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围棋与晋城

作者:张建军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1-01
开本: 16开 页数: 270
本类榜单:体育/运动销量榜
中 图 价:¥65.7(7.3折) 定价  ¥9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围棋与晋城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7100780
  • 条形码:9787557100780 ; 978-7-5571-0078-0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围棋与晋城 本书特色

本书作者克服疫情影响,多次带领编撰组成员深入陵川、高平等地考察调研,不遗余力地搜集那些潜藏在悠悠历史古迹中的棋源印记, 终完成了《围棋与晋城\/围棋与名城丛书》。 本书讲述的是:在晋城这片旖旎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胜迹交织而成的天地间的那些流传至今的远古传说,那些文人墨客笔下的弈趣人生,那些刻画于庙宇之上、散落在民居之中的历史遗存,这些都像一颗颗晶莹的水珠,汇聚成晋城千百年来棋源文化传承与变迁的历史长河,彰显着围棋历久弥新的文化魅力。

围棋与晋城 内容简介

晋城,位于山西晋东南,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尧帝教子丹朱岭、箕子谋棋箕子山,这些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在晋城都有迹可寻。这些传说丰富了中华围棋起源说,奠定了晋城在全国棋源名城中的重要地位。为了弘扬山西晋城的围棋文化,更好的开展围棋教育教学活动,更作为“围棋与名城”系列的一部,晋城围棋界的老师,编写了本书。在书中,广大读者可以了解箕(棋)子山的传说,烂柯故事、晋城诗人与围棋诗、晋城围棋名家名局,等等。

围棋与晋城 目录

目 录

绪 论 走进中国围棋名城——晋城 1

上篇 太行棋脉

**章 晋城围棋溯源及变迁

**节 丹朱岭与丹朱善弈

第二节 棋子山与箕子谋棋

第三节 太行棋脉的历史追踪

第二章 围棋传说与民俗

**节 圣人之教 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

第二节先贤之道 避世修身的天道哲理

第三节观棋烂柯 时光易逝的人生感悟

第四节棋风棋俗 娱乐祈神的生活风俗

第三章围棋诗词与文人

**节文人弈趣的精神流脉

第二节文人弈诗的解读赏析

下篇 棋源守护

第四章 品牌打造 高位谋划“大棋局”

