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南省志(1978-2002)?铁路志
-
>
公路车宝典(ZINN的公路车维修与保养秘籍)
-
>
晶体管电路设计(下)
-
>
基于个性化设计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
-
>
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贸易与仿制模式下的技术转移
-
>
花样百出:贵州少数民族图案填色
-
>
识木:全球220种木材图鉴
中国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现状与保障策略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17368
- 条形码:9787030717368 ; 978-7-03-071736-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现状与保障策略 本书特色
基于新时期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和系统治水思想, 提出了面向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保障的水利再平衡战略。
中国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现状与保障策略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新时期我国新老四大水问题中的水生态损害和水环境污染问题,从概念、标准、布局、对策、手段五个方面对我国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保障进行了系统研究。以"健康河湖"为主线,以形成"宜居水环境、健康水生态"为准则,深入解析了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的概念内涵;从"量、质、域、流、生"等维度构建了包含五维三层24个指标的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状态综合评价方法,并提出了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河湖保护修复的标准和阈值;由此,对我国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现状进行了系统评价,并提出了2025年、2035年我国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保障总体目标和分阶段指标,定量识别了全国及各省区安全保障目标与现状差距;提出面向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保障的"水利再平衡战略",明确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西南、西北六大区域的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保障整体空间布局和分区重点;*后,提出我国不同区域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保障的重点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并从法律法规制度、基础调查监管、市场体制机制、信息融合共享等多个方面凝练保障政策建议。
中国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现状与保障策略 目录
前言
**章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概念解析1
**节水环境安全的概念与内涵1
第二节水生态安全的概念与内涵6
第三节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综合内涵11
第二章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方法13
**节指标体系构建13
第二节指标权重确定28
第三节评价方法32
第三章中国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现状评价35
**节总体评价结果35
第二节分省(自治区、直辖市)评价结果37
第三节主要分项指标变化情况42
第四章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损害成因解析88
**节生态流量(水量)破坏情况与成因88
第二节湖泊水质恶化和总体水质不佳成因91
第三节地下水环境污染成因95
第四节水域空间面积与结构变异成因97
第五节水流连通性变化成因102
第六节水生生物多样性衰退成因103
第五章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标准和阈值110
**节生态基流标准和阈值110
第二节敏感期生态流速标准和阈值118
第三节水环境安全标准和阈值128
第四节水域空间安全标准和恢复目标134
第五节水系连通性安全标准和恢复目标142
第六节生物多样性安全标准和恢复目标145
第六章中国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保障目标愿景152
**节总体目标152
第二节具体指标152
第三节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目标155
第七章中国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保障战略与布局159
**节总体战略159
第二节空间布局160
第三节主要任务163
第四节分步推进176
第八章分区域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保障措施178
**节东北地区178
第二节黄淮海地区186
第三节长江中下游地区211
第四节东南沿海地区220
第五节西南地区230
第六节西北地区239
第九章中国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保障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246
**节中国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保障政策建议246
第二节结论与展望252
参考文献256
中国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现状与保障策略 节选
**章 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概念解析 本章对国内外已有水环境安全、水生态安全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并以“幸福河湖”为指引,以实现“宜居水环境、健康水生态”为总体目标,对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的综合内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水量充足、水质达标、水域稳定、水流连通、水生生物多样为核心的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内涵。 **节 水环境安全的概念与内涵 一、环境的概念与内涵 环境是一个适用范围十分广泛的概念。从一般意义上讲,环境指的是周围的情况和条件,即周围世界,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在环境科学领域,环境是指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总体,即人类生存的物质环境。《现代汉语词典》把城市环境解释为:泛指影响人类活动的各种外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等。《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把环境定义为:环绕着人类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即人类环境。