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开放式创新下技术标准化模式与联盟专利管理

开放式创新下技术标准化模式与联盟专利管理

作者:王珊珊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2-01
开本: 24cm 页数: 201页
本类榜单:法律销量榜
中 图 价:¥92.5(6.8折) 定价  ¥13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开放式创新下技术标准化模式与联盟专利管理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673725
  • 条形码:9787030673725 ; 978-7-03-067372-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开放式创新下技术标准化模式与联盟专利管理 内容简介

《开放式创新下技术标准化模式与联盟专利管理》基于开放式创新范式下技术标准化的活动特点和我国技术标准化强国战略的现实需要,分析开放式创新下技术标准化的变革趋势,揭示技术标准化的过程和网络演化机理,构建开放式创新下的技术标准化模式及其选择模型,提出技术标准化的评价维度并设计标准化政策;以产业联盟标准化模式为重点,设计一套技术标准下的产业联盟专利管理方法,包括联盟专利运作管理模式与战略制定、专利许可与收益分配、专利冲突与风险管理。

开放式创新下技术标准化模式与联盟专利管理 目录

目录
第1章 开放式创新下的技术标准化特征与变革趋势 1
1.1 开放式创新与技术标准化 1
1.2 典型技术标准的标准化过程与特点 12
1.3 开放式创新下的技术标准化变革趋势 17
1.4 技术标准化活动开放性增强的动因 22
第2章 开放式创新下的技术标准化过程与机理 24
2.1 开放式创新下技术标准化利益相关者类型 24
2.2 开放式创新下的技术标准化路径 25
2.3 开放式创新下的技术标准化过程特点及影响因素 27
2.4 开放式创新下的技术标准化机理 32
第3章 开放式创新下的技术标准化模式及其选择 38
3.1 开放式创新下的技术标准化模式 38
3.2 技术标准化模式比较 44
3.3 技术标准化模式选择 45
3.4 不同技术标准化模式的产业适用性与政策启示 48
3.5 我国干细胞产业技术标准化模式设计 48
第4章 技术标准化评价与政策 56
4.1 产业/产业联盟技术标准化能力构成与评价 56
4.2 产业/产业联盟技术标准化的政府作用与政策需求 62
4.3 我国技术标准化政策体系优化 67
4.4 基于技术标准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 75
第5章 技术标准下的产业联盟专利协同及管理架构 85
5.1 产业联盟创新演化及合作博弈 85
5.2 产业联盟与技术标准化的一致性与冲突 94
5.3 产业联盟技术标准化的优势 96
5.4 产业联盟专利协同影响因素 98
5.5 产业联盟专利管理架构 100
第6章 产业联盟专利管理模式与专利战略 104
6.1 产业联盟合作组织模式与创新任务模块化管理 104
6.2 产业联盟专利运作流程与管理模式 107
6.3 产业联盟应用TRIZ加速专利开发的方法 112
6.4 基于专利地图的产业联盟专利战略分析与制定方法 120
6.5 产业联盟专利战略 125
6.6 产业联盟专利战略的空间选择模型 130
第7章 产业联盟专利许可与收益分配方法 135
7.1 产业联盟专利价值评估与专利筛选 135
7.2 产业联盟专利许可方案 140
7.3 产业联盟伙伴贡献度评价 149
7.4 产业联盟专利收益分配方法 153
第8章 产业联盟专利冲突与风险管理方法 159
8.1 产业联盟专利冲突类型与解决思路 159
8.2 产业联盟专利冲突可拓模型与解决策略生成方法 162
8.3 产业联盟专利冲突防范策略 173
8.4 产业联盟专利风险及其评价 176
8.5 产业联盟专利风险控制策略 186
参考文献 191
展开全部

