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病理学基础(第3版)(中职护理)

病理学基础(第3版)(中职护理)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200
本类榜单:医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8.4(5.5折) 定价  ¥6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病理学基础(第3版)(中职护理) 版权信息

病理学基础(第3版)(中职护理)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适合中等职业教育护理、药剂、中医、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技术、口腔修复工艺、医学影像技术等相关专业使用。病理学基础是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和临床医学桥梁学科,本教材将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贴近临床、贴近学生,兼顾科学性、思想性,突出实用性、可读性、创新性

病理学基础(第3版)(中职护理) 内容简介

本教材包含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的相关内容,前者主要从形态学方面阐述疾病过程中常见的病理过程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后者则侧重于从功能、代谢方面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本教材紧扣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结合大量典型的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彩图、归纳性图表,适当插入案例、链接、考点、医者仁心等模块,并在章末设置了自测题,内容叙述简练、图文配合,突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临床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教材通过在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书后附实验指导等内容。

病理学基础(第3版)(中职护理) 目录

目录
绪论 1
第1章 疾病概论 4
第2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9
第1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9
第2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12
第3节 细胞和组织的修复 17
第3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22
第1节 充血 22
第2节 血栓形成 26
第3节 栓塞 30
第4节 梗死 32 第4章 炎症 36
第1节 原因 36
第2节 基本病理变化 36
第3节 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反应 41
第4节 类型及病变特点 42
第5节 炎症的结局 46
第5章 肿瘤 49
第1节 肿瘤的形态结构与特性 49
第2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55
第3节 癌前病变、上皮内瘤变和原位癌 57
第4节 常见肿瘤举例 58
第5节 肿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61
第6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64
第1节 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 64
第2节 原发性高血压 68
第3节 风湿病 71
第4节 心瓣膜病 73
第7章 呼吸系统疾病 76
第1节 慢性支气管炎 76
第2节 肺炎 79
第3节 肺癌 83
第4节 鼻咽癌 86
第8章 消化系统疾病 89
第1节 消化性溃疡 89
第2节 肝硬化 92
第3节 消化系统常见肿瘤 95
第9章 泌尿系统疾病 101
第1节 肾小球疾病 101
第2节 肾盂肾炎 107
第3节 泌尿系统常见肿瘤 109
第10章 乳腺及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113
第1节 乳腺癌 113
第2节 子宫颈癌 115
第3节 滋养层细胞疾病 117
第11章 传染病 122
第1节 病毒性肝炎 122
第2节 结核病 125
第3节 细菌性痢疾 130
第4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32
第5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134
第6节 艾滋病 136
第12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39
第1节 水肿 139
第2节 脱水 142
第3节 钾代谢紊乱 143
第13章 发热 148
第1节 概述 148
第2节 原因和发生机制 149
第3节 发热的时相与热型 150
第4节 代谢和功能的变化 152
第5节 发热的防治原则 154
第14章 酸碱平衡紊乱 156
第1节 酸碱平衡的调节 156
第2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检测指标 157
第3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158
第4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161
第5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防治原则 161
第15章 缺氧 163
第1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及其意义 163
第2节 缺氧的类型 164
第3节 缺氧时机体功能和代谢变化 166
第4节 氧疗和氧中毒 168
第16章 休克 170
第1节 休克的原因与分类 170
第2节 休克发展过程及其机制 171
第3节 休克时的病理生理改变 174
第4节 休克的临床监护和防治原则 175
第17章 重要器官衰竭 178
第1节 心力衰竭 178
第2节 呼吸衰竭 181
第3节 肝性脑病 185
第4节 肾衰竭 187
实验指导 192
实验1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193
实验2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93
实验3 炎症 194
实验4 肿瘤 195
实验5 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 196
实验6 消化、泌尿系统疾病 198
实验7 乳腺及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199
实验8 传染病 199
参考文献 201
自测题参考答案 202
展开全部

