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受损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机理与调控

受损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机理与调控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3-01
开本: 16开 页数: 816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426.0(7.5折) 定价  ¥5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受损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机理与调控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14497
  • 条形码:9787030714497 ; 978-7-03-071449-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受损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机理与调控 内容简介

本书在系统解析我国滨海湿地受损状况及其生态修复历程的基础上,从生源要素转化过程、水盐胁迫下的生物响应及适应性、水文过程及生境适宜性、营养级联效应、蟹类-植物-微地形互作机制等方面,揭示了受损滨海湿地的生态响应机理,建立了滨海湿地的微地形修复模式、水文连通和生物连通修复模式,以及修复性生态补偿模式,为指导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实践提供了科学支持。 本书可供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生态学、地理学等学科领域科研工作者参考,并为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部门的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受损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机理与调控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中国滨海湿地受损情况及其生态修复历程
1.1中国滨海区社会经济发展与围填海活动3
1.1.1中国滨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3
1.1.2中国围填海活动演进特征7
1.1.3中国滨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围填海活动的关系11
1.2中国滨海湿地生态过程和结构的受损情况15
1.2.1改变滨海湿地格局,造成滨海湿地生境丧失15
1.2.2破坏滨海湿地资源,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17
1.2.3削弱滨海湿地功能,加剧近海水体污染21
1.3中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发展历程23
1.3.1中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时空格局24
1.3.2中国各类型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基本特征25
1.3.3中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中存在的问题31
1.3.4中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对策建议32
1.4中国滨海湿地生态补偿发展历程35
1.4.1中国滨海湿地生态补偿历程与现状35
1.4.2中国滨海湿地生态补偿中存在的问题39
1.4.3中国滨海湿地生态补偿对策建议42
参考文献44
第2章不同水盐条件下滨海湿地土壤生源要素转化过程
2.1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及土壤呼吸对水盐变化的响应
2.1.1水盐调控措施对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53
2.1.2滨海湿地土壤呼吸对水盐变化的响应53
2.2不同水盐条件下滨海湿地土壤磷赋存形态及其转化过程63
2.2.1不同水盐条件下滨海湿地土壤磷赋存形态时空分布特征67
2.2.2不同水盐条件下滨海湿地土壤对磷的吸附解吸特征68
2.2.3不同水盐条件下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磷的矿化过程84
2.3不同水盐条件下滨海湿地土壤硫赋存形态及其转化过程102
2.3.1不同水盐条件下滨海湿地土壤硫赋存形态的剖面分布特征107
2.3.2不同水盐条件下滨海湿地土壤SO2-4的吸附解吸特征108
2.3.3不同水盐条件下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硫的矿化过程119
参考文献126
第3章滨海湿地水盐胁迫及生物响应
3.1盐沼植物定植过程对潮流阻断的适应机制136
3.1.1不同拦潮结构中种子库分布的空间格局151
3.1.2盐沼植物种子扩散过程对潮流阻断的反馈机制151