开放式创新下技术标准化模式与联盟专利管理 节选

第1章 开放式创新下的技术标准化特征与变革趋势 1.1 开放式创新与技术标准化 1.1.1 开放式创新 Chesbrough(2003a)首次提出开放式创新范式,认为随着企业间合作、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的日渐频繁,创新范式将由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创新转换。开放式创新是与封闭式创新相对的一个概念,传统的封闭式创新范式是一种内部的、强调线性推进的创新范式,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技术创新的复杂性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开放式创新成为必然(陈劲和陈钰芬,2006)。开放式创新普遍存在于各个行业,不仅创新程度高的高科技产业采用开放式创新做法,“高科技”之外的成熟产业或资本密集型产业也广泛采用(Chesbrough and Crowther,2006)。开放式创新范式使得技术创新行为、环境和效果呈现如下特点:**,开放式创新使资源共享跨越了组织边界,使组织边界模糊化,强调组织内外多要素集成和多主体联动,在开放式创新范式下,创新成为一种全局性、全员参与的活动,开放创新体系将吸纳更多的创新要素,形成包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在内的由创新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多主体创新模式(陈劲和陈钰芬,2006;Chesbrough,2003b);第二,开放的创新环境使得发展中国家和后发企业拥有了通过技术学习集成全球优势因素提升创新能力的机会(朱朝晖,2009);第三,企业可以从外部获取创新资源弥补内部不足,开放式创新通过影响企业合作伙伴的选择、外部创新源的识别和消化吸收能力及整合能力,对创新绩效产生影响(陈钰芬和陈劲,2009),使得创新体能够以*小的投入获取*大的创新产出,而且由开放式创新带来的往往是突破性创新,这与封闭式创新通常引致的渐进性创新相比具有更大的价值(袁健红和李慧华,2009)。 然而,采用开放式创新同样也面临着挑战。Lichtenthaler(2008)认为,开放式创新会产生外部技术开发困难、技术交易成本较高、选择合适的技术合作伙伴较难等诸多问题,因此企业应探索合理的商业模式和战略计划;陈劲和王鹏飞(2011)也认为,企业应“选择性”地开放式创新,根据创新过程中的不同需要不断调整和选择适当的开放对象。 总体而言,开放式创新几乎与所有不同的专利动机(专利保护、议价等)都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开放式创新下的专利活动及其作用更为重要(Holgersson and Granstrand,2017)。开放式创新下,一个公司为了与不同的研发合作者共享专利,会采取不同的战略,并改善合作专利战略的可能路径(Agostini and Caviggioli,2015)。企业开放式创新范式与创新生态系统日益融合,推动了企业中心型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成为理论研究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韩少杰等,2020)。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并对开放式创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数字化情境下的开放式创新也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郭海和韩佳平,2019)。在开放式创新范式下,产业创新呈现出以下特点。 (1)创新资源整合程度逐步提高。知识经济和全球化引发了全球产业创新与竞争的新局面,很多情况下,竞争与合作行为同时存在,这使得创新扩散过程随时间的推移而复杂多变(王珊珊和王宏起,2012a)。企业需要判断竞争与合作的强度,从而准确地选择不同竞合情境下的*佳竞合行为(吴菲菲等,2019)。同行既可以为竞争对手,也可以联手共建产业创新链、共享产业创新资源。创新资源在跨产业、跨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流动与配置,使产业在面临更激烈的全球竞争、面向更广阔的全球市场的同时,资源整合渠道和发展机会大大增加,各创新体之间的边界更加模糊,创新资源整合的广度和深度大幅提高。产业创新是一项全局性、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开放式创新体系将吸纳更多创新要素,形成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金融机构、行业协会、技术标准组织甚至消费者等创新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多主体参与创新模式,并形成企业联盟、产业联盟、技术标准工作组等多样化组织形式。例如,TD-SCDMA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3G主流标准之一,为了发展TD-SCDMA技术标准,我国通过组建TD-SCDMA产业联盟有效地整合与协调通信产业创新资源,形成了基于技术标准的专利共享和共同创造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加快了TD-SCDMA技术标准化进程;又如,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audio video standard,AVS)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依托AVS工作组,吸纳了华为、中国移动、中兴、英特尔、索尼、东芝、LG、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新加坡国家科技研究局资讯通信研究院等国内外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它们共同致力于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化工作。 (2)设计驱动创新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开放式创新使产业创新链下游的终端用户主导地位逐渐增强,从而使产业创新活动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用户参与创新设计的活动。产业创新不再仅仅以传统的掌握全新技术为主,而是试图实现面向开放性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的设计资源与技术资源的有效整合,注重把握和创造潜在需求,强调通过设计创造新的产品功能与商业机会,用设计驱动创新使产业创新更加高效、持久和更具柔性(陈雪颂,2011)。以云计算产业为例,由于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从单一技术应用向多领域、多技术的综合集成转变,尤其在大数据背景下,基于消费者参与的产品设计的重要性甚至超过技术进步,谷歌、苹果、微软等跨国公司大力推出云服务,我国的阿里巴巴、百度、新浪等也纷纷涉足云服务领域。这些企业通过获取与整合海量数据,挖掘数据中蕴含的不同客户需求及消费行为模式,并通过用户体验、提供标准化和定制化服务,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可见,设计驱动创新有利于产业获得更快发展和更大、更持久的商业价值。 (3)产业创新资源整合条件日渐完善。在开放式创新范式下,科技计划、科技园区、科技创新平台、知识产权制度等科技支撑体系日益完善,为产业创新资源整合提供了条件保障,尤其是平台机制为产业资源整合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各类平台中,以政府为主导建立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以高校为主导建立的协同创新平台和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创新联盟日益成为产业资源整合的重要平台。 