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新中国史研究拾萃

新中国史研究拾萃

作者:陈东林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2-01
开本: 16开 页数: 322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45.6(6.7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新中国史研究拾萃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5411538
  • 条形码:9787515411538 ; 978-7-5154-1153-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新中国史研究拾萃 本书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来,风雨兼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首往事,了解一些重要决策、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可以清晰感受共和国不同时期的脉动。本书涉及的新中国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主要为:1949年解放台湾,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关系,三年经济困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周恩来、陈云,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等。 本书是作者在积累大量档案材料、亲历者采访记录的基础上写就的,内容丰富翔实,将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是读者了解学习新中国史的鲜活读本。

新中国史研究拾萃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者陈东林的文集,共收录23篇,主题多为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探索实践,比如三线建设、“四三方案”、应对物价风波、关于对外开放的探索、改革开放初期设立经济特区的过程等,也包括曲折,如三年经济困难等。这些文章依据史料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研析,在发表时均产生了较大影响,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新中国史研究拾萃 目录

前 言 ………………………………………………………………………( 1 )


历史篇


《历史决议》对国史研究的奠基和指导作用 ………………………( 3 )

1949 年解放台湾之役为何未能进行 ( 17)

中共对苏联三次出兵东欧国家的反应与认识 ( 31)

中央与地方对三年自然灾害和饥荒的认识与应对 ( 43)

三年自然灾害与“大跃进”:天灾、人祸关系的

计量历史考察 ( 65)

三线建设的决策与价值:50 年后的回眸 ( 88)

1964 年三线建设决策中的分歧及其对西部开发的启示 ( 97)

“文化大革命”群众组织报刊研究 (115)

实事求是地评价“文革”时期的经济建设 (129)

论伟大的历史转折与改革开放 (139)

开放的前奏:“四三方案”及其对改革开放的影响 (149)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央设立经济特区决策的形成 (166)

抓住供给侧改革和军民融合机遇 推动三线遗址保护利用 (176)


人物篇


国际风云中的诗人毛泽东 (191)

从《论十大关系》到中共八大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探索 (206)

“文革”时期毛泽东的经济思想探析 (219)

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对自身错误的认识与纠正 (234)

“文革”时期周恩来筹备四届全国人大的艰辛努力 (246)

邓小平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61)

邓小平与陈云经济思想比较研究 (270)

陈云解决 1951 年棉花“禁运”危机的谋略 (280)

陈云应对四次物价大风波的经验和启示 (295)

陈云抵制与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努力 (308)


后 记 (321)

