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地理(第三版)

中国地理(第三版)

作者:吕拉昌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4-01
开本: 16开 页数: 528
本类榜单:地图/地理销量榜
中 图 价:¥81.3(8.3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地理(第三版)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21143
  • 条形码:9787030721143 ; 978-7-03-072114-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地理(第三版)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地理科学类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相关研宄机构和业务部门工作人员本书可供地理学、旅游管理、城乡规划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相关科研、教学人员,以及从事经济管理、土地开发、城市建设等各级政府部门参考 ★ 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理论基础 ★ 注重理论与应用、传统与前沿、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

中国地理(第三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理论基础,将中国置于世界系统以及全球化、优选变化过程之中,详细分析了中国自然地理系统、中国人文-经济系统、中国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征及空间规律,注重理论与应用、传统与前沿、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是学习中国地理知识的一把“钥匙”。 本书可作为地理科学类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专业课教材,同时,也可供相关研究机构和业务部门工作人员参阅。

中国地理(第三版) 目录

目录
前言
绪论 1
**节 中国地理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特点 1
第二节 中国地理研究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4
第三节 编写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 8
参考文献 9
思考题 9
**篇 全球系统与中国
**章 世界中的中国一地理区位与经济地位 12
**节 中国地理区位 12
第二节 中国在世界中的经济地位 13
参考文献 18
思考题 18
第二章 全球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19
**节 全球变化概述 19
第二节 全球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22
参考文献 31
思考题 32
第三章 全球化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33
**节 新国际劳动地域分工与中国的角色转换 33
第二节 外资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35
第三节 全球城市体系与中国城市化 42
第四节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一带一路”倡议 46
参考文献 54
思考题 55
第二篇 中国自然地理系统
第四章 地质与地貌 58
**节 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 58
第二节 主要地貌类型 61
第三节 中国地质构造基础 64
第四节 矿产资源 69
参考文献 75
思考题 75
第五章 气象与气候 76
**节 气候的基本特征 76
第二节 气候形成因素 79
第三节 水热特征 84
第四节 几种重要天气 92
参考文献 95
思考题 95
第六章 陆地水与海洋 97
**节 陆地水 97
第二节 中国海洋国土 111
参考文献 117
思考题 117
第七章 土壤与植被 118
**节 中国的土壤及类型 118
第二节 中国的植被及类型 123
第三节 土壤-植被分布规律 128
参考文献 136
思考题 137
第八章 中国自然环境特点及分异规律 138
**节 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138
第二节 中国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特征 140
参考文献 145
思考题 145
第三篇 中国文化地理系统
第九章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148
**节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演化 148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特征 157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区域差异 159
参考文献 164
思考题 164
第十章 中国的人口与民族 165
**节 中国的人口 165
第二节 中国的民族 179
参考文献 181
思考题 181
第四篇 中国经济地理系统
第十一章 中国区域经济系统的发展历程 184
**节 历史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84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 189
第三节 产业结构及总体特征 195
参考文献 204
思考题 205
第十二章 中国**产业发展与布局 206
**节 产业结构与布局 206
第二节 种植业发展与布局 212
第三节 林业发展与布局 229
第四节 畜牧业发展与布局 237
第五节 水产业发展与布局 243
参考文献 248
思考题 248
第十三章 中国第二产业发展与布局 249
**节 概述 249
第二节 能源工业 258
第三节 原材料工业 268
第四节 机械工业 273
第五节 纺织工业 278
参考文献 284
思考题 285
第十四章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布局 286
**节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概述 286
第二节 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布局 288
第三节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与布局 301
参考文献 307
思考题 307
第十五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布局 308
**节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概述 308
第二节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区 312
参考文献 313
思考题 314
第五篇 中国人地关系地城系统
第十六章 中国人地关系系统 316
**节 研究概述 316
第二节 中国的土地资源利用 321
第三节 中国的环境问题 329
第四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335
参考文献 340
思考题 340
第+七章 中国地域结构 342
**节 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 342
第二节 中国南北经济发展的差异 350
第三节 中国的城乡结构 363
参考文献 375
思考题 375
第十八章 中国东中西部的区域过程 376
**节 区域分工 376
第二节 区域协作 384
第三节 流域过程 388
第四节 长江流域的发展与治理 391
第五节 黄河流域的发展与治理 396
参考文献 402
思考题 404
第六篇 中国地理区城划分
第十九章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406
**节 自然地理区划理论 406
第二节 传统中国自然区划方案 408
第三节 生态地理区划研究 414
参考文献 418
思考题 419
第二十章 中国经济地理区划 420
**节 中国经济区划的原则 420
第二节 中国综合经济区划方案 421
参考文献 424
思考题 425
第二十一章 中国文化地理区划 426
**节 文化区的形成和划分 426
第二节 中国的文化分区 428
参考文献 435
思考题 435
第二十二章 中国综合地理区划 436
**节 综合地理区划概述 436
第二节 综合地理区划方案 437
第三节 本书的综合地理区划方案 440
参考文献 440
思考题 440
第七篇 中国地理区城
第二十三章 东北地区 442
**节 区位、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442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与经济地域 447
参考文献 452
思考题 453
第二十四章 华北地区 454
**节 区位、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454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与经济地域 459
参考文献 465
思考题 466
第二十五章 华中地区 467
**节 区位、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467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与经济地域 475
参考文献 481
思考题 481
第二十六章 华南地区 482
**节 区位、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482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与经济地域 485
参考文献 493
思考题 493
第二十七章 面北地区 494
**节 区位、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494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与经济地域 498
参考文献 505
思考题 505
第二十八章 西南地区 506
**节 区位、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 506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与经济地域 514
参考文献 518
思考题 518
第二十九章 青藏地区 519
**节 区位、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519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与经济地域 524
参考文献 528
思考题 528
展开全部

