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灵元气社
-
>
县中的孩子 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
>
(精)人类的明天(八品)
-
>
厌女(增订本)
-
>
这样学习才高效/杨慧琴
-
>
心理学经典文丛:女性心理学
-
>
中国文化5000年
道德失范与文化救赎 版权信息
- ISBN:9787010229201
- 条形码:9787010229201 ; 978-7-01-022920-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道德失范与文化救赎 本书特色
本书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三俗'文化冲击下的道德失范与文化救赎”(12YJA710096)的结项成果。从课题立项至今,时历九载,数易其稿,方有今日之面貌。对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问题与辉煌共在的世纪。面对流变不居、复杂多元、物欲泛滥的外部世界和“低俗”“媚俗”“庸俗”的文化氛围,人们的理想信仰、道德底线、良知和理性、自信和尊严皆遭遇失守和消解的危机问题。
道德失范与文化救赎 内容简介
本书沿着从问题到方法的思维进路, 剖析了道德失范的成因及危害, 探究了“文化何以救赎道德”“传统纲常何以建构意义世界”“仁义礼智信与当代核心价值观何以相关”等问题, 并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维度探赜了道德教化如何实施、底线伦理与基准道德如何构筑、君子人格如何型塑、社会公德如何培育、善治政治和良序社会如何构建等现实难题 ; 旨在求索道德失范的文化救赎之路, 让失范的道德走向规范, 让失序的心灵重回和谐, 让荒芜的精神家园变得葱茏繁茂。
道德失范与文化救赎 目录
**章 “三俗”文化的危害与成因
一、何谓“三俗”文化
二、“三俗”文化的表现及危害
三、“三俗”文化的成因
第二章 道德失范及其根由
一、涂尔干的社会失范理论
二、“后乌托邦时代”的道德困境
三、道德失范的根由
(一)经济根源——道德规范因资本逻辑泛滥而失效
(二)社会根源——道德规范因社会快速转型而失效
(三)文化根源——道德规范因传统价值观式微而失效
(四)思想根源——道德规范因价值多元化而失效
第三章 文化救赎道德何以可能
一、何谓“文化”
(一)“以文化人”与“文治教化”
(二)诸文化特质的整合体
(三)人类超越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
二、文化与人性
(一)文化与人的社会化
(二)文化与人性的化育和提升
三、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与灵魂
(一)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
(二)价值观决定人生之成败和民族之兴衰
(三)价值观引领和支撑文化之前行
四、文化的永恒主题与神圣使命
(一)“人应当如何生活”与人文教化之本
(二)“我们如何在一起”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五、意义世界与安身立命
(一)文化与“意义世界”
(二)“三观”与“意义世界”的构筑
(三)困境超越与安身立命
……
第四章 传统伦理文化基因与意义世界建构
第五章 传统纲常与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
第六章 道德教化、底线伦理与社会基准道德构筑
第七章 道德自律与君子人格型塑
第八章 角色美德与社会公德培育
第九章 制度正义、伦理共同体与良序社会构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道德失范与文化救赎 节选
《道德失范与文化救赎》: 一、涂尔干的社会失范理论 19世纪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其《社会分工论》一文中使用了“失范”(Canomie,又译为“脱序”)一词,其含义是指在法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旧有的价值观念、社会道德标准已经被打破,但是能够对人们社会关系产生普遍约束力的新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尚未形成。关于道德失范的界定,涂尔干在其研究中明确指出:“转眼之间,我们的社会结构竟然发生了如此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速度之快、比例之大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与这种社会类型相适应的道德逐渐丧失了自己的影响力,而新的道德还没有迅速地成长起来,我们的意识*终留下了一片空白,我们的信仰也陷入了混乱的状态。”涂尔干认为,社会分工的增长削弱了集体意识,缩小了它在日常生活中的调节作用,从而为个人发展自身能力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由此潜藏的危险是,由社会分工所推动的结构变化与道德规范的变化并不总是同步的,在新旧道德规范交替时期,可能会出现道德的真空状态。涂尔干认为,现代社会的失范主要因个人私欲增长和道德调节缺位造成,现代社会的危机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危机,所以重建社会秩序就是重建道德规范。由于“人们的欲望只能靠他们所遵从的道德来遏止”,因此,应建立一个与现代社会分工结构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道德体系,从个体、群体、社会三个层次来重建道德秩序,从而消除因社会分工和道德失范所带来的种种社会危机。 20世纪30年代,社会学家默顿继承和发展了涂尔干的社会失范理论。在其论文《社会结构与失范》以及《社会结构与失范理论的连续性》中,他从中层理论角度出发,指出失范状态源于目标和手段之间呈现出一种不协调、不均衡,即价值体系或者伦理原则规定的目标无法通过社会赋予的正常手段所达到,从而出现了越轨的社会行为。