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
>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
-
>
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
中国的民主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实录(套装共10册)
-
>
新书)社会主义发展简史(大字本)
西部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8766171
- 条形码:9787508766171 ; 978-7-5087-6617-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西部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将研究的视域落在了西部地区,而且重点聚焦广西、云南、贵州、西藏、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西部8省区,就是出于优化发展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视角的现实考虑,将加快以人为中心、产城一体、功能完备的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作为有力抓手和重要平衡手段。
西部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逻辑,从现状研究出发,对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状况、公共服务对小城镇贡献状况、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状况进行了由点及面、由典型到一般的调查研究,提出了西部地区小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覆盖纵深不足、需求旺盛、典型而特殊、供需矛盾尖锐等问题;进而透过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三大学科视角,对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实现全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西部地区公共服务供给精准化形成对策建议,以期为西部地区构建人文型、福利型、特色产业发展型小城镇,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行动依据。 书中关于西部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问题的探讨,继承和发展了小城镇和公共服务的相关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西部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研究 目录
第1章 导论001
1.1西部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问题提出001
1.1.1西部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研究背景001
1.1.2西部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研究意义009
1.2研究综述011
1.2.1小城镇相关研究综述011
1.2.2公共服务相关研究综述013
1.2.3小城镇公共服务研究综述015
1.3相关理论018
1.3.1小城镇发展相关理论018
1.3.2社会建设相关理论020
1.3.3小城镇公共服务相关理论023
1.4概念界定027
1.4.1西部地区027
1.4.2小城镇028
1.4.3公共服务029
1.5研究的重点、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030
1.5.1重点难点030
1.5.2基本观点030
1.5.3创新之处032
第2章 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状况研究033
2.1全国小城镇发展总体情况033
2.1.1发展阶段033
2.1.2发展路径039
2.1.3发展状况042
2.2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状况分析044
2.2.1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阶段044
2.2.2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状况的一般分析063
2.2.3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状况的比较分析068
2.3小结076
2.3.1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意义076
2.3.2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的阶段定位076
2.3.3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的状况概括077
2.3.4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的逻辑思考077
第3章 公共服务对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的贡献研究078
3.1公共服务对西部地区小城镇经济增长贡献分析078
3.1.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078
3.1.2模型估计方法的选择081
3.1.3基于全国县级公共服务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083
3.1.4基于西部8省区的比较分析086
3.2公共服务对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的贡献实证分析090
3.2.1全国数据091
3.2.2“东、中、西”三大区域比较分析093
3.2.3西南、西北、华北三大区域比较分析096
3.3小结100
3.3.1公共服务与经济增长呈正向相关关系101
3.3.2公共服务对城镇化的正向关系101
3.3.3基本结论101
第4章 西部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供给状况研究103
4.1西部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供给基本状况103
4.1.1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及公共财政情况103
4.1.2建制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状况108
4.1.3建制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状况116
4.2西部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供给发展状况130
4.2.1 2007—2012年公共服务发展状况130
4.2.2 2010—2014年公共服务发展状况139
4.3西部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供给区域比较147
4.3.1小城镇公共服务供给的区域比较147
4.3.2西部8省区小城镇公共服务供给比较157
4.4小结164
第5章 西部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需求状况研究165
5.1新型城镇化下小城镇公共服务需求的总体概述165
5.2宜居性角度下小城镇民众对公共服务满意度和紧迫度评判166
5.2.1镇区居民对公共服务满意度和需求紧迫度调查166
5.2.2小城镇农村居民对公共服务满意度和需求紧迫度调查172
5.3宜产业性角度下特色小城镇公共服务需求样本研究177
5.3.1水能资源产业发展型小城镇公共服务需求样本调查178
5.3.2矿能工业园区型小城镇公共服务需求样本调查181
5.3.3国防工业发展型小城镇公共服务需求样本调查183
5.3.4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型小城镇公共服务需求调查184
5.3.5商贸物流产业发展型小城镇公共服务需求调查187
5.4创业导向下小微企业发展对小城镇公共服务的需求调查188
5.4.1西部地区创业导向下的小微企业发展概况189
5.4.2小微企业对小城镇政府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评判192
5.4.3小微企业发展对小城镇政府公共服务的需求分析192
5.5小结195
第6章 西部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的经济学探究197
6.1我国财政体制演进与小城镇公共服务制度变迁198
6.1.1计划经济时期财政制度与西部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机制198
6.1.2分级包干的财政制度与西部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机制200