**节 全力入局 久藏深山人初识

第二节 强力布局 一招妙棋谋共赢

第三节 协力立局 棋源根植在太行

第五章 社会守护 多方联手聚合力

**节围棋协会主力军

第二节专家学者大智库

第三节新闻媒体守望者

第四节 围棋艺苑新景观

第五节 棋人弈事叙棋缘

第六章 薪火相传 守护少年围棋梦

**节 进校园 围棋少年的筑梦之门

第二节 开培训 围棋少年的追梦之路

第三节 办赛事 围棋少年的圆梦之地

第四节 话棋梦 围棋少年的寻梦之旅

附 录

一、晋城围棋大事记

二、晋城围棋文化历史遗存

三、晋城民间“占方”类游戏详解

四、晋城围棋赛事棋局选录

五、主要参考书目

后 记


展开全部

围棋与晋城 节选

绪论 走进中国围棋名城——晋城 晋城,因春秋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迁晋君于此、晋公奉祀于此而得名,古称“泽州”。它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交界处的太行山南端,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晋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境内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三山环抱,沁河、丹河二水纵流。三山两河镶嵌中的晋城,山川秀美人文荟萃,远古传说俯拾皆是,被誉为“远古神话核心发生区”。神话传说可追溯至“三皇五帝”时期。无论是女娲浮山炼石补天、神农尝百草羊头山、商汤祷雨析城山、发鸠山精卫衔木石填海、愚公移山太行与王屋,还是尧帝教子丹朱岭、箕子谋棋箕子山,这些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在晋城都有迹可寻,那些留存至今丰富的文化遗存无不折射着晋城久远的历史和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重要的位置。而“尧造围棋,教子丹朱”、箕子谋棋箕子山等传说,丰富了中华围棋起源说,奠定了晋城在全国棋源名城中的重要地位。 事实上,从古至今,围棋文化早已根深蒂固,融入古晋城地区的血脉,它生根开花,绵延传承而又生生不息,成为了晋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 晋城,是在三山交汇、二水纵流中形成的山水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文物名城和棋源名城。这方山河作用下的厚重与灵秀,为世人揭开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卷。 1、灵山秀水织就的山水名城  晋城,雄峙太行、俯瞰中原。境内地势高耸,壁立千仞,太行八陉之太行陉、白陉和中俄万里茶路纵贯其境。东部的王莽岭、棋子山千岩耸峙、万嶂起伏,南部的王屋山和云蒙山横亘中原,形成了山西与河南的天然界山。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夫妻岭,是千年爱情的凄婉绝唱,几千年炎帝女儿精卫悲壮的呼喊声仍然激荡于发鸠山的上空,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巨大的褶皱和断层造就了太行山高耸入云的险峰、刀削斧劈的悬崖、千姿百态的奇石、深邃莫测的峡谷、陡峭幽深的地层,像亿万卷图书,在千沟万壑中层叠堆放,汇聚了太行山*精华的部分,留下了大美太行*壮丽的一片风景。 太行、太岳、中条三山如襟带环抱晋城,还有黄河的支流——南北纵贯的沁河、丹河,携众支流潆洄奔流。沁河孕育了千年丝绸之路的重要货源地,丹河则记录着长平之战悲壮而惨烈的历史。“三山两河”共同勾勒、组合出晋城绝美的身姿。晋城灿烂的文明,就在这一座座山峰,一脉脉溪流中,折射辉映,喷薄而出。 2、农耕文明孕育的历史名城 山水勾勒出的晋城,历史久远,开发较早,是华夏农耕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东边太行山宛如天然屏障,南北纵贯于河北、山西、河南三省,护卫着这一方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西边太岳山脉在晋城境内的宇峻山,与太行支脉丹朱岭群峰环扣,南部中条山自西向东又紧接太行,三条山脉交会形成了一个封闭型的盆地,将晋城抱入怀中。适宜的气候,封闭的环境,使之成为了华夏农耕文明*理想的“孵化基地”。 在众多传说中,炎帝是对开启农耕文明有过巨大贡献之人。相传他在羊头山上,尝百草、辨五谷、制耒耜、创农耕,肇启了中华农耕文明之源。此后,舜耕历山编制七十二候,商汤在析城山桑林中为民祷雨。晋城境内的羊头山、历山和析城山也成为中华文明肇始的重要见证。 晋城还是人类古文明*早的发祥地之一。早在远古时期,原始人群已踏足古泽州境内,渔猎农耕,繁衍生息。目前散落于晋城境内二十余处旧石器和新石器历史文化遗存,开启了晋城古文明文化的先河,形成了太行山巅罕见的原始文化群。从人猿揖别的旧石器晚期塔水河遗址,再到开启华北地区细石器之门的下川遗址,无不映射着晋城在华夏古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位置。 3、耕读仕商锻造的文化名城 农耕文明发祥地孕育了耕读仕商文化的浓厚氛围。