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给孩子的国学常识

给孩子的国学常识

作者:李异鸣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136
中 图 价:¥17.6(5.5折) 定价  ¥3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给孩子的国学常识 版权信息

给孩子的国学常识 本书特色

国学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是中华儿女的血脉、精神和灵魂,也是中华民族存亡的根本。 今天,国学,不仅仅是传统文化、先进文化、时尚文化,更是一种传承于历史现实的中正文明、和谐文化。了解国学常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国学,是当今每一位炎黄子孙应尽的光荣义务。 内容很全,算是国学大纲了吧,只是翻了几页,求知欲就被激发啦。 这本书讲解的简单易懂,是本好书,能够让我浮躁的心静下来。 《给孩子的国学常识》一书,语言表达能力到位,让孩子对国学认识更加深入了。

给孩子的国学常识 内容简介

《给孩子的国学常识》分词条解释和经典论著两部分,囊括了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文学、礼俗、人物等与国学有关的内容。诸葛亮一生神机妙算,他都建立过哪些功绩?大诗人李白一生经历过怎样的坎坷?人淡如菊的李清照是怎样成为名垂千古的词人的?这些问题都属国学范畴,它们并不高深莫测。它们就在我们周围。读懂这些疑问,孩子们就拥有了一把开启精神家园的钥匙;身处其间,即可以穿越时空,看华夏千年光阴游走,看它们所历经的灿烂辉煌。

给孩子的国学常识 目录

分类词条
政经
华夏
四夷
汉族
匈奴
鲜卑
突厥
回鹘

契丹
女真
蒙古
秦朝
汉朝
三国
西晋
东晋
五胡十六国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郡县
皇帝
宰相
三公
九卿
三省
六部
翰林院
国子监
军机处
八旗制度
哲学
阴阳
五行
太极
有无
名实
动静
形而上与形而下




天理人欲
良知良能
致良知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人皆可以成尧舜
为我
道法自然
格物致知
文学
六书
四声
字母
训诂学

古体诗
近体诗



骈体文
八股文
杂剧
传奇
笔记小说
章回小说
诗话
玄言诗
田园诗
山水诗
宫体诗
新乐府运动
江西诗派
台阁体
唐诗派
宋诗派
诗界革命
花间派
婉约派
豪放派
古文运动
公安派
桐城派
讲史小说
神魔小说
世情小说
才子佳人小说
公案小说
谴责小说
诗言志
诗缘情
诗无达诂
美刺
温柔敦厚
知人论世
文以载道
风骨
伦理
……