生态学中的环境被看作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等,它是生物的生存环境,因此也称“生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简称《环境保护法》)从法学的角度对环境进行了阐述,“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动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由此可见,《环境保护法》中的环境所指的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这是一种把环境中应保护的要素或对象定义为环境的一种工作定义,其目的是从实际工作的需要出发,对“环境”一词的法律适用对象或适用范围作出规定,以保证法律的准确实施。《环境保护法》进一步把环境分成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并指明生活环境是指人的居住和生活的场所;生态环境是指生活环境以外的自然条件。环境科学中的环境常常是指自然环境,生态学科中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称为生态环境(陈英旭,2001)。 何强等(1994)认为,环境是指生物有机体周围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有机体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要素的综合。环境必须相对于某一中心或主体才有意义,不同的主体其相应的环境范畴不同。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其中心事物是人类,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图1-1)。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即阳光、气温、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自然因素的总和,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社会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图1-1 人类环境的结构(何强等,1994) 无论从何种角度对环境进行分类,环境都具有共同的特性。首先,环境是一个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客观物质体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它既有依托作用,又有限制作用。其次,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同地区的环境由其若干个独立组成部分以特定的联系方式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环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变动性特征,当人类行为作用引起的环境结构与状态的改变不超过一定限度时,环境系统的自动调节 功能可以使这些改变逐渐消失,恢复原有的面貌。 人类活动对整个环境的影响是综合性的,而环境系统也是从各个方面反作用于人类,其效应也是综合性的。人类与其他生物不同,不仅仅以自己的生存为目的来影响环境,也不仅仅以自己的身体适应环境,而是为了提高生存质量,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改造环境,把自然环境转变为新的生存环境。这种新的生存环境有可能更适合人类生存,但也有可能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胡荣桂,2012)。环境与人类、经济等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载体,环境的变迁必然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经济活动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引起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本身具有地区性和跨区域性的双重特征,这种特征使得环境问题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 二、水环境的概念与内涵 水环境是构成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在不同的领域,由于研究主体及目的不同,水环境的定义不尽相同,见表1-1。根据《环境科学大辞典》,水环境是指地球上分布的各种水体以及与其密切相连的诸环境要素,如河床、海岸、植被、土壤等(《环境科学大辞典》编委会,2008)。《中国水利百科全书》将水环境从广义层面上等同于水圈,通常包括江、河、湖、海、地下水等自然环境,以及水库、运河、渠系等人工环境(中国水利百科编委会,200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 2.3—2018)中,规定了如下水环境要素:江、河、湖、海的形态、尺度、流态、水文、水质及水生生态等(生态环境部,2018)。吴群河(2005)认为水环境主要是指人类社会发展所依赖的与淡水资源直接相关的江河、湖泊、水库、河口、天然地下水库的总称。李爱琴和吕泓沅(2020)认为水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生存空间,水体水质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以水域为核心,包含地球上分布的不同水体以及其他自然因素、有关社会要素的总称,如河床、土壤、生物等。在自然地理学上,水环境系指地表水体和地下含水层分布地域的自然综合体,包括地球上分布的各种水体以及与之密切相连的诸多环境要素,如河床、植被、土壤、海岸等,可分为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地表水环境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海洋、沼泽、冰川等;地下水环境包括泉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等。 表1-1不同辞典/组织/学者对水环境的定义及内涵 水环境与其他环境要素(如土壤、生物、大气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有机的综合体。当水环境改变时,必然引起其他环境的变化。靳怀堾(2016)将水环境定义为自然界中水的形成、分布和转化所处的空间环境,是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繁衍生息的水体。王腊春和王栋(2007)认为,广义的水环境是水生态环境,即为保护水体、涵养水源及防治水土流失所需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狭义的水环境一般指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地下水、冰川、海洋等地表储水体中的水本身及水体中的悬浮物、溶解物质、底泥及水生生物。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广义的水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空间及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水体;狭义的水环境是指水体中的各种成分和含量,反映了水在自然和社会循环过程中的理化与生物性质。无论广义还是狭义,水环境都包括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两大部分。 三、环境安全的概念与内涵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报告——《增长的极限》,提出将环境问题提升到全球性问题的高度加以认识。同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首次将环境问题提上世界政治议程。