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南省志(1978-2002)?铁路志
-
>
公路车宝典(ZINN的公路车维修与保养秘籍)
-
>
晶体管电路设计(下)
-
>
基于个性化设计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
-
>
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贸易与仿制模式下的技术转移
-
>
花样百出:贵州少数民族图案填色
-
>
识木:全球220种木材图鉴
三峡库区水环境演变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19355
- 条形码:9787030719355 ; 978-7-03-071935-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三峡库区水环境演变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分析三峡库区的农业非点源污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三峡库区工业非点源污染和城镇生活污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趋势及三峡库区的水环境容量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发展变化进行了研究,提出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环境观测等一系列措施,以期逐步恢复和改善库区生态环境,发挥三峡水库流域生态修复主控节点作用,提高水库生态系统的整体服务功能,以生态可持续性支持三峡工程和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峡库区水环境演变研究 目录
丛书序 i
前言 v
1 三峡库区独*地理单元生态环境概况 1
1.1 地形地貌 1
1.2 土壤 3
1.2.1 土壤类型 3
1.2.2 重庆库区地表覆盖情况 4
1.2.3 水土流失 4
1.3 生物资源 8
1.3.1 陆生植物 8
1.3.2 陆生动物 8
1.3.3 鱼类资源 10
1.4 气候特征 12
1.4.1 气象要素 12
1.4.2 气象灾害 13
1.5 水环境质量状况 14
1.5.1 水文特征 14
1.5.2 水质状况 15
1.6 三峡库区主要污染源 15
1.6.1 工业废水 15
1.6.2 城市生活污水 17
1.6.3 农业污染物 18
1.6.4 船舶流动污染 22
2 三峡库区重庆段独*地理单元农业非点源污染发展变化 24
2.1 研究范围及数据获取 24
2.2 研究方法 25
2.2.1 非点源污染指标核算 25
2.2.2 聚类分析法 27
2.2.3 内梅罗指数 28
2.3 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非点源污染物排放量发展变化 28
2.3.1 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非点源污染物排放量总体变化分析 28
2.3.2 三峡库区重庆段各区县的农业非点源污染物排放量发展变化 34
2.3.3 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非点源污染物排放量占比变化 37
2.3.4 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非点源污染物COD发展变化 39
2.3.5 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非点源污染物NH3-N发展变化 40
2.3.6 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非点源污染物TN发展变化 42
2.3.7 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非点源污染物TP发展变化 44
2.4 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非点源污染物负荷强度发展变化 46
2.4.1 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非点源污染物负荷强度总体发展变化 46
2.4.2 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非点源污染物NH3-N发展变化 48
2.4.3 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非点源污染物COD发展变化 57
2.4.4 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非点源污染物TN发展变化 68
2.4.5 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非点源污染物TP发展变化 78
2.5 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非点源污染物对地表水质浓度的影响分析 87
2.5.1 三峡库区重庆段地表水质NH3-N浓度发展变化 87
2.5.2 三峡库区重庆段地表水质COD浓度发展变化 88
2.5.3 三峡库区重庆段地表水质TN浓度发展变化 88
2.5.4 三峡库区重庆段地表水质TP浓度发展变化 89
2.6 三峡库区重庆段地表水质农业非点源污染物贡献份额发展变化 90
2.6.1 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非点源污染物NH3-N贡献份额发展变化 90
2.6.2 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非点源污染物COD贡献份额发展变化 94
2.6.3 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非点源污染物TN贡献份额发展变化 98