展开全部

新中国史研究拾萃 节选

1949 年解放台湾之役为何未能进行 关于这个问题,一种意见认为:1949 年乃至 20 世纪 50 年代初,解放军根本不具备进攻台湾的可能性:“在我海、空军正处于劣势的条件下,要仅仅靠木帆船横渡台湾海峡,解放台湾,现在看来,恐怕是会吃比攻打金门失利更大的苦头的。” 另一种意见认为:1949 年是解放台湾的*好时机,只是毛泽东坐失良机。据王力回忆:多年后毛泽东在谈话中,曾经对当时没有立即进攻台湾自责说:这是我党七大后所犯的**个大的历史错误。当时,蒋介石在台湾立足未稳,美国人也从台湾撤走了第七舰队,本来是解放台湾的*好时机,但是我们丧失了时机,我们只看到胡宗南在西南还有大军, 于是二野分兵去了西南,三野又要守备大城市和扫清残敌,所以没有把二野三野集中起来解放台湾,而是以劣势兵力在金门打了败仗。这样蒋介石在台湾的棋下活了。在大陆,蒋介石输了,我们赢了;在台湾,我们输了,蒋介石赢了。这是一个大的历史错误,是不能挽回的错误。” 其实,1949 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本已制定了趁蒋介石立足未稳于冬季立即攻取的计划,只不过由于条件的限制,才没有得以实施。这是许多学者都没有了解到的史实。 1949 年 2 月 1 日至 3 日,斯大林派来的苏共中央代表米高扬来到中共中央驻地河北西柏坡,和毛泽东进行了三天谈话。毛泽东介绍了即将占领全中国的大好形势。他说: “中国还有一半的领土尚未解放。大陆上的事情比较好办,把军队开去就行了,海岛上的事情就比较复杂,需要采取另一种比较灵活的方式去解决,或者采用和平过渡的方式,这就要花较多的时间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这是无可争辩的。现在估计国民党的残余力量大概全要撤到那里去,以后同我们隔海相望,不相往来。那里还有一个美国问题, 台湾实际上就在美帝国主义的保护下。台湾问题比西藏问题更复杂,解决它更需要时间。” 这是毛泽东**次预见到可能出现的复杂局面。3 月,中共中央召开会议讨论即将成立的华东局军事工作,毛泽东提出:“还要加上台湾”。 “这地方很应该注意,有海军、空军及其他军队,有资材,很有生意做。” 当时实际主持华东局军事的三野**副司令员粟裕提议:“解放上海以后,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解放沿海岛屿和台湾,进军福建是肃清残敌的问题。”B 但毛泽东显然还要考虑更多的方面。 当时,对美国是否可能插手中国内战,在东部派兵登陆支持国民党政府,毛泽东、中共中央不能不保持高度戒备。根据中央军委的意见, 邓小平于 3 月 14 日给军中的刘伯承、李达发去电报,要求二野渡江之后“两年内留华东,不作新的机动”。这时华东是主要对峙战场。 到 5 月 23 日,形势发生剧变,解放军渡过长江占领南京,上海攻克在即。美国出于对国民党极度腐败的失望,没有作出重要反应,美国大使甚至留在南京观望,没有随国民党政府撤往广州。毛泽东决定改变原来的战略对策,发出电报,要求二野准备“全军向西进军”。 他的部署是:采取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一野进军西北,四野直捣两广,二野进军四川,在西南全歼国民党军队的*后主力;只把三野放在东南,准备进攻台湾。 尽管分兵削弱了东部的兵力,进攻台湾的步子并没有放慢。这天, 毛泽东为中央军委拟电告三野:“你们应当迅速准备提早入闽,争取于六七两月内占领福州、泉州、漳州及其他要点,并准备相机夺取厦门。入闽部队只待上海解决,即可出动。” 这一变化令三野高级将领吃惊,因为原定是一年后才进军福建。兵团司令员叶飞即在回电中说明:十兵团伤亡较大,且极疲劳,希望休整一个月再于 7 月上旬进军福建。6 月 14 日,毛泽东代中央军委来电同意推迟入闽,但要求: “请开始注意研究夺取台湾的问题,台湾是否有可能在较快的时间内夺取,用什么方法去夺取,有何办法分化台湾敌军,争取其一部分站在我们方面实行里应外合,请着手研究,并以初步意见电告。如果我们长期不能解决台湾问题,则上海及沿海各港是要受很大危害的。” 这是毛泽东正式提出研究进攻台湾的*早电文。应中共中央的要求, 华东局报告中提出了占领台湾后的组成政权人员:舒同为中共台湾省委**任书记,刘格平为省委副书记,省委、省政府各部厅、各地委、各县委的班子都已经组建,三野也成立了蔡啸任团长的台湾干部工作团, 集中进行了有关台湾知识、政策的培训(后来解除攻台,原定赴台接管的人员班底转去开办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同时派遣一些情报人员随国民党政府撤退到台湾潜伏下来。 6 月 21 日毛泽东再致粟裕、张震电报,把“准备解放台湾”列为“你们面前目前几个月内有四件大工作”之一,并指出:“不占领台湾,则国 民党海空军基地不拔除,时时威胁上海及沿海各地;不占领台湾,则数 十万吨船只不能取得,沿海沿江贸易受制于外商航业界。”