3.1.3潮流阻断干扰下盐沼植物种子萌发过程的响应156
3.2滨海盐沼植物种间作用与胁迫163
3.2.1滨海盐沼植物种间作用与胁迫172
3.2.2滨海盐沼植食作用机制173
3.2.3滨海盐沼对胁迫的弹性182
3.3盐沼植物定植对降雨模式的适应性机制190
3.3.1植物定植对于春季降雨和潮汐模式的响应194
3.3.2植物定植对土壤水盐条件的响应196
3.3.3极端降雨条件下植物的定植200
3.4基于生境阈值的盐沼植物定植修复机理202
3.4.1水盐调控措施促进植物定植的作用机制203
3.4.2植物定植对水盐胁迫消除措施的响应204
3.4.3植物成功定植的控制阈值207
3.5基于环境胁迫解除的湿地恢复实践209
3.5.1基于淡水输入的盐沼重建210
3.5.2滨海淡水湿地修复实践210
参考文献219
第4章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的适应性
4.1互花米草根际微生物分布特征229
4.1.1根际微生物相对丰度分布特征245
4.1.2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特征245
4.1.3互花米草根际微生物多样性256
4.1.4互花米草根际微生物与营养盐之间的关系263
4.2围填海活动对湿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270
4.2.1围填区和自然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277
4.2.2围填区和自然湿地土壤微生物差异菌分析277
4.2.3围填区和自然湿地土壤微生物系统发育特征281
4.2.4围填区和自然湿地土壤微生物功能预测283
4.3淡水湿地土壤微生物适应性285
4.3.1水盐变化下土壤中细菌群落的响应机制288
4.3.2水盐变化下黄河口滨海湿地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特征289
4.3.3模拟水位变化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296
4.3.4黄河口滨海湿地土壤呼吸和土壤有机碳与环境因子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相关性297
参考文献301
第5章滨海湿地地下水水文过程及生境适宜性
5.1黄河三角洲湿地地下水时空动态特征309
5.1.1水文地质状况313
5.1.2地下水位时间变化特征313
5.1.3地下水位空间分布特征314
5.2沟渠开挖对黄河三角洲湿地地下水的影响322
5.2.1沟渠开挖地下水流数值模拟323
5.2.2沟渠开挖对地下水的影响323
5.2.3沟渠形态因子对地下水排水效果的影响333
5.2.4基于生态地下水位的沟渠开挖方案优化336
5.3海岸线变迁下黄河三角洲湿地地下水的变化340
5.3.1海岸线变迁地下水流数值模拟343
5.3.2海岸线变迁下地下水流场分布及其水均衡特征344
5.3.3海岸线变迁下的地下水变化351
参考文献357
第6章滨海湿地营养级联效应作用机理
6.1营养级联概述362
6.1.1营养级联的理论基础369
6.1.2营养级联的主要特征369
6.1.3营养级联的研究要点370
6.2资源输入对消费者功能群的调控作用375
6.2.1食物网结构对输入碎屑可利用量的响应378
6.2.2环境梯度下的碎屑可利用量影响营养级联过程378
6.2.3资源可利用量与营养级联强度间的非线性规律379
6.2.4资源可利用量影响消费者的功能群和觅食行为380
6.3生物多样性和资源输入对消费者的调控作用381
6.3.1捕食者多样性和资源输入对中间消费者的影响385
6.3.2初级生产者对捕食者多样性和资源输入量的响应385
6.3.3捕食者多样性和资源输入量对营养元素的影响386
6.3.4捕食者多样性和资源输入对营养级联作用的影响387
6.3.5消费者的牧食量对捕食者多样性和碎屑输入量的响应387
6.3.6消费者定植率、牧食量以及元素转化调控营养级联389
6.4捕食者和营养物质对生产者种间关系的调节作用390
6.4.1捕食者和营养物质影响海草的生长391
6.4.2捕食者和营养物质影响附生藻类的生长391
6.4.3捕食者调控的植食效应抵消营养物质的促进作用392
6.4.4捕食者调控的植食效应调节海草附生藻类种间关系393
6.5捕食者消费者大小和营养物质对生产者种间关系的调节作用395
6.5.1捕食者和消费者大小决定营养级联过程397
6.5.2营养物质输入影响海草群落结构特征397
6.5.3消费者适应性觅食行为影响营养级联过程400
6.5.4基于个体大小的营养级联过程调节海草附生藻类种间关系401
6.6营养级联过程与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管理402
6.6.1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中食物网营养级联的重要作用403
6.6.2基于食物网营养级联理论的生态系统管理框架403
6.6.3整合营养级联过程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管理步骤404
参考文献405
第7章滨海湿地典型生物过程对微地形的作用机制
7.1关键物种对微地形的塑造410
7.1.1微地形及天津厚蟹生活习性的介绍421
7.1.2黄河口盐沼天津厚蟹的分布情况421
7.1.3天津厚蟹洞穴特征及其驱动因子427
7.2动植物与微地形的相互作用434
7.2.1湿地微地形地表沉积速率的测量装置451
7.2.2天津厚蟹的植食功能与微地形的相互作用关系451
7.2.3盐地碱蓬及其种子萌发对天津厚蟹构造的微地形的响应455