6.1.3分税制财政体制与西部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机制201
6.1.4公共财政体制与西部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机制201
6.1.5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与西部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机制203
6.2西部地区基层政府财政能力探究203
6.2.1我国基层财政职能和政府间财权事权划分204
6.2.2西部8省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博弈205
6.2.3西部8省区小城镇市政公共服务政府性债务研究206
6.3社会投资参与西部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研究213
6.3.1我国社会资本投资能力研究213
6.3.2我国社会资本投资发展状况214
6.3.3西部地区小城镇社会资本投资发展状况219
6.3.4社会资本参与小城镇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221
6.4小结222
第7章 西部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的民族学研究224
7.1民族学视域下小城镇公共服务发展的影响因素224
7.1.1多样化的民族语言224
7.1.2“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227
7.1.3多样性的民族文化230
7.2西部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供给的特殊性232
7.2.1地理区位引发的供给特殊性232
7.2.2政治体制引发的供给特殊性232
7.2.3思想观念引发的供给特殊性233
7.2.4运行机制引发的供给特殊性233
7.2.5人力资源引发的供给特殊性235
7.2.6公共安全引发的供给特殊性235
7.2.7生态环境引发的供给特殊性235
7.3西部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需求的特殊性236
7.3.1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公共服务需求236
7.3.2少数民族医药的公共服务需求237
7.3.3民族体育项目的公共服务需求237
7.3.4语言文字教育的公共服务需求238
7.3.5特殊农业生产的公共服务需求239
7.3.6繁荣民族文化的公共服务需求240
7.3.7满足宗教文化的公共服务需求241
7.4小结241
第8章 西部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发展方略研究243
8.1西部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发展理念及要求243
8.1.1坚持新发展理念引领243
8.1.2明确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要求246
8.2功能维度下提高小城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249
8.2.1宜居性小城镇公共服务的对策研究249
8.2.2宜产业性小城镇公共服务的发展思路253
8.3路径维度下创新小城镇公共服务供给机制258
8.3.1五大理念引领西部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258
8.3.2新阶段西部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模型构建261
8.3.3新阶段西部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定位263
8.3.4新阶段创新西部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具体路径266
8.4制度维度下完善小城镇公共服务政策保障268
8.4.1深化西部地区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269
8.4.2深化西部地区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270
8.4.3深化西部地区小城镇土地制度改革272
8.4.4深化西部地区小城镇财税金融体制改革273
8.5小结274
后记275
西部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研究 节选
第1章 导论 1.1 西部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问题提出 1.1.1 西部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研究背景 “小城镇,大战略”——西部地区小城镇的开发与发展是随着西部大开发进入“第二个发展十年”又一值得广泛关注和重视的社会焦点问题。小城镇处于农村之头、城市之尾,既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依托;既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着力点,又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西部地区诸多小城镇还是国家水利、矿产能源资源型工业、国防科技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烟酒产业、新生态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场所。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国内外金融形势的变化,西部地区诸多小城镇又逐渐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容纳返乡农民工的重要聚集地。由此,各种产业带动和各种新旧经济形式在此形成空间叠加而遇到的各种发展瓶颈、社会矛盾和建设难题亟须化解,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为重点的小城镇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机制和实施方案亟待形成和创新,以“产城人良性互动”为目标的西部地区小城镇的发展问题亟须展开承接性研究。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小城镇由停滞衰败向复苏复兴转变的阶段。费孝通先生正是基于对此阶段的准确判断和把握,在1983年9月召开的“江苏省小城镇研究讨论会”上作了《小城镇大问题》的长篇发言。发言对小城镇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同时指出,“小城镇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人口出路的一个大问题”,并深入分析了小城镇的类别、层次、兴衰、布局和发展等问题。此后,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竞相参与小城镇领域的研究,“小城镇”成为理论界和学术界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中国要不要发展小城镇”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核心问题。具体体现为:一方面是鼓励和支持小城镇发展,另一方面是排斥和反对小城镇发展。时至今日这一争论仍然存在。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200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针对我国小城镇发展存在的布局不合理、规模盲目扩张、基础设施不配套、城镇功能不健全、城镇管理体制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并从充分认识发展小城镇的重大战略意义、发展小城镇必须坚持的指导原则、发展小城镇要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积极培育小城镇的经济基础、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搞好小城镇建设、妥善解决小城镇建设用地、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完善小城镇政府的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搞好小城镇的民主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发展小城镇工作的领导十个方面,具体提出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对策意见。至此,国家和中央正式明确小城镇发展的战略地位。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这是党的文件再次把小城镇作为我国城镇化的重点,作为城乡统筹的重点。