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全译语境作用机制论

全译语境作用机制论

作者:关秀娟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0-01
开本: 24cm 页数: 298页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70.6(7.2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全译语境作用机制论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661241
  • 条形码:9787030661241 ; 978-7-03-066124-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全译语境作用机制论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翻译研究者、翻译爱好者、翻译学习者、俄语研究者全译语境作用机制的科学性可从语形学、语义学、语用学、修辞学、言语交际学、认知语言学、文化学、语言文化学、社会文化学、跨文化交际学等多学科角度加以论证。

全译语境作用机制论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语境对全译的理解、转化与表达过程的作用规律。全译语境是影响和制约全译过程的各语境因素的总和, 包含全译上下文语境、全译情景语境、全译文化语境及其亚类语境因素。全译语境作用机制指语境对全译过程产生影响的复杂运行系统, 体现为上下文语境的推进机制、情景语境的重构机制、文化语境的对话机制等单项作用机制, 以及三语境的平行式、交叉式、递进式的综合联动作用机制。全译语境作用机制的科学性借助语形学、语义学、语用学、修辞学、言语交际学、认知语言学、文化学、语言文化学、社会文化学、跨文化交际学等多学科得以阐释。

全译语境作用机制论 目录

目录
总序 当代翻译学文库
序 译境与意境
绪论 1
**节 翻译语境研究述评 1
第二节 全译语境作用机制研究内容与方法 16
第三节 全译语境作用机制研究意义 19
**章 全译语境作用机制概说 21
**节 全译语境概念 21
第二节 全译语境类型 25
第三节 全译语境特征 27
第四节 全译语境作用机制通观 30
本章小结 32
第二章 上下文语境的推进机制 34
**节 上向推进 34
第二节 下向推进 54
第三节 双向推进 66
本章小结 75
第三章 情景语境的重构机制 77
**节 语体重构 77
第二节 主体重构 134
第三节 时空重构 146
本章小结 156
第四章 文化语境的对话机制 158
**节 异化、归化与和化 158
第二节 异化:强弱对话 160
第三节 归化:弱强对话 166
第四节 和化:平等对话 172
本章小结 180
第五章 全译语境综合联动机制 182
**节 平行式作用机制 183
第二节 交叉式作用机制 190
第三节 递进式作用机制 196
本章小结 206
第六章 全译语境作用机制理据 207
**节 上下文语境推进机制理据 207
第二节 情景语境重构机制理据 240
第三节 文化语境对话机制理据 263
本章小结 280
结语 282
参考文献 288
后记 299
展开全部

