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传播理论:延展与应用

传播理论:延展与应用

作者:王亿本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36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9.7(7.2折) 定价  ¥6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传播理论:延展与应用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3079044
  • 条形码:9787513079044 ; 978-7-5130-7904-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传播理论:延展与应用 内容简介

传播学研究历时较长,理论庞杂,传播理论学习容易出现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本书精选了43个经典传播理论,在有限的篇幅里呈现了经典传播理论的理论溯源和核心观点,并结合中国本土的传播环境和新媒体技术环境进行了创新解读。本书利用相关学术论文的案例解读,引导读者去体会传播理论与研究对象相结合的路径,并通过学术训练的研究设计,培养读者的学术素养,通过延伸阅读引导读者进一步拓展相关理论的认知视野。本书力求简约地呈现经典传播理论的思想脉络以及运用理论开展新闻传播研究的路径和方法。

传播理论:延展与应用 目录

第 一 章 理论与传播理论

一、学习内容的优化

二、学习方法的探索

三、学习目的的探索

四、理论的本质特征

五、理论的构成要素

六、理论的理想模式

七、理论的评价标准

八、传播理论的前沿

第 二 章 经验学派

一、两级传播理论

二、意见领袖理论

三、创新扩散理论

四、议程设置理论

五、知沟假说

六、选择性理论

七、使用与满足理论

八、涵化理论

九、沉默的螺旋理论

十、第三者效果理论

十一、把关人理论

第 三 章 批判学派

一、文化工业理论

二、单向度的人理论

三、机械复制理论

四、公共领域理论

五、编码/解码理论

六、大众文化理论

七、受众商品论

八、文化帝国主义理论

九、文化霸权理论

十、传播符号学理论

十一、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理论 十二、消费社会理论

十三、话语理论

十四、场域理论

十五、刻板印象理论

十六、框架理论

十七、媒介失控论

十八、电子乌托邦理论

十九、媒介依赖理论

第 四 章 媒介环境学派

一、媒介环境学

二、媒介偏倚理论

三、人体延伸论

四、媒介即讯息

五、冷热媒介论

六、地球村理论

七、媒介情境论

八、仪式化传播理论

九、口语文化和书面文化

十、补救性媒介理论

十一、媒介进化的人性化趋势

十二、媒介演进三阶段(玩具—镜子—艺术)理论

十三、传播的游戏理论

后 记


展开全部

传播理论:延展与应用 节选

**章 理论与传播理论 传媒化生存语境下,传播与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息息相关。传播活动也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活动之一。如何有效处理复杂的传播活动,有效鉴别或实施传播活动,需要系统学习传播理论。斯蒂芬·李特约翰 认为:“传播理论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为我们扫清认识过程中的障碍,帮助我们超越思维定势,并且提高我们的适应能力,变得更加灵活。”[1]但是,传播理论学习通常会面临诸多困难,如专著、教材众多带来了理论体系过于庞杂,相关概念太多难以厘清,理论学习与传播实践或研究活动严重脱节等。本书尝试从如下角度应对这些困局。 一、学习内容的优化 传播理论学习内容方面有值得探索的地方。 **,传播理论学习面临专著众多、理论难懂的困境。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传播实践瞬息万变,传播理论研究也在不断地丰富理论体系。近年来,中国新闻传播学界翻译了一大批西方传播理论专著,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传播学的理论养分。但是,传播理论体系庞杂,侧重点不同,也给学习者们带来了一定的困惑。本书力图简化相关传播理论的发展历程,简明扼要地概括其核心内涵。 第二,传播理论与中国当下传播实践的发展和学术研究存在脱节现象。一方面,传播理论是西方传播实践的提炼和总结,是西方社会的产物,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传播环境;另一方面,很多经典传播理论针对传统媒介传播实践的规律性提炼,不适合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实践。有鉴于此,与时俱进地解读经典传播理论,结合新媒体的环境以及中国的传播语境进行创新解读更有利于中国传播学的发展。同时,本书紧跟传播实践发展的步伐,进一步丰富了包括新闻叙事学、话语理论、传播符号学研究理论、媒介技术学派相关理论在内的传播理论知识体系。 二、学习方法的探索 学生在传播理论的学习方法方面也存在一些困惑,制约传播学学习的效果。比如,理论学习容易脱离实践,导致理论学习不能有效地与传播学研究和传播实践对接,只知道记忆传播理论,却不知道如何运用传播理论指导学术研究。鉴于此,本书保留基本理论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学术性阅读,讨论经典文献思路。结合经典传播理论遴选经典论文,帮助学生认识传播学研究的*新进展。引导学生阅读*新传播学专著,补充*新传播学研究理论。 学习传播理论不是培养记忆大师,而是培养具有思考能力的传播学者。本书通过遴选一些经典新闻传播类研究文章,从学术性阅读开始,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出学术著作的研究起点(理论起点或现实起点)、基本观点、研究方法、逻辑思路、落脚点和不足,并作为课堂讨论的重要内容,实现从学术阅读到课堂翻转的自然过渡。在此基础上,将学术著作的每一部分和学术论文撰写的现实缘起、文献综述、理论视角、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写作结构、结语等相对应,训练学生的学术思维和习惯。 三、学习目的的探索 如果说学习方法是解决“怎么学”的问题,那么学习目的是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学术阅读才能了解本专业的学科传统和已有理论;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明确本专业的研究动态和学术前沿;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找到自己的研究兴趣点。因此,一定程度上,阅读量的大小决定了眼界的宽度,阅读的方法决定了阅读的效率和效果。 