费中,赚取我仅1000美元的工资和“佣金”。我尽力用自己的“权力”试图使这份刊物脱离中国城的老土味,而向国内的水平进军。这是我由美国向中国的**次进军。我采访了胡晓平、张建一、王晓东、朱明瑛、詹曼华等一大批来美留学的中国艺术家。同时,我又利用记者身份,参加了各种社交活动,与市长、参议员、共和党、民主党、知名商人接触,也与一批新华社、《人民日报》、《文汇报》、《经济日报》驻美国和联合国的特派记者打得火热。然而我很清楚,虽然身份变了,但我的地位——指经济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我和麦克住的房子是租来的两间一套室,就其气派和质量而言,还不如我在上海住的公寓。我想,住在纽约,起码得够上上海标准吧。美国人是以“钱”来论地位的,你要打入美国上层社会,首先得亮招牌——财产。如唐纳德·特朗普曾是两亿富翁,和老婆闹离婚后正值海湾战事,美国经济衰退,《纽约时报》及时报道他的身价已降为1亿,然后是6000万,然后是1000万,然后是银行逼债,之后电视台又报道说,如果没有银行贷款,这位前亿万富翁的现金账户是1000美元——和我这个穷记者一样,如此等等。而像麦克这样寒窗六载拿到博士学位,虽然有身份,但却不见有地位。如在大学教书,*多挣三四万美元,而进入大公司工作,则可拿七八万美元。当了主管拿十几万——这就是*高阶层了。我从来不想发洋财,发财当然是件好事,但与我的思维却搭不上线。我只是想有些事做——指自己感兴趣的事,同时希望自己不要太穷。因为我从来不把麦克——我的丈夫的钱当作我自己的钱。我希望住进明亮宽敞的房子,有一辆随时可用、性能良好的小汽车,另外就是在去超级市场买东西时不要被价格所烦扰。 当然,*重要的一大愿望是能够有一笔钱周游世界。如此而已。而凭我这份当杂志记者的收入,我必然终日惶惑,而杂志又有随时倒闭的危险。因为杂志老板对我说过不止一次:“自杀的*好办法只有一种,就是办杂志。”有一次,老板娘跑到公司来和老板吵:“小孩钢琴不学了,房子也卖掉,全部用来挡你的大牌。”她把美术员刚设计好的我那份全页广告扔在地上,双眼冒出愤怒的火花,谴责她丈夫不惜牺牲全家利益来办这份倒霉透顶的杂志。 我决定“两条腿”走路,一面继续卖力拉广告,为杂志多赚钱,以避免杂志倒台的命运;另一方面,我开始进行自己*感兴趣的事——做生意。这件事从我一开始到美国,就跃跃欲试了,在选专业时也将比较文学改为读商业管理。可生意怎么做呢?我一无资本进货,二无仓库,三无推销员,而和国内做生意*重要的是关系,我也没有内线。但我隐隐约约却充满信心:**,我是在纽约美国商业中心;第二,我的英语已经不错,我有了广泛的社交基础和社交能力。那么,剩下的就是找机会,或者是等机会了。虽然我学的是商业管理,但是真干起来,可真是崭新的一课——课堂上绝对没有人教你的! 一天,在一个偶然的时间、偶然的地点,我碰到了一位许久不见的熟人,这人一看见我就哇哇大叫:“啊呀!像你这么有能力的人,怎么不做生意啊?你没听说人家拉到关系做军火的,赚了成千上万!还有纺织品!只要搞到配额,就是钱,配额你懂吗?Quota!你有关系吗?你能搞到配额吗?”她像连珠炮似的把我轰得头昏脑涨。我当时只是笑笑,作出对“军火”一窍不通,对“配额”也无戏可唱的样子。正准备转身,却被她身边一个人喊住了:“对不起,请留下你的名片好吗?”我这才注意到这位熟人边上还有一个人。他看上去四十六七岁,秃顶,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镜片下是一对小小的三角眼,黑眼珠很小,难怪我没有注意到他。我按礼节匆匆地给了他我在杂志社的名片就走了。路上的点头之交一般是不会超过三分钟的,没想到这连三分钟都不到的“偶遇”,却成了我**笔生意的起点。 第二天,有一个电话打到我办公室,自称是彼得,昨天遇到我的那位。他讲要约我见一个面,有“要紧事情”找我谈。我那天很忙,因为晚上还要采访靳羽西,并为海外电视节目制作一个商业采访。但那位先生在电话中坚持要尽快和我见一面,并说他已经非常了解我,并且非常佩服我,等等。无奈,我只好抽了空去曼哈顿中城和他见面。他见到我,蜡黄的脸已变得苍白而又激动,先是一番嗫嚅的自我介绍:“我是从中国来的教师……不,是教授,不,不,是讲师。但如果我不走,现在可能已被评为副教授了。我在中国吃过许多苦,‘文化大革命’把我害惨了。”然后他突然话锋一转,用变了调的声音拉直了声带说:“我——搞——到——了——配——额!”他说这话时神经质地朝四下看看,仿佛怕有警察或侦探在通缉他,然后又说:“那个人(指昨天碰到的那个女子),嘴巴太快,像大喇叭筒似的,我没有告诉她,我谁也没有告诉,一直在找可靠的人,找像你这样既可靠又能干的人帮我卖出去。你能帮我卖配额吗?我可以和你签合同!”我的天哪!这不成了演戏一样?我想象中的做生意绝没有这么戏剧化。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作者简介

周励,美籍华人,生于上海,现任纽约美华文学艺术之友联谊会会长。 35岁赴纽约州立大学自费留学,37岁在美国创业经商,财务自由后游历世界七大洲,足迹遍及130多个国家,远征南极点和北极点,探索珠峰,攀登马特洪峰,追踪撰写极地探险史,著有《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曼哈顿情商》《南极大救援》等作品。 1992年发表自传体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引起轰动。该书曾获“十月文学奖”,曾入选“九十年代*具影响力文学作品”和“百年畅销书”,为当代中国文学史留学生文学的经典之作,发行已逾160万册。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