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亳文化概论

作者:王正明 等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05-01
开本: 16开 页数: 251
本类榜单:文化销量榜
中 图 价:¥17.1(3.8折) 定价  ¥4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亳文化概论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5004643
  • 条形码:9787565004643 ; 978-7-5650-0464-3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亳文化概论 内容简介

《亳文化研究丛书:亳文化概论》共分为十四章,主要是要求在较少的篇幅内讲清楚某一问题,又要考虑历史线索清晰,有一定的系统性;而就每一章而言,则又必须相对独立,完整地讲述每一题目内涵的主要内容,使《亳文化研究丛书:亳文化概论》既可以连续讲读,也可以任抽一章节来作为专题讲读。
《亳文化研究丛书:亳文化概论》力图从亳文化实际出发,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来探讨亳文化的成就及其发展规律,给亳文化应有的地位和较恰当的评价。

亳文化概论 目录

章概述

节“亳”字的悠久历史及其含义

第二节亳文化:多种文化形态的总和

第三节亳文化:多元文化互动融合的结晶,呈现出包容开放的特点

第四节亳文化的和谐创新、奋发向上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政治作用和经济价值

第二章亳文化地域的历史沿革

节亳文化之渊源:亳州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第二节亳文化地域的历史沿革

第三节历史发展中的亳文化之繁荣景观

第三章亳文化之魂:老庄道家文化

节天下道源在亳州

第二节《老子》的基本思想及其艺术特色

第三节《庄子》及其艺术特色

第四节道家流派的形成

第五节老庄的“虚静”观对晋宋山水诗的内在作用

第六节庄子对寓言体文的开拓

第四章亳文化品性之代表:展氏两圣贤

节展禽:道德楷模

第二节庄子笔下的展喜

第三节后人对柳下惠的敬仰

第五章亳文化之风骨:曹氏父子的文采

节曹氏父子简介

第二节曹氏父子对建安文学的贡献

第三节曹氏父子的文化心态与建安文学精神

第四节曹氏父子的音乐修养及其对汉乐府的继承

第五节曹氏父子的书体文之文学色彩

第六节曹操认可“奸雄”评价的分析”