病理学基础(第3版)(中职护理) 节选

绪论 一、病理学的概念和内容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也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学科。通过病理学的学习,可以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普遍性规律,了解常见疾病的相关知识,如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与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等,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病理学的内容包括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部分。前者侧重从形态结构角度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后者侧重从功能代谢角度研究疾病的本质。由于机体的形态结构变化与功能代谢变化紧密联系,互为因果,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不能截然分开。 本教材主要讲述疾病的普遍规律,如一些疾病共有的病理变化以及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特殊规律,包括各种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病理临床联系及其转归规律。 考点病理学的概念 二、病理学在医学实践中的地位 病理学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它以人体学基础、微生物学、免疫学和寄生虫学等为基础,与临床各学科密切相关。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五官科等学科的内容必须以病理学的知识为基础。 对疾病的病理诊断,是目前任何临床诊断手段都难以替代的(如影像学技术、内镜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许多疾病(特别是肿瘤)*终仍需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才能确诊。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病理学通常采用各种观察手段(如肉眼、光镜、电镜等)和多种技术方法,对来源于尸体、活体、实验动物、体外培养的组织和细胞进行全面观察、分析综合,得出客观科学的依据。其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尸体解剖 即对死者的遗体进行病理解剖,全面检查各系统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简称尸检。其主要作用:①明确诊断,查明死因。②为医学研究积累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材料。 2. 活体组织检查 即采用手术切取、钳取、细针穿刺病变组织等手段,进行形态学观察,做出病理诊断,简称活检。如通过肾穿刺获取肾组织并经过固定、脱水、包埋、切片、染色等程序,*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肾组织的形态学变化,从而确定肾组织的病变性质,做出病理诊断。活检对及时确定疾病性质,尤其是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可帮助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疾病预后,是临床上应用*为广泛的病理学研究方法。 3. 细胞学检查 刮取或抽取黏膜、浆膜表面脱落的细胞(如子宫颈、食管脱落的细胞,痰液、胸腔积液、腹水等中的细胞)通过显微镜进行形态学观察,做出细胞学诊断,可用于较大范围的健康普查。 4. 动物实验 在动物体内复制人类疾病的模型,人为地控制各种条件,多方面对其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进行动态研究,从中发现疾病规律。 5. 其他研究方法 如组织培养与细胞培养、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基因工程、原位分子杂交等技术的应用,促使现代病理学向着更深、更广、更高的水平发展。 四、病理学的学习方法 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共性、个性变化及其转化规律。结合本学科特点,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正确认识原因与条件、形态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病变与临床表现之间的辩证关系,不断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临床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 重视实验课学习,通过大体标本、组织切片及动物实验的观察,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 3. 运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分析疾病的全过程。任何疾病及其病理变化,从它的发生、发展到结局,都有其不同的演变过程,在观察病变时,既要看到它的现状,又要想到它的过去和未来。 4. 注重病理与临床实践(如疾病的诊断与护理等)的联系。以生物、心理、家庭、社会、生活方式等多层面因素的角度去认识健康与疾病,从而有效地预防、治疗、护理疾病,增进人类的健康。 医者仁心 医人 〔唐〕苏拯 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今人医在手,手滥药不神。 我愿天地炉,多衔扁鹊身。遍行君臣药,先从冻馁均。 自然六合内,少闻贫病人。 自测题 A1/A2 型题 1. 临床上应用*为广泛的病理学研究方法是 A. 活检B. 尸体解剖 C. 组织培养D. 动物实验 E. 细胞培养 2. 子宫颈涂片检查属于哪种病理学研究方法 A. 活检B. 组织培养 C. 脱落细胞学检查 D. 动物实验 E. 细胞培养 3. 侧重功能代谢变化,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是 A. 病理学B. 病理解剖学 C. 病理生理学 D. 免疫病理学 E. 实验病理学 4. 张某,男性,42 岁。因中上腹疼痛,赴医院做胃镜检查,从其胃小弯近幽门侧胃黏膜处钳取一块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这属于哪项病理学研究方法 A. 活检B. 尸体解剖 C. 组织培养D. 动物实验 E. 细胞学检查 5. 目前诊断肿瘤常用而*可靠的方法是 A. X 线检查B. 磁共振检查 C. 活体组织检查D. CT 检查 E. B 超检查 6. 关于病理学的定义,下列哪项叙述*准确 A.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的科学 B.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理变化的科学 C.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D.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转归的科学 E.