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类心灵
-
>
考研数学专题练1200题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发明与发现
-
>
神农架叠层石:10多亿年前远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二十四史天文志校注(上中下)
-
>
声音简史
-
>
浪漫地理学:追寻崇高景观
植物学(第二版)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16224
- 条形码:9787030716224 ; 978-7-03-071622-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植物学(第二版) 内容简介
本教材以植物进化顺序为主线,从低等到高等依次描述了藻类植物、菌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分类,揭示了植物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本教材体现了教材应有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全书共分11章,除第1章外,每章末附有总结和思考题,书后附主要参考文献,便于教师和学生参考。 本教材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及中药学、农学和师范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教材,也可以作为广大植物学工作者和植物学爱好者的参考书。
植物学(第二版) 目录
1 绪论 1
1.1 植物界 1
1.2 植物的命名及分类 3
1.2.1 植物的命名 3
1.2.2 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 3
1.2.3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4
1.3 生物多样性 5
1.4 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6
1.5 植物学 6
2 植物细胞的特征及组织的形成 8
2.1 植物细胞的特征 8
2.1.1 植物细胞的大小和形状 8
2.1.2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8
2.2 植物的细胞分化和组织的形成 17
2.2.1 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17
2.2.2 植物组织的概念及分类 17
2.2.3 复合组织及组织系统的概念 26
本章总结 26
思考与探索 27
3 藻类植物 28
3.1 蓝藻门(Cyanophyta) 28
3.1.1 形态与构造 28
3.1.2 繁殖 29
3.1.3 分布与生境 29
3.1.4 蓝藻门的分类及代表植物 30
3.2 绿藻门(Chlorophyta) 31
3.2.1 形态与构造 31
3.2.2 繁殖 32
3.2.3 分布与生境 32
3.2.4 绿藻门的分类及代表植物 33
3.3 红藻门(Rhodophyta) 37
3.3.1 形态与构造 37
3.3.2 繁殖 38
3.3.3 分布与生境 38
3.3.4 红藻门的分类及代表植物 38
3.4 褐藻门(Phaeophyta) 39
3.4.1 形态与构造 39
3.4.2 繁殖 41
3.4.3 分布与生境 41
3.4.4 褐藻门的分类及代表植物 41
本章总结 44
思考与探索 44
4 菌类植物和地衣植物 45
4.1 细菌门(Bacteriophyta) 45
4.1.1 细菌的形态和构造 45
4.1.2 细菌的繁殖 46
4.2 黏菌门(Myxomycophyta) 46
4.2.1 黏菌门的一般特征 46
4.2.2 黏菌门的代表植物 46
4.3 真菌门(Eumycophyta) 48
4.3.1 真菌的一般特征 48
4.3.2 分类及代表植物 50
4.4 地衣植物(Lichenes) 56
本章总结 57
思考与探索 58
5 苔藓植物 59
5.1 苔藓植物的一般特征 59
5.1.1 苔藓植物配子体的形态与
结构 59
5.1.2 苔藓植物的有性生殖 59
5.1.3 苔藓植物胚的发育及孢子体的
形态 59
5.1.4 苔藓植物的分类 60
5.2 苔纲(Hepaticae) 60
5.2.1 苔纲植物的基本特征 60
5.2.2 苔纲植物的代表植物 61
5.3 藓纲(Musci) 64
5.3.1 藓纲植物的基本特征 64
5.3.2 藓纲植物的代表植物 64
本章总结 66
思考与探索 66
6 蕨类植物 67
6.1 中柱类型 67
6.2 蕨类植物的形态与结构 68
6.2.1 蕨类植物孢子体的形态 68
6.2.2 蕨类植物配子体的形态 70
6.2.3 蕨类植物的分类 70
6.3 石松亚门(Lycophytina) 71
6.4 楔叶亚门(Sphenophytina) 72
6.5 真蕨亚门(Filicophytina) 74
本章总结 76
思考与探索 76
7 裸子植物 77
7.1 裸子植物的特征 77
7.1.1 孢子体发达 77
7.1.2 具裸露胚珠,并形成种子 77
7.1.3 配子体进一步退化,寄生在
孢子体上 77
7.1.4 形成花粉管,受精作用不再
受水的限制 78
7.1.5 具多胚现象 78
7.2 裸子植物的生活史 78
7.2.1 孢子叶球的形态与结构 78
7.2.2 雄、雌配子体的发育及其
结构 79
7.2.3 传粉和受精 80
7.2.4 胚胎发育和成熟 80
7.3 裸子植物的分类和常见科属代表 82
7.3.1 苏铁纲(Cycadopsida) 82
7.3.2 银杏纲(Ginkgopsida) 84
7.3.3 松柏纲(Coniferopsida) 85
7.3.4 红豆杉纲(Taxopsida) 89
7.3.5 买麻藤纲(Gnetopsida) 90
7.4 裸子植物的经济价值 92
7.4.1 裸子植物的观赏和庭院绿化
价值 92
7.4.2 裸子植物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92
7.4.3 裸子植物工业上的应用 92
本章总结 92
思考与探索 93
8 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发育 94
8.1 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94
8.2 根 96
8.2.1 根的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 97
8.2.2 根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 102
8.3 茎 104
