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 (一函2册)
-
>
方剂学
-
>
(精)河南古代医家经验辑
-
>
中医珍本文库影印点校(珍藏版):医案摘奇·雪雅堂医案合集
-
>
中医珍本文库影印点校(珍藏版):外科方外奇方
-
>
中医珍本文库影印点校(珍藏版):用药禁忌书
-
>
中医珍本文库影印点校(珍藏版):沈氏女科辑要笺疏
粪菌移植临床应用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13001
- 条形码:9787030713001 ; 978-7-03-071300-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粪菌移植临床应用 内容简介
本专著全面、系统阐述了粪菌移植的研究和应用,共分为15章,另附一个操作指南。~4章主要介绍肠道菌群的生理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内在联系,重点阐述肠道菌群的生理特性、菌群失调与疾病的诊断及应用,对肠道菌群作用于人体各系统的机制做了详细介绍;第5~9章主要介绍粪菌移植技术,包括粪便菌群筛选制备、供受体选择、移植过程及移植后的管理与养护;0~15章分别介绍肠道菌群与各类疾病之间的联系,对粪菌移植治疗各类疾病做了详尽的方法学和机制学阐述。操作指南具体介绍了粪菌移植的全流程和规范要求。
粪菌移植临床应用 目录
第1章 肠道菌群概述 1
**节 人体肠道菌群基本概念 1
第二节 人体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分布 1
第三节 人类微生物组计划 7
第2章 肠道菌群生理功能 12
**节 微生物屏障系统 12
第二节 肠道菌群的免疫调节作用 14
第三节 肠道菌群的代谢调节作用 16
第四节 肠道菌群的内分泌调节作用 18
第五节 肠道菌群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19
第3章 肠道菌群失调与疾病 24
**节 肠道菌群失调的机制 24
第二节 肠道菌群失调与肿瘤 27
第三节 肠道菌群失调与免疫疾病 34
第4章 肠道菌群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42
第5章 粪菌移植概述 50
**节 粪菌移植的历史 50
第二节 粪菌移植的作用机制 52
第三节 粪菌移植的发展现状 56
第6章 粪菌移植供体选择与准备 60
第7章 粪便菌群的分离制备 66
**节 分离制备技术 66
第二节 分离制备和保存的时间 68
第三节 粪菌银行 69
第8章 粪菌移植受体准备与植入 74
第9章 粪菌移植后的管理与养护 81
**节 患者管理 81
第二节 疗效监测 82
第三节 微生态制剂存在的安全问题 83
第10章 粪菌移植治疗肠道疾病 86
**节 艰难梭菌感染 86
第二节 炎症性肠病 92
第三节 肠易激综合征 96
第四节 其他肠道疾病 99
第11章 粪菌移植治疗代谢性疾病 104
**节 肥胖症 104
第二节 糖尿病 109
第三节 心血管疾病 115
第四节 非酒精性脂肪肝 118
第12章 粪菌移植治疗肿瘤性疾病 124
第13章 粪菌移植治疗神经精神疾病 129
**节 肠-脑轴和神经精神疾病关系概述 129
第二节 自闭症谱系障碍 132
第三节 帕金森病 135
第四节 阿尔茨海默病 137
第五节 多发性硬化 141
第六节 其他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143
第七节 粪菌移植治疗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机遇和挑战 145
第14章 粪菌移植治疗其他疾病 149
**节 风湿病 149
第二节 过敏性疾病 151
第三节 慢性炎症性疾病 155
第15章 粪菌移植的展望与挑战 161
粪菌移植临床应用 节选
第1章 肠道菌群概述 **节 人体肠道菌群基本概念 肠道微生物有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三类。非细胞型微生物寄生于细胞内,无典型细胞结构,仅有DNA或RNA(如病毒);原核微生物核质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只有核糖体,包括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蓝细菌和古细菌等;真核微生物细胞核和细胞器完整,有真菌、假菌、黏菌、原生动物和微型藻类等。细菌占肠道微生物的99%,故习惯称“肠道微生物群”为“肠道菌群”。肠道细菌有表型分类、分析分类和基因型分类(16S rRNA同源分析)3种分类方法,实际应用中多采用基因型分类,70%以上DNA同源(种),特性相近、关系密切的菌种组成菌属。