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洋镜第三十三辑 :中华考古图志
-
>
(花口本)(精)读一页就上瘾的唐朝史(全4册)
-
>
长安梦华录
-
>
安史之乱
-
>
埃及法老图坦卡蒙
-
>
纸上起风雷:中国文人(1900—1949)
-
>
西洋镜:第二十三辑 五脊六兽
南方民族考古(第二十二辑)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02845
- 条形码:9787030702845 ; 978-7-03-070284-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南方民族考古(第二十二辑) 本书特色
本书可供从事中国考古学、历史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学者参考。
南方民族考古(第二十二辑) 内容简介
本辑刊发考古发掘和调查简报5篇,公布了重庆市武隆区土坎遗址土坑墓、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洪渡古墓、重庆市云阳县塘坊南朝唐宋遗址、四川省仁寿县牛角寨石窟“西方净土变”造像和西藏日普寺塔群陶饰的新资料;收录川大考古专业部分校友的学术论文9篇,涉及云贵高原的“T”字形环、春秋婚俗、汉代长沙王陵墓群的价值、川渝地区东汉吐舌执兵操蛇俑文化内涵、升天主题在东汉天门铜牌上的图像表现、吐蕃丧葬习俗演变、唐宋时期成都城里坊格局与形态、成都博物馆藏银锭以及电视媒介传播文物考古知识等问题的探讨,收录译文1篇,涉及中国早期铁器及冶铁技术的内容。 本书可供考古学、民族学、宗教学和艺术史等领域的研究者阅读、参考。
南方民族考古(第二十二辑) 目录
重庆市武隆区土坎遗址土坑墓发掘简报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武隆区文物管理所(1)
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洪渡古墓发掘报告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省博物馆(25)
重庆云阳塘坊南朝唐宋遗址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重庆市文物局云阳县文物管理所(61)
四川仁寿牛角寨石窟“西方净土变”造像龛考古调查报告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仁寿县文物管理中心眉山市文物保护研究所(103)
西藏日普寺塔群陶饰调查报告 张中亚(157)
论云贵高原的“T”字形环 张强禄(175)
春秋婚俗考 范勇(205)
试析汉代长沙王陵墓群的价值 马代忠赵晓华(217)
川渝地区东汉吐舌执兵操蛇俑文化内涵再探讨 陈云洪颜劲松(229)
试析升天主题在东汉天门铜牌上的图像表现——以重庆巫山地区出土天门铜牌为中心 周永强(245)
吐蕃丧葬习俗演变研究——以都兰热水1982血渭1号大墓和洛扎吉堆1号大墓为例 夏吾卡先(259)
唐宋时期成都城里坊格局与形态的考古学观察 易立(269)
成都博物馆藏银锭与“江口沉银” 杜康(299)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电视媒介传播文物考古知识浅议 杨德谦(313)
中国早期铁器及冶铁技术 华道安著张梦逸译(323)
CONTENTS
Brief Excavation Report of the Earthen Pit Tombs at the Tukan Site in Wulong, Chongqing Chongqing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Wulong District Cultural Relics Administration(1)
Excavation Report of Ancient Tombs in Hongdu Town, Yanhe Tujia Ethnic Autonomous County, Guizhou Guizhou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Guizhou Provincial Museum(25)
The Southern Dynasties to Song Dynasty Archaeological Site at Tangfang, Yunyang, Chongqing School of Archaeology and Museology, Sichuan University Chongqing Bureau of Cultural Heritage Yunyang County Cultural Relics Administration(61)
Archaeological Survey on the Western Pure Land Illustration Grottoes at Niujiaozhai, Renshou, Sichuan School of Archaeology and Museology, Sichuan University Renshou County Cultural Relics Centre Meishan City Research and Conservation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103)
Survey Report on the Pagoda Decoration of the Ripu Temple, Tibet Zhang Zhongya (157)
Discussion on the T-Setioned Rings Discovered in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Zhang Qianglu(175)
Criticism of the Marriage Custom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Fan Yong (205)
An Analysis of the Value of the Tombs of Changsha Kings in Han Dynasty Ma Daizhong Zhao Xiaohua(217)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omb Figures Sticking out Tongues, Holding Weapons Snakes in Sichuan-Chongqing Region Chen Yunhong Yan Jinsong(229)
Analysis of the Design Logic of the Images on the Heaven Gate (Tianmen) Bronze Plates with the Theme of Shengtian (Ascending to Heaven): Taking the Bronze Plates Urearthed from Wushan Area of Chongqing as the Main Material Zhou Yongqiang(245)