胡翼青教授根据阅读目的将阅读分为三种:工具性阅读、素养性阅读和学术性阅读。他还强调:“阅读时要记住知识是*不重要的,读出研究者的立场和语境是*重要的。知识是*不重要的,看书首先要看这本书的逻辑,从什么起点出发,为什么选择这个起点而不是相反的起点,为什么得到这样的终点,在这个因果推论过程中,作者是否存在以偏概全或者不当推理,背后的意识形态、社会语境是什么。”[2] 学术性阅读剖析一篇文章写作的起点、观点、论证、落脚点等问题,通过阅读学术经典看到作者的思路和整个思考的过程,即论文写作的过程,从模仿到创作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学术训练方式。 首先,学术论文写作要解决必要性的问题。一个是现实性需求,也就是学术性阅读中的现实起点;另一个是理论起点,也就是根据对该主题研究的文献综述,指出这个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哪些地方还有继续研究的必要。 其次,阅读文章的观点。写作中的观点就是研究假设,也就是对某一个问题的基本判断是什么。有了观点,就要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说清楚,这就涉及研究方法的问题。 以“学术性阅读”作为实现路径,即从理论视角、理论前提、研究方法、逻辑思路、主要观点、落脚点、不足之处等方面进行反思性阅读,评析典型学术论文,熟悉经典理论和主要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 四、理论的本质特征 学习传播理论之前,要先弄清楚什么是理论。“理论是指所有关于某一具体现象的、经过组织的一系列概念和阐释。”[3]所以,理论都是抽象的,是经过建构的产物。探索理论规律包括以下三个步骤[4]。 **步是提出问题。就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整理出研究的核心问题。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学术问题,为第二步做准备。 第二步是观察现象。包括直接观察现象、过程或观察人,或者通过访谈、实验等方式观察研究问题,也包括间接观察相关文献。其目的就是找到问题的答案。 第三步是建构理论。研究者结合第二步的观察结果,通过界定、描述和解释现象,做出判断,*终形成理论。 科学研究需要有问题意识,提出问题也就明确了研究的目标,即走出关键的**步。继而就需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针对所提问题进行规范的探索研究,也就是“观察”的过程。*后,总结“观察”所得规律,形成研究结果,也就是形成理论。 案例:意见领袖理论的形成 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围绕大众传播竞选宣传的效果问题,对伊里县选民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数人在竞选前就已经做出投票决定,只有极少数人受竞选宣传的影响。但并不是直接听从了大众传媒的宣传或劝服,而是受亲戚、朋友、团体的转述。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以及实地观察等研究发现,有一部分选民更有意愿接触媒体,也更有机会接触媒体信息,并且他们有比较广泛的人际交往,也比较愿意向其他人分享自己获得的信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称这一部分选民为“意见领袖”,并在他的著作《人民的选择》中进行详细阐释,提出意见领袖理论。即:经过问题的提出,再通过观察或调查,描述和解释现象,并做出归纳总结,*终形成理论。 五、理论的构成要素 研究认为,“理论*基本的元素是它的概念和门类” [5]。就是针对研究问题进行观察,再按照所观察到的特征来把事物归为不同的概念和门类。 概念是事物属性的总结性表述。相反,一个概念的抽象层次较低,其涵盖面也就较小,则其特征就较为明确。比如“受众”抽象程度较高,涵盖男女老幼,不同媒介的受众,如果是“电视受众”则抽象程度相对较低,而其涵盖范围就比较小了,其特征也就更为明确。 [1] 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M].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5. [2] 胡翼青.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胡翼青:学术阅读的境界——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硕士生开学典礼上的演讲[EB/OL].(2021-12-01)[2015-09-21].http://media.people.com.cn/n/2015/0921/c120837-27611759.html. [3] 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M].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2. [4] 同B:11. [5] 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M].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3.

传播理论:延展与应用 作者简介

王亿本,男,安徽省霍邱县人,四川大学新闻学硕士、博士,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2018—2019年度中宣部、教育部联合颁发的高校与新闻单位互聘交流“双千计划”,江西媒体融合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符号传播学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在《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编辑之友》《中国出版》《当代传播》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文章50多篇(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主持并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0多项,出版专著《大众非言语传播的功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参编《连接与互动——新媒体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网络新闻编辑学》(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等专著和教材。研究方向包括非言语传播学、传播符号学、健康传播、媒介经营与管理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