第七节曹叙对魏文学的贡献

第八节曹氏家族其他主要成员简介

第六章亳文化之骨气的彰明者:竹林名士嵇康

节嵇康所生活的正始时期之社会思潮

第二节嵇康其人其文

第七章魏晋玄学大师夏侯玄

节夏侯玄其人

……

第八章唐宋时期的亳州诗魂

第九章元代亳州杂剧家孟汉卿

第十章亳州的尚武之风

第十一章亳州养生文化

第十二章华佗及其五禽戏

第十三章亳文化之乡音:异彩缤纷的民间艺术

第十四章亳州:玉液之乡

后记
展开全部

亳文化概论 节选

  《亳文化概论》:  亳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涡水之滨,中原腹地。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遍布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展示出亳州史前文化信息,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商周时期的淮夷文化,则又使其与江汉流域的荆楚文化融合;同时,当时的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又使这里成为南北人口迁徙的散聚地,成为南北文化的交汇处。周边文化在这个特定的地理环境中相碰撞,融会贯通,形成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它既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又有浓厚而鲜明的地域特性。以地域文化的视野审视,我们把发生与存在于历史上亳州的以及由其发生辐射、影响于外的文化称为“亳文化”。  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看,亳文化是历史上的亳州区划内的文化,时空悠久,从商汤始直至现代,地理区域辽阔。其生存的地域空间,以“亳”为中心,主要范围包括苏、鲁、豫、皖的结合部,比今天的亳州辖地要广阔得多。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化区域,其地形自成一格,其生态环境、人文风貌极为相近,方言相通,民风习俗相近,有着共同的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文化艺术血脉相通。从历史的时序性与空间的广延性看,名为“亳文化”切题近意,尽管时贤曾提出“淮河文化”“皖北文化”“淮北文化”“黄淮文化”“涡淮文化”“涡水文化”等概念,也自有道理,然深究其所述的历史文化、历史人物及文学成就,皆发生或活动于古亳地区,与其关系极为密切。若以“淮河文化”“皖北文化”等论之,难以凸显它与其他地域文化的差异、个性特征,也难以彰显古亳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及其精神。因此,我们用“亳文化”来表达这一地域文化的内容、特质和精神。《亳文化概论》:  芮集王常孤堆遗址,位于蒙城西北北淝河的北岸。采集的文物有夹砂红陶的鸭嘴形、扁凿形、侧装三角形鼎足,有两件完整器物:一件是平折沿、高领折肩平底壶,一件是青灰泥质的小型背水壶。其他还有石镞、铲、凿、陶网坠等。  钓鱼台遗址,是一处商周时期的村落遗址。它位于亳州市东20公里的钓鱼台村涡河北岸边。遗址面积约2500平方米,台高出地平面2米左右。该遗址的文化内涵,下层为龙山文化,上层为商周文化。1955年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配合当时的县文物部门在此进行试掘,清理出遗物有石斧、石锛、骨针、陶纺轮、陶盆、陶罐等,陶鬲为西周时期遗物,鬲内存有西周时的小麦(中国科学院命名为中国古小麦)。陶色有灰陶、红陶,纹饰有粗绳纹、网纹、方格纹和篮纹等。  亳州牛屎孤堆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商代的聚落遗址。位于亳州市西北17.5公里牛街集北偏西2公里的姜庄与韩高楼两村之间。堆高约3米,面积约14300平方米。该遗址下有数米厚的灰土层。1961年到1975年,当时的省、县博物馆在此进行两次试掘,所发现遗物有卜骨、骨梳、骨贝、骨镞等骨器,石器有石锛、石斧、石铲等,还有蚌器、陶片。除少数磨光黑陶外,以泥质灰陶和红陶居多。纹饰多为方格纹,其次是绳纹、篮纹,还有少量弦纹。器形有实心鬲、豆、鼎、罐等残片,另发现有直径20厘米的圆形柱洞。从上述出土器物看,该遗址可分为两个文化层,下层为龙山文化,上层为商文化,商文化又分早、中、晚三期。亳州有多处像牛屎孤堆这样从新石器时代传至商周时代的聚落遗址,说明其历史的延续性。在该遗址中发现有鸡窝遗迹,窝似一个小灰坑,呈椭圆形。直径62厘米,坑深32厘米,底平,内存有四只小鸡骨团。窝东北角挖一浅道,可能为通气用;长32厘米,宽8厘米,深7厘米。窝西南有一道,呈坡状,是小鸡出入走道,长80厘米,上口宽16厘米,下层宽30厘米。窝东还存有灰烬遗迹,厚约0.4厘米,可能是小鸡蹲窝之处。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这个鸡窝当然是人为的,这说明当时人们对鸡的饲养情况。  由上述新石器文化遗存,完全可以说亳州的文化源流可由龙山文化(河南东部造律台类型)上溯到大汶口文化,再溯到后冈一期文化,*后上溯到北辛文化。因为像傅庄遗址的文化遗存,具有大汶口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它所特有的器物群体,如陶器中的高领圆腹竖扁足红陶鼎、管状流的平底盉、背水壶、双腹盘豆,带把束腰平底杯、肩饰红色网饰的丰肩罐和袋足鬻等都与大汉口晚期同类器物相同。墓葬都是长方形土坑竖穴,葬式为仰身直肢,随葬物品置于头前、身侧和脚下,腰腹部置石铲、钵、镞,装饰品散布于胸、颈处。特别是当地居民流行拔牙习俗,从对个数总体的分析,拔牙人数占当时总体个数的90%以上。所拔的牙齿是上、下门齿和犬齿,尤其是其盛行拔下牙的风气,这又有别于大汶口文化刘林期居民多拔上牙的风俗。需要指出的是,亳州早于大汶口中晚期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目前还没有找到。  又因为亳州地处中华民族重要发源地的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之间,所以它绝不可能只接受和吸纳一种文明,只不过以某一种文明为主罢了。  根据上述材料,我们大致可以领略亳州先民在原始社会后期的生产、生活情形。亳州地处华北大平原南端的淮北平原北部,属于黄淮平原的一部分,有淝、涡等淮河支流斜贯境内,并有不少小支流河道。这里土地肥沃,广袤平坦,物产丰饶,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从上述可知,亳州不少新石器文化遗存是属于大汶口文化时期的,这说明距今5000多年以前,已有相当多的先民在此生产生活。  从亳州新石器文化遗存情况可以看出,先民们都是居住于河岸边2~10米高的台地上,想必是出于以下考虑:首先是靠近水源,不仅便于汲取生活用水,而且有利于农业生产,因为这时原始农业已占很大比重;其次是便利于交通,因为在当时陆路交通不便及几乎没有交通工具的情况下,顺水漂运或逆水牵运无疑都是很便捷的,这种情况即使在中世纪时代也是如此;*后,这些台地处不仅有肥沃的耕地.便于农耕,而且可避免洪水的侵袭。这些都表明了亳州先民们在环境选择方面的聪明智慧。  另外,这些文化遗存的面积多为数百平方米。其遗存文物大体具有共同特征,有公共墓地,葬式头向一致等,凡此种种说明这些遗存已构成了大大小小的中心聚落。可能是由于从前的部落是分散的,除了某种亲缘关系或临时性军事同盟之外,缺乏经常性的经济或政治性联系。后来由于专业性分工和实物交换的发展,财产日渐积累起来,刺激了掠夺性战争的发展。由于军事行动或集体防卫的需要,人们往往在关系比较密切的部落之间建立起比较长期和牢固的联盟关系。这点蒙城尉迟寺遗址有典型的反映:一条宽20多米、深4米余、南北跨度为230米、东西跨度为200米的大型壕沟,把遗址的中心部分团团围住,说明当时人们在长期居住过程中营造了必要的防御设施。此外还有大型红烧土排房式建筑。  ……

