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灵元气社
-
>
县中的孩子 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
>
(精)人类的明天(八品)
-
>
厌女(增订本)
-
>
这样学习才高效/杨慧琴
-
>
心理学经典文丛:女性心理学
-
>
中国文化5000年
农业文化遗产与乡土中国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1740243
- 条形码:9787511740243 ; 978-7-5117-4024-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农业文化遗产与乡土中国 本书特色
国内专家,普及老祖宗农业文化遗产如何现代化传承的要义。
农业文化遗产与乡土中国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通过乌丙安、李文华、闵庆文、王思明、曹幸穗、骆世明、樊志民、田志宏、朱启臻、叶敬忠、杨庭硕等十几个重量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专家分别就不同侧面做的专题阐释,多侧面、多角度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整体情况(价值、过程、现状、问题、对策等)进行了讲解,是一部的中国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名家谈。国内抢先发售出版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整体情况,对于普及和传播该项目、推进中国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出版价值。
农业文化遗产与乡土中国 目录
导言: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孙庆忠
上编
农业文化研究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乌丙安教授访谈录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视野与中国实践——李文华院士访谈录
中编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方法与实践……………闵庆文
农业文化遗产:内涵变迁与体系建构………………王思明
农业文化遗产:面向未来的历史……………………曹幸穗
中国传统农业的生态智慧……………………………骆世明
传统农业文明的当代价值与借鉴……………………樊志民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经济学思考………………田志宏
下编
基于乡村价值的乡村振兴……………………………朱启臻
基于小农生产和市场对接的扶贫实验………………叶敬忠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与发展………………………任大鹏
地理标志:目光之外的农业遗产……………………赖俊杰
农民种子网络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宋一青
农业文化遗产与乡土中国 节选
小种子,大世界:农民种子网络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引言:招魂师与寻种者的相遇 2 “农民种子网络和农业文化遗产”命题作业的遐想 2 一. 小种子大世界:从“农业不是问题,是出路”讲起 5 二. 小博士大梦想: 与种子结缘,20年种子探索 12 三.小种子大文化:农民种子网络和农业文化遗产 18 四.小种子大希望:做有种人,守文化遗产,让世界有种有未来! 25 结语:招魂师与播种者的约定 29 引言:招魂师与寻种者的相遇 与孙庆忠老师相遇是在2015年春天一次 “乡村贫困和传统文化”的研讨会上。我和孙老师都是受邀讲者,当时我参加的动机一半是好奇一半是兴趣。乡村贫困和传统文化两个主题我都感兴趣,好奇的是两者放在一起之前不多,又尤其是国务院扶贫办推动举办的会。在当时的国内,角度够新颖也很跨界,研讨的具体内容印象不深了。研讨会上认识了孙老师,现在想起来是*大收获。当时无太深的交流但有缘的是,很快我俩又同时受邀到贵州乡土文化社参访交流,听了他的讲课“田野工作的信念与真情”,**次知道孙老师是如此有深度和情怀的乡土文化大咖。当然,在东道主的客邀下,我也顺便讲了“小种子和大世界”。但是农民种子和乡土文化,及乡村振兴和世界可持续有何相关?看着听众迷惑的表情,孙老师应该是少有的几位听明白了的。幸运的是,紧接着我们又有机会一起走访了黔西南美丽的雀鸟苗寨和龙额侗寨,那几天深入乡土的日子让我们有机会一道探访感悟农民种子和乡土文化的血肉相连,共同意识到生态文化智慧传承的系统性,重要性及危机感。而后我就彻底被招了魂,一次一次和孙老师在乡村相遇,共同游走探索了更多全国东西南北不同的农业文化遗产地和传统村落,也结识了很多新老农人朋友,包括今天在坐的不少遗产地传统村落的小伙伴。我们奔走于乡村,扎住在农民的家里,感受农人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的农耕生活,探索农业智慧乡土文化千年传承的奥秘。我这个自称的播种人就这样和招魂师孙老师,相遇相知结缘走到了一起,走入了今天这个农业文化遗产大讲堂! “农民种子网络和农业文化遗产”命题作业的遐想 “农业文化遗产和农民种子网络”这是孙庆忠老师给我的命题作业,2019年两次受邀来到农业文化遗产大讲堂,首次在6月14号,第二次是12月3号。