原核微生物分为两个域,即古生菌域和细菌域,前者分2个门,后者分24个门,向下依次分为纲、目、科、属、种。例如,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界、细菌域、变形菌门、变形菌纲、肠杆菌目、肠杆菌科、埃希菌属中的一个种。 根据可培养细菌数量,肠道菌群分为主要(优势)菌群(predominant microflora)和次要菌群(sub-dominant microflora):①主要菌群指肠道菌群中数量大或种群密集度大的细菌,数量一般在1010CFU/g以上,包括类杆菌属、优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瘤胃球菌属和梭菌属等专性厌氧菌,通常属于原籍菌群,是宿主发挥生理功能的菌群;②次要菌群数量在1010CFU/g以下,主要为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如大肠杆菌和链球菌等,其流动性大,有潜在致病性,大部分属于外籍菌群或过路菌群。乳杆菌在数量上归为次要菌群,在回肠中含量较高,但其具有较为重要的功能,在功能上归属优势菌群。 优势菌群与组织环境特征密切相关,以厌氧菌为主的优势菌群,一般生存在清除速率较低、营养丰富的环境中(如结肠);而兼性或需氧菌一般生活在清除速率高的小肠近端。另外,在酸性环境中,耐酸、产酸的细菌为优势菌群。组织环境的改变,可使菌群中的优势菌群发生替换,如便秘时大便优势菌群主要是革兰氏阴性厌氧菌,慢性腹泻时常见革兰氏阳性杆菌为优势菌群,而在严重急性腹泻时大便中的优势菌群为致病性细菌或某些兼性/需氧细菌。在肠道中,尽管专性厌氧菌是主要菌群,占据优势,但这些菌群又依赖于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等次要菌群的存在,因为后者在增殖过程中消耗氧气,保证前者的生长条件。一个生理性组合的肠道菌群是有益的,而病理性组合的肠道菌群是有害的,宿主的健康需要保持合理的肠道微生物菌群分布丰度。 第二节 人体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分布 人体肠道细菌数约为*,是人体细胞数量的10倍,其基因总数是人类基因总数的150倍,可以分为三大类: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有益菌主要是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它们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要素,可以合成各种维生素,参与食物的消化,促进肠道蠕动,抑制致病菌群的生长,分解有害有毒物质等;有害菌一旦失控,大量生长,就会引发多种疾病,产生致癌物等有害物质,或者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中性菌是具有双重作用的细菌,如大肠杆菌、肠球菌等,在正常情况下对健康有益,一旦增殖失控或从肠道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可引发许多问题。肠道菌群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个体适应和自然选择,菌群之间,菌群与宿主之间,菌群、宿主与环境之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因此,人体在正常情况下,菌群结构相对稳定,对宿主表现为不致病。有研究指出,体魄强健的人肠道内有益菌的比例可达70%,普通人则是25%,便秘人群可减少到15%,而癌症患者肠道内益生菌的比例只有10%。 一、肠道菌群的建立与变迁 肠道内菌群的建立始于出生的那一刻,婴儿出生前处于无菌状态,在通过母亲阴道时接触了**批细菌,出生后随着呼吸与进食,肠道开始不断积累各种细菌。在母乳喂养的婴儿中,双歧杆菌(主要有两歧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占粪便菌群量的80%~90%,比人工喂养的婴儿粪便中的双歧杆菌数量要高。这可能是因为人工配方奶粉容易使肠道处于弱碱性,不利于双歧杆菌的生长。3岁以前,以双歧杆菌为*的益生菌是肠道的绝对优势菌,其他细菌只占1%,婴儿断奶前的大便很干净,无异味,断奶后,吃饭逐渐和成人接近,大便变臭,肠内菌群发生改变,双歧杆菌的比例下降到10%左右,拟杆菌等中立菌增多,此时有益菌依然占据优势。这时肠道内细菌的生态平衡格局就基本稳定下来,数量*多的是拟杆菌、真杆菌、消化球菌,其次是双歧杆菌,再次是大肠杆菌、链球菌、乳酸杆菌、梭状芽孢杆菌和葡萄球菌。这种格局贯穿健康人的整个成年期(图1-1)。