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学术流变:上、下

包邮 中国学术流变:上、下

作者:冯天瑜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8-01
开本: 16开 页数: 867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231.0(7.5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231.0(7.5折)定价  ¥30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暑期大促, 全场包邮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学术流变:上、下 版权信息

  • ISBN:9787216100922
  • 条形码:9787216100922 ; 978-7-216-10092-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学术流变:上、下 内容简介

  《中国学术流变(上下)(精)/冯天瑜文存》新版保留原版综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八部分,增加民国及现代部分,共为九章。前八章补人若干新篇目,包括港台学者、海外华裔学者、外国汉学家的论述,以扩大观察中国学术流变的视野。如唐君毅以《易经》元亨利贞仁义礼智之序,言中国学术精神之发展,还将中国历代文化精神与西方历代文化精神作比较,观其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又如英国汉学家李约瑟致力于开掘中国传统学术中的科学人道精神。这些论说都为中国学术史研究开辟新境界。  新版还择要反映由考古发掘、文献披露所推动的对学术史的新认识,如甲骨文的发现与破译,拓展研究殷商文化的视野,提供了“释古”以重建古史的可能:敦煌文书、汉晋木简的再见天日,打开中古史的渊富宝藏;楚简的联翩出土,揭开先秦及秦汉学术的原始状貌,以至有学者认为楚地简帛文书的发现,有必要改写先秦及秦汉学术史;而明清“大内档案”的面世,扩展并加深了对明清学术的理解。总之,新版博采新论说、新材料,意在求得中国学术流变较深广的观照。  《中国学术流变(上下)(精)/冯天瑜文存》各部分前均由编者撰写提要,录文则按如下顺序编排:A.对一代学术流变的概括;B.对各学派、学者的分论(对同一学派也先列总论,后列分论)。录文标题为编者所加者,均以*号注明。部分录文中之夹注经编者删除者,在录文标题处加注释说明。选录自诸子书及二十五史者一律不注作者姓名。录文版本尽量采用近五十年出版的标点本。录文中的繁体字、异体字在不导致歧义的前提下改为规范简体字。原文版式为竖排者,一律改为横排。一些现代学者遵从当时流行的泛化封建说,将非封建的秦汉以降两千年称“封建时代”,此不妥当,然本编仍保存选文原态。

中国学术流变:上、下 目录

序言
中国学术综论
章太炎 论教育的根本要从自国自心发出来(节录)
谭其骧 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
程颐 论秦至宋学术与政治*
刘师培 论古今学风变迁与政俗之关系(节录)
刘师培 南北学派不同论·总论
冯友兰 中国古代哲学之政治社会的背景
曾国藩 圣哲画像记(节录)
康有为 学术源流(节录)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节录)
梁启超 论时代思潮*
罗振玉 古今学术之递变(节录)
柳诒徵 中国文化史·绪论
王国维 周末以后学术之流变*
方以智 通雅·序(节录)
韩愈 原道(节录)
纪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道统录(节录)
纪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总叙
纪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总叙
周予 同汤志钧“经”、“经学”、经学史
冯天瑜 “中华元典”界说*
叶适 进卷·总述(节录)
叶适 同安县学朱先生祠堂记
程颐 上仁宗皇帝书(节录)
汪循 儒志编·原序(节录)
阮元 拟国史儒林传序(节录)
康有为 孔子改制考序(节录)
谭嗣同 仁学(节录)
任继愈 儒家与儒教
严复 论八股存亡之关系(节录)
汪家禧 儒与二氏出入论
梁启超 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节录)
太虚 佛教对于中国文化之影响
杜光庭 道德真经广圣义序(节录)
李渤 真系(节录)
马端临 论道教*
唐君毅 孔子以后之中国学术文化精神
唐君毅 中国文化之过去与现在(节录)
方东美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导论
[日]伊藤长胤 古今学变·序
[法]汪德迈 古代中国占卜术派生的理性思维(节录)
[英]李约瑟 中国对科学人道主义的贡献

论先秦学术
王夫之
庄子·天下(节录)
天下篇解(节录)
孟子·滕文公下(节录)
荀子·非十二子(节录)
韩非子·显学(节录)
吕氏春秋·不二(节录)
尸子·广泽(节录)
……
论秦汉学术
论魏晋南北朝学术
论隋唐五代学术
论宋元学术
论明代学术
论清代学术
论民国学术
附录 学派 学说 学者概览
展开全部

