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人文地球: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

人文地球: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

作者:张九辰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4-01
开本: 16开 页数: 410
本类榜单:科普读物销量榜
中 图 价:¥67.6(7.6折) 定价  ¥8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人文地球: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1329436
  • 条形码:9787301329436 ; 978-7-301-32943-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人文地球: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 本书特色

一部地球文明的恢宏史诗,梳理三千年人文地球历史,盘点地球认识史上群星璀璨的时代。 本书创造性地提出“人文地球”概念,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堪称跨学科探讨宏大问题的典范之作。 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人文地球: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 内容简介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除了蓝色星球的自然容貌,地球还有另外一副“容颜”,这便是人类根据自身的观察与思考,用文字描述、图像绘制、科学归纳、数据统计出来的“地球容颜”。她森罗万象、丰富多姿;她变化万千、日新月异。与“自然地球”相对,本书称其为“人文地球”。 本书带领我们踏上人类认识地球的漫漫旅程。 这段激动人心的旅程始于古文明繁盛时代、自然哲学发展之际,终于全球化时代、“人类世”概念普及的当下。在三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在人文地球的巨大舞台上,群星闪耀,高潮迭起,人类一次次的探险与征服,造就了众多划时代的英雄人物和动人篇章。 本书细腻讲述了人类在认识地球过程中的科学故事和文明史故事,引领我们用动态的眼光观察世界,从而对人类自身以及人类与地球的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

人文地球: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 目录

目 录

序言:人类眼中的地球
**部分 对未知的解释
**章 地球观
**节 地 球
第二节 九 州
第三节 地 理
第二章 新大陆
**节 化石与矿物
第二节 “丝绸之路”
第三节 “未知”与“已知”
第三章 视觉符号
**节 计里画方
第二节 构建世界
第三节 国家制图
小 结
延伸阅读建议

第二部分 化繁为简
第四章 地球空间结构
**节 二元结构
第二节 人为划分
第三节 多样性中的一致性
第五章 “现在是理解过去的钥匙”
**节 科学与神学
第二节 “ 英雄时代”
第三节 业余传统与职业精神
第六章 理解复杂世界的框架
**节 给地表物质分类
第二节 地质年代表
第三节 气候类型
小 结
延伸阅读建议

第三部分 悄然的革命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
**节 陆地与海洋
第二节 “革命三部曲”
第三节 五大学派
第八章 地理有机体
**节 人类与环境
第二节 地理与政治
第三节 景观与生态
第九章 第四纪
**节 冰 川
第二节 黄 土
第三节 人 类
第十章 混乱中的秩序
**节 地球三极
第二节 大科学
第三节 全球变化
小 结
延伸阅读建议