2.6.4 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非点源污染物TP贡献份额发展变化 102
2.7 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非点源污染导致的地表水质综合污染 106
2.7.1 三峡库区重庆段地表水质综合污染指数 106
2.7.2 三峡库区重庆段地表水质受农业非点源污染程度发展变化 108
2.8 本章小结 111
3 三峡库区独*地理单元工业点源污染发展变化 114
3.1 三峡库区工业污染发展变化 114
3.1.1 三峡库区工业废水排放量发展变化 115
3.1.2 三峡库区工业废水COD负荷量发展变化 116
3.1.3 三峡库区工业废水NH3-N负荷量发展变化 117
3.2 三峡库区工业污染贡献份额分析 118
3.2.1 三峡库区工业废水排放量贡献份额 118
3.2.2 三峡库区工业废水COD负荷量贡献份额时空演变 119
3.2.3 三峡库区工业废水NH3-N负荷量贡献份额时空演变 120
3.3 本章小结 121
4 三峡库区独*地理单元城镇生活污水污染发展变化 122
4.1 三峡库区城镇生活污水污染发展变化 122
4.1.1 三峡库区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发展变化 122
4.1.2 三峡库区城镇生活污水污染物COD排放量发展变化 123
4.1.3 三峡库区城镇生活污水污染物NH3-N排放量发展变化 124
4.2 三峡库区城镇生活污水污染贡献份额发展变化 125
4.2.1 三峡库区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贡献份额发展变化 125
4.2.2 三峡库区城镇生活污水污染物COD排放量贡献份额发展变化 126
4.2.3 三峡库区城镇生活污水污染物NH3-N排放量贡献份额发展变化 127
4.3 本章小结 128
5 三峡库区水质发展变化 129
5.1 三峡库区水资源分布概况 129
5.2 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工作概况 132
5.2.1 水域功能区划及保护目标 132
5.2.2 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135
5.2.3 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 136
5.3 三峡库区水质变化 137
5.3.1 三峡库区总体水质 138
5.3.2 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 140
5.3.3 三峡库区长江支流水质 141
5.4 三峡库区水华及营养化 143
5.4.1 水华 143
5.4.2 富营养化 148
5.5 本章小结 155
6 三峡库区水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157
6.1 研究范围、数据来源及模型分析 157
6.2 基于DPSIR模型的三峡库区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158
6.2.1 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158
6.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160
6.2.3 水生态安全指数 161
6.3 三峡库区水生生态安全分析 163
6.3.1 驱动力指数 163
6.3.2 压力指数 164
6.3.3 状态指数 165
6.3.4 影响指数 166
6.3.5 响应指数 166
6.3.6 水生态安全综合指数 167
6.4 水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等级划分 168
6.5 本章小结 169
7 三峡库区独*地理单元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170
7.1 评价背景及范围 170
7.1.1 背景 170
7.1.2 评价概况 171
7.2 技术路线与评价方法 172
7.2.1 评价标准、规范与技术路线 172
7.2.2 评价方法 173
7.3 三峡库区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75
7.4 三峡库区水环境容量研究 177
7.5 基于规划环评的三峡库区水环境影响预测 180
7.5.1 发展情景设置 180
7.5.2 预测基准年 181
7.5.3 发展情景下经济环境系统预测 182
7.5.4 生活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预测 183
7.5.5 工业废水和污染物排放量预测 186
7.5.6 农业非点源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预测 188
7.6 规划目标年三峡库区水环境质量 190
7.6.1 低速发展情景 190
7.6.2 中速发展情景 191
7.6.3 高速发展情景 192
7.6.4 交叉发展情景 193
7.7 风险情景下三峡库区水环境影响预测 193
7.7.1 背景 193
7.7.2 大型工业项目事故情景下的水环境风险评价 198
7.8 本章小结 200
8 相关政策建议 202
8.1 关于解决三峡库区入库支流水环境问题的建议 202
8.2 关于尽快开展三峡库区重大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建议 203
8.2.1 三峡库区重大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基本原则 204
8.2.2 三峡库区重大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内容和重点 205
8.3 关于规划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带的建议 206