中国学术流变:上、下 节选

  至于东汉,而向之蛰居雒诵者,遂一变而为高隐,如申屠蟠、黄宪是也;向之敦厉名实者,遂一变而为抗议,如党铜诸公是也。此数子者,出处语默,不拘一操,且未必咸出于经生,然经生依道不依人之学提倡于前,寝成风俗,以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矫同流合污之习,不可谓非经生之功也。夫六经之学,本不足致用于后世,惟愚赣之人迷信其说,奉若帝天,盖不以学术视六经,实以宗教视六经也。信仰既虔,故修身治国俱有定向。《后汉书·儒林传》论日:"桓、灵之间,君道纰僻,朝纲日陵,国隙屡启,自中智以下靡不审其崩离,而权强之臣息其窥盗之谋,豪俊之夫屈于鄙生之议。"又《左雄传》论日:"所以倾而未颓,决而未溃,皆仁人君子心力之为。"夫以汉室之不亡归功于仁人君子,不若归功于愚赣之儒生。以愚赣之儒生倡迷信之学术,犹足收化民成俗之功,则以学非伪学之故也。  两汉以降,儒生日趋于智,而迷信儒术之心衰,儒术既衰,故节义之风亦逊于两汉。夫两汉崇尚气节,非儒术与节义相表里也。盖迷信经术之人,均愚赣之人,而节义之风则由愚赣之人开其始,愚赣之人既稀,故迷信经术之心不若昔时之笃,而节义之风亦愈衰。先是汉末之时,纲纪委弛,忧时之士,竞言尚法,及曹操得冀州,崇尚跞弛之士,苟有治国用兵之术,虽负污辱之名,亦复弃瑕登用,由是权诈迭进,奸伪萌生。及魏太和时,董昭上疏,谓"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更专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求利为先",是则魏、晋之间渐启贪污之俗。贪污之俗既成,故一、二有智之士竞慕通脱。晋傅玄上疏谓,魏武好法术而天下尚刑名,魏文慕通达而天下贱守节,其后纲维不振,放诞盈朝,遂致天下无复清议。夫士慕通达,岂仅由魏文一人之倡导哉?居尚法之朝,处贪污之俗,非置身礼法之外,非婴祸即辱身耳。故正始以还,何、王倡清谈之风,而名士风流盛于洛下,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竹林七贤益崇放旷。及于西晋,此风未衰,清谈放诞以全其身。至于东晋,高门世族亦托于酣嬉淋漓,反是者则为尘俗。干宝《晋纪·总论》日:"风俗淫僻,耻尚失所,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薄为辨而贱名检,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斥节信,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晋书·儒林传序》亦日:"摈阙里之典经,习正始之余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此则虚名虽被于时流,笃论未忘乎学者。加以范宁诸人目王、何为桀、纣,而近人顾亭林又以王、何、嵇、阮为罪人,致一时之舆论均以两晋六朝之学风为非,不知两晋六朝之学,不滞于拘墟,宅心高远,崇尚自然,独标远致,学贵自得,此其证矣!故一时学士大夫其自视既高,超然有出尘之想,不为浮荣所束,不为尘网所撄,由放旷而为高尚,由厌世而为乐天,朝士既倡其风,民间浸成俗尚。虽日无益于治国,然学风之善犹有数端。何则?以高隐为贵,则躁进之风衰;以相忘为高,则猜忌之心泯;以清言相尚,则尘俗之念不生;以游览歌咏相矜,则贪残之风自革。故托身虽鄙,立志则高,被以一言,则魏晋六朝之学不域于卑近者也,魏晋六朝之臣不染于污时者也,故当时之士风知远害而不知趋利。明杨慎有言,六朝风气,论者以为浮薄,败名检,伤风化,固亦有之.然予核其实,复有不可及者数事:一日尊严家讳;二日矜尚门地;三日慎重婚姻;四日区别流品;五日主持清议。盖当时士大夫虽祖尚玄虚,师心放达,而以名节相高,风义自矢者,咸得径行其志。至于冗末之品,凡琐之材,虽有陶、猗之赀,不敢妄参乎时彦,虽有董、邓之宠,不敢肆志于清流。而朝议之所不及,乡评巷议,犹足倚以为轻重,故虽居偏安之区,当陆沈之后,而人心国势犹有与立,非此数者补救之功哉?杨氏之言如此,则世之以正始遗风为非者,毋亦轻于立言矣!盖魏晋以下,名士竞用之时代也,以之振民气则不足,以之矫贪鄙则有余,则当时之风尚又岂后世所可及哉?  六朝以降,至于隋唐,而士风一变。自科举途开,士人欲求进身,不得不出于科举之一途,故真挚之诚逊于两汉,高尚之风又逊于六朝。然学风胜于后世者,则以唐人之于学术无所迷信。而后人之于学术,则介于迷信非迷信之间。惟其无所迷信,故既无尊崇君主之诚(唐人文网*疏,于宫闱之隐事,明著之诗文中以寓刺讥,如白居易、刘禹锡皆然,可以知唐人无尊君之心),复无崇拜圣贤之念(唐人之著作,若《史通》诸书均斥孔子,而信老庄信佛典者犹不知凡几,不必尽托于儒)。士生其间,不为名教所囿,不为礼法所拘,一

中国学术流变:上、下 作者简介

  冯天瑜,1942年生,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学部委员。从事中国文化史及湖北地方史志研究。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