实质上也表明一条清晰的政策思路:要解决农业问题,就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要解决农村问题,就要促进小城镇发展;要解决农民问题,就要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我国西部地区的小城镇区别于东部小城镇的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等,小城镇数量多且分散,经济发展缺乏典型性和功能性。由于西部地区大中城市的密度较小,实力相对较弱,能够直接得到大中城市辐射的小城镇极少,所以绝大多数西部地区小城镇开发晚、底子薄、市场意识淡薄,缺乏经济增长点,非农产业(特别是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缺乏产业支撑和发展特色。西部大开发前10年,民族地区小城镇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水利资源开发型小城镇、矿业资源开发型小城镇、国防工业发展型小城镇、服务业优先发展型小城镇、民族旅游文化开发型小城镇等各类小城镇初现雏形。然而,随着步入西部开发新10年,资源开发范围的不断扩大,原有守旧的开发模式和短缺的利益机制给西部地区小城镇的社会建设造成了重大影响,许多与公共服务相关的社会深层次矛盾日渐凸显,进而威胁和谐社会的构建之基。 因此,伴随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发展新常态使“三农”问题出现了新变化,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也对城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西部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的发展还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1.1.1.1“三农”问题 研究城市化或城镇化,必须以“三农”问题为起点。首先是因为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农业、农民、农村问题仍然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其次是因为无论讲城市化还是城镇化,都是以人为核心的产业结构、主体身份、就业方式、居住地域等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的,“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后是因为“三农”问题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因此,“三农”分别对应着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转移、身份转变、空间转换。但是,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随着农村改革进程的推进与深入,“三农”问题正在发生新变化。 一是农业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中国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农产品提价、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缩小,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粮食产量快速增长。全国粮食总产量接连跨上新台阶,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吃不饱饭的问题彻底成为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一再强调,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前期连续多年增产、起点较高的情况下,再上新台阶。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2000亿斤大关,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突破13000亿斤,之后的几年一直保持在这个水平上。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158亿斤,比1949年增长4.8倍,年均增长2.6%。然而,粮食连续增产的背后同样存在一定隐患。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方精云院士认为,粮食产量连增凸显的社会经济问题主要包括国产粮生产成本高、粮食库存短期难以消化、农民持续增收受阻、饲料用粮缺口增加、劳动密集且资源粗放的粮食生产不可持续等。简言之,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失衡问题长期积累日渐凸显,农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相对落后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极其不适应,农业现代化水平亟待提高。 二是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一个整体,核心是农民问题,因为农业是一种产业,是农民从事的职业;农村是农民聚居生产生活的社区。所以要解决“三农”问题,**位的是要解决农民问题,只有把农民问题解决好,农业问题、农村问题才能顺利解决。但是,实践中往往把农业问题摆在**位,从而忽视了农民问题这个核心。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在我国整体经济形势发展良好的前提下,城乡差距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缓解(见表1-1),农民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分享到的成果并不多;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农民工数量持续增加(见表1-2)。农民工问题成为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2011年以来农民工数量继续增加,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农民工总量为28836万人,比上年增加184万人,增长0.6%。农民工增量比上年减少297万人,总量增速明显比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在农民工总量中,在乡内就地就近就业的本地农民工11570万人,比上年增加103万人,增长0.9%;到乡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17266万人,比上年增加81万人,增长0.5%。在外出农民工中,进城农民工13506万人,比上年减少204万人,下降1.5%。
西部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研究 作者简介
陈海勇:2001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管理学系,大学本科学历,法学学士学位,现为中共贵州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长期从事社会科学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项、贵州省软科学项目1项、贵州省委党校校级课题1项,公开发表省级以上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贵州省政府信息公开第三方评估”“贵州省政务服务中心第三方评估”等地方政府咨询项目(课题)10余项。
-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5.9¥49.8 - >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14.9¥49.8 - >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6.9¥16.0 - >
朝闻道
朝闻道
¥15.0¥23.8 - >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13.8¥32.0 - >
姑妈的宝刀
姑妈的宝刀
¥9.0¥30.0 - >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9.9¥23.0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30.5¥35.0
-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4.7¥3 -
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
¥22.7¥57 -
中国乡村治理的制度化转型研究
¥15.7¥36 -
大城市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研究
¥16.4¥45 -
公文写作教程
¥13¥26.3 -
实务篇-重塑政府-互联网+政务服务行动路线图
¥24.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