7.3潮汐对微地形动态变化的影响466
7.3.1不同潮位带的湿地地表沉积情况474
7.3.2潮汐对天津厚蟹洞穴的冲刷影响474
7.4关键物种对微地形内营养元素周转的贡献475
7.4.1天津厚蟹对沉积物的扰动研究——示踪剂法490
7.4.2天津厚蟹对沉积物及营养物质的周转490
参考文献495
第8章滨海湿地的微地形修复模式
8.1微地形促进植物定植的作用机理499
8.1.1适宜微地形结构的选择和设置511
8.1.2微地形对种子的截留作用511
8.1.3微地形结构在种子扩散过程中的稳定性及其对定植的影响515
8.1.4微地形对持续定植过程的支持作用521
8.2微地形促进植物定植的影响因子及其响应关系526
8.2.1植物定植生命周期模型及潮汐梯度设置530
8.2.2潮汐梯度对微地形结构的影响531
8.2.3潮汐梯度对植物定植生命周期阶段的影响538
8.2.4潮汐梯度对微地形定植过程的影响538
8.3基于微地形促进作用的多尺度调控模型542
8.3.1基本原理545
8.3.2基于微地形促进作用的多尺度调控模型框架与模块545
8.3.3基于微地形促进作用的多尺度调控方案552
参考文献564
第9章滨海湿地水文连通与生物连通修复模式
9.1水文连通特征与量化568
9.1.1潮沟系统水文连通特征573
9.1.2不同水文连通梯度下的生物及土壤理化特征574
9.1.3水文连通强度分析和量化583
9.2水文连通对定植过程的影响机理588
9.2.1水文连通对种子扩散的影响机理595
9.2.2水文连通对植物生命周期过程的影响595
9.2.3水文连通对植被再植的影响机理613
9.3滨海湿地典型植物连通分析617
9.3.1滨海湿地斑块分析631
9.3.2黄河三角洲盐地碱蓬居群遗传多样性632
9.3.3黄河三角洲盐地碱蓬居群遗传距离638
9.4强化生物连通修复模式645
9.4.1生物连通度量化方法649
9.4.2增大斑块面积修复模式649
9.4.3增加斑块数目修复模式653
参考文献659
第10章滨海湿地修复性生态补偿机制与模式
10.1滨海湿地物质量补偿的理论与方法665
10.1.1滨海湿地物质量补偿内涵671
10.1.2滨海湿地生态补偿的类型671
10.1.3滨海湿地物质量补偿主体与客体675
10.1.4滨海湿地生态补偿率及补偿流程681
10.2基于物质量的受损滨海湿地生态补偿率687
10.2.1补偿率计算模型690
10.2.2受损滨海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补偿率690
10.2.3受损滨海湿地碳储功能补偿率698
10.2.4受损滨海湿地物质量补偿可行性分析706
10.3基于物质量的受损滨海湿地异位补偿适宜性712
10.3.1异位补偿适宜性717
10.3.2黄河三角洲围填海类型异位补偿适宜性717
10.3.3不同围填海类型的异位可补率725
10.3.4受损滨海湿地异位补偿适宜性弹性分析731
10.4受损滨海湿地物质量补偿权衡分析733
10.4.1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模型737
10.4.2时间滞后权衡模型737
10.4.3黄河三角洲受损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物质量补偿权衡分析740
10.4.4黄河三角洲受损滨海湿地物质量补偿时间滞后权衡分析744<
展开全部

受损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机理与调控 节选

第1章中国滨海湿地受损情况及其生态修复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尤其是大规模围填海活动,对滨海湿地的挤占日趋严重,造成了滨海湿地大面积的退化与消失。滨海湿地生态功能的下降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灾害,严重制约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已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工程与生态补偿(ecological off setting),但修复成效参差不齐。深入系统地剖析中国滨海湿地受损情况,清晰地认识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补偿历程及存在的问题,是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的首要任务。 本章从整个滨海尺度,阐明了近30~60年来我国滨海区社会经济及大规模围填海活动历史变化趋势,辨识了不同围填海类型的经济拐点,揭示了经济发展对围填海活动的驱动作用;全面解析了滨海湿地生态过程与结构的时空变化,并发展了围填海活动强度指数,揭示了围填海活动对滨海湿地作用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进而系统剖析了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滨海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1.1中国滨海区社会经济发展与围填海活动 围填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促进海洋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猛,围填海活动加剧,导致滨海湿地生态退化,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节通过大数据分析,阐明了我国滨海地区人口与经济的发展趋势,揭示了围填海活动的演进特征,建立了围填海活动与滨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辨识了不同围填海类型的经济拐点,揭示了经济发展对围填海活动的驱动作用。 