8.3.1 合理规划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带的理由 206
8.3.2 合理规划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带的建议 207
8.4 关于科学优化后三峡时期三峡库区流域生态涵养范围的建议 208
8.4.1 科学划分三峡库区生态涵养范围的理由 209
8.4.2 科学划分三峡库区生态涵养范围的意义 210
8.5 关于夯实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制度基础建议 210
8.5.1 加强和完善三峡库区战略环评的意义 211
8.5.2 三峡库区战略环评中存在的问题 211
8.5.3 加强和完善三峡库区战略环评的政策建议 212
8.6 关于建设三峡库区国家生态涵养发展示范区的建议 214
8.6.1 三峡库区在提供生态产品上具有重要地位 214
8.6.2 三峡库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面临退化的趋势 215
8.6.3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 215
8.6.4 关于设立三峡库区国家生态涵养发展示范区的具体建议 216
8.7 关于构建三峡库区“五位一体”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 218
8.7.1 当前三峡库区生态补偿面临的主要问题 219
8.7.2 构建三峡库区“五位一体”的建议 220
参考文献 222
三峡库区水环境演变研究 节选
1三峡库区独*地理单元生态环境概况 考虑到数据资料的可得性,本章主要介绍截止到2016年三峡库区独*地理单元生态环境概况。本章主要内容涉及三峡库区独*地理单元生态环境的地形地貌、土壤、生物资源、气候特征、水质状况及三峡库区主要污染源。 1.1 地形地貌 三峡库区地处四川盆地以东、江汉平原以西、大巴山脉以南、鄂西武陵山脉以北的山区地带,地形十分复杂。湖北省宜昌市所属的夷陵区、秭归县、兴山县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属的巴东县;重庆市所辖的万州区、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开州区、忠县、石柱县、丰都县、涪陵区、武隆区、长寿区、渝北区、巴南区、重庆核心城区、江津区,共计22个县区级行政区域,是三峡库区的地理范围。 从三峡库区自身来看,库区南依云贵高原北麓,北靠大巴山山麓,奉节以西属川东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库区地形高低相差很大,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河谷横切,山高坡陡。其中,丘陵占25.16%,中山占32.02%,低山占38.25%,平坝和河谷占4.57%(表1-1)。干支流两岸自然风光雄伟奇特,文化古迹历史悠久。 1)坡度:重庆库区区域地表起伏相对较大,平缓区域面积小,坡地面积大、分布广。各坡度分级中,5°以下平坡地、较平坡地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合计仅为8.40%;较缓坡地占区域总面积比例*高,为28.06%;25°以上陡坡地、极陡坡地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合计为38.87%(表1-2)。 2)地貌:重庆库区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为62051.94km2,占区域总面积的75.33%,其中中山占44.70%,低山占30.63%;其次是丘陵,面积为12?852.45km2,占区域总面积的15.60%;平原、台地面积较小,分别为3077.27km2、4389.28km2,分别占区域总面积的3.74%、5.33%(表1-3)。平原主要分布于三峡库区渝东北和渝西片区,台地、丘陵主要分布于重庆主城周边,山地主要分布于三峡库区渝东北和渝东南片区。 1.2 土壤 1.2.1 土壤类型 三峡库区土壤类型复杂,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多样的土壤类型。根据调查(余炜敏,2005),三峡库区的土壤大致有10种类型、333个土种、24个亚种、87个土属。由表1-4可知,黄壤面积为755.1km2,占30.29%,是三峡库区面积*大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海拔500~1400m的低中山地带。紫色土面积为503.8km2,占20.21%,是三峡库区主要的土壤类型之一。黄棕土是一种介于黄壤和棕壤之间的过渡土壤类型,它处于黄壤带之上、棕壤带之下,库区黄棕土面积为442.7km2,占17.76%。石灰土面积为301.6km2,占12.1%。水稻土面积为234.8km2,占9.42%。这些土壤主要分布在涪陵地区海拔200m的长江河谷至1000m以上的中山地带,万州区的平行岭谷区、开州区三里河沿岸阶梯地、平坝,云阳县的长江沿岸的新冲积坝、宜昌市的东部低山丘陵地区。 1.2.2 重庆库区地表覆盖情况 重庆库区的自然地表覆盖分为林草覆盖、种植土地、水域、荒漠与裸露地四类,面积共78168.51km2,占重庆库区总面积的94.90%。其中,林草覆盖为主要类型,面积为52509.19km2,占重庆库区总面积的63.75%;种植土地为次要类型,面积为23480.01km2,占重庆库区总面积的28.50%;水域面积为1917.80km2,占重庆库区总面积的2.33%;荒漠与裸露地面积*小,为261.51km2,占重庆库区总面积的0.32%(表1-5)。 1.2.3 水土流失 三峡库区是我国水土流失*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据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2000年水土流失遥感监测结果(程鑫,2010),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达2.96万km2,占三峡库区土地总面积的51%,其中轻度流失占流失总面积的18%,中度流失占46%,强度流失占24%,极强度和剧烈流失占12%。