结语:“人类世”— 地球不再是自然体
后记
展开全部

人文地球: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 节选

序言:人类眼中的地球 1957 年10 月4 日,苏联成功发射了**颗人造地球卫星,人类历史进入航天时代。此时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三百万年,进入文明时代也有了三千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探索地球一直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主题。 作为人类的基本生存空间,地球是人类*早了解也*为熟悉的天体。这个自西向东自转的蓝色星球,现在已经有46 亿年的历史。地球表面百分之七十以上为海洋,陆地面积不到三分之一;内部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的结构组成;外部由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众多圈层构成…… 然而,这些当代人了如指掌的信息,是人类经历了三千年才逐步掌握的。直到步入航天时代之后,人类才真正看清了地球的全貌。 **颗人造卫星升空二十年之后的1977 年9 月5 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射了“旅行者1 号”。它是**个提供了木星、土星及其卫星详细照片的探测器,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走出太阳系的人造卫星。1990 年2 月,“旅行者1 号”在进入星际空间、向银河系中心前进之前,在距离地球60 亿千米外拍下了太阳系的**张“全家福”。在这张照片上,地球只是太阳系广袤空间中的一个点。1994 年, 美国天文学家卡尔· 萨根(Carl Sagan,1934—1996)出版了著名的科普著作《暗淡蓝点:展望人类的太空家园》。当看到照片中地球只是一个微小的点时,他感叹道: 这是家园,这是我们。你所爱的每一个人,你认识的每一个人,你听说过的每一个人,曾经有过的每一个人,都在它上面度过他们的一生。我们的欢乐与痛苦聚集在一起,数以千计的自以为是的宗教、意识形态和经济学说,每一个猎人与粮秣征收员,每一个英雄与懦夫,每一个文明的缔造者与毁灭者,每一个国王与农夫,每一对年轻情侣,每一个母亲和父亲,满怀希望的孩子、发明家和探险家,每一个德高望重的教师,每一个腐败的政客,每一个“超级明星”,每一个“*高领袖”,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个圣人与罪犯,都在这里—— 一粒悬浮于阳光中的尘埃小点上生活…… 我们虚构的妄自尊大,我们在宇宙中拥有某种特权地位的错觉,都受到这个苍白光点的挑战。?? 自然地球& 人文地球 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地球有了另外一种容貌,即人类根据自身的观察与思考,用文字描述、图像绘制、科学归纳、数据统计出来的形象。与自然地球相对,我们称之为“人文地球”。自然地球有着46 亿年的历史,人文地球却只有三千年的岁月。 在历史长河中,自然地球的演化是缓慢的,而人文地球则随着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她的容貌不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一样,即便是同一历史时期,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当中,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人文地球更像是万花筒,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变化、丰富多彩。文明的延续离不开地球,因此关于她的知识显得至关重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从未停止过认识、探索的脚步。自从三百万年前出现人类以后,出于生存的本能,人类就开始观察、认识周围的世界。但是在漫长的三百万年的时间里,99% 以上的阶段,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都处于原始、朴素的描述状态,关于地球的知识在缓慢地积累着。 大约一万年前,农耕活动开始了,人类对环境的观察逐步深入。无论在哪个民族、哪个文明国度的知识体系中,都存在着大量对于环境的记述。这种记述,有些流传于神话当中,有些保存于宗教活动当中,有些存在于器物与绘画当中,有些反映在生产实践当中。 大约五千年前,文字出现了。文字让地球知识得以记录,并以书籍等形式留存并广泛传播。尽管早期的书籍大多已经佚失,但是书籍加速了人文地球知识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流传,促进了知识的进步。 大约三千年前,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进入理性发展阶段。从地中海到西亚,从尼罗河到两河流域,从印度到中国,关于地球的知识与哲学的思辨交织在一起,开启了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知的过渡。公元前10 世纪至公元3 世纪前后,东西方各文明古国均出现了大量描述地球的著作,人文地球的历史拉开了序幕。 观测,是认识地球的基本手段。面对宏大、复杂的地球环境,观测具有表面性和局部性的特点。哪怕只是面对一座高耸的山峰、一片辽阔的平原、一条奔流的江河,每个人看到的景象也不会完全相同。我们每个人只能察看到大千世界的某个角落,无法掌握全部特征,但是这也无法阻挡人类探求知识的脚步。人们可以在一定的空间尺度上,观察各种地理现象的分布及其空间格局,并借助不断进步的技术手段,通过分析与思考,对地球上的各种现象作出解释、尝试寻找其中的规律,并*终建立起人文地球的全貌。 人类在观测基础上尝试作出的各种解释,呈现出纷繁多样的特点。在地球上生存的所有人都会以各自的方式观察并记录周围的环境,由于其认知水平基于各自的知识体系、文化结构和理论方法,因此,历史上关于自然现象的解释也多种多样。关于地球的解说不但一直存在着争论,而且由此产生了多种假说,多种理论、定律甚至模型,*终形成了多种学科。人文地球就是在新假说否定旧假说的过程中,不断变化、进步且愈加丰富多彩的。 地球表面由多个圈层组成。