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北方王门学案研究

北方王门学案研究

作者:杨朝亮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21-1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76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66.5(7.0折) 定价  ¥9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北方王门学案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0200424
  • 条形码:9787100200424 ; 978-7-100-20042-4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北方王门学案研究 内容简介

黄宗羲《明儒学案》中有《北方王门学案》,专记北方王门后学穆孔晖、南大吉、尤时熙、张后觉、孟秋、孟化鲤、杨东明等七位学者,而事实上,北方王门后学尚有如刘魁、颜钥、张信民、赵维新等一批信奉阳明**者,以及明末清初河北的鹿善继、晚年讲学河南辉县的直隶孙奇逢及其后学等。他们积极探索阳明**中“心”之内涵,重新认知和发展了“良知”学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阳明**重志节、重事功、重实践的鲜明特点;极其重视教育事业和道德教化,或设立学堂,或创建书院,或举办讲会,始终把教育当成兴政之本和治国之策,把教化作为要务放在首要位置。

北方王门学案研究 目录

导言

**章 黄宗羲与《北方王门学案》

**节 明中期至清初时代特色

第二节 黄宗羲生平学行

第三节 《北方王门学案》的编纂

第二章 《北方王门学案》传主传略

**节 穆孔晖

第二节 张后觉

第三节 孟秋

第四节 尤时熙

第五节 孟化鲤

第六节 杨东明

第七节 南大吉

第三章 北方王门后学之学术特色

**节 对“心”内涵的探索

第二节 对“良知”说的发展

第三节 理气统一说

第四节 万物一体论

第五节 道一论

第六节 儒道佛融通

第七节 重实学 讲践履

第四章 北方王门后学之政治倾向

**节 崇尚德政

第二节 敢直言 重慎独

第三节 讲孝悌 重亲民

第四节 淡泊名利 清正廉洁

第五章 北方王门后学之教育实践

**节 兴学施教

第二节 学问益友

第三节 有教无类

第四节 美教化 正风俗

第六章 北方王门后学之历史地位

**节 开北方王学之风气

第二节 北方王门后学与明清实学

第三节 北方王门后学的历史地位

第四节 北方王门后学的现代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北方王门学案研究 节选

  《北方王门学案研究》: 孟秋于隆庆五年(1571)考中进士后,曾任昌黎知县。在昌黎任内,孟秋关心百姓疾苦,倡导和实行德政,勤政爱民,视民如子,深得当地百姓爱戴。据史料记载,当时,“昌黎甫经寇大创,疮痍未起,逋亡且多”a,同时,各种赋税徭役不断,再加之地方官吏营私舞弊,使得当地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孟秋到任后,立即“省徭役,诘猾吏,察幽隐”,尽职尽责,“为之器械以备之,为之警逻以候之,为之城池以御之”,大力实行德政,从各方面来减轻百姓负担,制止胥吏无故的扰民行为,还百姓以公平和清静。在孟秋的努力治理之下,昌黎地方渐有起色,百姓乐业,甚至于一些外逃百姓闻听这一消息之后,纷纷携老扶幼还业归家。六年之后,当他离任时,昌黎数千百姓聚集衙前,流泪挽留,并为他树碑以示纪念。总之,孟秋于任内,“六载焦劳,未尝废讲。闾阎且知歌咏,庶几哉武城遗风乎”!孟秋的这些举措,使得百姓安居乐业,更是得到当地百姓的赞许,“公署黉宫则修,掣二百年夙弊一旦,苗薅而发栉之,社稷之利也。父老胥相庆,曰:‘吾邑侯其斯谓古之循良也与哉!’其得民之深有如此。”孟秋于任内为官处事皆体现出了儒家德政理念,因此深得民心。 陈献章应当是明代心学传承过程中较为关键的人物之一。综括陈氏一生,可以说是波折不断,概而言之,即:科举不第,静养以求心;济世不成,隐居而施教;应征未起用,则屡荐不起。也正是由于遭受到科场与政坛的双重打击,陈献章开始在痛苦当中认真思考起社会和人生,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心存疑虑,不满情绪随之大增,这反而使他在学术研究和思想情怀的路途上越走越远,*终完全背离传统的朱子理学而转向封闭的个人内心世界。由此,陈献章“独开门户”,开启了明代心学的大门,故《明史??儒林传》中如此总结:“原夫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矱秩然。