中国地理(第三版) 节选

绪论   **节中国地理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特点   一、中国地理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   中国地理的研究对象是中国人地关系地域综合体。这一系统的边界:水平尺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范围内,垂直范围是地球表层范围。中国地理研究中国区域地球表层自然要素、经济要素、人文要素发展演变规律、空间规律及其相互作用,研究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利用和改造越来越广泛与深入,经济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叠加、交错、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因此,现代中国地理的研究,必须以人地关系为主旨,探讨中国区以及各分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阐明其布局的形成原因、条件、特点及发展规律和相互关系,既要研究地表自然要素时空变化,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又要研究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人文现象的时空变化,揭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更要研究这两种系统的作用机制,为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环境的改造与优化,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和预警,产业空间发展规划、区域发展,人地关系优化等提供科学基础。   作为区域地理学的一部分,中国地理是一门以中国为特定区域,并以这一区域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涉及中国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地理,是中国自然地理,经济、人文地理的有机整合,是一门区域性综合学科。中国地理是高等师范院校在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   二、中国地理的学科特点   中国地理具有三个*突出的学科特点一区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区域性是建立在综合性的基础上,而综合性又是在不同区域等级上的综合。每个地理区域的区域特点和综合优势是区域差异的反映,对地区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区域性   区域性是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地理基础。每一个地理区域都是由复杂的数量与质量各异的环境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在特定的空间里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特定的地理环境,显示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各区域的区域性不同,这就构成了区域的差异。区域性与区域差异性共同存在,反映了区域要素内部联系的一致性,也反映出区域之间的差异性。中国地理研究的重要任务就是充分认识区域要素的独特性,紧紧抓住各地区的区域特性,充分认识区域分异的客观规律。   (二)综合性   中国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范围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每个地理区域都是地理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着的一个综合体,各区域又包括了次一级的综合体,因此中国地理的综合性是要素的综合、区域的综合,也是要素联系的整体。在中国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对地理现象及原因分析,必须从要素联系、区域联系以及整体上进行系统的考虑,只有这样,才可能揭示自然、经济与社会的本质规律。   (三)实践性   中国地理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家建设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理学者在认识中国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和解决国家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和实践问题,积极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中国地理把自然和人文统一起来,运用综合分析法和区域比较法,开展中国的区域问题研究,在我国农业区划、工业布局、生态建设、主体功能区规划等许多领域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中国地理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应用航空遥感、模型建立、空间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已经建立起相当完整的学科体系,一批地理教材和专业理论著作问世,同时在国际、国内发表了大量有影响力的论文,大大推动了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与学科建设。   三、中国地理的学科任务   我国是世界上*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好地了解国情,科学认识我国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进一步协调中国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既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及资源,满足人类对自身发展的需要,又能保证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和谐发展,这就需要高度综合的认识中国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由此出发,中国地理的学科任务主要有两大项。   (一)从地理学科理论体系中认识规律   中国地理*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中国和各地理分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发展变化以及人地系统的变化规律。中国地理通过研究中国地理中自然环境与经济环境各个要素的性质、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揭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在动态研究过程中,阐明变化规律并预测演变趋势,通过分级、分类和区划等,研究不同等级的自然-人文综合体,以确定其未来开发利用的方向。   中国地理通过对中国这一特定区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进行系统的、综合的阐述,以综合的观点和学科交叉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地表系统的演变及动态机制,从系统的角度阐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原则与识别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化过程中人类对环境变化的影响、适应、调整与改造。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寻找规律、发现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和运用规律,并通过自主学习的总结,对学科知识体系有更深刻的认识,以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增强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利用学科理论在社会实践中解决问题   中国地理的理论来源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在中国地理的学习中,除了掌握理论知识外,更要将其应用到具体实践。   21世纪的今天,世界人口激增、资源耗竭、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特别是中国作为世界*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面临众多复杂的问题,更需要理论的指导。