断奶婴儿、儿童和成人粪便中菌群组成相似,但50岁以后,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却趋于下降,产气荚膜杆菌等有害菌的数量上升,肠道菌群的组成会发生显著变化,因此,老年人就经常出现便秘、大便异味等症状了。 图1-1 人体肠道菌群分布和主要菌群 二、肠道菌群的特征 (一)主要特征 健康肠道菌群有4个主要特征:多样性、稳定性、弹性和差异性。 正常人肠道菌群有75000余种,能培养的有500~1000种,每个人均有自己独特的肠道菌群,这是肠道菌群的多样性。 大多数人的肠道菌群差异是相似的(“Substantial core”模型)。描述人与人之间肠道菌群的差异,有4种模型:①不同人群共用极少数的核心肠道菌群模型(“Minimalcore”模型);②个体肠道菌群差异极大模型(“No core”模型);③肠道菌群构成在不同人群中是渐变的模型(“Gradient”模型);④不同亚群之间存在共同的肠道菌群,但是又不交叉的模型(“Subpopulation”模型)。 另外,一个健康个体的肠道菌群在受到刺激后能够迅速、完全恢复到基线水平是人类肠道菌群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即肠道菌群的稳定性和自我恢复能力。宿主微生物群共生的稳定性是评估恢复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二)动态平衡 尽管组成正常菌群的种类相当稳定,但构成这些菌群的菌株经常发生变化。当肠道菌群处于健康的平衡状态时(大肠内的益生菌是有害菌的1000倍到1万倍),致病菌或者条件致病菌以很少的数目存在,它们产生的有毒代谢物不足以对宿主的健康产生危害。但机体急剧变化时,肠道菌群平衡被打破时,人体就会出现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症状,导致健康受损。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有:人体自身的因素(肠道的酸碱性、胆汁及消化酶的分泌、肠道的蠕动、肠道黏液的分泌、肠道表皮的脱离)及所处的环境因素(压力、出差),人体摄入的饮食(可消化的食物与不可消化的纤维、药物),细菌自身的因素(黏附能力、繁殖能力、营养需求量、抗消化酶能力)和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营养竞争、相互抑制作用、协同作用)。 (三)肠道菌群群体分型 1.肠型 肠型被描述为“在群落组成的多维尺度空间中样本密集的集群”,并且不会受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和地理位置的影响。将不同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定义为不同的肠型,可用于指导临床实践。美国人类微生物组计划(HMP)、欧洲人类肠道宏基因组计划(Meta HIT)和众多其他的肠道菌群研究都证明个体间微生物群落存在差异,另外,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变化还表现出不同的演替阶段,可分为婴幼儿快速变化期、成人稳定期和老年退化期。这些特征是肠道菌群群体分型的生物学基础(图1-2)。其中,对肠型分类起主要贡献的3种肠道微生物——普氏菌、拟杆菌和瘤胃球菌是肠道菌群的核心物种。 2011年,采用3种测序技术(Illumina、454和Sanger)对来自3个国家(丹麦、西班牙和美国)的人类粪便样本中的16SrRNA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在属水平得出肠道微生物存在3种肠型,每一种肠型存在一种指示/驱动类群,即这一类微生物与给定的肠型*相关:肠型1(ET-B),拟杆菌(Bacteroides)是其*好的指示类群;肠型2(ETP),是由普氏菌(Prevotella)驱动的,它的丰度通常与拟杆菌的丰度成反比;肠型3(ET-F),是通过厚壁菌(Firmicutes)占比高低来区分的,其中*主要的类群为瘤胃球菌(Ruminococcus)。但有一些属表现出功能异质性,如链球菌(Streptococci),它既包含常见的共生菌和致死性病原体,又包含可以用于食物发酵的类群,因此,不应该忽略群落在物种水平和菌株水平的变异。尽管这一人为的定义存在局限性,由此产生的群落聚类只能部分反映群落间距离的复杂结构,但肠型的概念已经证明对分析微生物组数据非常有帮助。一项关于美国人饮食的大数据分析结果支持两种肠型的结论,一种类型包含与ET-P类似的优势类群,另一种为ET-B和ET-F类型的混合型;另外,还发现婴儿具有与成人完全不同的肠道菌群,主要含有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a)和变形菌(Proteobacteria)。 图1-2 健康人体不同分类方法下微生物在属水平的差异 基于2381个16S测序样本,展示了不同部位菌群的差异程度:A.