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理临床联系的科学 (黄光明) 第1章疾病概论 一、健康、亚健康与疾病 (一)健康的概念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也就是说,健康至少包含健壮的体魄、健全的心理精神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如良好的情绪、心理状态以及人际关系,能在家庭、社会中承担合适的角色与责任等。 考点健康的概念 (二)亚健康的概念 亚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环境等方面表现出的不适应,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常表现为身体出现某种不适等,经检查并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亚健康是一种特殊的阶段,它既可以恢复到健康状态,又可以进一步发展为各种疾病。学习、工作、生活压力过重,不良生活习惯等都与亚健康有关联。 (三)疾病的概念 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机体会出现一系列形态结构改变和代谢、功能异常,患者表现出相应的症状和体征。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的异常现象,如恶心、疼痛等。体征是指可以通过体格检查发现的患者身上客观存在的异常,如器官的体积变大,颜色以及声音改变,如肺泡呼吸音、肠鸣音的变化等。 考点疾病的概念 二、疾病的原因与诱因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简称病因,是指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赋予疾病特征或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病因种类大致归纳为以下几大类(表1-1)。其中,生物因素是引起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表 1-1 疾病发生的原因 续表 考点引起疾病的常见原因 (二)疾病发生的诱因 能加强病因的作用而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称为诱因。如感染、劳累过度、应激反应及心肌缺血、围手术期等都是心力衰竭的诱因。 三、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 (一)疾病过程中的损伤性反应与抗损伤反应 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可以引起机体的损伤性反应,同时机体调动各种防御和代偿功能来对抗损伤性反应。损伤性反应与抗损伤反应始终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两者既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又是推动疾病不断发生发展的基本动力。双方的力量对比影响疾病的发展方向。损伤性反应和抗损伤反应并无严格的界限,可以相互转化。 (二)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 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原始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后引起某些变化(结果1),这些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又作为新的原因引起另一些变化(结果2),病因和结果间相互交替和相互转化推动着疾病不断发展,改变疾病的转归。因此,要认识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规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并使疾病逆转。图1-1以严重外伤致失血性休克引起死亡的发展过程为例,说明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以及采取措施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性。 因果转化规律可导致疾病向两个方向发展。①恶性循环:机体损伤不断加重,病情进行性恶化。②良性循环:病情减轻,逐渐康复。如休克后期急性微循环障碍,可以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而DIC 又可以引起和加重休克,两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由此可见,认识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因果转化规律以及可能出现的恶性循环,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阻断因果转化,进而防止疾病的恶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1-1 外伤大出血时的因果转化 四、疾病的经过与结局 (一)疾病的经过 疾病的经过是指疾病从发生到结束的过程。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往往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其全过程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 潜伏期 是指从病因入侵机体到疾病*初症状出现前的这一阶段。此期患者没有临床症状,不易察觉。不同疾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掌握疾病的潜伏期非常重要,对传染病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的及时隔离,有助于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阻止传染病的进一步扩散和流行。 2. 前驱期 是指从患者出现*初症状,到典型症状出现前的这一阶段。此期出现的症状多无特异性,如全身不适、疲乏无力等,容易被忽略和造成误诊。应仔细鉴别、及早做出正确的诊断与治疗。 3. 症状明显期 是指疾病出现典型症状、体征的时期。临床上常以此期的典型症状和体征作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4. 转归期 是疾病过程的*后阶段,取决于损伤性反应与抗损伤反应的力量对比,正确而及时的治疗可影响疾病的转归。 考点疾病发展过程各阶段的特点 (二)疾病的结局 案例1-1 患者,男性,68 岁,有20 年高血压病史,未规律服药。近日,情绪激动后倒地,家属急送医院就诊。CT 显示大面积脑出血。患者入院一小时后进入深昏迷,神经反射消失。瞳孔散大,无自主呼吸。 问题:1. 该患者目前处于何种状态? 2. 诊断依据是什么? 疾病的结局包括康复和死亡。 1. 康复 分为完全康复和不完全康复两种。 完全康复是指疾病所致损伤已经消除,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机体受损伤的组织、细胞的功能、代谢和结构恢复正常。 不完全康复是指疾病所致的损伤性反应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受损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