人类从出现开始,就不断地改变着各个圈层。从刀耕火种,到兴修水利,到城镇建设,到环球航行,再到飞向太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人类对地球的认知愈发接近于“自然地球”时,却突然发现自身对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地球元素中开始包含了人的因素,“自然地球”不复存在,地球*终进入了“人类世”。当人们欢呼着即将到达知识的巅峰时,才发现远处还有更高的山峰。路漫漫,不断求索的人类正在开启人文地球的新航程。 …… 叙述的思路与结构 人类通过“观测—思考—解释—创造”的路径,形成了关于地球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大多通过书籍、地图、数据等形式保存下来。虽然只有三千年的历史,但这些书籍、地图等内容之丰富、数量之庞大,已非本书所能囊括。本书通过知识的演进脉络,尝试着了解其全貌。 本书的目标是梳理三千年来人类认识地球方法和手段的演变,以人的视角描述地球,让读者看到与自然地球完全不同的人文地球。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分析,为读者提供关于地球的更为恢宏的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图景,并关注知识在历史长河中的成长过程。希望以此扩大读者的视野,使他们用动态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理解其变化。 全书内容始于文明古国繁盛时代、自然哲学发展之际,重点关注中国的春秋战国和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时期,终于目前的全球化时代,即“人类世”概念的普及时代。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其结构大体上按照三个时段展开。三个时段之下按照专题进行叙述。为了保证各专题叙述的连贯性,有些内容会跨越时段界线进行回溯与展望。 **个时段有2500 年左右的历史,始于古希腊罗马与春秋战国时期,止于16—17 世纪的科学革命。在如此巨大的时间跨度内,知识在缓慢地积累着,理论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地球知识分别在实地观察和哲学思辨两条主线的影响下推进。在这个时段的群英谱中,没有职业地学家的身影。人们或沉思于哲学,或迷恋于数学;或为军事目的远征,或为黄金贸易远航;或为批判宗教理论寻找证据,或为国家治理出谋划策…… 地球知识是实现他们目标的工具,但他们却在无意之间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第二个时段近300年, 重点关注18—19 世纪。这个时期进入了科学时代,人文地球迅速分化为多门独立的学科,并*终成为一个知识体系。人文地球有了理论内核、科学方法和学科边界。职业化时代来临了!在职业化时代,有了科学家共同体,有了体制的保障,有了人才培养的可能。当然硬币总是两面的,职业化在保障科学理性的同时,也限制了自由和感性的认知。科学的狂热不见了,代之以理性的分析与思考。 第三个时段只有短短的100 多年。这是距离我们*近的20 世纪至21 世纪初期,也是人文地球发展*快的时段。新的技术手段迅速扩大着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在新的技术手段促进了科学理论体系的进步和新学科产生的同时,重大环境问题摆在了人类的面前。面对突发的、重大的自然灾害,各门学科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交叉合作,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学科开始走向交叉与融合。 在梳理人文地球知识的基础之上,本书在三个部分均对各自时段展示出的总体面貌作了概括性的“小结”,以利于读者了解各个时段的总体面貌。全书的“结语”部分,则从“人类世”的角度对人文地球的现状和未来作了初步的探讨和展望。 任何一部书都是从作者的专业视角出发,本书也不例外。为了弥补专业的局限性,本书的三个部分分别给出了“延伸阅读建议”。 向读者推荐的阅读书单中,包含了两类书籍:A 类是拓展性著作。主要涉及与地球知识有关的、不同专业学者撰写的科普图书。这些图书不但可读性强,而且可以让读者从不同的专业视角看人文地球的知识进步。多角度的观察和广泛的阅读,是提高鉴赏力和辨别能力的有效途径。B 类是深度阅读著作。它们多是与本书涉及的专题有关的学术型著作。此类著作或许可读性偏弱,却为本书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同时也利于读者深入了解相关专题,为那些希望在某个专题领域深入研究的读者提供专业参考。 人文地球的神秘面纱被层层揭开。但是时至今日,大自然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探索地球,我们不仅需要借助科技的进步,更需要新的思维方式和宽阔的历史视野,这便是本书希望带给读者的。

人文地球: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 作者简介

张九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地学史。出版有《地质学与民国社会:1916—1950》《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研究》《中国地学史·近现代卷》等多部著作,发表70余篇论文。其中,《中国地学史》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多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曾任国际地质科学史委员会(INHIGEO)副主席(2008—2016)、波兰《克拉科夫教育大学年报(地理研究)》咨询委员会委员。目前为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际地理学科学联合会地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会员。 主编简介 黄怒波,北京大学文学博士,著名企业家、作家,中坤集团创始人,“丹曾文化”总策划。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