一是以政府为主导建立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为产业资源共享创造了便利条件。目前,中央和地方纷纷建立了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级各类平台,包括国家和地方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如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重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以及面向行业的创新服务平台(如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江苏软件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上海环保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等)。这些平台在为产业资源共享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要求加入平台的各类创新主体共同遵守平台机制,实现了资源需求方和供给方的有效对接与协作,加快了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进程。 二是以高校为主导的协同创新中心和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创新联盟日益成为产学研深度合作的重要平台。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来,全国各地高校已建立各级各类协同创新中心,围绕重点产业领域的关键科学和共性技术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战略研究和成果转化,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和决策支持。由政府引导和支持,以行业领先企业为主导,联合行业其他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产业创新联盟也成为产学研用结合、推进产业协同创新的重要模式。上述平台有利于打破信息不对称、信用风险等合作壁垒和避免重复研究等资源浪费,进而加速技术成果的公开、应用、转移与转化,为产业创新资源整合创造良好的条件。 从开放式创新活动的全过程来看,产业创新及其能力发展遵循“创新投入→资源整合→创新产出→创新扩散”的循环往复过程,如图1-1所示。 图1-1 产业开放式创新能力构成 上述四个维度的能力共同构成了产业创新能力,它们之间是联动和协同发展的,其中,资源整合和创新扩散是*能体现开放式创新特征的两个重要维度。四个维度的关系如下:创新投入为创新产出提供资源基础,并通过资源整合提高创新产出的速度和层次,同时也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加快了创新扩散进程;创新产出一方面对创新投入提出了新的需求,另一方面又为持续的创新投入提供保障;创新扩散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吸纳新的创新主体和要素加入产业创新过程,扩大资源整合范围,催生新的创新成果(王珊珊等,2014a)。 1.1.2 技术标准化 1. 技术标准的内涵与分类 Lea和Hall(2004)提出技术标准是记录一个或者多个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而这些问题是由人、目标(物)、事件的过程以及这三者之间相关联产生的,它是能够在一个或者多个领域单独或者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按标准层级划分,技术标准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区域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按标准性质划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又可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按标准涉及内容划分,技术标准分为基础标准、试验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工艺/过程标准、接口标准等。 2. 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的关系 将专利纳入技术标准已成为必然趋势,在核心技术领域申请专利成为企业参与标准创立的重要手段,且标准涉及的主要专利权人倾向结成联盟(冯永琴和张米尔,2011)。然而,在标准对外许可时,其症结在于标准的公有性与专利权私有性之间的矛盾(刘利,2010)。因此,一方面,技术标准管理者要权衡共同标准的集体收益和相关专利主体的个体收益;另一方面,由于专利纳入技术标准产生的*核心问题就是专利权滥用,政府对该行为的规制尤为重要(盛立新和陈建新,2008)。 3. 技术标准化的作用 技术标准化是产业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同时先进的技术标准也能够推动技术进步的良性循环,形成良好的秩序(Viardot et al.,2016)。Koski和Kretschmer(2005)的研究表明:技术标准化加速2G的应用和扩散,尽管标准内的竞争引发的激烈价格竞争比标准间竞争要少。技术标准化在加速产业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会引发一定的技术锁定、垄断和市场竞争秩序危机,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陶爱萍和张丹丹(2013)认为技术标准锁定对于技术创新具有“两面性”效应,在技术标准化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大化地实现正面效应。Acemoglu等(2012)的研究发现:技术标准化既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同时也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潜在障碍,经济增长是标准化率的倒U形函数。可见,技术标准化对竞争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双重作用,然而,从提升国家产业创新能力与竞争优势角度出发,技术标准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4. 技术标准化过程及影响因素 技术标准化是一个有关技术标准形成与发展的复杂动态过程,Fomin等(2003)整合Simon的人工科学即设计的科学理论(D)、Weick的意义化概念(S)和Latour的社会—技术互动网络观点(N),提出了技术标准化的动态过程模型,并利用D-S-N模型解释了电信行业标准化过程的进展。还有学者从不同阶段及其互动关系出发,研究了技术标准化过程,如孙耀吾等(2009)提出了由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研究与发展)、技术标准和产业化构成的技术标准化过程三螺旋结构模型。另外,从技术创新系统进化一般遵循S曲线的规律来看,可认为技术标准化过程呈S曲线进化趋势,然而Techatassanasoontorn和Suo(2011)的研究表明,事实标准的标准化进程并不总是遵循三阶段的S曲线。可见,法定标准与事实标准作为两种不同形式的标准,因两者的法定性和市场扩散方式均不相同,导致标准化过程必然有所差异。 有学者比较了不同技术标准的标准化过程,认为技术标准化的相关行为者或利益相关者决定了技术标准化过程的差异,如Gao(2007)借鉴行为者网络理论,把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