8.3.1 茎的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 105
8.3.2 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茎的
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比较 108
8.3.3 单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113
8.4 叶 113
8.4.1 叶的组成 113
8.4.2 叶的结构 114
8.4.3 叶的发育 117
8.4.4 叶对不同生境的适应 118
8.4.5 落叶与离层 119
本章总结 120
思考与探索 120
9 被子植物的繁殖 122
9.1 花 122
9.1.1 花的组成与基本结构 122
9.1.2 花各部分结构的多样性及其
演化 126
9.1.3 花程式和花图式 127
9.1.4 花序 129
9.2 雄性生殖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131
9.2.1 花药的发育 132
9.2.2 小孢子的产生 134
9.2.3 雄配子体的形成 134
9.2.4 成熟花粉的结构与功能 134
9.3 雌性生殖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136
9.3.1 胚珠 136
9.3.2 胚囊(雌配子体)的结构与
发育 137
9.4 传粉与受精 140
9.4.1 传粉 140
9.4.2 受精作用 141
9.5 种子的形成 143
9.5.1 胚的发育 143
9.5.2 胚乳 145
9.5.3 种皮的形成 146
9.6 果实 146
9.6.1 肉质果(fleshy fruit) 147
9.6.2 干果(dry fruit) 147
本章总结 149
思考与探索 150
10 被子植物的分类 151
10.1 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 151
10.2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 152
10.2.1 恩格勒分类系统 153
10.2.2 哈钦森分类系统 153
10.2.3 塔赫他间分类系统 153
10.2.4 克朗奎斯特分类系统 155
10.2.5 被子植物APG分类法 156
10.3 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 156
10.4 被子植物系统演化的两大学派 157
10.4.1 恩格勒学派 157
10.4.2 毛茛学派 158
10.5 常见被子植物的分类 159
10.5.1 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159
10.5.2 单子叶植物纲
(Monocotyledoneae) 187
本章总结 198
思考与探索 198
11 植物的演化和系统发育 200
11.1 植物演化的趋势和演化方式 200
11.1.1 植物演化的趋势 200
11.1.2 植物的演化方式 200
11.2 生物演化的基本理论 202
11.2.1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202
11.2.2 综合演化论 203
11.2.3 分子演化的中性学说 203
11.2.4 分子钟 204
11.3 植物界的起源与演化 204
11.3.1 地质年代与植物演化简史 204
11.3.2 植物界的起源与演化简史 206
本章总结 218
思考与探索 219
主要参考文献 220
植物学(第二版) 节选
1 绪 论 1.1 植 物 界 在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命形式,植物(plant)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大类。人类对植物和其他生物的认识和研究有一个漫长的历史,为了建立一个能反映自然演化过程和彼此间亲缘关系的分类系统,曾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使其日臻完善。 人类观察自然,很早就注意到生物可区分为两大类群,即固着不动的植物和能行动的动物。200多年前,现代生物分类的奠基人,瑞典的博物学家林奈在《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1735)一书中明确地将生物分为植物和动物两大类,即植物界(kingdom plant)和动物界(kingdom animal)。他于1753年发表的巨著《植物种志》中将植物分成24纲,把动物分成6纲。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生物分界的两界系统。这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是有重大科学意义的。至今,许多植物学和动物学教科书仍沿用两界系统。 19世纪后,由于显微镜的发现和广泛使用,人们发现有些生物兼有动物和植物两种属性,如裸藻、甲藻等,它们既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又可运动和捕食。为了解决这些中间过渡类型生物的归类问题,1866年德国的著名生物学家海克尔(Haeckel)提出成立一个原生生物界(kingdom protista)。他把原核生物和原生生物,以及硅藻、黏菌和海绵等,分别从植物界和动物界中分出,共同归入原生生物界,建立了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的三界分类系统。 1959年,魏泰克(Whittaker)提出了四界分类系统,他将不含叶绿素的真核菌类从植物界中分出,建立真菌界(kingdom fungi),而且和植物界一起并列于原生生物界之上。10年后,魏泰克在他的四界分类系统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五界分类系统(图1.1)。他将四界分类系统中归于原生生物界中的细菌和蓝藻分出,建立原核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界(kingdom monera),并放在原生生物界下。 魏泰克的五界分类系统影响较大,流传较广。但是不少学者对魏泰克的四界、五界分类系统中的原生生物界存有质疑和反对意见,认为其不能作为一个自然的分类群,因为它所归入的生物比较庞杂和混乱。魏泰克的四界、五界分类系统的优点是纵向显示了生物进化的三大阶段:原核生物、单细胞真核生物(原生生物)和多细胞真核生物(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同时又从横向显示了生物演化的三大方向,即光合自养的植物、吸收方式的真菌和摄食方式的动物。 