20世纪70年代,汤因比指出,在文明解体、社会转型阶段,会出现灵魂的分裂,出现诸多互不相容的生活、行为、情感方式,从而产生出一种存在的杂乱感。在一般情况下,杂乱为一种混乱无序,杂乱感是一种在混杂无序中的无所适从感。这种杂乱感在社会变革、结构转型时期尤为突出。然而,社会变革、结构转型时期的杂乱及其杂乱感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舍勒在研究资本主义精神实质及其未来时曾说:“现存生活秩序衰亡的原因在于价值的颠覆。”社会结构转型时期人们生活中的杂乱及其杂乱感,是在既有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的基础之上,由于生活、习惯、思想、精神中注入新的因素,从而引起矛盾冲突之结果;是源于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撞击,更具体说,源于对本土文化批判反思与对外来文化汲取利用而造成的既有社会价值观的振荡与崩塌。 “道德失范”(disordered moral,anomiein moral)是指作为存在意义系统的道德价值及其规范要求,或者缺失、紊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发挥正常的整合调节作用,社会所表现出的道德价值混乱、道德行为失范现象。道德失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所表现出的是社会精神层面的某种冲突、危机,标识着社会主流价值事实上的缺失。通常认为。道德规范是通过舆论、习惯、风俗、良心维护的,用来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要求是一种可言说的要求。可言说的只是表达了存在的某种内在特性。这样,道德规范首先是一种存在的内在特性,是人们相互关系的一种内在联系方式。从严格意义上说,道德失范不是指生活中可以言说的道德规范的缺失或无效,而是指作为社会交往的内在关系法则的失缺。这是一种生活方式本身的内在缺憾,是需要通过生活方式本身的完善才能得到有效克服的失范。因此,道德失范所揭示的是社会精神层面的某种危机或剧烈冲突。一般地说,“道德失范指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社会既有的行为范式、价值观念被普遍怀疑、否定,或被严重破坏,逐渐失却对社会成员的影响力与约束力,而新的行为范式、价值观念又尚未形成,或尚未被人们普遍接受,对社会成员不具有有效影响力与约束力,从而使得社会成员发生存在的意义危机,行为缺乏明确的社会规范约束,在现象界形成社会缺少某种正常交往秩序与行为规范的现象。”道德失范会导致道德“真空”,使社会呈现紊乱无序状态。 道德失范的内容包含两方面:其一,人们的行为不合某种道德规范,表现为行为越轨,其实质是传统道德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失去了调节和规范作用,人们摒弃传统、蔑视道德说教,传统道德失去了往日的尊严和威望;其二,人们内在精神世界中意义系统被破坏、动摇、否定或失落。人们行为的越轨只不过是内在精神世界状态的具象化。就人们精神世界意义系统的动摇或破坏来说,又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良知遮蔽,即存有基本的价值体系,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产生心灵的迷茫困惑、意志力的薄弱,使这种价值体系不能转化为现实的行为;一是良知缺失,即缺失基本价值体系,内在精神家园荒芜枯槁。综合上述两种情况,可以看出,道德失范集中表现为人们心灵中意义系统的危机。消除良知遮蔽的关键在于通过一系列有效手段增强意志力,解决良知缺失的途径则是建立一种具有合理性的意义系统。 ……
道德失范与文化救赎 作者简介
张自慧,河南省南阳人;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伦理学博士点负责人,上海哲学学会副会长,上海东方讲坛讲师:研究方向为伦理学、礼文化、先秦哲学;曾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上海市高校精品课程负责人等荣誉称号。出版《礼文化与致和之道》《礼文化的价值与反思》《象牙塔之魂——大学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等五部专著;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孔子研究》《河北学刊》《现代大学教育》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和摘录。
- >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9.9¥23.0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36.7¥68.0 - >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7.7¥24.0 - >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15.4¥28.0 - >
二体千字文
二体千字文
¥21.6¥40.0 - >
月亮虎
月亮虎
¥20.2¥48.0 - >
推拿
推拿
¥12.2¥32.0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10.5¥21.0
-
山樵邑梦录
¥17.7¥49 -
乡土中国
¥17¥20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英汉双语修订版)(套装共2册)(无书盒)
¥16.4¥48 -
乡土中国
¥14.2¥26 -
母乳主义:母乳喂养的兴起和被忽视的女性选择
¥32.9¥78 -
理想国纪实13:谁住进了养老院:当代中国的“银发海啸”与照护难题(九品)
¥28.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