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纪录片创作:理论与实践

纪录片创作:理论与实践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7-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38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31.9(5.5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纪录片创作:理论与实践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7849004
  • 条形码:9787507849004 ; 978-7-5078-4900-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纪录片创作:理论与实践 本书特色

v 理论充实,案例丰富,系统阐述了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理论与实践。 v 解答了电视纪录片拍摄什么、怎么拍摄、为什么拍摄的问题。 v 纪录片是时间的艺术,孕育拍摄的时间越长,越弥足珍贵。 v 好的纪录片是通过画面让人有所思、有所想的艺术。

纪录片创作:理论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新闻传播专业纪录片方向的专业教材,围绕纪录片创作,共分为十二章,以培养学生的理论功底和实践创作能力为立足点,以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为参考依据,结合了当下学科前沿及大量学生关注和喜爱的很好案例,提出了一些新的发人深思的问题,较为完整地介绍了纪录片创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创作方法,案例翔实、有趣。

纪录片创作:理论与实践 目录

**章 纪录片概述

**节 什么不是纪录片

第二节 纪录片是什么

第二章 中外纪录片的发展史

**节 中国纪录片发展脉络

第二节 外国纪录片发展概述

第三章 纪录片的理性思辨

**节 真实与非真实

第二节 主观与客观

第三节 旁观与介入

第四节 再现与表现

第五节 纪实性与艺术性

第六节 “虚拟纪录片”与“伪纪录片”