Study on the Tubo Period Funeral Customs’ Change Taking Dulan Chu-knol Tomb No.1 and Kyid-Stod Tomb No.1 As Examples Shawo Khacham(259)
Archaeological Observation on the Pattern and Form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of the Chengdu City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Yi Li(269)
Silver Ingots Collected in Chengdu Museum and “Sinking Silver in Jiangkou” Du Kang(299)
On the Knowledges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Spread by TV Media Yang Deqian(313)
The Earliest Use of Iron in China Donald B Wagner(323)
南方民族考古(第二十二辑) 节选
重庆市武隆区土坎遗址土坑墓发掘简报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武隆区文物管理所 摘要: 2006年2—5月,重庆市文物考古所(现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重庆市武隆区土坎遗址开展了首次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26座,除M19为明代墓葬外(本次不报道),其余25座均为战国至东汉时期墓葬。其中,长方形竖穴土坑墓22座,包含窄长方形11座(长宽比为2—2.6)、宽长方形9座(长宽比为1—1.5),因保存较差不可辨2座(M1、M13,本次不报道)。窄长方形墓中,时代主要在战国末期秦统一六国至西汉初年,个别可能相对更晚,但仍早于宽长方形墓。宽长方形墓以 M2和M16为代表,前者随葬品中以中原汉文化因素遗物居多,并有少量秦文化和巴文化因素遗物,时代应在武帝之后的西汉中期;后者陶器组合已与峡江地区典型的汉文化墓葬基本一致,时代当在西汉晚期。土坎遗址发现的这批土坑墓,在时代上从战国末期延续至西汉晚期,随葬品组合演变序列较为清晰,是乌江下游以晚期巴文化因素为主的土著文化不断减弱的历史缩影,也是该区域在西汉中期以后中原汉文化得以确立的实物证据。 关键词:重庆土坑墓晚期巴文化战国末期至西汉 一、概况 土坎遗址位于重庆市武隆区土坎镇关滩村田坝社,地处乌江右岸一级台地之上,南、北分别与电厂、土坎老街相邻,东为居民点,隔武隆至丰都公路与“万家堡”相望,海拔177米。台地总体地势相对平缓,东西长100、南北宽200米,面积2万平方米。遗址临江面垮塌严重,加之西北部砖厂长年取土,早期遗存破坏较严重。发掘前地表大部分种植蔬菜、红薯。该遗址于1993年由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调查发现,并进行了试掘工作,出土夹砂红褐色粗绳纹陶片,可辨器形有尖底器等[1]。 作为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及迁建区考古发掘B级项目,重庆市文物考古所(现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对该遗址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发掘工作。其中,**次发掘时间为2006年2—5月,以配电房为发掘总基点,按象限法进行布方,发掘区共分Ⅰ、Ⅱ、Ⅳ3个区(图一),按正北方向布5米×5米的探方97个,10米×10米的探方4个,连同扩方共完成发掘面积2850平方米。 图一发掘区位置示意图 通过考古工作共发现墓葬26座(编号为2006WTM1—2006WTM26,以下简写为 M1—M26),均位于Ⅰ区和Ⅳ区(图二、图三)。除M19为明代墓葬外(本次不报道),其余25座均为战国至东汉时期墓葬。其中,砖室墓2座(M14、M21),石室墓1座(M15),另有专文刊布[1]。长方形竖穴土坑墓22座,包含窄长方形11座(长宽比为2—2.6)、宽长方形9座(长宽比为1—1.5),因保存较差不可辨2座(M1、M13,本次不报道)。 图二Ⅰ区墓葬分布示意图 二、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共11座( M3—M5、M7、M9—M11、M17、M18、M23、M24),均分布于Ⅳ区,长宽比普遍为 2—2.6。8座( M3—M5、M9—M11、M17、M23)不见二层台, 3座(M7、M18、M24)可见熟土二层台。以下分别选取M4、M5、M9、M18予以介绍。 (一)M4 1. 墓葬形制 平面呈长方形,墓壁竖直略内收。墓向155°。填土为黄褐色五花土,土质紧密。墓底可见有局部棺椁痕迹,未见人骨。墓口长 2.4、宽 1.2米,墓底长 2.3、宽 1.1米,深1.2米(图四)。 图三Ⅳ区墓葬分布示意图 2. 出土遗物 7件。包含陶器5件、铜器(印章)1件、钱币(半两)1枚。 (1)陶器 5件。其中釜3件、罐2件。釜 3件。敞口,圆唇,束颈,斜溜肩,球腹,圜底。M4∶2,夹砂褐陶。颈部以下饰错乱粗绳纹。口径18.8、腹径25.1、高22厘米(图五,1;图版二,1)。M4∶4,夹砂灰陶。颈部以下饰较为规整的竖向细绳纹。口径10.9、腹径13.9、高12.8厘米(图五,3)。M4∶5,夹砂褐陶。口沿不存,颈部以下饰斜向粗绳纹。腹径21.9、残高20厘米(图五,5)。 图四 M4平、剖面图 1、3. 陶罐 2、4、5. 陶釜 6. 铜印章 7. 半两 罐 2件。M4∶1,夹砂黄褐陶。直口,平沿,圆唇,矮颈,溜肩,圆弧腹,平底内凹。肩部施三周篦点纹,肩部以下饰细绳纹。口径17.4、底径10.1、高24.6厘米(图五,2)。M4∶3,泥质灰陶。直口,卷沿,方唇,矮颈,圆肩,斜腹,小平底内凹。肩部施两周凹弦纹。口径15.4、底径8.1、高19.2厘米(图五,6;图版二,2)。 (2)铜器 印章 1件。M4∶6,印体薄且扁平,圆弧桥形纽,圆形印面,可见一组巴蜀符号,左右对称。直径3、高0.8厘米(图五,7;图版二,3)。 (3)钱币 半两 1枚。M4∶7,锈蚀严重。“半”字横不等齐,两点呈外“八”字弯折,“两”字上横模糊。直径2.9厘米(图五,4)。 图五 M4出土遗物 1、3、5. 陶釜(M4∶2、M4∶4、M4∶5) 2、6. 陶罐(M4∶1、M4∶3) 4. 半两(M4∶7) 7. 铜印章(M4∶6) (二)M5 1. 墓葬形制 平面呈长方形,墓壁竖直略内收。墓向134°。填土为灰黑色夹杂黄色颗粒五花土,土质紧密。墓底水平,未见人骨。墓口长 2.5、宽 1.2米,墓底长 2.4、宽 1.1米,深0.73米(图六;图版一,1)。
-
两张图读懂两宋
¥11¥76 -
中国历史年表-(修订本)
¥8.8¥18 -
敦煌学概论
¥14.9¥34 -
希特勒死后:欧洲战场的最后十天
¥22.7¥68.8 -
罗马史纲
¥13.2¥35 -
现代欧洲200年
¥2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