晋城地处中国历史上多种文化元素不断碰撞、融合的前沿,是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长期较量的边缘地带,但汉民族文化根深蒂固,传统儒家思想和耕读文化长期占领着主流。在晋城许多古村落的门楼上都悬有“耕读传家”的匾额,这是晋城先民们的人生宣言和为之奋斗的理想追求,历史上的晋城曾出现了“河东人物气劲豪,泽州学者如牛毛”的盛况。 金元时期,晋城地区科甲连绵,人才济济,涌现了125个进士,仅陵川县就诞生了七名状元,五十多名进士,出现了武家“三状元和一进士”科举奇观,陵川郝氏家族、李氏家族等文化望族竞相崛起,涌现了一批在当时有影响的文坛名家和教育家,如北宋著名天文历法家刘羲叟,中国戏曲鼻祖孔三传、文学家李俊民和忽必烈重臣郝经等等。 明清时期,晋城地区的润城镇、凤城镇、嘉峰镇和大阳镇等经济重镇先后发展为科举名镇,出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官绅巨族,如皇城相府陈氏家族、上庄王国光家族、中庄李氏家族、郭峪王氏和张氏家族、窦庄窦氏和张氏家族、西文兴柳氏家族、湘峪村孙氏家族、良户村田氏家族等,创造了“德积一门三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兄弟、父子同朝为官的文化奇观。 都说南方才子多,其实晋城也毫不逊色。据《山西历代进士题名录》载,古晋城进士人数共454名,在明末达到鼎盛。明万历至清乾隆两百年间,晋城出了近200名进士。这群士大夫们深受传统儒学影响,不仅是治世的能臣贤臣,而且是以天下为己任拥有郡县风范、家国情怀的君子。他们勤政廉明、功勋卓著,用太行山不屈的脊梁,绘就了文化名城——晋城坚强执着的性格与风骨。 4、丰富遗存积淀的文物名城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地上文物看晋城。历史上,晋城虽有中原锁钥之称,但由于地势高耸大山阻隔,再加之金元以来,晋城境内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战争,所以从北宋、金元至明清时期的古堡古村落没有受到毁灭性破坏,遗存了大量金元至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还有少量唐宋时期的建筑杰作,让人在千年之后依然能惊艳到唐风宋韵的大气与极致。 晋城是全国古建筑古堡分布*为密集的地市,全市文物总量6600多处,居全省前茅。每平方公里文物密度约0.7处,居全省**。其中古建筑类文物5447处,占文物总量的82.52%,宋、金木结构古建筑占全国三分之一。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7处,晋城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01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共计600处,居全省**位。丰富的遗存展现着晋城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域文明又让晋城一枝独秀,赢得了“行走的古建博物馆”之美誉。 这些散落于太行乡野的古堡古村落以及民间丰富的遗存,以古朴经典的形制,或繁华或落寞,向世人诉说着山水晋城之历史名城、文化名城与文物名城的沧桑巨变。 二 厚重的文化土壤,也蕴育了围棋的诞生和繁荣。晋城以“全国围棋之乡”、“围棋发源地”跻身中国围棋名城之林,其久远传说可远溯至上古时代的尧舜时期。 在中华古文化体系中,尧造围棋始终居于围棋起源说的主流地位。据战国赵国史官所作《世本·作篇》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 关于丹朱,《竹书纪年》有这样的记载:“帝使后稷放帝子朱于丹水。” 丹水,今称丹河,它发源于高平西北部的丹朱岭。丹朱岭与丹水的不谋而合,也与高平流传久远的“尧造围棋,教子丹朱”“尧出生于丹地”“高平什善村是丹朱故居”的传说相吻合,这样丹河与丹朱,丹朱与围棋、围棋与晋城就有了密切关联。尧文化大概距今4300余年,比棋子山箕子文化提前了1200余年。 棋子山又称谋棋山,是晋城围棋文化遗存分布*为集中的地区,相传此山古名“箕子山”,为商朝末年贵族,商纣王叔父箕子避难太行山推演天文、占卦卜筮、谋棋隐居之地。据《陵川县志》载:“谋棋山邑东四十里峰崇岭峻,大石宫小石黑白分明如围子,相传为神仙谋棋处,因此得名。”箕子洞深约10米,高4米左右,洞口岩石顶上有一处酷似围棋棋盘线条的痕迹和类似围棋棋子的凹痕。箕子报国无门避难隐居陵川的际遇,也让无数后人扼腕叹惜。诗人熊鉴在《游棋子山箕子洞》中写道: 纣王残暴众心离,箕子逃来洞里栖。 若待烂柯天下定,何时了却这盘棋? 何时了却这盘棋?对于箕子而言,人生如棋,而此棋无期了却。 “围棋文化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孕育和发展,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棋子山的文化积存,与箕子文化相联系的晋城陵川棋子山文化受到了国内外围棋界的广泛关注。”中国围棋协会主席林建超说,箕子文化中富含与围棋相关的内容,这说明围棋诞生后有相当一段时间在山西形成、完善和发展。箕子之后去了朝鲜,这与围棋传入朝鲜半岛也有一定联系。 围棋在古代颇为风行,不管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常以弈为尚。春秋战国时期,围棋已经作为一种竞技游戏而广为流行。