第四章 纪录片的审美特征

**节 审美功能与审美特征

第二节 自然美

第三节 和谐美

第四节 意境美

第五节 丑内容的审美处理

第五章 纪录片的选题

**节 题材的含义

第二节 纪录片题材的价值标准

第三节 纪录片选题渠道

第四节 纪录片选题的误区

第六章 纪录片的构思与思考

**节 纪录片制作方法与提纲的编写

第二节 纪录片的主题

第三节 结构意识

第四节 纪录片的细节与故事

第七章 纪录片中的采访

**节 采访的分类

第二节 采访的前期准备

第三节 采访的方案

第四节 采访的技巧

第五节 采访难题的应对办法

第八章 纪录片的摄影

**节 纪录片摄影的本质与形态

第二节 纪录片的摄影方式

第三节 纪录片的“场”性思维

第四节 摄影师的编辑意识

第五节 掌握纪实拍摄的基本技能

第九章 纪录片的时间与叙事

**节 纪录片的时间

第二节 纪录片的叙事及其特点

第三节 纪录片叙事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纪录片叙事技巧

第十章 纪录片的结构

**节 结构的意义

第二节 结构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常见的结构方式

第四节 高潮的安排

第十一章 纪录片的编辑

**节 后期编辑流程及要点

第二节 纪录片的剪辑与类型

第三节 剪辑节奏的把握

第四节 合成与审片

第十二章 纪录片的解说词

**节 解说词的特征与风格

第二节 解说词的功能

第三节 解说词的谋篇布局

第四节 解说词文稿的写作

后 记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纪录片创作:理论与实践 节选

   **章 纪录片概述 随着《故宫》《舌尖上的中国》《记住乡愁》《我在故宫修文物》《人生一串》《风味人间》《二十二》《四个春天》《如果国宝会说话》《早餐中国》《你好AI》《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人间世》《本草中华》《中国手作·木作》《水果传》《西南联大》《有个学校叫南开》等纪录片的问世,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认识到纪录片其本身存在的巨大力量;随着新媒体纪录片的诞生,观看量过亿的纪录片项目批量出现,年轻受众成了消费群体。现在再提起纪录片,大家都已不再陌生。但纪录片到底是什么呢?相信很多人都难以给出一个准确的回答。尽管“纪录片是什么”这个问题存在着许多争议,但我们必须明白,科学地认识纪录片,既需要感性的理解,更需要理性的思考,我们探讨的目的是指导实践,也就是说,我们要从纪录片的定义、本质、分类、特征、功能及价值出发,寻找制作纪录片的“内力外功”。 **节 什么不是纪录片 学习纪录片,我们遇到的**个问题是:什么是纪录片?随着纪录片的题材越来越丰富多样,传播途径越来越广泛与便利,纪录片拍摄的手段与方法也日趋完善,随着技术的发展,在制作上也越来越精细,形式上也越来越多样,在全媒体、泛传播、泛记录、泛纪实的视频传播时代,纪实性节目越来越多,何谓纪录片又成了问题。各种相关的主张、理论,见于著述者颇多,也众说纷纭。这一现象说明,纪录片是一种发展中的艺术,是一种与社会生活密切关联、被广泛关注的艺术。有趣的是,一个人对纪录电影史上的风格流派了解得越多,或者在制作一线摸爬滚打得越久,反而越难将纪录片的概念脱口而出。但是,换一种方式,让他说说什么不是纪录片,或者纪录片中存在哪些“非纪录片”元素,他往往能迅速反应,做出直截了当的回答。 一、剧情片与纪录片 剧情片与纪录片是两个不同的片种类型,其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虚构的,后者是非虚构的。美国《电影术语辞典》中明确指出:“纪录片,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是从现实生活汲取素材,并使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 从创作特点来看,剧情片的创作大都是基于一个具有虚拟意义(相对于现实世界而言)的文本,编剧或者导演让演员根据他们的想法去演,其中的“人物”被当作他们扮演的社会角色,已被演员的表演界定好了,导演和演员决定了故事的愿望预期。而对于纪录片而言,“影片中的人物被当做社会演员/角色,他们在摄像机前一如既往地继续他们的生活,他们依然是文化的承载者而不是演员,他们的价值不在于隐藏或改变自己日常行为和个性,而是满足制作者的需要”。 从叙事特点来看,二者都在讲故事,只不过剧情片讲究如何讲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纪录片则在“向我们传达影片的事件、逻辑、论点或立场”。正如《纪录片:影像意义系统》中对二者的解释:“纪实像镜子一样,如实反映现实的原始面貌,直接把客观事物的状态显现出来,写意(剧情片)则像分光镜通过主体的中介,将事物的含义分解得朦胧多彩,具有诗意。”剧情片的叙事视点选择的主要目的就是娱乐,为的是给观众提供一个类型化的虚构世界,观众在观看这类影视作品时,是在信以为真的状态下,将影片内容作为游戏来对待的。因此,剧情片的影视美学观念是信以为真,它倡导的原则是快乐原则,观众体验的是一种情感经历,一种心路历程,其为快乐服务、以情动人的叙事逻辑压倒了真实的逻辑。在这其中,不管是采用旁观者的视点,还是采用创作者的视点,走出影院后,多数观众会沉浸在故事所编织的美妙情境中,但这样的故事是虚构的,会随着现实生活的回归而慢慢被冲淡。其叙事的价值是形成或影响观众对事件的意识形态、观念或思想,体现一种影视文化的力量。即使影片中出现旁观者视点或创作者视点交替出现的现象,也都是为了整体叙事的需要,是为了更好地将故事延续下去,将观众吸引住。而纪录片的真正价值并不是娱乐,其美学原则是“真实”的原则,是为观众提供对世界和人类的思考和认知,叙事视点在整部影片中一般是相对固定的,因偏重于反映客观现实,一般不会做频繁的变换。纪录片的视点更侧重于人类生活的体验和感知,而非剧情片中的人类情感的渲染和抒发。 从作品外部形态来看,剧情片往往在影像上精雕细刻,镜头运动方式变化多样,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戏剧张力,视听语言冲击效果强,更加“精彩”和好看。相比之下,纪录片的影像风格往往比较朴实、自然,甚至有的还比较粗糙,镜头运动比较谨慎,故事(事件)也相对简单。曾几何时,“沉闷”“乏味”成了纪录片的代名词。 从创作周期来看,在实际拍摄阶段,一部纪录片往往要比同等长度的剧情片所花费的时间更为长久。一部纪录片拍个半年一年比较常见,甚至拍个三年五年也不稀奇,但剧情片如果制作周期太长,耗费的各项成本就可能把一个剧组拖垮。 从创作规模来看,一部剧情片的剧组包括导演、编剧、演员、摄影、化妆、道具、灯光、录音、美工、剧务等多个部门,拍摄现场线缆交错,数十人甚至上百人等着导演发布指令;而一部纪录片的剧组往往轻便得很,一般三五个人足矣。像“直接电影”流派的黄金搭档梅索斯兄弟,他们往往就是两个人亲临现场:一个摄影,另一个录音。时至今日,随着摄制技术越来越先进,摄像机越来越智能化,艺术与科技的结合越来越密切,一些纪录片工作者采用小型数码摄录一体机作为拍摄工具后,出现了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整部影片拍摄工作的情况,避免了拍摄当中不必要的干扰,让影片越来越客观、真实。 从创作主体来看,纪录片对故事和导演的控制程度较小,总是在现场“将门打开”,迎接种种不确定性。而剧情片导演是拍摄现场真正的主宰者,他们必须控制演员的表演和故事的进程。导演希区柯克曾说:“剧情片的上帝是导演,纪录片的导演是上帝。” 二、新闻片与纪录片 德国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虽然将新闻片和纪录片都纳入纪录影片,但他认为,“虽然纪录片和新闻片都是反映真实的世界,它们的方法却是不同的,后者以一种简短的、中立的方式来表现所谓引起普遍兴趣的时事,而纪录片则出于各种不同目的来处理素材,结果可以各有不同,从不表现任何态度的画面报道,直到具有强烈社会性的作品”。在克拉考尔看来,纪录片与新闻片的区别并不仅仅在于新闻性,还在于它比新闻更具备一种个人化的视角,可以更自由地进行主观表达。 荷兰纪录片导演尤里斯·伊文思指出,“新闻片不需要把一些事件联系起来或揭示出它们的相互关系……新闻片告诉我们什么地点、什么时间、什么事件;而纪录片告诉我们什么原因及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在伊文思看来,纪录片比新闻片更具有一种追根溯源、寻求事物本质联系的特征。再有,新闻片一般有政治立场,纪录片一般没有政治立场。 综上所述,新闻片必须具有新闻性,需要告诉观众地点、时间、事件,而纪录片则需要一种更为人文化的视角,探究事件的前因后果,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当然,新闻片可以作为纪录片的素材,但它本身未必就是纪录片。另外,深度报道新闻或者调查类新闻,兼具了一些纪录片的属性。

纪录片创作:理论与实践 作者简介

朱荣清,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兼职指导专家,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纪录片创作与传播研究。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纪录片专业委员会理事;四川省电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广播影视高等教育协会会员。已在《电视研究》《传媒》《电影文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专著1部,编著及主编教材4部;主持并参与多项省厅级科研项目。 钟欣颖,四川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电视栏目策划学,纪录片理论与传播研究。已在《电视研究》《电影文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参与多项省厅级科研项目。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