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者节开场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峨眉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生物多样性——突出普遍价值与保护

峨眉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生物多样性——突出普遍价值与保护

作者:蒋志刚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3-01
开本: 16开 页数: 312
本类榜单:自然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21.2(7.9折) 定价  ¥28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峨眉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生物多样性——突出普遍价值与保护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17535
  • 条形码:9787030717535 ; 978-7-03-071753-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峨眉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生物多样性——突出普遍价值与保护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更新了峨眉山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包括峨眉山植物、植被、蝴蝶、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数据等;系统分析了峨眉山生物多样性对峨眉山自然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value,OUV)的贡献。本书抢先发售从人文、自然与社会结合的视角研究了峨眉山中国典型自然文化双遗产地的突出普遍价值,展示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附录2“自然遗产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导则”中,整合了国内外同类自然遗产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结合实地调查的结果,根据自然遗产地OUV表征要素和干扰要素的特性,评价了各类保护和修复技术在自然遗产地OUV保护与修复方面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提出了符合不同类型自然遗产地的保护与修复技术。 本书可作为对峨眉山及国内外自然、生物多样性与遗产地保护感兴趣的公众和学者的参考资料。

峨眉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生物多样性——突出普遍价值与保护 目录

目录
绪论 1
峨眉山地质 1
峨眉山环境 3
峨眉山人文 5
峨眉山自然遗产 5
峨眉山保护 9
主要参考文献 11
图版 13
峨眉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丰富生物类群代表物种 13
峨眉山调查研究影像集锦 30
第1章 峨眉山植物 32
1.1 植物区系 32
1.2 古老孑遗植物 33
1.3 特有植物 34
1.3.1 峨眉山特有植物 34
1.3.2 中国特有植物 35
1.4 珍稀濒危植物 35
1.5 模式标本植物 35
主要参考文献 36
第2章 峨眉山植被 37
2.1 植被类型 37
2.1.1 阔叶林 37
2.1.2 亚热带耐寒性中山常绿阔叶林 38
2.1.3 亚热带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38
2.1.4 针叶林 38
2.1.5 亚高山常绿针叶林 38
2.1.6 竹林 39
2.1.7 灌丛 39
2.1.8 亚高山灌丛 39
2.1.9 草甸 39
2.1.10 药物植被 39
2.2 植被水平分布 41
2.2.1 常绿阔叶林 41
2.2.2 混交林 43
2.2.3 针叶林带、灌丛和草甸 44
2.3 植被垂直分布 45
2.3.1 垂直带谱 45
2.3.2 峨眉山东坡的垂直带谱 47
主要参考文献 49
第3章 峨眉山蝴蝶 51
3.1 研究简史 51
3.2 蝴蝶区系特点 51
3.2.1 物种多样性 52
3.2.2 保护物种 52
3.2.3 濒危物种 52
3.2.4 映射峨眉山环境独特性 53
3.3 峨眉山蝴蝶与环境 54
3.3.1 栖息环境 54
3.3.2 栖息生境 55
3.3.3 空间分布格局 55
3.4 植被动态与蝴蝶的响应 55
3.4.1 峨眉山植被动态 55
3.4.2 植被现状和趋势 56
3.4.3 蝴蝶物种多样性的响应 56
3.5 峨眉山蝴蝶的突出普遍价值 58
3.5.1 科学研究价值 58
3.5.2 环境指示价值 58
3.5.3 观赏价值 59
3.6 峨眉山蝴蝶的保护 59
主要参考文献 59
第4章 峨眉山两栖动物 62
4.1 物种多样性 63
4.1.1 物种组成 63
4.1.2 生态类型 63
4.1.3 受威胁状况 63
4.2 区系 65
4.3 海拔分布格局 65
4.3.1 垂直分布幅 65
4.3.2 物种丰富度的海拔分布格局 67
4.3.3 物种组成的海拔分布格局 67
4.4 珍稀与特有两栖类物种 68
4.4.1 珍稀两栖类 68
4.4.2 特有两栖类 70
4.5 峨眉山两栖动物的突出普遍价值及保护 76
4.5.1 生物多样性价值 76
4.5.2 生态学价值 77
4.5.3 景观美学价值 78
4.5.4 保护与管理 78
主要参考文献 79
第5章 峨眉山爬行动物 81
5.1 物种多样性 81
5.2 区系 81
5.3 分布 82
5.4 珍稀特有种类 82
5.4.1 中国特有爬行动物 83
5.4.2 受威胁爬行动物 85
5.5 对峨眉山自然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的贡献 87
主要参考文献 88
第6章 峨眉山鸟类 89
6.1 物种多样性 89
6.1.1 物种组成 89
6.1.2 区系组成 90
6.1.3 居留型组成 90
6.1.4 受威胁状况 91
6.2 珍稀与特有鸟类 91
6.2.1 珍稀鸟类 91
6.2.2 特有鸟类 101
6.3 对峨眉山自然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的贡献 102
6.3.1 景观美学价值 103
6.3.2 生物多样性价值 103
6.3.3 生物生态学价值 104
6.3.4 保护与管理 104
主要参考文献 104
第7章 峨眉山哺乳动物 106
7.1 区系 106
7.2 动物地理 108
7.3 垂直分布 108
7.4 珍稀特有种类 109
7.5 受威胁物种 115
7.6 对峨眉山自然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的贡献 116
主要参考文献 118
第8章 峨眉山自然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及其认知 120
8.1 自然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 120
8.1.1 丰富的植物多样性 120
8.1.2 古近纪植物的重要避难所 120
8.1.3 濒危特有植物的重要栖息地 121
8.1.4 多样的植被类型 122
8.1.5 丰富的动物多样性 123
8.2 遗产价值完整性 124
8.2.1 法律地位 124
8.2.2 边界及范围 125
8.2.3 面积及相关要素 125
8.3 对峨眉山自然遗产地的认知 126
8.3.1 公众的认知 126
8.3.2 对遗产地的保护 127
主要参考文献 129
第9章 人类活动对峨眉山自然遗产地的潜在影响 130
9.1 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 130
9.2 人类活动对自然遗产地的影响 131
9.3 峨眉山自然遗产地的人类活动概况 133
9.4 人类活动对峨眉山自然遗产地的潜在影响分析 135
9.5 现有保护和管理措施 137
9.6 未来保护和管理重点 138
主要参考文献 139
第10章 峨眉山的保护 141
10.1 面临的问题 141
10.1.1 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141
10.1.2 保护与管理体制 143
10.1.3 自然干扰 143
10.1.4 人为活动 144
10.1.5 入侵物种的影响 145
10.1.6 环境污染 146
10.2 保护建议与远景展望 147
10.2.1 峨眉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原则 147
10.2.2 保护建议 147
主要参考文献 152
附录1 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 153
附录2 自然遗产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导则 161
附录3 峨眉山植物名录 171
附录4 峨眉山蝴蝶物种多样性及空间分布 277
附录5 峨眉山两栖动物名录 293
附录6 峨眉山爬行动物名录 295
附录7 峨眉山鸟类名录 297
附录8 峨眉山哺乳动物名录 308
后记 311
展开全部