特别高兴和荣幸能步入这个神圣的殿堂, 尤其兴奋的是,能和来自全国各地农业文化遗产地和传统村落的年青新老朋友们共聚一堂人谈文化讲种子,你们是咱们中华农耕文化的在地卫护者和青年传承人,你们*了解自己村庄里的父老相亲,生产生活,*熟悉各自不同的老种子和文化,正是这些各自不同的乡亲习俗祖祖辈辈,基于多样的自然禀赋和形成的丰富的农业文化的遗产地和千万个传统村落,构成和承载着我们的农耕文化,我很喜欢的一句老话,“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一方文化”,咱们的老祖宗真是有智慧,一语道破了大地生生不息,文化千年传承的奥秘! 如果讲到你们在座每一位所在的遗产地、生长的村庄、耕作的种子和相关的传统文化,你们都能如数家珍,更有发言权。 我只是以一个农民种子行动研究者和政策倡导者的身份,从农民种子和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遗产的更深广度, 从农民种子和乡土文化是千万个村落和百姓的日常通识角度,在更宽阔的面上结合亲历的点上,尝试和大家分享交流我和团队20年的所见所闻及感悟和思考。六月**次分享,更多想从行动,从怎么做的角度给遗产地的小伙伴们传授几招,希望能尽快地保住快速消失的老种子和相关的传统知识和文化。但是,我们作为遗产地的年轻传承人更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深入了解种子和文化及乡村振兴的相关性,明白小种子与自己,与大世界的未来的关连,才能成为好的守种者和文化传承人!这是我和大家两次交流的目的和期待,也是我在命题前加上“小种子大世界”的由来。 我自命为,行路者兼读书人,以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为乐,正如 孙老师介绍说了,我数年奔走于乡村,也做了一些事,但我也信奉“人生就是修行”,在行路读书中也会有一些灵魂上的反思和思考。但是真正系统想农民种子和农业文化的价值和关系,还是“轻松”接下孙老师的命题作业后,回看了一下这么多年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回味一路上曾有的一些想法和感悟,梳理了一下其中的意义和关联性。发现这次是无法轻松混作业了,稳准狠的孙老师出的题;博大,深远,直指主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农民种子和农业文化遗产?农民种子和农业文化遗产关联性何在?和世界可持续又有何相干?唯有理请了这些根上的问题,才能大致明白,为什么要保护农民种子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和了解应该怎么做?题大力簿,怎么办?只能鸭子上架 现身说法,田野故事,亲生经历,说说我和团队的初心和出发,探索路上的所为所思,乡情和艰辛,泥土和智慧,美景和风暴,感悟和思考。希望我和团队能混个及格! 人类来自大自然、基于大自然,互动共生20万年,男人狩猎 女人采集,种子驯化是农耕的开始,上万年的人类文明始于农耕文明,但是无论是文明源头的种子还是代代延续积累至今的农业文化,都正在丢失和遗忘中。为什么?就从“什么是农民种子和农业文化遗产?”的遐想开始; 科学对种子的定义:种子(seed),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特有的繁殖体,它由胚珠经过传粉受精形成。种子一般由种皮、胚和胚乳3部分组成,有的植物成熟的种子只有种皮和胚两部分。种子的形成使幼小的孢子体胚珠得到母体的保护,并像哺乳动物的胎儿那样得到充足的养料。种子还有种种适于传播或抵抗不良条件的结构,为植物的种族延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在植物的系统发育过程中种子植物能够代替蕨类植物取得优势地位。种子是种子植物的繁殖体系,对延续物种起着重要作用。种子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除日常生活必需的粮、油、棉外,一些药用(如杏仁)、调味(如胡椒)、饮料(如咖啡、可可)都来自种子。植物、大树、花草也是种子繁殖而来。许多种子能进行食用,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百度维基百科,2019)。 对农民,种子曾是命根子,是“种”也是“粮”,种地留种延续生计 饿死亲娘不吃种粮。种子就是希望,生根发芽、留种交换 代代相传。现阶段, “农民种子”,只是区分于近几十年出现的越发强势的“商品种子”的叫法,于农民, 仍是延续生计的基础,是“种”也是“粮”,兼有多元特性和功能。世界上有84%的小农,70%的粮食仍由小农生产(FAO,2019),大多数小农还是用能自留自换的农民种子。 而对育种研究者,对种子企业“农民种子”是种质资源,是用于新产品的开发的育种材料,同时是要/应该现代化替换掉的“落后”东西。80年代开始,全世界的种子研发和商品化突飞猛进,近20年,跨国种子公司和大的种子企业的垄断越发加强。单一高产杂交品种大规模快速取代多样性的在地农民种子,农民面临无种可留只能依赖市场,农业生物多样性急速减少,作物、品种和基因层面的同质化单一性越趋严重,已是不争事实。 种子现阶段的问题,实际始于上世纪初的纷争,私有化。在过去半个世纪里,种子先是经历了强调自上而下推广技术的“绿色革命”,*近三十年以来种子日益在全球化进程中转变为商品,这一过程见证了种子从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自然资源成为由少数跨国公司拥有和控制的商品。 国际社会为应对和解决上述问题进行了长期努力。1992年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和2001年的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International Treaty on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for Food and Agriculture, ITPGRFA),为各国在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生物遗传资源方面建立了多边沟通机制。