三峡库区年均土壤侵蚀量近2亿t,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严重的四大区域之一。 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海拔300~800m的丘陵、低山地区紫色土及紫色岩母质发育的土壤分布区域(坡耕地及荒山荒坡)。三峡库区每年流失的泥沙总量达1.4亿t,占长江上游泥沙的26%。三峡库区大于15°的坡耕地约有1万km2,占三峡库区耕地面积的56.7%。其中,坡耕地中大部分无灌溉条件,库区泥沙主要来源于坡耕地,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成为三峡库区主要的产沙源之一。从水土流失分布来看,高山区人口稀少,植被较好,水土流失较轻;低山区人口密度大,人为破坏严重,水土流失较重。强度侵蚀主要分布于巫山、巫溪、开州、云阳等地的低山丘陵区。库区岩层破碎,碎屑物质多,水土流失概率大。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以面蚀为主。面蚀主要分布在紫色砂泥岩丘陵、岩溶槽谷区及花岗岩中丘区;沟蚀主要分布在岩溶软弱的侏罗系遂宁组地层、志留系砂岩和元古代变质岩、花岗岩类出露区。沟蚀面积不大,但对土地的破坏作用很大,治理任务艰巨。重力侵蚀主要为滑坡、泥石流、崩塌等。此外,还有泥石流等混合侵蚀类型。总体来看,三峡库区土地质量较差,主要表现为陡坡地与薄地较多,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全区坡度大于25°的坡耕地占28%,坡耕地年土壤侵蚀量为9450万t,年入库泥沙量为1890万t。由于陡坡垦殖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森林的乱砍滥伐,表土大量流失。特别是云阳、奉节、巫山、巫溪、巴东、秭归等区县,山高坡陡、地质复杂,滑坡、泥石流频繁,35%左右的土地处在25°以上的斜坡上,荒山荒坡、“光头山”较多,生产生活条件很差。 遥感调查数据(表1-6)显示,2004年重庆库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39万km2,占库区土地总面积的51.7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7%),高于长江流域平均水平(31.20%),也高于邻近的四川省、贵州省和湖北省的平均水平。 从表1-7可以看出,2004年重庆库区水土流失面积中,轻度侵蚀面积为5819.53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4.51%;中度侵蚀面积为11030.98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6.47%;强烈侵蚀面积为5880.17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4.77%;极强烈侵蚀面积为1009.10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25%;剧烈侵蚀面积为130.38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0.55%。中度侵蚀和强烈侵蚀面积之和占到重庆库区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1.24%。重庆库区土壤侵蚀总量达8923.90万t,平均土壤侵蚀模数高达3739t/(km2 a),远远高于贵州省的1432t/(km2 a)和长江上游地区的1560t/(km2 a)。 据《重庆市水土保持公报2016》,2016年三峡库区重庆段水土流失面积为18565.68km2。其中,轻度侵蚀面积5666.68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0.52%;中度侵蚀面积6250.55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3.67%;强烈侵蚀面积3247.54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7.49%;极强烈侵蚀面积2440.11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3.14%;剧烈侵蚀面积961.80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18%。三峡库区重庆段年土壤流失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9.3¥19.0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10.5¥21.0 - >
推拿
推拿
¥12.2¥32.0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36.7¥68.0 - >
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
¥15.4¥48.0 - >
史学评论
史学评论
¥23.5¥42.0 - >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17.6¥55.0 - >
莉莉和章鱼
莉莉和章鱼
¥13.4¥42.0
-
民国时期的减灾研究(1912-1937)
¥20.4¥24 -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与答
¥5.1¥3 -
城镇市容环境卫生建设标准汇编 垃圾分类、检测和收集转运卷
¥153¥180 -
建筑垃圾处理与处置
¥27.6¥70 -
人天之际:青藏高原生态与文化的互动研究
¥67¥88 -
生活垃圾分类与管理
¥59.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