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复杂结构微通道液冷散热技术及应用

复杂结构微通道液冷散热技术及应用

作者:夏国栋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4-01
开本: B5 页数: 246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103.5(7.5折) 定价  ¥13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复杂结构微通道液冷散热技术及应用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18976
  • 条形码:9787030718976 ; 978-7-03-071897-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复杂结构微通道液冷散热技术及应用 内容简介

随着微电子技术、大型集成电路、高速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优选设备与器件的热负荷在不断提高,瞬态热流密度甚至高达107W/m2。高热流密度微型器件及设备的散热问题严重制约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靠前传热界及相关工业领域的高度重视。由于其瞬态热流密度高,散热面积小,常规冷却技术已无法满足散热需求,研制体积小、重量轻、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的微型冷却技术迫在眉睫。微通道散热器因其比表面积大、单位面积换热强度高、自重轻、体积小、可以直接集成在散热芯片上避免了热应力匹配问题等优点,被认为是解决高热流密度微型设备散热问题的*有前景的方法。提高微散热的换热性能,如提高温度分布的均匀性、减小所需的*小工质流量、降低压降损失等,可有效的降低器件的热应力,保证器件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研究微通道散热器的强化换热机理,对器件的温度进行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将从以下4个方面的强化换热方式进行一定的介绍:微通道结构形式、工质种类、冷却方式(单相或相变)、微散热器结构设计。这些内容包含了我们近年来从事相关研究实践所取得的成果和积累的经验,同时,也是对微通道强化换热相关知识的梳理。希望通过本书,能促进同行交流。

