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武敏集——暨南大学中国古代史·文献学专业前贤纪念文集

武敏集——暨南大学中国古代史·文献学专业前贤纪念文集

出版社: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6-01
开本: 26cm 页数: 394页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64.8(7.2折) 定价  ¥9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武敏集——暨南大学中国古代史·文献学专业前贤纪念文集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7650299
  • 条形码:9787567650299 ; 978-7-5676-5029-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武敏集——暨南大学中国古代史·文献学专业前贤纪念文集 本书特色

《武敏集——暨南大学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专业前贤纪念文集》是由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中国史学科中中国古代史和历史文献学二级学科专门划拨经费资助出版的纪念性著作。本书以“武敏”两字命名,是想借此致敬暨南大学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两个二级学科的前辈贤达,这两个二级学科的发展,也是一代又一代学人接续努力的结果。

武敏集——暨南大学中国古代史·文献学专业前贤纪念文集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对暨南大学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文献学和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中已故教师已经发表的论文进行整理集合的著作, 收录了《中国古代海舶杂考》《海神天妃的研究》《孙权之辽东遣使》《作为军事防御线和文化会聚线的中国古代长城》等文章。

武敏集——暨南大学中国古代史·文献学专业前贤纪念文集 目录

《魏志·倭人传》研究
桂林石刻《元祜党籍》
中国古代海舶杂考
海神天妃的研究
孙权之辽东遣使
作为军事防御线和文化会聚线的中国古代长城
谢翱及其《登西台恸哭记》
阮元创办学海堂与广东学术风气的转变
略论中外饮食文化交流
石湾陶瓷的源流、特色和历史地位
有关《四洲志》的若干问题
《海国闻见录》所载非洲地名考
试论三国时期南北均势的形成及其破坏
国外对六朝世族的研究述评
明代广东的对外贸易
明代南京马快船考释
演为说唱,继往开来——明成化刊包公故事说唱词话八种述评
从《昭代箫韶》看乾嘉宫廷戏曲之鼎盛——《杨家将论丛》之九
论组成《老子》书的四种老学著作
论走上文明的历史过渡时期
论历史时期岭南地区交通发展的特征
秦汉时代岭南地区城镇历史地理研究
明清广东劳动力资源的开发
明清广东铁农具的生产
道教与岭南“方志小说
略述方志小说中的人文意蕴
元”回回哈的司“研究
从黑城出土文书看元”回回哈的司
杨业之死发覆
宋太宗论
从契约文书看明清广东的土地问题
明清时期广东的自然环境保护
木杯渡河——杯渡和尚的行迹与唐宋士人
书显昭文——元代书、画、诗僧溥光生平考述
从文化和地理角度考察古代广州的地位变化
考古视野的岭南古越族
展开全部