基于OTU 水平的非权重距离;B.属水平的Jensen-Shannon 距离;C.OTU水平的Jensen-Shannon距离 肠型间的功能差异支持了不同群体特征的概念,如丰富度、多样性和时间稳定性。从生态学角度来看,这些特征都是相关的,理论预测了诸如肠道之类的动态系统的高度多样性,其营养供应和类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波动。 2.组成分型 基于群落组成结构的分类方法利于微生物的疾病诊断、治疗或预防,并在营养、微生物和药物干预方面对个性化治疗产生影响。在肠道菌群中,属水平的群落组成可以将样本很好地分组,即某些相对丰富的微生物的出现频率要高于其他物种。 这种菌群分布可以通过计算样本之间的生物距离研究分组,以及通过直接观察一些肠道微生物群丰度的复杂分布来验证。但是有许多样本处于不同的分组之间,很难用精确的数学的方法来描述这些偏好某种微生物的群落,也很难确定这类高度密集群的数量,这就促使人们采用另一种方式来描述这部分区域,即梯度结构(gradient,连续不可分型)(图1-3)。描述这些局部*优的群落组成,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限制和群落特性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机制。 图1-3 人类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分型 A.基于278个Meta HIT样本中肠型主要指示物种多度数据分析得到的beta多样性的理论分布模式(左)、实际分布模式(中)和肠型空间分布(右);B.肠型地理分布;C.基于多元正态分布模拟微生物组成示意图,存在3个高密度主峰,每一种代表一种肠型,峰图可以更清晰地展示肠型的概念;D.同一群体基于不同分类方法定义的肠型 三、微生物稳态影响因素 健康成人肠道群落组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显著变化,表明成人体内生态系统与肠型状态普遍比较稳定。然而,也有例外,在分析HMP宏基因组时间序列数据中3种肠型稳定存在,但也有16%的样本肠型存在变化。这也表明,对于一些个体,肠型是可变的,且不存在明显的边界。证明这些模型需要有关微生物群落对不同干扰下反映的信息,从而确定个体是否有能力保持/恢复到原来的组成状态或肠型。虽然目前还不能预测特定的扰动将如何改变微生物组,但不同的微生物组结构,包括那些被定义的肠型结构,可能会在未来作为分类治疗和指导饮食的建议。 (一)抗生素 短期的抗生素治疗对人类肠道菌群的影响太剧烈,可以导致整个群落的瓦解,因此不适合研究肠道菌群的恢复能力。另外,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严重破坏可导致病原的入侵,并使其无法恢复至*初的菌群状态。 (二)饮食 饮食干预对人类肠道菌群生态系统的影响更温和,适合于研究肠道菌群的可塑性。饮食干预可以在4天内导致肠型的改变,但是10天后趋于稳定,表明肠道菌群存在一种恢复至原始状态的能力。与之相比,长期的干预可能产生更深远的影响,长达一年的饮食干预可导致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比例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肠
- >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6.9¥16.0 - >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
¥16.7¥39.8 -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7.5¥49.8 - >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9.7¥14.0 - >
莉莉和章鱼
莉莉和章鱼
¥19.7¥42.0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13.3¥21.0 - >
姑妈的宝刀
姑妈的宝刀
¥9.9¥30.0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有舍有得是人生
¥20.1¥45.0
-
协和乳腺外科教学指导
¥20.3¥25 -
4.23文创礼盒A款--“作家言我精神状态”
¥42.3¥206 -
4.23文创礼盒B款--“作家言我精神状态”
¥42.3¥206 -
一句顶一万句 (印签版)
¥40.4¥68 -
百年书评史散论
¥14.9¥38 -
1980年代:小说六记
¥52.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