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地理长期以来注重农业资源的调查、农业区划的研究、全国和省、县级的农业区划、宜农荒地和热带作物宜林地资源的调查、边远地区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等,围绕一些重大农业自然灾害防治、土地及耕地资源保护、商品粮基地及粮食安全、经济作物布局等诸多问题进行研究,并取得了较大进展,对我国的农业发展与决策咨询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重视我国的国土资源调查及规划,对我国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进行调查,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规划研究,近年来重视海洋国土资源的调查研究,并对我国的国土安全进行研究,为我国国土开发利用提供指导。   第三,在工业发展方面,开展了以重点项目布局和联合选厂为中心的区域规划、工业发展资源基础的区域综合考察、地区工业布局、城市工业开发区和科技园区布局、经济开发区发展战略和产业集群等研究,对我国的工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四,中国地理学者通过总结各类交通运输的空间格局形成的原理、特征和发展方向,对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结点、货流和人流的分析,以及对交通运输在其他经济活动中地理变化作用的分析,针对铁路干线、主干道选线的调查,不断提出优化我国运输网络的方案。   第五,中国地理学者在第三产业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如服务业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国旅游地理的研究及中国金融地理的研究都为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六,中国地理学家为协调人口与环境、资源和发展的关系,不断探索中国环境和资源的持续利用途径,近年来在自然灾害防治、中国环境问题、低碳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研究进展。   第七,中国地理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在解决我国东西部地区区域差异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方案。   第八,中国地理研究在自然区划的基础上,结合地理学人地关系的新发展,提出地理综合区划、生态区划、主体功能区规划,使“区划”的传统方法,继续在新的形势下,为我国的国土优化利用发挥重要作用。   第九,中国地理近年来对我国的全球化问题进行研究,包括中国经济地理研究中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国加入WTO、‘‘一带一路”等。中国地理学立足于本国实际,在经济、信息和知识全球化的作用下放眼国际,对中国与全球尺度与大范围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变化作研究,这些研究对我国的经济、生态建设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希望通过中国地理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①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系统地掌握全国以及各地理分区的地理环境结构的基本特征、自然和人文条件与资源分布的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②认识中国人地关系的基本规律,从规律中系统分析发展生产的基本特点与布局规划以及发展生产的基本方向和途   第二节中国地理研究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一、中国地理研究的演变   中国地理研究历史久远,可划分为古代、近代与现代三个发展阶段。在古代,中国地理研究基本上以地理现象和地区的描述为主;近代的中国地理研究,出现了对中国人文地理、自然地理专门研究的著作,并对地理现象进行分析与解释;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地理无论在研究范畴、研究的深度以及在为社会经济服务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日益突出,促进了中国地理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加强了中国自然地理学与中国人文地理学的联系和综合研究。   (一)古代中国地理的研究(1840年以前)   “我国地理学的发展,历史悠久,古代地理名著,代有其作”。公元前5世纪**部关于中国地理系统研究的著作《禹贡》,以自然地理实体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并对每区(州)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作了简要的描述;公元6世纪北魏郦道元发表了**部水文地理名著《水经注》,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我国主要河道水系所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内容;公元11世纪北宋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述了他对流水地貌和海岸变迁的考察过程,明确提出了流水侵蚀作用说;17世纪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对我国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分布和差异进行考察,尤其对喀斯特洞穴的特征、类型及成因有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述,同时观察记述了很多植物类型,明确提出了地形、气温、风速对植物分布和开花早晚的各种影响。到17世纪,中国地理的研究内容和范围仅仅限定在对地球表层的研究。   古代中国地理学的研究走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路,既注重书斋式的资料查阅,又结合实践探索和考察。大量的游记资料,以描述为主的地方志资料,以及描述各级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地理面貌以及人文经济等综合情况的地理著作,是中国地理不可缺少的研究资料。   (二)近代中国地理的研究(1840~1949年)   这一阶段,我国处于内忧外患中,中国地理研究发展虽然不尽如人意,但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地理学开始在中国传播和发展,揭开了中国地理学发展的新篇章,一方面是旧的地理学逐渐被淘汰,另一方面是探寻地理现象因果规律的新地理学正在成长,产生了一批卓越的地理学家和涉及地理学各分支的地理学论著。清朝末年开始,各种公私地理学研究机构也随之建立起来,运用西方地理学的原理方法探讨中国地理的规律,为近代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08年张相文著的《地文学》内容包括星界、陆界、水界、气界、生物界五篇,把无机自然界和有机自然界结合起来,填补了地学史上的空白;胡焕庸致力于人口地理和农业区划研究,著有《论中国人口之分布》(1935年),提出我国一条重要的人口地理界线:瑷诨-腾冲线,被学者称为“胡焕庸线”,真实地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地区差异;张相文和竺可桢分别创办了初、高等地理教育,开创了中国地理教育先河,培养了地理学有生力量,扩大了地理学的社会影响,他们创办的《地学杂志》和《地理学报》成为中国地理研究的主阵地。   近代中国地理学以人口的土地承载力和资源开发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以人口地理、农业区划、资源调查作为研究重点。基于中国人口众多,资源不足、环境空间有限,经济社会发展极端落后的国情,力求地理学以国富民强、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使中国地理学在困难的条件下,得到迅速发展。本阶段研究方向主要有:在自然地理方面,从地貌发育的内

中国地理(第三版) 作者简介

吕拉昌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兼任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广州市十届、十一届、十二届政协委员,广州市民建常委。学术兼职有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省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广州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地域开发与研究》等多种杂志编委,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访问学者,曾多次赴美国、德国、英国、日本、韩国、香港等地进行学术交流与考察。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区域创新与管理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