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清末民初“风俗版画”研究

清末民初“风俗版画”研究

作者:李秋实著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7-01
开本: 23cm 页数: 10,244页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61.7(6.3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清末民初“风俗版画”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1065974
  • 条形码:9787501065974 ; 978-7-5010-6597-4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清末民初“风俗版画”研究 内容简介

受清中期“西风东渐”的影响,中国美术开始接受西方“科学”的视角,民间也产生了以木刻手段和焦点透视相结合的木版年画,形成了“风俗版画”的早期萌芽。鸦片战争后,在“洋务运动”的推波助澜下,社会风尚迅速变化,“洋货”、“洋装”为人们青睐,书籍插图中也频频出现“火轮车”、“火轮船”等西洋新事物。这些“西洋景”作为新图像迅速在社会传播,被民间木刻家利用并与传统图像结合,创作出反映社会新风尚的木版年画,传统民间木刻画至此全面转型。戊戌变法后,在“先锋”意识的催动下,新潮的有志之士创办了画报、报刊等新媒体,此类通俗性宣传媒介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开启了“民智”,普及了民众新知。伴随着新思潮的影响,“移风易俗”运动开展,民众的审美趣味随之转变。“风俗版画”的产生恰恰契合了这种变化的时代,满足了民众追求“时尚”的心理。在出版商和画师的共同参与下“风俗版画”得以快速地发展。民国成立后,为了政治宣教,国民政府提倡“改良年画”运动,为“风俗版画”提供了新的素材和创作方向。随着“机械印刷时代”开启,木刻“风俗版画”受其影响日渐式微。本书将清末民初时期“风俗版画”划分为战事题材、讽刺题材、市井生活题材、维新启蒙题材。以图像学的研究方法从其发展流变、风格样式、视觉建构、社会功能等角度对新风格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其体现的时代艺术价值、民俗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方面进行探究,梳理并还原这段被遗忘的“版画”历史。

清末民初“风俗版画”研究 目录

绪论
**章 “风俗版画”的源生
**节 “西画东渐”对传统木刻画的影响
第二节 “焦点透视”介入后民间木刻的改化
一 传入过程
二 对民间木刻版画的影响
第三节 书籍插图新内容的出现与传统木刻画题材的转变
一 滥觞于“官办”书籍中的新事物插图
二 传统木刻画题材向“风俗版画”内容转变
第二章 “风俗版画”的发展
**节 社会整体结构改变及“移风易俗”的开展
一 社会整体结构改变
二 “移风易俗”运动
第二节 通俗美术的勃兴与“改良年画”运动
一 通俗美术
二 “改良年画”
第三节 制作群体、销售群体、地域性的影响
一 地域性因素
二 民间画师与“粉本”创作
三 画商
第四节 “机械印刷时代”开启与“风俗版画”式微
第三章 “风俗版画”的分类
**节 战事题材
第二节 市井生活题材
第三节 维新启蒙题材
一 时事类
二 新吉祥寓意类
三 新仕女类
第四章 “风俗版画”的视觉建构及其功能
**节 造型、透视、构图
一 造型分析——以“烟”为例
二 焦点透视在构图中的运用
第二节 平面性与空间感
第三节 技术、趣味与新风格的形成
一 技术性的变化与新风格的产生
二 大众“趣味性”转变与新风格的形成
第四节 大众审美及社会功能
一 社会历史情境记录功能
二 传播与宣教功能
三 引领大众审美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后记
展开全部

清末民初“风俗版画”研究 作者简介

李秋实,男,1980年生,辽宁沈阳人。2017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得美术学博士学位。现为鲁迅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西俄勒冈大学、威尼斯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为综合媒材当代创作实践及社会图像学理论。曾在美国、意大利等地举办个人展览,多幅作品被国内外画廊、美术馆等机构收藏;作品入选文旅部、中国美协举办的展览十余次,省级展览二十余次,共获得金奖2次,银奖5次。获得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人才资助项目和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出版专著两部,发表南京大学核心、北京大学核心学术论文十余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