全译语境作用机制论 节选

绪论 **节 翻译语境研究述评 人们对语境的关注古已有之,孔子曾讲“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论语 宪问》),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工具论》中指出语言意义与语境的关系。但明确提出语境原则的是弗雷格(G. Frege),其后维特根斯坦(L. Wittgenstein)、达米特(M. Dummett)等人推动了语境研究的发展,他们以句子语境研究为主,又不完全局限于此。句子范围的突破为篇章语言学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虽然篇章语言学关注的仍然是大于句子的言内语境范畴,但语篇与情景的紧密关系促进了情景语境研究的开始。马林诺夫斯基(B. Malinowski)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概念的提出推动了语境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了两大研究流派。马林诺夫斯基-弗斯-韩礼德一派侧重情景语境研究,萨丕尔-沃尔夫一派注重文化语境研究。巴赫金(М.М. Бахтин)借助行为的语境分析发现了语境的动态性和对话性特征,维索尔伦(J. Verschueren)从语用学角度开展了语境综合研究。可见,语境研究经历了言内语境研究、情景语境研究、文化语境研究、综合语境研究四大阶段。从言内到言外,从小语境到大语境,从单项语境到综合语境,语境研究不仅限于传统语言学范围,还拓展到符号学、社会语言学、语言文化学、语用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翻译学等众多学科,其中从翻译角度入手的语境研究已有90多年的历史,本书将首先分析翻译语境研究的现状和不足,进而明确发展趋势,为全译语境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一、翻译语境研究现状 国内外语境与翻译研究*早可追至20世纪20年代马林诺夫斯基 提出的情景语境对翻译的影响。此前人们的认识大多停留于句以下的搭配和句法层面,是对“上下文”的无意识利用。马林诺夫斯基的翻译语境思想也未迅速得到译界重视,直到60年代才受到关注,开始系统研究,90年代成为研究热点。当前,国内外学者对翻译与语境研究的视角呈多样化,对翻译语境概念的界定看法不一,对翻译语境作用研究侧重点各异,对翻译语境作用机制研究关注不够。 (一)翻译与语境多学科视角研究 翻译与语境研究借鉴了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如功能语言学、文化学、语用学、跨文化交际学、认知语言学等,这些学科的介入促进了翻译语境问题的研究。 1. 功能语言学视角 国外翻译理论家结合功能语言学相关理论解析翻译与语境的关系问题,尤其重视情景语境。英国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J. C. Catford)运用弗斯(J. R. Firth)的语境意义观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把翻译与语境的关系归纳为:意义来源于语境;翻译的等值关系取决于相同的语境特征;翻译的等值关系取决于功能上相关的语境特征。 韩礼德和哈桑(R. Hasan)强调情景语境的功能,指出“语言交流发生的情景向交际者提供大量关于正在交流和可能得到交流的意义的相关信息” 。哈蒂姆(B. Hatim)和梅森(I. Mason) 也沿着弗斯的思路研究翻译,在《语篇与译者》一书中强调翻译是在一定社会情景下发生的交际性过程,而不是一种单纯的语际转换活动;语境因素、社会语言学等语言学的新发展为翻译研究指明了新方向,有助于确立译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核心和纽带地位。贝尔(R. T. Bell) 在《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把功能语言学和心理学结合起来,突出语言的情景语境,以译者的记忆和认知为中心,探讨译者翻译的工作过程,试图解开译者“大脑”黑箱的运作之谜。维诺格拉多夫 (В.С. Виноградов)根据语言的功能以及语言与言语的风格将翻译中的文本分为口语文本、公文事务文本、社会新闻文本、科学文本、文艺文本、宗教作品,从文本功能角度探讨翻译问题。 国内译界或把语境作为整体概念进行讨论,或直论情景语境、语域问题。学者们运用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指导具体翻译实践,探讨人物语言翻译、委婉语翻译、广告翻译、文学作品翻译、影视作品翻译、旅游文本翻译、科技语篇翻译、政治性新闻翻译和商务合同翻译等问题。也有学者从翻译过程、翻译策略等翻译理论角度探讨情景语境、语域问题。在论文《语域理论在广告英语翻译中的运用》中肖新英认为,语域的正确转化是译文忠实于原文的重要因素。在论文《功能语境视角下的古典文学翻译》中王春蕾、单亦祯揭示出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语场、基调、语式的变化,以及由此得出的对古典名著采取保留民族特色翻译策略的合理性。在论文《语域三要素与影视翻译研究》中,赵速梅、范珂用语域理论指导影视翻译,强调影视翻译译文的语言形式必须符合电影情景语境的原则。在论文《语域翻译论》中卞正东指出,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使译文表现出原文的语域特征,恰当地表达原文所赖以产生的情景语境,使译文与原文实现语域对等。在论文《语域视野下的翻译策略》中黎晓伟尝试把语域理论应用到翻译策略分析中。 2. 文化学视角 翻译是文化交流活动,文化差异必然对翻译产生影响,文化学理应成为翻译与语境研究的视角之一。界定翻译语境概念,审视翻译的种种语境问题,文化学视角主要突出文化语境的地位,有学者将其细分为微观与宏观语境、原语与译语语境。美国人类学家及圣经翻译家肖(R. D. Shaw)在论文《翻译语境: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中从文化的角度讨论语境问题,提出翻译语境概念。奈达(E. A. Nida)在专著《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中结合文化重点论述了翻译中的语境。以色列学者图里(G. Toury)把每个翻译问题都置于更高层次的语境因素(语篇、行为模式化背景等)中来描述,对任何翻译对象都要语境化。在翻译的语境化研究中,他重视文化取向,倾向于采取译语文化取向的翻译,提出“翻译不如说是由译语文化发起的” ,他重视译语读者,重视翻译对文化传播的意义。俄罗斯学者基里文科(А.Н. Гиривенко)在著作《浪漫主义时期文化语境中俄罗斯的诗歌翻译》中分析了特殊文化语境中俄罗斯诗歌的翻译特色。巴格林采夫(А.