1978年魏泰克(Whittaker)和马古来斯(Margulis)根据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资料,提出一个新的三原界(Urkingdom)学说。他们认为生物进化的早期,各类生物都是由一类共同的祖先沿三条进化路线发展,形成了三个原界(图1.2):古细菌原界(Archaebacteria),包括产甲烷菌、极端嗜盐菌和嗜热嗜酸菌;真细菌原界(Eubacteria),包括蓝细菌和各种原核生物(除古细菌外);真核生物原界(Eucaryotes),包括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动物界和植物界。同时,三原界系统还吸收了真核起源的“内共生学说”思想。三原界系统目前正引起人们的重视。 1.2 植物的命名及分类 根据分类学的记载,地球上生活着的生物约有200万种。但是,根据每年都有一大批新种被发现的这一事实,可以断言,生物种数绝不止于此。近年来在深海中,甚至3000m以下的深海热泉孔周围,都发现了以前没有记载的生物。这就说明,生物界种类还有待人类的继续发掘。有人估计,现存生物的实际种数在200万~450万。鉴定和命名这些物种,并将它们分门别类地进行系统的整理,这是分类学的任务。 1.2.1 植物的命名 无论是对植物进行研究还是利用,首先必须给它们一个名称。但世界之广,语言之异,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同一物种往往有不同的名称,而不同的物种也可能有相同的名称。为了避免由于上述情况造成的“同物异名”或“异物同名”的混乱,现行的生物命名都是采用双名法(binomial system)。双名法是由瑞典植物学大师林奈(Carl Linnaeus)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所建立的。此命名法的优点,首先在于它统一了全世界所有植物的名称,即每一种植物只有一个在国际上通用的名称,便于科学交流;其次,双名法提供了一个大概的亲缘关系,在学名中包含属名,因此知道一个种名就容易查知该种在分类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双名法是指用拉丁文给生物的种起名字,每一种生物的种名,都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个词为属名,用名词,若用其他文字或专有名词,必须使其拉丁化,即将词尾转化成在拉丁文法上的单数,**格(主格);书写时属名的**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词为种加词,大多用形容词,少数为名词的所有格或为同位名词;书写时为小写,如用2个或多个词组成的种加词,则必须连写或用连字符连接。此外,还要求在种加词之后写上命名人姓氏的缩写,如银杏的学名为Ginkgo biloba L.,**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L. 为Linnaeus(林奈)缩写。命名人为中国学者的一般用汉语拼音缩写。 1.2.2 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 植物分类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将自然界中的生物按一定的分类等级(rank)进行排列,并以此表示每一种生物的系统地位和归属。生物分类的主要等级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表1.1);在一个等级之下还可分别加入亚门、亚纲、亚目、亚科、亚属等;另外,在科以下有时还加入族、亚族,在属以下有时还加入组或系等分类等级。所有这些分类等级构成了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hierarchy)。 表1.1 植物界的分类阶层 在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中,种是*基本的分类单位。现在一般对“种”的含义理解为: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生物学特征和有一定自然分布的种群。同一种内的许多个体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彼此间可以交配和产生后代。在一般条件下,不同种间的个体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也不能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即生殖隔离。种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种可代代遗传,但又不是固定不变的,新种会不断地产生,已经形成的种仍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也许还会绝灭。 1.2.3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就整个植物界而言,人们通常将其分为16门,具体如下。 各门植物之间,亲缘关系有远近之分。因此,根据它们的共同点分成若干类群。从蓝藻门到褐藻门,这8门植物统称为藻类植物(algae),其共同特点为植物体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大多数为水生,具光合色素,属于自养植物。细菌门、黏菌门和真菌门合称为菌类植物,其形态特征与藻类相似,但不具光合色素,多数营寄生或腐生生活,属异养植物。地衣植物门是藻类和菌类的共生体,其形态特征与前两者相似。它们统称为低等植物(lower plants),又称为无胚植物(no embryo phyte)。低等植物各门,在进化上处于较低等的地位,它们的共同特征有:①植物体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②内部构造无组织分化或具简单的组织分化;③合子发育离开母体,不形成胚。 苔藓植物门、蕨类植物门和裸子植物门的雌性生殖器官均为颈卵器(archegonium),因此这三类植物合称为颈卵器植物(archegoniatae)。蕨类植物门、裸子植物门和被子植物门的植物体均有维管组织,它们又合称为维管植物(vascular plants)。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4类植物,植物体的结构比较复杂,多具有根、茎、叶的分化,内部结构分化到较高级的程度,合子发育不离开母体,形成胚,因此它们合称为高等植物(higher plants),又称为有胚植物(embryophyte)。 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以孢子(spore)进行繁殖,统称为孢子植物(spore plants),因不开花结果,又称为隐花植物(cryptogamae)。