复杂结构微通道液冷散热技术及应用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 微型散热器换热技术的发展 2 1.2.1 微通道定义 2 1.2.2 微结构 2 1.2.3 微型散热器结构的优化设计 5 1.2.4 纳米流体 7 1.3 本书目的和内容 9 参考文献 9 第2章 微结构对流动换热性能影响的研究方法 14 2.1 数值研究方法 14 2.1.1 数学模型 14 2.1.2 数值模拟 18 2.1.3 数值优化 20 2.2 实验研究方法 24 2.2.1 流场可视化测试 24 2.2.2 单相对流换热实验 29 2.2.3 实验误差分析 33 2.3 强化传热性能的评价方法 34 2.3.1 强化传热因子 34 2.3.2 场协同原理 35 2.3.3 熵产原理 38 2.3.4 热能传输效率 41 2.4 本章小结 42 参考文献 42 第3章 微结构对流动特性的影响 45 3.1 Micro-PIV图像及数据处理 45 3.1.1 Micro-PIV图像预处理 46 3.1.2 Micro-PIV数据处理 47 3.2 宏观尺度圆柱绕流的基本特性 50 3.2.1 圆柱绕流的边界层分离 50 3.2.2 宏观圆柱绕流的流动状态 51 3.3 单个微针肋通道内流体的流动特性 52 3.3.1 微针肋结构 52 3.3.2 圆形微针肋的绕流特性 53 3.3.3 水滴形微针肋的绕流特性 60 3.4 流体横掠顺排微针肋阵列的流动特性 62 3.4.1 顺排微针肋阵列的结构 63 3.4.2 流动特性分析 64 3.5 流体横掠叉排水滴形微针肋阵列的流动特性 66 3.5.1 叉排水滴形微针肋阵列结构 66 3.5.2 速度场分布 67 3.6 流体横掠叉排翼形微针肋的流动特性 70 3.6.1 翼形微针肋结构 70 3.6.2 流场可视化分析 71 3.7 凹穴与内肋组合微通道内流体的流动特性 73 3.7.1 凹穴与内肋组合的微通道结构 73 3.7.2 速度分布 74 3.7.3 矢量场分析 76 3.7.4 旋涡形成分析 78 3.8 本章小结 79 参考文献 80 第4章 微结构对换热性能的影响 81 4.1 凹穴形微通道内流体的流动换热性能 81 4.1.1 微通道结构参数 82 4.1.2 压降特性分析 82 4.1.3 传热特性分析 88 4.1.4 热阻特性分析 92 4.2 锯齿形微通道内流体的流动与换热特性 94 4.2.1 锯齿形微通道结构 95 4.2.2 锯齿的相对长度对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 95 4.2.3 锯齿扩展段相对长度对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 99 4.3 凹穴与内肋组合微通道内流体的流动与换热特性 102 4.3.1 微通道的结构参数 102 4.3.2 流动与传热特性分析 104 4.3.3 形状对流动及传热的影响 106 4.3.4 凹穴与内肋高度对流动及传热的影响 109 4.3.5 强化传热机理的热力学分析 112 4.4 凹穴与针肋组合微通道内的流动与传热特性 117 4.4.1 凹穴与针肋组合微通道结构 117 4.4.2 流体的流动特性 118 4.4.3 传热特性 121 4.4.4 熵产分析 123 4.5 流体横掠微针肋阵列热沉的传热特性 124 4.5.1 流体横掠顺排微针肋阵列的传热特性 124 4.5.2 流体横掠叉排水滴形微针肋阵列的传热特性 127 4.5.3 流体横掠叉排翼形微针肋阵列的传热特性 129 4.5.4 流动阻力特性 131 4.5.5 热阻与泵功的关系 132 4.6 本章小结 133 参考文献 134 第5章 微通道热沉结构设计 135 5.1 微通道热沉结构的优化分析 135 5.1.1 微通道热沉的进出口方式 135 5.1.2 微通道热沉的进出口槽道形状 139 5.1.3 微通道结构的优化设计 141 5.1.4 微通道热沉的流动换热特性 143 5.2 微通道热沉的综合性能实验 147 5.2.1 微通道热沉B的综合性能 147 5.2.2 微通道热沉C的综合性能 153 5.3 本章小结 157 参考文献 157 第6章 歧管式微通道热沉结构设计 158 6.1 优化设计软件开发 158 6.1.1 优化方法 158 6.1.2 优化算法 159 6.1.3 惩罚函数 160 6.1.4 优化程序设计 161 6.2 歧管式微通道热沉的优化结果与讨论 168 6.2.1 歧管式微通道热沉模型 168 6.2.2 模型验证 169 6.2.3 通道组数与泵功的关系 169 6.2.4 进出口宽度对热阻和泵功的影响 170 6.2.5 冷却液流量与泵功、热阻的关系 170 6.2.6 翅片厚度和微通道宽度对热阻的影响 170 6.2.7 底板温度分布 171 6.3 歧管式微通道热沉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172 6.3.1 歧管式微通道热沉的加工 173 6.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174 6.4 歧管式流体横掠微针肋阵列热沉 175 6.5 本章小结 176 参考文献 177 第7章 微通道热沉的系统集成 178 7.1 集成系统的建模及模拟方法 178 7.1.1 物理模型 178 7.1.2 控制方程与边界条件 179 7.2 三角凹穴微通道热沉的数值模拟 180 7.2.1 流动特性分析 180 7.2.2 换热特性分析 181 7.3 分流集成模块的数值模拟 184 7.3.1 流动特性分析 184 7.3.2 换热特性分析 184 7.4 分流集成系统的数值模拟 187 7.4.1 流动特性分析 187 7.4.2 换热特性分析 189 7.5 分流集成系统的实验研究 190 7.5.1 流动特性实验 190 7.5.2 传热特性实验 193 7.6 本章小结 197 参考文献 197 第8章 纳米流体的制备及强化传热性能研究 199 8.1 纳米流体制备及性能测试方法 199 8.1.1 纳米流体的制备方法 199 8.1.2 纳米流体的稳定性测试 201 8.1.3 纳米流体的热物性测试 203 8.2 微混合/反应技术制备纳米流体 205 8.2.1 微混合/反应合成装置 205 8.2.2 Ag-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