Ф. Багринцев)在论文《论翻译中的交际情境类型》中则从文化学视角论述了翻译中的不同交际情境。彼得罗娃(Е.С. Петрова)和顿科娃(Н.И. Тонкова)在论文《论原文与译文语言文化空间中标题的互文性》中论述了原文与译文语言文化空间中标题的互文性与翻译的关系。包惠南在著作《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专论文化语境与翻译,但主要基于文化词层面。蒋坚松、彭利元在论文《文化语境与中国典籍翻译:关于一个研究课题的思考》中论述了文化语境与中国典籍翻译的相关问题,认为应综合文化语境的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来探索翻译活动的文化动因、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以及文化、语言与认知的互动对翻译的影响。在论文《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的制约》中,黄田认为文学翻译不仅受制于原语文化语境与原作者文化背景,而且也受到目的语文化语境和译者文化意识的制约。译者主体性体现在选取合理的翻译策略来协调两种不同的文化,从而实现文化互动与交流。 3. 语用学视角 语用学的新成果关联理论和语境顺应论,为翻译与语境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被众多学者所关注,用于指导翻译实践或理论建构。邹照兰在论文《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中指出了关联理论对深入认识语境的重要性,以及对翻译工作的指导意义。唐心洁在论文《关联理论对“文化语境”翻译的解释力》中解释了关联理论对“文化语境”翻译的指导作用,提供并分析了一些可供选择的策略。在论文《语用、语境与关联—〈望夫石〉主题的阐释和翻译》中,杨元刚认为成功的翻译取决于语境效果和认知努力之间的*佳关联性。王金岳在论文《此“语境”非彼“语境”》中指出语境在关联(翻译)理论中居于核心地位,它与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及其他语言学派乃至各大翻译理论学派提出的语境概念大相径庭,应当区分出关联理论的语境,正确认识这一概念与关联理论其他核心概念之间的密切关系。孙晓凌在论文《利用关联理论实现语用翻译中的语境分析》中从情景语境、文化语境等不同角度揭示关联理论对于语用翻译的启示:译者应找出原文与语境的关联,对相关信息进行合理推理,从而正确理解原文的用意,用明确的方式再现出来。李运兴在专著《翻译语境描写论纲》中借鉴维索尔伦的语境顺应论,首次区分了译者语境视野和研究者语境视野两种翻译语境模式,从经验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方面对翻译语境进行纲要性描写,认为对语篇的关注是翻译语境研究的核心。在论文《语境顺应论观照下的“笑”字英译分析》中,汤瑞林提出译者可以顺应不同的语境因素,采用选择、补充、转译和省略的策略翻译汉语词汇,以达到用*切近、*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的翻译目的。在论文《情景喜剧配音翻译中的语境顺应》中,冯毓媛认为语境顺应论为配音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更广阔的空间。 4. 跨文化交际学视角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而言,翻译与语境研究涉及更多、更复杂的问题,具有综合研究的趋势。俄罗斯的论文集《跨文化交际与翻译》汇集了多篇跨文化交际视野中翻译与语境研究的文章。拉尤什金娜(И.В. Раюшкина)在论文《语言语用视角下的诗歌翻译语言》中论述了翻译这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语言间的相互作用问题。程永生在专著《描写交际翻译学》中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提出了翻译语境概念,分析了翻译语境的性质及其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指出了翻译的制约因素与译者的平衡手段,构建了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杨仕章在专著《文化翻译论略》中指出,在翻译这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不应只寻求语言上的等值,还要恰当地再现另一民族的思想文化。在论文《翻译策略的选择对交际语境的顺应》中丁艳认为,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要和交际语境相顺应,才能达到翻译目的,满足译文读者的需要,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此外,有学者探讨了语境的交际维度与翻译的关系、跨文化交际语境下改变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的方法,以及提高翻译质量的文化制约因素及策略选择等问题。 5. 认知语言学等其他视角和观点 格特(E. A. Gutt)建立了翻译的认知语境模式,认为语境是交际者对外部世界的某种假设,即认知环境,包括“各种外部因素,强调外部因素为解释过程所提供的信息以及交际者能获得这些信息的程度” 。李运兴在论文《论翻译语境》中以认知为切入点,对翻译语境问题进行了重要探索。朱文振认为:“在产生原文作品时,只涉及一种语言的环境条件,而在译文的产生过程中,涉及的就有两种语言的环境条件了。” 他把语言环境作为文本产生的根源,对语言环境和翻译文体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郑诗鼎从语境出发,探讨翻译理论、翻译实践、翻译批评等各种问题,尤其是文学翻译问题。他认为翻译界的各种分歧可以达成共识的支撑点就是语境,“在文学翻译中,无论是研究翻译理论,还是翻译实践,还是翻译批评,都对语境存在着绝对的依赖” 。彭利元在专著《翻译语境化论稿》中总结中西翻译语境研究历史,侧重从翻译过程观察翻译语境,界定其概念,描写翻译语境的动态运行规律,提出翻译语境球体理论。 (二)翻译语境概念界说之争 翻译语境概念复杂,译界观点不一,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有学者从文化、认知、跨文化交际、翻译思维过程等角度为之定义,也有学者对翻译语境构

全译语境作用机制论 作者简介

关秀娟,辽宁沈阳人,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俄罗斯国立普系金俄语学院访问学者。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