经典论著
展开全部

给孩子的国学常识 节选

  《给孩子的国学常识》:  政经  华夏  中国的古称。“华夏”二字源于何处,一直有很多种说法。《辞海》认为,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尚书》认为,夏,指大。因此大国称夏。“华夏”指中国。有的学者认为,夏,是源于中国历史上的**个王朝——夏朝;华,则源于中华始祖伏羲的故土——华胥国。华先于夏,“华夏”之名由此而来。《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华夏”是中国和汉族的古称。“华”指“荣”,“夏”指中原人。公元前2100年至前770年,黄河中下游的夏族、商族、周族,他们同其他部落长期相处,逐渐形成了华夏族。以上说法见仁见智。通常我们认为,在公元前4000年,黄河流域居住着夏族,晋南关中一带居住着华族,而在淮河以南和汉江流域居住着蚩尤的祖先。公元前2700年,夏族领袖黄帝东进,战胜了华族领袖炎帝,后来炎、黄两族联手灭掉了蚩尤,占据了整个中原,逐渐形成了华夏族。因为有着先进的文明,在后来的岁月里,华夏族渐渐又融合了藏缅族、吐火罗人、东夷、通古斯族、西戎、祝融氏、蚩尤后代及匈奴、鲜卑等族,进一步扩大。到西汉时,就产生了以华夏族为基础的全新民族:汉族。简而言之,“华夏”实际上就是中原民族与周边蛮夷异化而又同化的产物,它不是单一的民族,而是以华夏文化为纽带结合起来的“民族联合体”。四夷  华夏民族对周边文化相对落后的民族的总称。华夏族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至公元前771年,历夏、商、周三代。三代并非源出同族,但在相互的兼并中逐渐融合,成为了一个民族共同体。华夏族按照东西南北的方位,将周边落后的民族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总称“四夷”或“蛮夷”。  夷的族称,以甲骨卜辞关于尸(夷)方的记录为*早。西周金文则正式出现了“东夷”的称谓。整个西周时期,东方诸夷都是周王朝的劲敌。文献记载周对东方的战争中,出现了东夷、淮夷、南淮夷、南夷等不同的称谓。由于族源直接继承两昊(大昊、少昊)部落,因此虽为夷人,但与夏、商、周三代仍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三代东夷的苗裔,都已融入华夏民族之中。秦汉后,东夷除了指先秦的东北夷,又将倭人列入,泛指东方的民族和国家。蛮,在文献记载中,常指南方民族,如三苗、百越、楚、濮、群蛮、巴等。其实不专指南方。《史记·匈奴列传》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可见在西周以来,也用作非夏族的通称,并且和“夷”一样可以用作与夏对举,称为“蛮夏”。南蛮的总称.大概出现于战国。《吕氏春秋·恃君览·召类》说:“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礼记·王制》说:“南方日蛮,雕题交趾。”南蛮族系复杂,长江中游有三苗、楚、群蛮;长江中上游有濮、巴蜀;长江下游及珠江流域有百越(有很多分支,如秦汉之际的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瓯等);云贵高原西南夷的先民也不止一个族系。戎作为族称始于周代。在灭商以前,戎是用来称呼在周原附近与周为敌的各部落。其时,周的劲敌主要集中于周原以西陇山地区,故被称为“西戎”。商亡,为表示对商的敌忾,又称“戎殷”“戎衣”。西周中叶,“徐”为周的东方劲敌,虽属东夷,确往往称之为“徐戎”,此称一直延续至春秋战国。“西戎”,从西周到战国,主要指氐羌系各部落;秦汉以后,狭义上指氐羌诸部,广义上则包括中国西部各民族。狄作为族称,始于春秋中叶。狄的本义,按王国维的考证,应是“远”与“剔除”的意思;此外另有“强悍有力”“行动快疾”的释义。春秋初,其在秦、晋、郑、卫等国以北,当时仍被称为“戎”。到春秋中叶,“北狄”一词出现。此后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又陆续出现了赤狄、白狄、长狄等分支。在整个春秋时期,戎、狄有时仍会混称,有的部落兼有戎、狄两种称号。进入战国,狄的主要部分已经分化,有部分随胡人南下而融入胡人当中,成为匈奴的重要来源之一。华夷五方格局的形成经历了春秋、战国漫长的岁月,概念也在不断变化。唐时,就有将日本、高丽、波斯、天竺等国列入四夷的记载。可见,四夷的定义也始终是相对和变化的。  汉族  汉族是古代华夏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融合而成的中国主体民族,有着近四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从约公元前7000年起,当今汉族主体的一部分巴楚人在长江流域发展。前5000年左右,汉族的另一来源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姬姓黄帝部落与南部姜姓炎帝部落发生争战,阪泉之战后,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西周大一统王朝以来,境内多民族共存,不断融合,形成了黄河流域的华夏族和淮河、泗水、长江和汉水流域的楚族。二者的逐步形成,即今天汉民族的前身。春秋战国时期,征战频繁,华夏族同周边民族进一步融合,与楚族、秦族及陆续进入中原地区的夷、蛮、戎、狄等族也逐渐融合。很多古国消失了,被融入到了经济文化先进的大国之中。秦灭六国后,随着文字、度量衡等的统一,古民族的界限被进一步打破。不久,秦朝灭亡,刘邦建立汉朝,以“汉”为国号。此时的中国疆域空前扩大,以先秦时期的楚族和华夏族为核心,一个统一的汉民族形成了(统一的汉民族文化成于秦汉之际,是目前学界较为普遍的看法)。此时,汉族人口仍集中分布在黄河、淮河流域。从西晋末年起,逐渐向长江、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地区大规模迁徙。到明、清时,由于统治阶层的民族政策,南方汉族人口首次超过了北方。辛亥革命后,汉族又逐渐迁徙至中国东北地区。汉族的人口能有今天的规模除了在历史上不断融合其他少数民族而壮大兴旺外,与两个大的发展时期亦息息相关:一个是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一个是宋辽夏金元至明清时期。两汉之际,汉族之初人口约有五千万,经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飞速发展,到宋代时人口已突破一亿。再经宋辽夏金元至明清的发展,到清代道光时人口增至四亿多,成为了中国人口*多的民族。今天,汉族仍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人口为128631万(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占全国总人口91.11%。  ……

给孩子的国学常识 作者简介

李异鸣,知名作家,图书策划人,成功策划百余部青少年读物。曾策划出版过《越玩越聪明的思维游戏丛书(共六册)》《蓝皮轻经典(现代文学丛书共十册)》《给孩子的智慧经典(共六册)》等众多书籍,深受读者欢迎。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