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该报告的第11章“和平、安全、发展和环境”专门阐述了安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首次提出了“环境安全”这一概念;报告中明确提出安全的定义必须扩展,应超越对国家主权的政治军事威胁,应包括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等使国家社会生存发展条件受到破坏的诸多因素,各国应致力于建立相互依存和相互合作的共同安全体制,而不是单独强调各自的国家安全;报告指出:和平和安全问题的某些方面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直接相关的,实际上,它们是持续发展的核心。 1996年,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做出了“确保环境安全”的重要指示,这是我国首次提出环境安全的概念。2000年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首次将生态安全作为环境保护的目标,**次明确提出“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战略目标,将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定义为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破坏和威胁的状态,并认为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纳入国家安全的范畴。在2001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更进一步强调要“确保国家环境安全”“建立环境安全防范体系”。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生物安全、化学污染物质防治、自然遗产保护等方面的法律制度,依法查处违法排放污染物、转移污染物、走私废物、破坏生态等行为,确保国家环境安全。2006年我国首次发布了《国家环境安全战略研究报告》。 曾利(2014)认为,环境安全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可以是河流流域范围、地形地域范围、行政区划范围,还可以是跨国界的区域范围)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包括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处于不受威胁和破坏的状态。它表现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基础处于良好的状况或没有遭受到不可逆转的破坏状态。环境安全具有五项基本特征:**,影响环境安全的因素具有广泛性。影响环境安全的因素除了我们常关注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固体废弃物处理等问题外,还有一些因素容易被忽视或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但这些因素如果不加以重视和应对,其对环境安全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这些因素包括外来生物入侵、农药滥用和畜禽养殖污染等。第二,环境安全问题的来源具有广泛性。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国的环境安全问题既来源于本国的环境安全威胁,也来源于全球化进程中的污染转嫁、资源掠夺、生态难民迁徙、越界污染等环境安全威胁,这使环境安全问题具有广泛性的特点。第三,环境安全问题具有滞后性。滞后性是指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危害总是在一定时间后才逐步表现出来,而且环境破坏后果呈现出来的时间长短具有不确定性。第四,环境安全问题具有隐蔽性。环境自身具有一定的污染消耗潜力,而当污染累积到自然环境承受的临界点时,环境安全问题就会产生,在这之前都是隐性的。第五,环境安全问题具有关联性。生态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环境安全系统的稳定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四、水环境安全的概念与内涵 水环境安全是20世纪末提出的重要概念,*早被作为环境安全的一部分来研究(张小斌和李新,2013)。目前,水环境安全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方兴未艾。国内外学者从水质、水量、生态需水等诸多方面探讨了水环境安全问题,见表1-2。汪恕诚(2001)提出了水环境承载力的说法,认为水环境承载力是在一定的水域,其水体能够被继续利用并仍保持良好生态系统时所能容纳污水及污染物的*大能力。张翔等(2005)提出水环境安全不是只与水有关的水体,而是与水、水生物以及污染结合的综合体。曾畅云等(2004)认为水环境安全是水体保持足够的水量、安全的水质条件,以维持正常的生态功能,保障水中生物的有效生存,周围环境处于良好状态,使水环境系统功能可持续正常发挥,同时能*大限度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使人类自身和人类群际关系处于不受威胁的状态。该定义从环境学角度出发,强调水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水量和水质的统一体。樊彦芳等(2004)将水环境安全划分为污染源安全、地表水环境安全、地下水环境安全、水土保持安全、生态系统安全五大部分。傅春等(2015)将水环境安全定义为在一定历史阶段及社会条件下,水系统中拥有足够的水量和安全的水质,且水体能满足其内部及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生态系统正常持续地运转,并保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王顺德等(2008)则认为水环境安全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水体为维持人类的正常生存、繁衍与生活,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完整性而提供所要求数量、质量及流动状态的水资源保障程度的一种度量。任丽军等(2005)认为水环境不安全主要表现在:①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环境质量恶化,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恢复,甚至无法恢复;②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会影响经济发展,危害群众健康,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罗琳和颜智勇(2014)认为,水环境安全的内涵主要包括自然型水环境安全(如干旱、洪涝、河流改道等)和人为型水环境安全(如
- >
姑妈的宝刀
姑妈的宝刀
¥9.9¥30.0 - >
唐代进士录
唐代进士录
¥18.3¥39.8 - >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25.0¥48.0 - >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3.6¥10.0 - >
月亮与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
¥18.1¥42.0 - >
二体千字文
二体千字文
¥21.6¥40.0 - >
朝闻道
朝闻道
¥15.0¥23.8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12.6¥26.0
-
民国时期的减灾研究(1912-1937)
¥20.4¥24 -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与答
¥5.1¥3 -
城镇市容环境卫生建设标准汇编 垃圾分类、检测和收集转运卷
¥153¥180 -
建筑垃圾处理与处置
¥27.6¥70 -
人天之际:青藏高原生态与文化的互动研究
¥67¥88 -
生活垃圾分类与管理
¥59.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