亳文化概论 作者简介

  魏宏灿,安徽太和人,阜阳师范学院教授,亳州学院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硕士,曾任阜阳师范学院老庄文化研究所(阜阳师范学院皖北文化研究中心前身)所长、阜阳师范学院学报主编(获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事业突出贡献奖)、安徽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庄子研究会常务理事、安徽省亳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从事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主持部、省社科规划办、教育厅重点科研课题10项,在《文学评论丛刊》、《学术月刊》、《哲学动态》、《学术界》、《浙江社会科学》、《广西社会科学》、《孔子研究》、《安徽大学学报》、《东方丛刊》、《孔子月刊》(台湾)及高校学报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曹丕集校注》、《逞才任情的乐章——曹操父子与建安文学》、《曹操父子生活研究》、《曹魏文学论》、《古文名篇品读》、《魏晋文学论》(获省社科优秀学术专著三等奖)、《亳文化概论》、《中华历代女名人大辞典》(主编)、《历代山水名胜大辞典》(参编)、《中国禅诗大辞典》(参编)等10余部学术著作。    张立驰(1975.8-),男,安徽合肥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亳州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主持工作)。亳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亳州市政府特殊津贴、省级专业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文化建设与发展。兼任亳州市社科联副主席,安徽省青联常委、亳州市青联副主席,亳州市青少年科技协会副主席。近年来主要承担《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政治学导论》《家庭文化教育概论》《亳文化十讲》等课程。在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等发表论文20余篇,独著和合著著作五部,承担各级各类课题近二十项,其中省部级课题7项。获校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合肥市第五届、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安徽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论文专著评选一等奖,教育部全国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论文评选三等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