2018年,联合国大会以决议的方式通过了《联合国农民及农村地区其他劳动者权利宣言》(UN Declaration on the Rights of Peasants and Other People Working in Rural Area),专门强调农民应当享有的种子权以及农民种子系统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应有的地位。 然而,IPBES(2019)*新研究显示,人类活动“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威胁到更多物种” 。这一发现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植物和动物群体中大约25%的物种是脆弱的。除非采取大力行动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驱动因素,否则大约有一百万种物种“面临灭绝,许多物种将在几十年内灭绝”。许多农作物的野生近缘种都缺乏有效保护,栽培作物种类、作物野生近缘种和驯养品种多样性的减少意味着农业对未来气候变化、害虫和病原体的抵抗力可能会降低。 但在急速商品化和私有化过程,人们似乎忘了种子是活的、是生命的根基,我们的食物, 药材甚至生存都有赖于它在大自然中应对、进化、传承。任何文化你都可以通过其作物和种子的遗迹来探寻它的根源。 再看看“农业文化遗产”,全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2002年发起的一项大型国际计划,着眼于推动保护全球范围内传承至今的典型性农业生态系统及其与之相伴相生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并促进乡村地区经济发展。但曾被称为“被遗忘的农业文化遗产”,为什么?不得不提一本书‘被遗忘的农业文化遗产:重新建立粮食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的联系’ (Forgotten Agriculatural Heritage: Reconnecting Food System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7,by Dr Parviz Koohaf kan and Miguel A. Altieri )。此书**作者,潘维兹博士,目前是世界农业遗产基金会主席,也是GIAHS的发起人。 潘维兹博士在书中叙述,世界在60年代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生态环境问题,逐步认识到人与自然互动的方式,以及维护两者之间平衡的根本需求。因此,“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理由是防止日益受到破坏威胁的任何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恶化或消失。。。当我们欣赏并努力保护我们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时,我们已经忘记了农业遗产。新石器时代开始的 “农业”作为所有文明的基础。并强调了多样性,文化,进化,发展,持续力和韧性,以保持其核心价值,同时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社会文化需求的力量。但是,在我们*近的文明中,历史见证了现代化,全球化和数字革命,使我们与我们的根基分开,使我们忘记并忽视了我们自己的农业遗产”(2017, Parviz Koohaf kan)。 潘维兹博士在不同场合多次大声疾呼 “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是过去,还与未来息息相关, 今天人类面临许多挑战,现代文明的基础受到了威胁。人口增长,气候变化,不可持续的自然资源管理,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全球化正在造成资源利用和地方价值的许多扭曲。如果这个方向继续下去,子孙后代将无法看到我们多样化的,天然营养的粮食作物,也无法了解和体验相关的不断发展的文化” (2017,Dr Parviz Koohaf kan)。 人类和大自然从农耕文明开始共生互动上万年,留下的珍贵的人类文明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固然很重要,但是这份人类文明共同遗产的种源和根基是农业文化遗产,这点却被世界一开始就遗忘了30年(1972-2002)而且还在遗忘中,没有种源和根基的世界能持续吗? 讲到这,和大家分享一下近日一次震撼的内心经历,2019年11月,从罗马开会回来的飞机上看一篇文章,“20年前,1999年12月31日,全球都在欢欣鼓舞的迎接新的21世纪,然而这个新世纪,很可能就是人类*后一个世纪了。。。。”看到这里,我的眼泪爆涌,至不住。。,迎接新的21世纪全球欢腾的一幕仍历历在目。。,1999年12月31日我博士刚毕业,当时坐在荷兰瓦大学生宿舍的小电视机前看着BCC的壮阔画面,随着地球从东到西的转动,每一个国家在迎接跨世纪那一刻的时候欢欣鼓舞的场面,先到了澳大利亚,到了日本,到了中国。。。记得到了中国的时候,很激动,站立欢呼 “中国,中国!。刚刚毕业的我已经决定了要回国工作,为我们的老种子,农民和祖国做点事,一晃,新世纪20年高歌猛进的过去了!满眼的泪水,痛心和不解!世界怎么了? 一. 小种子大世界:从“农业不是问题,是出路”讲起 “农业不是问题,是出路!”这是FAO总干事屈冬玉先生的大声疾呼!在 2019年9月22号纽约的“气候变化高端会议 ”前会的主题发言时。 为什么? 