曹端、胡居仁(曹端,字正夫,号月川,河南渑池人;胡居仁,字叔心,号敬斋,江西余干人。二人皆为明初著名的学者、理学家——引者)笃践履,谨绳墨,守儒先之正传,无敢改错。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始,……嘉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陈献章在朱子学说处于一统天下的局面下,能够一改当时学者谨守绳墨之习气,其思想于逆转中承继了陆九渊心学学说,倡导“自得”之学。同时,陈献章还吸收了道和佛二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陈献章以自然来概括“道”,认为人的精神与自然是同体的,这种精神所能达到的*高境界即是“道”。这样,陈献章给“道”赋予了一种独特的新内涵,“道”由此而成为由“理”向“心”过渡的中间环节和桥梁,他把道家的“道”变成一种“天人一体”的宇宙境界。这一境界除却吸收了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特色之外,其中又包含有儒家“生生之仁”的内容。陈献章还根据自己的经历,把“自得”作为求学的门径。陈献章想摆脱从宋儒朱熹那里沿袭下来的“渐进”、“积累”的求知方法,而以“涵养”为主,自立门户,把“求心”作为“涵养”的基本方法。他希望把现实人生及伦理活动的内容归纳到“心本体”的范畴之中,他曾经这样讲:“文章、功业、气节,果皆自吾涵养中来,三者皆实学也。惟大本不立,徒以三者自名,所务者小,所丧者大,虽有闻于世,亦其才之过人耳,其志不足称也。学者能辨乎此,使心常在内,到见理明后,自然成就得大。”一个人只有涵养其内心,才能够立大志,也才能够成就大事业。如何才能涵养成虚静的本体之心呢?陈献章提出了“静中坐养出个端倪来”和“静坐以养其善端”的办法。十分明显,在这里,陈献章借鉴了传统佛教的坐禅方法,把它用之于心性修养和道德实践之中。可以说,陈氏学说既肯定了陆九渊的心学路线,而又不完全因袭陆氏心学,他承袭了宋代理学之风,而在体系和思想上却又都表现出了不同于宋代正统理学的思想特色。总之,陈献章以“道”为本体境界,以“心”为实现境界的主体,通过人生修养功夫以证悟“心”与“道”、“主体”与“本体”合一的思路,同时,又融汇了佛教禅宗的思辨方法,这样兼收道、佛两派,使其能够在程朱理学派一统天下的格局之下,冲破束缚,开启了心学发展之风气。陈献章的思想后来由其得意门生湛若水继承和发展。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今广州市增城区)人,明代著名理学家。弘治五年(1492),湛若水考取举人。翌年,会试落第,此后,赴新会县拜名儒陈献章为师,笃志心性理学,遂学识大增。弘治十八年(1505)中进士,选庶吉士,擢翰林院编修、侍读等职。嘉靖三年(1524),升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后又历任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嘉靖十九年(1540),致仕回归故里,到嘉靖三十九年(1560)四月二十日病逝。著有《心性图说》、《圣学格物通》和《湛甘泉集》等著作。湛若水自幼就接受传统教育,且家规甚严,先后中举和考取进士,可见其举业之功底。明代的科举考试皆是以程朱理学为式,所以,湛若水是深谙程朱理学之要旨的。弘治六年(1493),在他**次会试落第之后,从学于陈献章而“不乐仕进”,遂悟“随处体认天理”之学。由此,湛若水的思想学说“既要提倡心学思想,又使之不脱离理学固有的伦理规范而流于空疏,或偏向佛道”。即“湛若水对朱、陆的态度是:既不过分贬朱,亦不一味扬陆,而主张和会两家学说”。但有一点需要指出,湛若水这一思想特色是以陆九渊心学为基础,兼取朱子之理学而形成的。湛若水主张和会两家之说,符合自元代以来理学发展中所出现的朱陆融合趋势。总体而言,湛若水的思想学说除却对程朱理学的吸收和融合外,同时,还远承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亦近承了陈献章心学思想之主旨,在综合继承前人学说的基础之上又进一步发扬光大。诚然,湛若水的思想是以陆九渊心学本体论为基础的,他对于陆九渊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可谓是全面的。譬如他对“心”与“理”的关系、“理”与“气”的关系、“心”与“性”的关系、“理一分殊”等皆有所吸收、继承与发展。  ……

北方王门学案研究 作者简介

杨朝亮,历史学博士,现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儒学史、清代学术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多项。研究成果主要有《清代陆王心学发展史》《李绂与》《陆子学谱》(点校)等专著,并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