峨眉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生物多样性——突出普遍价值与保护 节选

绪论 蒋志刚 峨眉山是中华大地上一座闻名于世的大山,山体矗立、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峨眉山立体气候明显,降雨充沛,植物种类丰富,植被完整,动物类群繁多,特色突出。峨眉山佛教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1996年12月6日,峨眉山-乐山大佛作为一项保存完整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符合世界遗产标准[(iv)(vi)(x)],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然而,峨眉山是如何获得世界遗产这一殊誉的呢?我们不妨一道回顾峨眉山的地质历史、宗教文化与生物多样性,看看其中的突出普遍价值。 峨眉山地质 峨眉山是一部中国西南部地质演化史、生物进化史的缩影。峨眉山所在地区经历了反复海侵、由海变陆的过程。距今8.5亿年的新元古代早震旦纪,峨眉山所在地区仍浸没在海底,然而,单细胞动物已经诞生。之后峨眉山从地槽区转化为地台区。地壳深部花岗岩岩浆侵入,形成峨眉山基底岩系,形成一座低平的山。 距今5亿~7亿年的震旦纪中后期到奥陶纪初期,峨眉山区第二次沦为沧海,当时三叶虫在峨眉山一带的海域中自由地游弋。距今4.5亿年的奥陶纪后期,峨眉山区第二次开始上升,出露水面,成为汪洋中的一座孤岛。 距今约2.7亿年的早二叠纪时期,我国南方发生了地质史上*广泛的海侵,峨眉山区第三次沦为海底,其间峨眉山沉积的碳酸盐岩层中保存着珊瑚、腕足类和蜓科的化石。 二叠纪中后期峨眉山所在地区火山活动频繁,火山岩浆冷凝后形成玄武岩地层。从侏罗纪开始,峨眉山所在地区海水逐渐退去,直至距今约1.8亿年的晚三叠纪,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地势上升,海水永远退出了峨眉山区,植被开始发育。之后,茂密的森林随着地壳的下降而大量沉积、埋藏,形成煤炭。1.8亿~1亿年前,峨眉山还是大陆湖泊、沼泽环境。 白垩纪后期,峨眉山还是貌不惊人的一座低山,主体海拔仅为1000m左右。距今约3000万年的始新世末期,印度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喜马拉雅山褶皱升起,峨眉山迅速地抬升到2000m。在距今约300万年的喜马拉雅运动后期,峨眉山断层规模增大,切割到基底的花岗岩体,使峨眉山主体沿断层强烈抬升,*终形成与峨眉平原相对高差达2600余米的峨眉山。 峨眉山断层纵横,岩层破碎,易于被风化侵蚀;加之峨眉山区雨量充沛,地下水 和地表水也会侵蚀、冲刷岩层。峨眉山在第四纪至少受到了3次冰川的侵蚀,冰川剥蚀了峨眉山的岩层。由于冰川、流水、大气等因素的剥蚀,在峨眉山抬升过程中,玄武岩以上的3000m岩层被剥蚀掉。4次海侵、4次抬升,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的挤压、全新世大自然内外营力雕刻,终于形成了今天集雄、秀、奇、幽、险景观于一体的峨眉山。 出露的玄武背斜(蒋志刚摄) 峨眉山环境 四川盆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其西侧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如一道屏风,与盆地的高差达500~2000m。受高原下沉气流和盆地暖湿气流影响,夏季,西南和东南季风从海洋带来丰富的水汽,受偏南暖湿气流影响,水汽抬升,形成了川西独特的地形雨——华西雨屏。热带季风气候、充沛的降水为植物生长创造了条件。峨眉山“荟萃”多样的生物物种,生长着茂密的植被,为物种形成创造了条件。 “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提名书”中提到“峨眉山还以其异常丰富的植被而闻名,从亚热带常绿森林到亚高山松林都有分布。”峨眉山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差异大,土壤类型丰富,植物种类繁多,峨眉山植被垂直带谱是中国湿润亚热带山地较为完整的带谱。随着海拔、气候和土壤的垂直变化,从低山到高山依次有常绿阔叶林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和针叶林与灌丛草甸带,垂直带谱明显。峨眉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相互交错,分布海拔 幅度宽。但峨眉山地处中亚热带,地形雨大,热量高,湿度大,没有明显的干湿季节交替,缺失落叶阔叶林带。 谯万智(2010)以峨眉山市开展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根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从物质量和价值量两方面评估了峨眉山风景区森林植被固碳释氧能力。