《左传》载,“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举棋不定”四字生动地刻画了对弈者再三斟酌的谨慎和优柔寡断的性格,说明围棋在当时社会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娱乐,文献上也屡次出现了围棋的相关记载。《论语》中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此博弈指的就是下围棋。 魏晋时期,围棋被称为手谈、坐隐、忘忧。围棋被赋予了人性之灵魂,上升避世而居,精神修养的层面,成为文人雅士膜拜的一种方式,佯狂避世、喝酒纵歌的“竹林七贤”即是其中的代表。另一方面,朝廷重视围棋,以棋设官,建立了“棋品”制度。以棋品论人品,棋艺高超之人,有资格入朝为官。根据《南史》记录,“梁武帝好弈,使恽品定棋谱,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 大唐盛世,万朝来邦,围棋空前发展,风靡全国。唐代“棋待诏”制度的实行,成为中国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所谓棋待诏,就是专门陪同皇帝下棋的专业棋手。 时光斗转,历史的车轮辗转到金元时期,晋城历史上出现了一代文豪,让忽必烈引以为憾的金代状元李俊民。 李俊民,金代泽州人,自号鹤鸣老人。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韩王李元嘉后裔,排行第三。幼年能文。少时得名儒传授程氏之学,凡经传子史百家之书,他无不研究,未及仕,已成名儒。 李俊民敏而好学,曾在北宋程颢晚年任教的嵩阳学院求学,25岁时得中状元,后来被朝廷擢升为朝请大夫,文名雄于一时。初任沁水县令,不久便因厌恶官场应酬,弃官归田。因金元交替,世道动乱,李俊民既不愿为朝廷效力,又感恩于朝廷的恩典,思虑再三回到家乡晋城兴教办学。 贞祐二年(1214),金宣宗自中都(今北京城西南隅)南迁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因为战乱,李俊民于贞祐三年离开家乡隐居于嵩州鸣皋山,后迁徙至怀州(今河南沁阳),不久又隐于西山。在河南的这段时间,有隐士荆先生,授给他邵雍的《皇极》数学,李俊民对这种用符号、形象和数字推测宇宙变化的学说十分精通,当时深通此道的刘秉忠也对其佩服得五体投地,自叹不如。元灭金后,李俊民徙居怀州,不久又隐居于嵩山。后来,应泽州长官段直邀请,重返故乡泽州,兴办书院,教授学生。仅五六年间,李俊民培育的学子,“以通经被选入仕者”,竟达122人。 元初,忽必烈即汗位前,刘秉忠曾向忽必烈推荐李俊民,盛赞他“易理,易数两造精微”。之后,忽必烈想授以高官,但李俊民拒绝入仕,恳赐还山。忽必烈钦佩其忠贞气节,便派专人护送其往来。 李俊民身处乱世而甘心平淡静默,其诗其文冲淡平和,寄怀深远,充满着人生哲理和对禅意的感悟。 “云外山将遍,人闲日易斜。不知棋换世,柯烂未还家。”“傍有烂柯人,点破都是错。”“都缘鸿鹄心犹在,一局闲棋不到头。”他在《棋》一诗写道“纵横连井地,明暗列星图。”看得出李俊民不仅懂围棋,而且精通易理学说,是位围棋爱好者甚至高手。 古往今来,围棋棋盘上黑白棋子分布,流畅自然,千变万化,宛如一幅幅生动的水墨画,吸引着无数文人雅士趋之若鹜,棋也因此与琴、书、画被古人并称为 “四艺”,列入了儒家教学的范畴,想来以儒学为正宗的李俊民在家乡兴校教学,应该培养出了不少围棋学生吧。 明清时期的晋城,围棋对弈已普及民间,成为乡民们茶余饭后消遣或智力比赛的方式,不少文人登临箕山,追思情古,抒发着对箕子的思念之情。 明代陵川人武思明,弘治十五年(1502)壬戌科进士,敷封文林郎,知江南金坛县,其人廉明公正,好士爱民,性情淡泊,雅有志操。一日登高遥望箕山,只觉万壑千峰,联袂展开,飘逸清空,犹如仙境: 凭卢望远坐箕山,万壑千峰似玦环。 泉石岁华闲蔓草,町畦村落杳尘寰。 壮怀感昔龙高卧,幽思深惭豹未斑。 闻道古人遗迹在,樵夫遥指白云边。 如果说武思明追思古人遗迹印证了箕子履迹箕子山的传说,那么《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辞职退隐的原陵川知县赵孟乾“唐奕”棋子山,又为研究围棋发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证。 在高平发现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的碑刻,上书“吴承恩、赵孟乾,黄梅、唐奕稽考,西经陵返王寺村题拜:炎祖脉圣。”有学者考证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曾在陵川知县赵孟乾的陪同下,前往陵川黄围山、棋子山、“脉圣”王叔和故里——高平王寺村等地采风考察所刻。奕,即对奕之意。有人据“唐奕”两字蕴含的深奥含义猜测,吴承恩和赵孟乾两位围棋高手,是否也在“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围棋发源地,模仿李世民和魏征下棋呢? 康熙皇帝虽然出身满族八旗,但自小接受儒家教育,也特别喜欢下棋,是个围棋迷。一天,陈廷敬与康熙皇帝下棋。康熙问:“以卿观朕,学问如何?”陈廷敬回答说“不过海中一瓢而已。”康熙大为不悦。又问到:“卿的学问如何?”陈廷敬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不过瓢中一点而已。”康熙大悦。清康熙帝师陈廷敬智对康熙彰显着晋城文人的聪慧与谦虚。 