1.1.1中国滨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为分析我国滨海各省(区、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并为围填海活动情况提供社会经济背景数据,依据我国自1981年至今的《中国统计年鉴》由于台湾省数据缺失,本书研究范围不包括台湾省。,收集了我国滨海各省(区、市)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人口、GDP总量等社会经济数据,并以此分析了我国滨海人口、经济等的历史变化趋势。在过去60年间,我国滨海区GDP和人口均呈现出增长态势。GDP的增长在改革开放前后显著不同,改革开放后GDP的增长呈爆发态势。20世纪50年代至1980年,我国沿海区GDP基数低且处于低速发展阶段,年均增长22亿美元[图1.1]。改革开放刺激了沿海GDP的发展。1978年以前,我国沿海GDP总量占据全国的50%左右,1978~2010年增长到了60%。20世纪50年代至1978年,沿海人均GDP增长不足3倍,而1978~2010年沿海人均GDP增长率超过了18倍。并且在2010年,大约15%的GDP来源于海洋及与海洋相关的产业,6%来源于直接消费海洋生物和生态服务的产业,如渔业、运输业、滨海旅游及油气产业等。 与GDP增长态势不同的是,我国滨海区人口总量虽然也在过去60年间逐渐增长,但人口增长的速率在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无明显差异。从1954年2.6亿人到1978年的4亿人,再到2010年的5.9亿人,年均增长600万人。我国滨海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40%~43%,没有大幅度的变化[图1.1(c)]。这说明,我国滨海区经济增长(而非人口数量的增加)可能是驱动滨海区变化的主要社会因素之一。 通过分析近60年来海洋捕捞、污染排放、海水养殖、盐田、围垦、海洋运输等15个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因子的相关数据发现,所有因子在60年间,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呈增长趋势,有些甚至呈数量级的增长(图1.2)。富营养化、二氧化碳排放、海水养殖以及海洋货运等因子的增长率与GDP的增长率呈现相似的增长轨迹。专属经济区(EEZ)渔业捕捞、远洋捕捞、盐田、上海围垦、江苏围垦和海洋客运量等因子呈现较低的增长率[图1.2(a)]。 图1.1中国滨海地区人口与经济发展趋势 (a)本节涉及的中国沿海省份及其2010年人均GDP(2000年不变价美元);(b)过去60年中的相对增长;(c)沿海GDP和人口占全国总数的比例变化(同时表示了内陆GDP和人口的情况);(d)改革开放前后年均增长(±95%CIs)情况。图中垂直和水平虚线分别表示经济改革和以1978年为本底的相对影响的开始时间。如果在95%置信区间内没有重叠,表示改革开放前后有显著差异;NS表示暂无数据 图1.2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的影响趋势(以相对于1950年的倍数表示) (a)中国和全球在专属经济区内的渔业捕捞量;(b)排污量;(c)栖息地转换;(d)海洋交通 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除了盐田建设、围垦与客运量的总增长率在改革开放前后没有呈现显著地增长,富营养化、二氧化碳排放、专属经济区捕捞、远洋捕捞、海水养殖、海洋货运量等六个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因子的总增长率在改革开放前后呈现显著地增长,人均增长率呈现相似的结果(图1.3)。因此,改革开放后我国沿海区的社会经济呈现出显著地增长态势,对沿海生态的破坏也显著增长。 图1.3改革开放前后人类影响因素的年均增长率情况 (a)总影响的增长率,(b)人均影响的增长率.数据是以1978年为基准的相对值,以均值和95%置信区间表示。如果数据在95%置信区间没有重叠,则表示改革开放前后有显著差异(*)。在捕捞的估算中排除了1999年以来的数据,因为自此渔业捕捞被赋为固定值 改革开放后近30年来中国沿海11个省(区、市)的海水养殖产量、港口货运量、海盐产量的增长情况如图1.4所示。我国11个沿海省(区、市),1979~1990年海水养殖产量和货运量平稳增长,到1995年前后,各省(区、市)的海水养殖产量和货运量均迅速增加,海盐产量在30年间波动较大,并在2000年之后各省(区、市)都有逐渐下降的趋势。由于经济收益相对较高,海水养殖塘面积在1990年前后开始大幅增加,并且由于对海水养殖技术投入的增加,单位面积海水养殖塘的单产同样增加迅速。因此,在1990年以后沿海各省(区、市)的海水养殖产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海盐产量受气候条件限制年际变化较大。2000年以后,盐田面积增加缓慢,且浙江、福建等省份的部分盐田被海水养殖塘所取代,盐田面积出现了负增长。 图1.4围填海开发后各沿海省市的港口货运量、海盐产量和养殖产量的变化情况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