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电视剧的兴起与走向(1979-1993)

中国电视剧的兴起与走向(1979-1993)

作者:张永峰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2-01
开本: 16开 页数: 224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60.8(6.2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电视剧的兴起与走向(1979-1993)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4051497
  • 条形码:9787104051497 ; 978-7-104-05149-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电视剧的兴起与走向(1979-1993) 内容简介

1979年到1993年间,电视剧在中国大陆勃然兴起,为以后中国电视剧的繁荣发展奠定了物质文化条件和体制基础,积累了重要历史经验。本书主要研究这个时期中国电视剧的体制创建与意义生产。主要内容概述:章,“自己走路”:中国电视职能重构。第二章,新时期中国电视剧制度创建。第三章,“给文学插上翅膀”:电视剧改编及其意义再生产。第四章,新时期中国电视剧的人格形象生产。

中国电视剧的兴起与走向(1979-1993) 目录

绪论 作为文化反思空间的电视剧研究

**章 “自己走路”:中国电视职能重构
**节 从“缩型影剧院”到宣传工具
第二节 从“生计问题”到经济工具
第三节 建构什么样的娱乐工具

第二章 中国电视剧生产体制创建
**节 改革动员与题材规划制度
第二节 制作流通体制与《渴望》的多重意义
第三节 多重力量博弈下审查制度的形成
第四节 评奖制度的建立与演变

第三章 “给文学插上翅膀”:电视剧改编及其意义再生产
**节 《武松》:草莽英雄还是“革命战士”
第二节 《四世同堂》:市民批判还是爱国主义
第三节 《新星》:忠于原著的是与非
第四节 《过把瘾》:剔除了心理创伤的爱情风波

第四章 新时期中国电视剧的人格形象生产
**节 从“问题青年”到现代人格理想重建
第二节 “改革英雄”人格形象嬗变
第三节 “资本化人格”的形成及其“漏洞”

参考电视剧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中国电视剧的兴起与走向(1979-1993) 节选

  《中国电视剧的兴起与走向(1979-1993)》:  19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启动,中央开始推行“放权让利、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这在改变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方面取得了成效,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依据王绍光、胡鞍钢的研究,“‘放权让利’的改革,使财政体制由过去统收统支高度集中变为现在财政包干过度分散,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不断下降,不仅处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低水平,也处于世界较低水平”。王绍光、胡鞍钢把这种状况称为“国家汲取财政能力”低下,他们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国家汲取财政能力与国家能力之间的关系。其研究与本研究有关的是,正是“国家汲取财政能力”低下,使得当时中国电视发展缺乏足够的财政支持而面临“生计问题”。  与“分灶吃饭”的财政改革相配合,1980年中央广播事业局恢复条块结合的领导体制,这样的体制下电视事业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担。对于地方电视事业建设经费短缺的问题,1981年张香山在全国电视新闻工作座谈会上说:“就经费来说,现在的财政制度是分灶吃饭,是两级财政,中央广播局在财政上无权资助你们,再加上从去年起,基本建设的经费削减了三分之二,所以中央广播局也很困难,而且中央广播局在建设方面没有很好地做到量力而行,负担着许多自己力不胜任的任务,所以在财政方面问题更多。”  因为建设资金难以筹措,胡耀邦曾提出要以第二流先进国家的现有水平而不是以**流先进国家的现有水平为目标来制定规划。或许中央广播局制定的规划目标过高,但当时电视事业建设的实际水平是很低的。到1982年几乎所有省电视台在省会以下传送节目的线路还只能容纳一套节目,这样,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和播送本省电视台节目就产生冲突,有些省份除省会外只转播本省节目,或者把中央电视台有关精神文明、科技等方面的节目以枯燥为由删去,换上自己的娱乐节目。这种情况受到中央广播事业局的批评,提出地方电视台以转播中央台的节目为主,中央书记处甚至建议各省省会和各省、区的直辖市还没有单独设立电视台的,不要再设立。这样的建议引起地方电视台的不满,他们认为这样就否定了地方电视台自办节目的必要性,不利于电视事业的发展。  电视事业建设经费难以筹措,电视节目生产资金同样非常紧张。1981年《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说:“拍一部故事片,经费少则几十万,而电视台拍一部电视剧很多是只花几千元钱,真是恨不得一分钱掰成四瓣用。为了节省经费,只好借服装、借道具、借交通工具,甚至借机器,十分费力。”当时很多电视剧生产单位都没有**的“家当”,通过临时告借勉强拍摄的情形十分普遍。1980年中央电视台拍摄大陆**部连续剧《敌营十八年》,“家当”简陋得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主角江波的国民党军装借不到裤子,只好将全身镜头改为半身镜头,军装领子太小风纪扣系不上,这位“国民党少将高参”只好整场戏敞着领子,帽子太小,就拿在手里作戴帽状;而八个匪兵只借到两条军裤,于是,让有裤子穿的在前景,用他们的身体挡住后景没有裤子穿的匪兵的下半身。谈起当年的情景,江波的扮演者张连文感慨地说:“由于经费太少,只借到了几套军服,所以画面没有大场景,尽是特写。我一米八的个子,可军装特小,袖子特短,动作都不敢做大,生怕弄坏了。”当时电视节目生产单位主要是电视台,电视节目生产资金匮乏也正是电视台生计困难的体现。  为了解决电视事业、电视台、电视节目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制定了“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这个方针从调动中央和省级政府两个积极性变为调动中央、省、地区(市)、县四个积极性,通过下放电视台的开办权把地区(市)、县的资金物力调动起来。这个方针在调动政府财政拨款的路上走到了极致,在促进电视事业建设、提高电视传播覆盖率方面取得了成效,但与此同时给电视台和电视节目方面带来意义深远的影响。按照这个方针的设计,地方电视台(地区、市、县电视台)“主要是转播中央、省的电视节目”,此外可以自办地方新闻和发布地方政令。但是,电视台是地方政府出资兴建,要维持运转还要源源不断地投入资金,如果按照这个方针去做,那么地方政府不过是接受了上面压下来的“负担”,这个“负担”是地方财政无力或不愿承担的,所以这就需要电视台自己解决经费问题。而电视台解决的办法就是通过自办或播放娱乐性强的节目来吸引商业广告。这样,电视台在党的宣传工具身份之外的身份就一下子明朗化了。对于电视台来说,虽然电视事业还是党的宣传事业,但是自身除了作为党的宣传工具之外,还具有经济工具的身份。与此同步,电视节目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它不再仅仅是宣传手段,还是吸引商业广告的经济手段。  如果说“四级办电视”的方针只是促成了地区、市、县电视台的经济身份,对于中央、省电视台影响不大,那么为此方针作补充的另一个方针——“提高经济效益,开辟财源,补充国家拨款的不足”——则为中央、省电视台的身份转变提供了支持。这种转变自然是从逐步扩大商业厂告业务开始。中国大陆电视上*早的商业广告是在1979年1月28日由上海电视台播出的。此后,经中宣部认可后,中央电视台也开始承办广告业务。对于电视台来说,商业广告的意义还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与电视台身份转变同步。  ……

中国电视剧的兴起与走向(1979-1993) 作者简介

张永峰,上海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西安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德州市文化英才,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电视剧研究。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出版著作2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当代作家评论》《现代中文学刊》《新闻大学》《文艺报》《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论文曾被《新华文摘》《人民日报》《北京日报》转载。曾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很好成果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很好成果奖,德州市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一等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