电报明确要求: “我们希望能于夏秋两季完成各项准备,冬季占领台湾。”这是**次列出进攻台湾的时间表— 1949 年冬季。7 月 4 日,刘少奇在莫斯科向斯大林提出的报告说:“台湾、海南岛和新疆,要等待明年才能占领。台湾因有部分国民党军队做内应,可能提早占领。” 但同时,毛泽东也提出了明年再攻的计划。7 月 10 日,根据朱德的建议,毛泽东写信给周恩来: “我们必须准备攻台湾的条件,除陆军外,主要靠内应及空军。二者有一,即可成功,二者俱全,则把握更大。我空军要压倒敌人空军短期内(例如一年)是不可能的,但似可考虑选派三四百人去远方学习六个月至八个月,同时购买飞机一百架左右,连同现有的空军组成一个攻击部队,掩护渡海,准备明年夏季夺取台湾。同时须考虑一个条件,即在闽浙两省建立飞机隐蔽库,即掘大山洞藏飞机。如无此项条件,则飞机不能隐蔽,亦不济事。” 7 月 25 日,毛泽东在给刘少奇的报告中向苏共提出:“福建省的军事行动将于今年 10 月结束,而攻占台湾的军事行动要在我们建立了空军部队后才能进行,这也许要在明年的下半年才有可能。” 两者结合起来看,当时毛泽东既希望能够采取里应外合、争取敌军起义的办法,在 1949 年冬季解决台湾问题,因为这种办法在北平及后来的湖南、云南、新疆、四川都取得了成功;又看到了进攻台湾没有空军支持的困难,打算用较长时间来准备,把*后进攻时间定在 1950 年夏季。 这时候,立即渡海进攻台湾是有可能的。首先,国民党政府大员四散,撤到台湾的军队兵力严重不足,编制混乱、人心惶惶,已成惊弓之鸟。作战部队只有 20 万人,竟出现 100 多个陆军师番号,有编制无部义”的浓厚空气,国民党军起义投共接连不断,仅台湾本岛 1949 年 10月至 1950 年 1 月就接连从嘉义、台南、岗山发生了 4 次驾机飞往大陆事件。这是台湾的致命之处。 其次,目睹国民党政权兵败如山倒的美国政府,也不愿再背上这个包袱。其国务院和军方虽然在对台具体措施上争论不休,但总的看法都是台湾失守已不可避免。早在 1949 年 2 月 10 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就提出一份报告,认为目前在台湾承担任何军事义务都是不明智的举动, 只建议在台湾部署少量军事力量支持那里的政治行动。国务卿艾奇逊仍认为:既然美国并不打算在台湾大规模用兵,那么任何显示武力的做法都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这样的代价是我们付不起的”。应该采取在政治上分离台湾与大陆关系的办法(即搞“台独”活动),这种办法也只能谨慎地掩盖起来,“克制对台湾表现出热心”。 *后,草创之初的解放军海军、空军拥有了**批可供作战力量。1949 年 3 月 17 日,中共中央军委组成了中央军委航空局。此时分散在各地的飞机有 46 架。渡江战役之后,从国民党政权缴获和接收的飞机设施和人员日益增多。7 月解放军空军司令部正式成立,10 月 25 日刘亚楼被任命为**任空军司令员。到 10 月底,解放军空军共拥有飞机 159架、航空技术人员 2938 人,接管飞机修理、装配、配件厂 32 个。其中,美国、英国、日本制造战斗机、轰炸机、侦察机约 60 架,其余为运输机、教练机、联络机。航空技术人员中,飞行员共 202 人。全部飞机里, 约有一半状况良好,其余待修。 海军建立比空军稍晚。1949 年 4 月 23 日,解放军的**支编制海军— 华东军区海军在长江边的泰州白马庙乡成立,张爱萍任司令员兼政委,当即接管了在长江下游起义的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和第五巡防队的 25 艘护卫舰、炮艇。上海占领后,军管会共接收军用舰艇及可改造为军舰的民船 79 艘。本年,从 2 月到年底,国民党海军共有 73 艘舰艇、3300 名官兵起义加入中共海军。

新中国史研究拾萃 作者简介

陈东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历任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云与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副会长。主要学术专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共党史、当代中国经济史。代表作有专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毛泽东诗史》、《1966—1976年中国国民经济概况》等,主编《中国共产党与三线建设》、《共和国史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相关卷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