大会的主题是“自然为基础的应对”,这也是2020年将要在中国昆明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的主题。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快速消失是近年讲的*多的世界危机,其根源是生态恶化,大自然和人类的关系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只是所有生物的0.01%,但是强大的人类,已经造成了83%的野生哺乳动物和一半的植物的灭绝(Bar-On YM, Phillips R and Milo R, 2018). 《柳叶刀》的编辑塔玛拉·卢卡斯(Tamara Lucas)和理查德·霍顿(Richard Horton)指出:“文明处于危机之中。在人类20万年的历史中,这是我们与地球和自然之间**次严重不同步这场危机正在加速发展,将地球延伸到其极限,并威胁着人类和其他物种的持续生存”。 人们聚焦人类与大自然直接互动,与人类生存和健康息息相关的农业。农业生产所照成的负面影响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生物多样性快速减少,水土污染,食品安全,疾病增加, 饥饿增加。“自然为基础”成为方向,恢复生态,增加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加强林业发展 农业到底是问题,还是出路?开始讨论,众说纷纭,生态,气候,林业,食品,健康,大企业,高科技,AI,高谈阔论,两小时后,各自都得匆匆去吃饭,唉!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没有农业行么?人和所有生物一样,先有生存繁衍 才能发扬光大。笼统是可以这样说,但还是不足以支持FAO的疾呼,“农业不是问题,是出路”! 问题太大,回归现实,回到咱们老百姓和小农的日常生活和传统智慧,民以食为天,饿死老娘,不吃种粮。春播秋收,24节气, 地中百样不靠天,日常信仰:天人合一,人和自然是兄弟,老天为父,大地之母,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这是百姓过日子的常识和经典。在这些高大上的会议,满怀激情和专业知识,不接地气,就容易渐渐淡忘了自然规律和乡土。这让我想起我们一次接地气的会——气候变化应对的社区行动交流和政策对话会。 2016年5月18日至5月23日,来自中国,尼泊尔,吉尔吉斯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和秘鲁的18个山地原住民传统社区的50多名农民聚集在中国云南滇西北金沙江畔的石头城村,举行了第三次国际山地社区原住民网络交流会。会议的主办是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和农民种子网络及石头城村,主题重点是“气候变化应对的社区行动交流和政策对话”,故也邀请了国内外相关政策机构的研究和倡导者,包括UNEP,ENDP, IIED,秘鲁生态环境部,中国环保部,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云南农大,中国农科院,中央民族大学,日本里山计划,乐施会及云南的当地社区组织的金20位专家学者。目的是评估基于生态文化遗产的理念和方法的在气候适应和社区发展方面的有效性,交流社区经验,政策对话和倡导,旨在支持和加强原住民山地社区的生态文化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确保社区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文化遗产与乡土中国 作者简介
孙庆忠,男,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部GUOJIAJI专家,从事民俗学、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田野调查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对中国传统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长时间、大范围的深耕和挖掘,被誉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第一人,其研究成果独步国内同一领域,并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高度赞誉。发表了大量的专业调研、随笔和专业文章。
- >
回忆爱玛侬
回忆爱玛侬
¥23.0¥32.8 - >
月亮虎
月亮虎
¥14.4¥48.0 - >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15.9¥49.8 - >
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
¥15.4¥48.0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19.3¥35.0 - >
推拿
推拿
¥12.2¥32.0 - >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19.3¥55.0 -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24.4¥49.8
-
生活十讲
¥29.2¥68 -
羌族
¥5.4¥8.3 -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29.6¥52 -
手艺
¥18¥42 -
后浪 要命还是要灵魂:医病冲突中的跨文化误解
¥37.6¥60 -
珞巴族:西藏米林县琼林村调查
¥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