与此相对,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是以种子进行繁殖,故称为种子植物(seed plants),因开花结果,又称为显花植物(phanerogamae)。 1.3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通俗地说,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植物、动物、真菌、原核生物等所有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生物多样性包括多个层次或水平,如基因、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等。每一层次都具有丰富的变化,即都存在着多样性。其中研究较多、意义较大的主要有4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生态系统多样性(ecological system diversity)和景观多样性(landscape diversity)。 遗传多样性也称为基因多样性,广义的概念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狭义的概念是指种内个体之间或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的总和。 物种多样性是指一定地区内物种的多样化。就全球而言,已被定名的生物种类约为140万种(或170万种),但至今地球上的物种数尚未弄清。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环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的环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 景观多样性是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或多样性。 上述4个层次的多样性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任何一个物种或种群都具有独*的基因库和遗传组织形式;物种多样性则显示了基因遗传的多样性,物种或种群又是构成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生态系统多样性离不开物种多样性,因此,生态系统多样性也离不开不同物种或种群所具有的遗传多样性。景观是一种大尺度的空间,是由一些相互作用的景观要素组成的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景观要素是组成景观的基本单元,相当于一个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我们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工业原料等物质资源,也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合适的环境。它们维系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因此,研究生物多样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全球人类极为关注的重大问题,因为人类掠夺式的采伐和破坏,全球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减少。 1.4 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植物是生物圈中一个庞大的类群,有数十万种,广泛分布于陆地、河流、湖泊和海洋,在生物圈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处于*关键的地位,在自然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植物是自然界中的**生产者,即初级生产者。有人曾将绿色植物比喻成一个巨大的能量转换站,这是因为地球上的植物每天通过光合作用将约3×1021J的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作为植物本身和其他异养生物营养和活动的能量来源,即使我们今天所利用的煤炭和石油等,也是已经死去几千万年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而积累形成的。人类和各类生物生存主要直接或间接依靠绿色植物提供的各种食物和生存条件,据推算,地球上的植物为人类提供约90%的能量,80%的蛋白质,食物中有90%产于陆生植物。 其次,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功能及其效益是巨大的。人们将绿色植物比作一个自动的空气净化器,因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每年约释放出5.35×1011t氧气,并清除掉空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保证了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现在大气中O2占21%,CO2占0.03%);通过合成与分解作用参与自然界中氮、磷和其他物质的循环和平衡。 *后,植物在调节气温、水土保持,以及在净化生物圈的大气和水质等方面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植物是地球上生命存在和发展的
- >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17.6¥55.0 - >
巴金-再思录
巴金-再思录
¥14.7¥46.0 - >
烟与镜
烟与镜
¥15.4¥48.0 - >
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
¥16.3¥39.8 - >
二体千字文
二体千字文
¥21.6¥40.0 - >
史学评论
史学评论
¥13.4¥42.0 - >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15.9¥49.8 - >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20.6¥48.0
-
昆虫的生存之道
¥14.2¥38 -
130种美鸟彩图馆
¥17.1¥39.8 -
常见药用植物快速识别
¥26.6¥80 -
喜马拉雅山珍稀鸟类图鉴
¥26.8¥68 -
万物由什么组成:化学元素的奇妙世界
¥20.1¥42 -
昆虫记彩图馆
¥17.1¥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