陈廷敬,阳城县皇城村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曾以总修官身份领导编修了《康熙字典》等大型典籍。 陈廷敬生性聪颖,“读书过目辄不忘”。他20岁走出阳城,任职礼部、吏部、户部、刑部等重要部门,参与国家政要40余年,为康熙盛世立下了显赫功勋。 陈廷敬一生居官恪慎清勤,德高望重,能在伴君如伴虎、行世如行舟的政治生涯中做到主信僚服,善始善终,好评如一,在我国古代宰辅大臣中亦属罕见。康熙在位61年,陈廷敬从政53年间,历经28次升迁,为康熙朝肱股重臣,辅佐康熙长达半个多世纪。陈廷敬病逝后,康熙特命皇三子诚亲王胤祉率满汉文武大臣前往祭奠,并亲题“春归乔木浓阴茂,秋到黄花晚节香”之挽联,以示褒奖。 陈廷敬堪称清代著名的文学家、编辑家和书法家。他学识渊博,文采优长,平生勤于写作,几无搁笔,有《午亭文编》50卷收入《四库全书》,还主持编撰了《世祖章皇帝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佩文韵府》《鉴古辑览》《大清一统志》等国家大型典籍史志,对后世影响很大。 陈廷敬诗文,品位极高,人称燕许手笔,“海内无异词”。书联“饮露花中如美酒,谈诗泉上似高贤”被方家称为神品。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陈廷敬通晓音律,能作乐谱,是位音乐家和棋手。 一个秋天的雨夜,陈廷敬在张东山少司寇家中观弈,想起了故乡烂柯的传说,想起了古松流水旁,弈棋对坐的美好时光。古松、流水、对坐、弈棋,组成了一幅清淡幽远的画面。他在《张东山少司寇宅观弈》一诗中写道: 真见长安似弈棋,故山回首烂柯迟。 古松流水幽寻后,清簟疏帘对坐时。 旧垒沧桑初历乱,曙天星斗忽参差。 只应万事推枰外,夜雨秋灯话后期。 抗战时期,毛主席在洛川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围棋战略”的重要地域,主要针对山西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包括太行太岳、吕梁山和五台山,还有晋西、晋西北、晋东南,其中晋城、长治所在的上党地区是*为关键的眼位,一定要把“眼”做起来。 洛川会议后,中华民族进入了全民抗战的新阶段。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根据党中央部署, 率领八路军转战晋东南,英勇抗击疯狂的侵略者。由桂涛声作词,冼星海作曲的抗战名曲《在太行山上》就诞生于抗日烽火年代,创作之地就是在南太行之巅的陵川。 上世纪九十年代,晋城围棋文化迎来了千年不遇的发展机遇。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杨晓国先生对陵川县棋子山进行深入考察后,得出了棋子山就是围棋发源地的结论,并以《围棋发源地在陵川》为题,先后在日本《读卖新闻》、新加坡《星报》、香港《大公报》、台湾《中央日报》登载报道,在海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1993年2月,杨晓国先生《论陵川棋子山与围棋起源》一文发表后,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对棋子山围棋文化的关注,晋城迈入了围棋赛事和文化研究的高峰。 从国家邮电部发行围棋特种邮票到棋子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建设,从中国棋院院长陈祖德和棋圣聂卫平为“象天枰”揭幕到全国围棋段位赛落地陵川,从国内外围棋名家前来棋子山寻根问祖到先秦史学会专家确认棋子山为中国围棋文化重要发祥地等等,浓浓围棋文化氛围一直引领着晋城城市形象的提升。 晋城对围棋事业的推广与普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目前晋城市城区90%的幼儿园已经开展了围棋启蒙教育,90%的小学开展了围棋校园教育活动,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幼教师资队伍。晋城的围棋文化就在这一场场赛事、活动和普及中,摇曳生姿,绽放着独特的精彩与魅力。 晋城,作为围棋发源地、围棋之乡,已经完全融入了中华围棋文化战略发展体系,融入到晋城市文旅高质量转型发展和提升城市形象的总构架中。相信不久的将来,晋城围棋事业一定会谱写出新时代灿烂夺目的光辉篇章。

围棋与晋城 作者简介

张建军:1974年生,山西陵川人。知名文化学者,中国区域文化研究积极倡导者,热衷于太行山历史文化的挖掘、研究、整理和宣传工作。晋城市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现任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晋城市博物馆馆长,曾任晋城市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太行古堡研究院院长等职。主持或主笔编撰的作品有《晋城文物通览》《神奇太行经典晋城》《太行古堡揽胜》《古堡中的中国》等;研究性的代表作有《天上的太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良户村志》《洪钟大吕出陵川——抗战名曲诞生地考证》《品读青莲》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