武敏集——暨南大学中国古代史·文献学专业前贤纪念文集 节选

  《武敏集:暨南大学中国古代史·文献学专业前贤纪念文集》:  从石湾镇西北角的海口村,沿着石湾河东岸向西北走,直到小塘公社的奇石村,是连绵不断的小山岗,较大的有肖家岗和王借岗。这一带,凡有山岗的地方都有古窑址。尤以奇石附近*为密集,奇石周围六七个村庄,沿北江河口约三公里的山坡旁边,全是古窑址。这一带,发现大量唐代和北宋的酱青釉和酱褐釉日用瓷片;也有少量魂坛和花瓶等器物。我们还捡到印有北宋嘉祐和政和年号的陶片。石湾和奇石的器物,无论在胎质、釉色、煅烧方法上都极其一致,几乎难以分辨。其中少数淡青釉碗、碟,与大帽岗所出亦相像。奇石以青黄釉及酱褐色釉为主,也有少量淡青釉。青黄釉及酱褐釉的原料是草灰和泥浆,这两种釉色,石湾一直沿用至今。奇石制作有耳器物的手法和石湾的作法一模一样,各种耳都是以泥搓成泥条,屈成耳型,然后粘贴在器物上。这种耳的粘贴法属于典型的石湾风格。可见石湾和奇石是同一个生产系统的两处窑区,可统称为“石湾窑”。  从奇石沿河往北约十公里,即到南海北部的官窑。官窑的几个山丘,也有密集的古窑址和大量弃置的唐宋陶瓷片,这些陶瓷片和石湾、奇石的一样,大都是日用陶瓷,以青黄釉和酱褐釉居多。  唐代有很多阿拉伯人到广州经商,广东沿海居民到南洋一带经商的也很多。当时南海县的石湾,石湾西北部的奇石、官窑,和石湾东部的皇帝岗所烧造的大量以青黄釉、酱褐釉为主调的日用陶瓷,显然是为满足当时国内外市场的需要而生产的。在奇石和官窑都未发现北宋以后的陶片,说明陶瓷生产到北宋中、后期已经衰落。皇帝岗的情况也差不多。宋以后,只有石湾这个基地坚持下来,到明清又得到发展。为什么有这种变化?明显的原因是:一、交通条件的变化。北宋以前,西、北江在三水汇合后,通广州的主航道是经三水县的芦苞圩,取道南海县的官窑、石门这一线。北宋以后,这条水路淤浅,被取道王借岗北边从沙口分叉的两条水路所取代。一条是往东,经佛山北部的汾江到广州;一条是往东南,经石湾、澜石,取道佛山南部的支流到广州。在古代,陶瓷的运输主要靠水运,由于水运改道,所以奇石、官窑就衰落下来。二、宋代以后,佛山的手工业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作为陶瓷基地,石湾在原料、燃料来源和兴建大量龙窑的地理条件方面都远胜于皇帝岗,所以皇帝岗这个基地也凋零下来。三、从南宋到元代,中国出口商品的主要港口,从广州转移到泉州,所以这一时期,福建和江西的陶瓷生产特别发达,广东的陶瓷出口则锐减。石湾从北宋起即普遍采用龙窑,进行设备更新,这是它能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  宋代,中国陶瓷的海外市场进一步发展,朱或的《萍洲可谈》记载了北宋末年广东商船的出口情况:“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这些大小相套的陶瓷,不少是来自石湾的。  宋代石湾窑全部是生产民间日用品。*能说明当时生产规模的是古窑遗址的情形:奇石遗址是北宋中、后期弃置的。其中大量是馒头窑,有一条龙窑压在馒头窑之上。馒头窑一般是直径两米多的圆形小窑。龙窑是数十米长的大窑,每次烧窑,产量是馒头窑望尘莫及的。奇石遗址告诉我们:北宋时期,曾进行窑灶改革,用龙窑取代馒头窑。这反映了商品生产的发达,也反映了经营者资金的集中。石湾未发现宋代的馒头窑,可见宋代石湾已普遍采用龙窑。从窑址的范围及废品的堆积层来看,生产量是相当大的。宋代石湾窑址的布局,还依稀可寻:设置有晒胚场地,泥料存放场地,原料加工场地,窑址旁边还有废料堆积场地,这些设施完全适合于陶瓷生产的流程。场地范围之大,说明了当时的生产规模。  宋代石湾陶瓷的制造已经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生产技术水平比唐代有所提高。唐代石湾窑的器物不很规整,胎的厚薄不一,碗底多见平足、圆饼足,底心突起,是旋削技术不熟练的结果。《陶录》说:“用刀旋削,则器之里外皆平矣。”宋代器物则胎壁厚薄~致,表面圆滑,底足平稳,说明旋削技术比唐代熟练。  施釉后的器物,在煅烧时釉药流动大,容易发生搭釉现象,造成废品,这是同时期各窑区所碰到的问题。为了避免造成过多废品,石湾窑当时所用的釉药甚稀,施釉技法上,比较注意采用先浇器物里面的釉药,然后再用手倒拿器底在釉药中醮外釉的技术,其特点是器物底部短釉露胎。石湾无论青釉、黑釉,还是酱黄釉都比较薄。青釉、酱黄釉还带有半透明,流动性不大。石湾宋窑遗物很少由于搭釉造成废品的现象,可见,稀薄釉是石湾窑的创造。  石湾窑煅烧技术也比唐代进步。唐代后期有匣钵,碗碟都是叠烧,碗内有数撮垫烧的泥块。宋代器物叠置入窑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同类器形的叠置在一起,中间放上碎泥片套人匣钵,然后装窑,碗碟的中央因之有碎泥痕迹;另一种是一件器物用一个匣钵,这样的瓷器精致。  石湾窑的胎质的一个特点是比较粗糙,稍能吸水,呈现灰色或灰白色,胎质细腻洁白的较少。所烧的温度约在一千三百摄氏度,瓷化程度较高,属半陶瓷性质。  宋代石湾日用陶瓷的生产,产量不少,品种类型相当丰富。就种类而分,就有碗、碟、盆、罐、壶、坛、瓮、炉、魂坛等十多种,而每种类又分大、中、小不同的型号。日用陶瓷的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又受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影响。这正反映出民窑生产的一个显著特征。  陶瓷商品生产繁盛的明清时期明清时代,石湾陶瓷业进入繁荣阶段。这与封建后期全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佛山在明清时代,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跃居四大镇之首,更加促进石湾陶瓷业的发展。宋代以后,曾在佛山南部的临海炮垒(现为排灌站)设立市舶提举司,佛山已成为南方重要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元代广东手工业工人反抗封建王朝统制工匠的斗争取得一些胜利,不再被编为匠户,所受人身束缚有所减轻,因而明清时代佛山手工业有较蓬勃的发展。  ……

武敏集——暨南大学中国古代史·文献学专业前贤纪念文集 作者简介

刘正刚,历史学博士,教授。1987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1993年6月于厦门大学博士毕业,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时报》社工作。1994年底进入暨南大学任教,1997年破格晋升教授。曾任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所长,现为暨南大学历史系主任,中国古代史学科学术带头人。主持完成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多项省部级社科项目,现为国家社科重大基金项目“明清孤本法律典籍整理与研究”课题首席专家。出版《闽粤客家人在四川》《东渡西进:清代闽粤移民台湾与四川的比较》《广东会馆论稿》《明清地域社会变迁中的广东乡村妇女研究》等学术专著。整理古籍《李菉猗女史全书》《区太史诗文集(外二种)》等数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