峨眉山风景区森林植被年固定二氧化碳69287.61t,年释放氧气89713.24t,年固碳价值8314.52万元、释氧价值8971.31万元,年固碳释氧总价值17285.83万元;该区域森林植被中,冷杉林年固碳释氧价值*高,而毛竹林*低。峨眉山是川西的一个重要碳汇。 峨眉山人文 据文字记载,3000多年前,峨眉山即有人类活动,其实,人类可能在更早的年代来到峨眉山定居。山林成为原住民的衣食之源、药材之源。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长期影响,各植被带内存在多种人工栽培植被和森林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植被。 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峨眉山便成为中国*早的佛教圣地之一。关于四川*早佛教史料的文字记载起于东晋[《峨眉县志》(1991年版)宗教篇]。《四川省志?宗教志》记载佛教传入蜀地为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峨眉山*早修建的是普贤寺,此后,所建寺庙皆供奉普贤,历代高僧均来峨眉山朝拜普贤菩萨。 唐宋时期,峨眉山寺庙增多,高僧辈出,声名远播。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由于朝廷和地方官吏支持佛教,峨眉山修建了多处寺庙,全山无峰不寺。清代中晚期以后,峨眉山佛教逐渐衰落,居士、游人锐减,有些寺院荒废而无力修复,僧众亦不断减少。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山只有80余座寺庙,有的寺庙破败零落,有的寺庙已无僧人居住。幸运的是,由于峨眉山面积大,相对不易进入,大部分地区的植被没有受到破坏。 1978年以后,峨眉山寺庙逐步恢复活动。1983年4月9日,国务院公布峨眉山报国寺、万年寺、洪椿坪、洗象池、金顶华藏寺为全国重点寺庙。佛教的复兴加强了对佛教的保护,因为僧侣是峨眉山的“护林人”。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峨眉山旅游事业不断发展。 自峨眉山佛教兴起,峨眉山就有“山猴成群来寺,见人不惊,与人相亲,相戏索食,呷然成趣”的奇妙景观。寺庙僧人遵循佛教“不可伤生”的训诫,给藏酋猴投放食物,进山朝拜的香客施舍食物,爱猴、敬猴成为当地的民风之一。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庙废弃,藏酋猴遁入深山老林。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峨眉山对外开放和一系列生态保护政策的落实,又重新出现了昔日藏酋猴与人们“相戏索食,呷然成趣”的景象。 峨眉山自然遗产 世界遗产是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选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物质或非物质遗存,是全人类共同继承的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共同财富。生物多样性对峨眉山自然遗产突出普遍价值有贡献。峨眉山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峨眉山的历代石刻

峨眉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生物多样性——突出普遍价值与保护 作者简介

蒋志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技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IUCN/SSC专家组成员,有名野生动物保护奖项——印第安纳波利斯奖评委,靠前雪豹网络执行委员(2004—2008)。Current Zoology、《生物多样性》、《野生动物学报》副主编,Biological Conservationv、Oryx、PLoS ONE、Russian Actn Theoriologica、Arid Ecosystems、Avances in Zoology、《科学通报》、《生态学报》、《兽类学报》、《动物学杂志》等刊物编委,长期从事保护生物学研究与科普工作。近年来积极推动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CITES物种非致危性判断等工作。发表论文200多篇,代表著作有《动物行为原理与物种保护方法》、《保护生物学》、《自然保护野外研究技术》、《动物行为学方法》、《物种的保护》、《中国陆生脊椎动物受威胁状况评估》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